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补看柴静的雾霾问题纪录片《穹顶之下》 -- 常乐

共:💬129 🌺996 🌵6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记者肯定持有立场,这是不可避免的。

最好的情况不过是,各种立场的记者都来捣鼓一遍,就齐活了。

所以,我最想说的是,柴静搞了一个“要环保”的视频,那么,持不同立场的人是不是也该搞一个“不要环保”的视频,并大肆煽情、胜过前者以争取大多数嘛。

家园 佼佼者,南方系,

看到这里,我似乎明白了什么。柴静同志作出了一步南方系特色的精品,值得点赞。

家园 都散了吧,领导发话了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穹顶之下》成功,震撼自媒体和论坛写手引发舆论失焦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3月5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一部环保纪录片的舆论失焦”,摘录几段:

【伴随巨大成功的同时,是巨大的争议。本应是透过柴静看雾霾,却演绎成了透过雾霾看柴静。

实际上,在专业人士群体,比如经济学家与医学界人士,对《穹顶之下》的评价偏向正面。……《穹顶之下》能得到专业与权威人士的支持并不奇怪,毕竟其信源是主流科学家、医生、政府官员,这已能够充分保证视频的数据是可靠的。】

【在普通民众中,柴静的视频本身,也未引起太大争议。对普通民众来说,《穹顶之下》除了数据更翔实,更容易打动人,其观点与以往涉及雾霾的节目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但是,对媒体与自媒体人来说,这是一次震撼与压榨。从央视辞职之后,柴静一直沉寂,然后,以区区100万的资金,以个人之力,却又调动顶级资源,采访各路权威,以个人演讲的这种极具个人化色彩的方式,释放出纪录片,并获得央媒推荐,点击数亿,登顶自媒体。

遗憾的是,这种震撼,通过另一种形式在自媒体上呈现出来。在这里所谓自媒体,一般指各种个人化的,粉丝众多的社会媒体用户,比如,微博中的加V用户,朋友圈中的个人公号。

某种程度上,争议并不是来自于那些有影响力的个人化社交媒体响应权威、专业人士,或响应民间社会的呼声,而是一次个人化的社交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的一次自下而上的议题设置,然后,带动民间粉丝意见,形成广泛的争议。但遗憾的是,由于个人化社交媒体设置的议题与柴静的议题并不对等,公共话题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柴静说,雾霾伤害大家身体,大货车排放全行业造假,我们集体动员,减少污染。另一边则说,那我不管,你抽烟;那我不管,你买大排量汽车;那我不管,你拿女儿煽情;那我不管,你逻辑有瑕疵;那我不管,你解决方案不正确;那我不管,你是美国人的妈,如此等等。这些指责与质疑真的能与“治理雾霾”这个议题对等?作为争论,真的没有任何违和感吗?

就这样,在一片自说自话的混乱之中,柴静原本设置的环保议题,被忽略了。由于柴静提出的是一个切切实实、急迫的问题,必然的,争论失焦的后果就更加现实与直接。

比如大货车的尾气问题,依旧关注者寥寥。无数贴着国4标却根本没有达标的大货车开往城市,造成的污染上相当于几百万辆小轿车夜里在北京跑,导致北京凌晨PM2.5的峰值。民众的要求,柴静的呼吁,并不是要提高中国的环保标准,向发达国家看齐,而是真正执行已经打了折扣的标准,不要让环保法律形同虚设,不要让没装任何排放处理设备的大卡车名正言顺在路上跑。让刚刚从睡眠中醒来的中国人,不再大口大口的呼吸几个小时之前大货车留下的峰值PM2.5。

大货车排放标准是不可承受之重吗?并不是。大货车的排放标准,是政府相关部门推出的,政策的背后,必然有可行性的讨论,确认在成本上可行,不至于对运输业有太大的冲击,才会被实施。也正因为如此,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看起,而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放的标准已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即使可行性还存在可商榷之处,但起码,不会像那些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对立的人所说的,“一但环保严格执行,就物价飞涨、企业倒闭”。

