西西河

主题:刚刚注意到,给宝宝做的灯罩是个简单的无影灯 -- 林风清逸

共:💬41 🌺19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工业化的帽子大了

习惯不同罢了。

这种灯有个问题就是不节能。需要配很大功率的灯泡才行。因为经过屋顶的反射,光线是柔和了,亮度损失也是很大的。我记得以前没有节能灯之前,好像配的是200w的灯泡。

家园 现在很多暖白的LED也存在这个问题吗?

色温只有2700k,如果蓝光多的话怎么能有2700k的色温?

家园 这篇文章对不同色温的LED阐述很多

外链出处

我觉得也比较靠谱。

家园 粗粗看了一眼,IEC62471里面同样有红光的测试项目,

为何你就独爱蓝光呢?

我看了一下那个测试方法,感觉主要还是考虑光强,不管哪个频段,要造成伤害都要有一定的照射强度的。而且测试也不是针对正常使用,而是针对极端使用情况的,所以没必要恐慌。

家园 看来我买的低色温的LED问题不大

我买的LED都是2700-3000k的,蓝光的成分要少的多

家园 那可是量子能级之“一步”

紫外线可以直接发生离子和离子自由基,可见光却是不行的,这是几十亿年前我们的微生物祖先浮上水面时必然受到的选择压力:躲开紫外线才能活下来,利用可见光则活得更好。

这个差距有多大呢?形象一点、但不够严格地比较一下:最后那张图的蓝光和绿光之间差了大概200纳米,假如从蓝光往紫外方向再走200纳米,就进入所谓远紫外波段。这是一个很有意思的地方:肽键开始有特征吸收,有些氨基酸的特征吸收还很强。就是说,远紫外光可以非常缓慢地、不加区别地破坏一切生物蛋白。但是因为大气层挡住相当的远紫外光,而生物蛋白几乎不吸收近紫外光,特别是350-400纳米那一段,所以我们可以安全地晒晒太阳。

家园 看来要经常带娃娃出去玩。

印象中我开始近视就是在取消了暑期回老家居住的安排以后开始的。

原先每年都会在农村老家住上一个多月,天天在树底下看书,去水塘里玩水,到农田里逮蚂蚱。

初二初三学习压力大,暑假就没回去。然后没多久就开始近视了。当然这也和当时老是晚上写作业,隔壁单位喜欢整夜整夜放电视养些半夜打鸣的鸡导致睡眠不好也有很大关系。

家园 是的,室外有足够的光线,还可以看远处放松眼部肌肉

我们最近开始取消了所有下午的兴趣班哪些,娃儿回家就放出去野跑,过段时间看看成效吧。

家园 LED的蓝光比阳光中的蓝光如何?
家园 我倒觉得不是扣帽子,这个习惯才是问题所在

台灯翻过来,说起来简单,但是要看到现在还有很多人家的照明灯具还是只有一个白炽灯泡——我祖母家就是这样,每次看到,不免心酸。回到家里,是灯的世界,明亮的主灯,像光瀑照映;绚烂的射灯,像火焰跳动;浪漫的带灯,像神秘星空。这是两个世界。

我丝毫不怀疑祖母家是因为经济原因而用那个昏暗的白炽灯,在她看来,灯都是一样的,甚至她可能并不知道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的各式各样的灯。

祖母是前些年从老平房搬出来住进楼房的,至今仍保留着过去的生活习惯。虽然有自来水,但必须要先接到瓮中拿瓢取用;虽然有下水道,脏水也要先倒入桶里再倒入下水道;家里废物很多,诸如箱子瓶子一类,攒积多时舍不得丢。她还活在过去的生活方式中,而且应该是无法改变了。

小时候看国外的影视作品,有一点印象非常深的是,外国人无论干什么,好像都有专用的小设备,感慨这才是应该有的惬意生活。外国人很习惯,习惯物资富足,习惯专物专用,习惯每天穿新衣,习惯出门开汽车。这些习惯,就来源于早中国几百年的工业化,只有物质丰富以后才能谈及多彩的生活,之前,他们也是不习惯的。

中国现在还没有习惯,还在努力习惯中,这个来源不仅是物质上的保证——强大的工业生产能力和创新能力;还有精神上的习惯——新的生活方式和精神追求。

期待新生活,习惯新生活,我的祖母岁数大了,大概没有心思了,不过,我所见过的绝大多数人都像浮士德一样,生怕被魔鬼夺走灵魂。

家园 这样的话自身带照明的阅读介质

比如液晶屏,应该比需要照明的如纸张,更不容易引发近视。

希望有统计数据。

自然的链接。看起来是环境,而不是读物的亮度。

外链出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