但是,在争论之中,舆论失焦了。从视频放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天,四天之中,没有任何媒体跟进汽车排放造假。……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被禁声,如此极化的舆论失焦不会出现。传统媒体的组织化运作下,从媒体文化、宗旨,到各层级的组织架构,都保证了严格的选题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人情绪、不专业、不成熟的意见、人身攻击都被过滤掉了;另一方面,媒体的公共导向也能得以保证。所以,即使在现今的舆论环境下,大货车排放造假,也必然成为传统媒体的热点,进而带动整个大货车排放的改变,城市清晨的PM2.5峰值不会依旧如故。】

【舆论失焦的损失并不仅仅在于错过了追问大货车排放全行业造假,更荒诞的,影响也更深远的是,之前,雾霾还是人人喊打,一夜之间,就变为了经济发展的必须,中国突然多出了那么多“污染原教旨主义者”。实际上,即便在严格的经济学讨论中,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环保与发展,并非绝对对立的关系,环保不是没有空间,一次本该被充分利用机会丧失了。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自媒体的荣耀,同时,也反映了作为自媒体的不足。当然,必须看到的是,在随后几天中,自媒体中呈现出一如既往的自我净化,但是,由于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损失已经发生,如果再考虑到个人认知的有限性,就更不难发现,理性的、客观的、更富建设意义的组织化媒体机构,才是一个国家自由思想市场的脊梁与基础,而中国的问题则是,它们被抑制了。】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0874?full=y

大陆官方继禁止媒体报道和评论《穹顶之下》之后,下令视频网站删除《穹顶之下》。大陆自媒体的反对自媒体登顶者柴静和污染原教旨主义喧哗自我净化没几天,恐怕就要面临管制了。本坛德艺双馨坛友不受大陆管制,尽可继续骂柴静,挺污染,利国利民。

家园 说的好!

送花 关闭

送花成功。恭喜:你意外获得 16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0。你,乐善:1;铢钱:15。本帖花:1

家园 这句话绝妙无比,宝推一下

丁仲礼:我很乐观。我是地质学家,我研究几亿年以来的环境气候演化,这我很乐观,这不是人类拯救地球的问题,是人类拯救自己的问题,跟拯救地球是没有关系的,地球用不着你拯救,地球比现在再高十几度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二氧化碳的浓度比现在高10倍的时候有的是,地球不是这么演化过来?都好好的。

经常跟科研人员打交道,很多科学家只是不愿意花费精力跟自己科研无关的人打交道而已,并不是他们不懂人情世故,听不懂别人的话里有话。记者这种蠢话,也就是外人,大家客气点,换做自己的学生早就批评了。

环境问题是一个大的系统问题,雾霾是众多环境问题中的一种,雾霾又有很多的生成来源。12,13,14年都有雾霾,从国家到个体,从环境科学到植物学到化学都有人在做,在为环境问题奔走。没有大的突破,媒体没有报道,不代表没有人做。

坦白地讲现在中国面临很多问题,大到国家安全,小到个人就业。

操心自己身边的环境问题,不是什么坏事。

关于雾霾问题,还是两句话:

不要问国家能为你做什么,而要问你能为国家做什么,因为国家正在做,解决环境问题,这不是一天两天的事,也不是一年两年的事。

保护环境,人人有责,从自己做起,从身边做起,俗话说得好,言教不如身教。

通宝推:山药糕,桥上,
家园 人性、观念、利益和制度的雾霾

中国顶级调查记者柴静与其团队的雾霾调查纪录片《穹顶之下》选准公众关注的问题,真实深入,形式和制作精良。免费发布,获得点击超过2亿,被环保部长赞誉为媲美《寂静的春天》。此片已经成为经典,成为中国自媒体和酝酿中的新媒体遥望的目标。

我在3月2日的短文中简单评论过:看了《穹顶之下》,觉得很好。柴静名气很大,身份多重,但她最有成就的身份是调查记者。大陆1980年代到2000年代媒体唯一有巨大成就的就是调查报道,其中佼佼者是南方报系、新京报、财经杂志、财新《新世纪》、央视等。柴静是央视最有成就的调查记者。这部片子是柴静的最新调查报道,也是她最成功的调查报道。

网络作家和菜头2月28日的文章“雾霾公关战”作过评介,摘录几段:

【首先,这可能是中国迄今为止针对雾霾最高级别的公关攻势,针对的是普通大众,主要目的是为了引起公众对雾霾的重视,和采取积极应对的态度。……

有人可能会问:还需要就雾霾这个议题向公众做任何科普吗?大家不都很清楚么?这是多么天真的说法啊。】

【……只要PM2.5不是一种迫在眉睫的威胁,人们只会大而化之,该怎么过接着怎么过。

我不是要批评公众,好显得我高明。其实这种事情也很好理解,人性就是如此感性。被狗咬一口,因此而罹患狂犬病而死的可能性远远低于吸烟引起肺癌而死。但是,你见了几个人被狗咬了不哭着立即去医院打疫苗,看着疫苗有效率流冷汗?你又见了几户人家因为有人在客厅里抽烟就跳起来激烈反对的?人们对缓慢、渐进、逐步累积的损害不敏感,原因是自己无法有效感知这种危险的存在。

就像是PM2.5一样。】

【我花了10年时间才终于意识到问题所在,终于采取了应对行动。那么对于海量的大众来说,也许要花更长的时间,为此付出更大的代价。让足够多人正确认识到雾霾的危害,这已经很不容易了。可是,仅仅是认知是不够的,还需要让人们行动起来,不要因为PM2.5无法感知而不愿意做抵御措施。

在这个意义上,柴静的《穹顶之下》动员了社交媒体上的各种力量,让数千万乃至上亿人认识到雾霾的危害,知道自己可以采取的应对措施,这是很有必要的事情。

可是,如果我没有猜错的话,波澜壮阔的雾霾公关攻防战这才揭开序幕而已。雾霾的这一方有传统的火电、燃煤、粗钢生产、低排放标准的汽车制造业,反对雾霾的这一方有核电、电动汽车、节能产业、新能源产业,甚至出行的新型互联网产品。双方后面都有一批从业人员,都有雄厚的资本支持,都控制了充足的媒体资源。对了,还有积极活动的环境保护组织,他们会一直发出反对的声音。

所以,未来一段时间里,就什么是雾霾,具体什么成因,以及如何治理上,有得是罗圈架可以掐。希望你在一万种彼此争吵的声音里,能保持头脑清楚,内心平静。反正人类社会就是这样,尽管吵吵嚷嚷,专家们彼此撕咬踢打,但是还是会缓慢地前进。起码到了今天,已经没有人还会认为雾霾无害了对吗?

最后,柴静和她做的事情也很有趣。她离开央视的理由是“想做事”,我曾经建议她出来搞一档午夜鸡汤视频节目,被扔了好几个卫生球。现在,她拿积蓄和稿酬做了《穹顶之下》,说明她最终的选择还是想做调查节目,而且是以独立第三方的形式,避免在选题上有太多掣肘。

通过《穹顶之下》,柴静和柴静的团队已经清晰地向视频业界展示了团队的制作能力,对话题的把控,以及专业水准。相信这个周末除了各家媒体采访之外,各大视频网站和新闻集团正在排队邀请他们吃饭吧?是啊,各家都还缺个高端、大气、上档次的严肃视频节目呢。

在许多人还在热衷讨论什么是“新媒体”、“互联网思维”的时候,柴静和她的团队们已经悄然做出了他们的新媒体产品,而且免费发布到了全网。】

有趣的是,此片在中文自媒体和论坛中引发s了数日的反对喧嚣。我在3月2日的短文中对此简单批评过:网上有些对此片的批评,不是针对调查报道。调查报道就是对问题的深度报道,批评应针对报道是否事实,是否深入。有些批评猜测动机。如果是虚假报道,那么猜测动机可以理解,但《穹顶之下》绝非虚假报道,猜测动机没有道理。至于妒忌或害怕事实而恶意攻击乃至人身攻击,那就是下三滥了。

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刘远举3月5日在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发表文章“一部环保纪录片的舆论失焦”,对此做了详细批评。摘录几段:

【伴随巨大成功的同时,是巨大的争议。本应是透过柴静看雾霾,却演绎成了透过雾霾看柴静。

实际上,在专业人士群体,比如经济学家与医学界人士,对《穹顶之下》的评价偏向正面。……《穹顶之下》能得到专业与权威人士的支持并不奇怪,毕竟其信源是主流科学家、医生、政府官员,这已能够充分保证视频的数据是可靠的。】

【在普通民众中,柴静的视频本身,也未引起太大争议。对普通民众来说,《穹顶之下》除了数据更翔实,更容易打动人,其观点与以往涉及雾霾的节目并没有太大的差异。】

【但是,对媒体与自媒体人来说,这是一次震撼与压榨。从央视辞职之后,柴静一直沉寂,然后,以区区100万的资金,以个人之力,却又调动顶级资源,采访各路权威,以个人演讲的这种极具个人化色彩的方式,释放出纪录片,并获得央媒推荐,点击数亿,登顶自媒体。

遗憾的是,这种震撼,通过另一种形式在自媒体上呈现出来。在这里所谓自媒体,一般指各种个人化的,粉丝众多的社会媒体用户,比如,微博中的加V用户,朋友圈中的个人公号。

某种程度上,争议并不是来自于那些有影响力的个人化社交媒体响应权威、专业人士,或响应民间社会的呼声,而是一次个人化的社交媒体通过微博、微信的一次自下而上的议题设置,然后,带动民间粉丝意见,形成广泛的争议。但遗憾的是,由于个人化社交媒体设置的议题与柴静的议题并不对等,公共话题失去了正确的方向。】

【……柴静说,雾霾伤害大家身体,大货车排放全行业造假,我们集体动员,减少污染。另一边则说,那我不管,你抽烟;那我不管,你买大排量汽车;那我不管,你拿女儿煽情;那我不管,你逻辑有瑕疵;那我不管,你解决方案不正确;那我不管,你是美国人的妈,如此等等。这些指责与质疑真的能与“治理雾霾”这个议题对等?作为争论,真的没有任何违和感吗?

就这样,在一片自说自话的混乱之中,柴静原本设置的环保议题,被忽略了。由于柴静提出的是一个切切实实、急迫的问题,必然的,争论失焦的后果就更加现实与直接。

比如大货车的尾气问题,依旧关注者寥寥。无数贴着国4标却根本没有达标的大货车开往城市,造成的污染上相当于几百万辆小轿车夜里在北京跑,导致北京凌晨PM2.5的峰值。民众的要求,柴静的呼吁,并不是要提高中国的环保标准,向发达国家看齐,而是真正执行已经打了折扣的标准,不要让环保法律形同虚设,不要让没装任何排放处理设备的大卡车名正言顺在路上跑。让刚刚从睡眠中醒来的中国人,不再大口大口的呼吸几个小时之前大货车留下的峰值PM2.5。

大货车排放标准是不可承受之重吗?并不是。大货车的排放标准,是政府相关部门推出的,政策的背后,必然有可行性的讨论,确认在成本上可行,不至于对运输业有太大的冲击,才会被实施。也正因为如此,在制定标准的时候,并不是一味的要求与发达国家看起,而是考虑到中国的现实与经济发展的需要,排放的标准已经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即使可行性还存在可商榷之处,但起码,不会像那些把环保与经济发展对立的人所说的,“一但环保严格执行,就物价飞涨、企业倒闭”。

但是,在争论之中,舆论失焦了。从视频放出到现在,已经过去四天,四天之中,没有任何媒体跟进汽车排放造假。……

可以想见的是,如果传统媒体没有被禁声,如此极化的舆论失焦不会出现。传统媒体的组织化运作下,从媒体文化、宗旨,到各层级的组织架构,都保证了严格的选题规则。在这个过程中,一方面,个人情绪、不专业、不成熟的意见、人身攻击都被过滤掉了;另一方面,媒体的公共导向也能得以保证。所以,即使在现今的舆论环境下,大货车排放造假,也必然成为传统媒体的热点,进而带动整个大货车排放的改变,城市清晨的PM2.5峰值不会依旧如故。】

【舆论失焦的损失并不仅仅在于错过了追问大货车排放全行业造假,更荒诞的,影响也更深远的是,之前,雾霾还是人人喊打,一夜之间,就变为了经济发展的必须,中国突然多出了那么多“污染原教旨主义者”。实际上,即便在严格的经济学讨论中,对于现阶段的中国,环保与发展,并非绝对对立的关系,环保不是没有空间,一次本该被充分利用机会丧失了。

某种程度上,这是一次自媒体的荣耀,同时,也反映了作为自媒体的不足。当然,必须看到的是,在随后几天中,自媒体中呈现出一如既往的自我净化,但是,由于新闻传播的客观规律,损失已经发生,如果再考虑到个人认知的有限性,就更不难发现,理性的、客观的、更富建设意义的组织化媒体机构,才是一个国家自由思想市场的脊梁与基础,而中国的问题则是,它们被抑制了。】

自媒体和论坛的反对喧嚣,有四方面的原因:人性、观念、利益和制度。

人性原因除了刘文揭示的妒忌,还有借机炒作自己,说得出反对巨大成功者的议论,自我感觉高明多了。

观念原因除了刘文揭示的任性地将环保与发展绝对对立,还有阴谋论地猜测动机,从美帝阴谋到中共阴谋,无奇不有。

利益原因就是和文提到的某些违法或合法污染大气的产业,例如中石油下属部门的副总工程师万战翔发表反对短文。

制度原因就是刘文揭示的传统媒体被控制,不能对公共问题自由发言,不能引导自媒体和论坛。

制度对于环保的危害,不但表现在真理部很快就禁止传统媒体报道和评论此片,下令删除此片后的部分留言,限制自媒体和论坛对此片的评论,最后还表现在近日下令各视屏网站删除此片。

————————

和菜头:雾霾公关战

http://chuansong.me/n/1179388

刘远举:一部环保纪录片的舆论失焦

http://www.ftchinese.com/story/001060874?full=y

家园 柴静这个视频根本不是什么调查报告,而是诱导、洗脑的猴戏。

柴静有了先设的结论和办法,把所有不利于她的结论的事实和证据都剔除或不取样,只采取利于她的(或她的幕后人的)结论的数据和事例,以诱导出片面的(利于她的幕后人的)政策和建议。她的这种所谓“调查”是反科学的。

在柴静的伦敦治理“伦敦雾”的报道里,只是片面提到用油气替代燃煤,而不提伦敦把加工制造业赶出伦敦市的“业绩”。英国甚至拆掉了发电厂,用电找法国买;去工业化,以金融业、服务业做为国家经济的核心产业;更把容易污染、破坏环境的加工制造业转移到世界上的不发达地区去(包括中国)。

如果柴静是真心提出全面的政策建议,她需要做的是:认真查找从上个世纪50年代以来,伦敦市议会所有关于治理雾霾的会议记录,认真研究伦敦市为了治理雾霾所做的每一项决议和政策,然后归纳出结论,告诉她的观众为什么伦敦的天变蓝了。

如果柴静不是明知故犯地把所有不利于她的结论的事实和证据都剔除或不取样,她就是被人当猴儿耍了,上演了一场猴戏。

老老狐狸:【zt】工业党的逆袭:黑胖子论雾霾

愚弟:洛杉矶和伦敦的雾霾治理,有柴静提到的DPF、减少煤燃;

通宝推:山药糕,
家园 2010年的时候,她就说过不要快要稳了

问题她清楚,解决方略她也清楚,所以智商是没有问题的,因此问题主要出在责任心上。

家园 诱导观众本来就是记者的拿手好戏

但是当诱导者自己成为话题的中心和支点,他自己就成了被观察和被讨论的对象,陷入了另一个诱导与反诱导斗争的漩涡。

穹顶现在已经下架了,但在它下架之前,它和它的作者就已经被无穷无尽的批评争论追根究底给淹没了。说起来也是悲哀,洗脑者自己被受众的口水淹没,被受众围观甚至消费,而不是他所希望的那样掌握支配受众。

其实这是因为中国社会缺乏共识,缺乏一切共识,在几乎所有议题上都会吐沫横飞打成一团,真正的议题则被遗忘。而这种怪现状,恰恰又和中国的公知及其幕后操作者有莫大的关系。

家园 不要歪曲事实,我们都是先从观点入手的好吧

柴女神之前谁也没在乎她什么动机,什么背景。

正是因为柴女神在提出了一个很阴毒的观点之后,过度的热炒引起了网络上广大草根的反弹,才有后来的背景挖掘,最后得出柴女神要么脑残志坚,要么包藏祸心的结论。

你说什么“动不动就扣“包藏祸心”这样的大帽子”,你完全是说反了。

你倒是在扣“文革思维”的帽子,闻到什么味道,根本就是你神经过敏的臆想。

家园 理论上是可以让记者互相PK,但不易实行

记者圈子就那么大,很少看到打对台的情况。

桥上网友的贴子,让我想到监督权。要实现有效的监督,应该是参与监督的人群越大越好,因此把监督权给记者确实不对。

对一个记者成就的评判标准,应该是看在多大程度上向公众展示了真实情况,以及为此付出的努力(因为说真话会有危险)。一个社会事件,不一定是黑白分明,记者因为自己的立场就剪裁事实误导公众是不能容忍的。揭发出惊人内幕、但同时明显偏向一边的记者,往往引起公众的警惕,“以后得小心点这家伙”。

在没有其他记者肯出来PK的情况下,读者出面是正当的,就像这次一样。

家园 你的问题正好支持了我的疑问

标准提高了,油价肯定要涨。涨价的过程中,处于垄断地位的两桶油可以获得比成本更多的利润。就像你说的,成本加一毛,涨价涨一块,这种好事两桶油为啥不干?

现在柴静片子里说,两桶油可以自己给自己订标准,那就有问题了:为什么它们不把标准提的高点让自己多赚点呢?

两种可能:1,两桶油并没有能力自己给自己顶标准;2,两桶油没有能力控制价格,标准提高的后成本没法完全转到价格里。

我认为小的私营炼油厂才是低标准最大的受益者,提高标准它们就直接出局了。

家园 你是不是很难理解产量和存量的区别?
家园 很好的讨论

但是请注意几点:

1,重污染低效益企业在被关停的同时,也在不断死灰复燃,特别是08年四万亿那次大扩张的过程中。

2,散煤不如集中,这是肯定的,柴的片子里没有提到集中燃煤发电替代散煤燃烧的好处,确实是很大不足。但是,集中燃煤比烧散煤好,不等于集中燃煤就可以无限制的产能扩张。既要压缩散煤,也要控制燃煤总量,这不是一个非此即彼的问题,而是要齐头并进的。而且,柴的片子里拍的钢铁企业,总不是她直接捏造的吧?那样的企业,真的谈得上用先进设备燃煤吗?

3,既然你也知道先进产业不能自己从天上掉下来,那么抱着中低端产业不松手,稍微压缩一点就是祸国殃民,这样先进工业就能产生了吗?中国现在这样的粗钢生产量,真的不存在产能过剩吗?

按柴的片子的提法,压缩传统产业同时发展一些治污和环保的产业,就是美国人的屁股?就算发展环保产业短期内会引进一些外国企业和产品,难道以中国现在的能力,做不到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中国已经有那么多的行业走过“引进-消化吸收-返销国外”的发展道路了,是不是每个在引进时都是美国人屁股?

请记住,没有苏联人的屁股,就没有156工程,没有日本人的屁股,就没宝钢。建国后两次大发展时期,可都是屁股坐在外边搞起来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