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说科学,即为非科学,是名科学 -- 贼不走空

共:💬10 🌺30 🌵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说科学,即为非科学,是名科学

唯物辩证法是关于联系和发展的科学,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它的总特征,辩证法的三大规律都是讲发展的,五大范畴都是讲联系的。

联系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指事物内部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依赖、相互作用。联系是客观的、普遍的,联系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

发展的观点:物质世界是不断发展的世界,运动是宇宙间一切的存在方式。发展是指事物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过程,它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发展是客观的,有规律的。

一分为二的观点:唯物辩证法主张全面地看待事物,既要看到普遍联系,又要承认它们之间的区别,既要看到事物运动的绝对性,又要承认事物的相对静止,既要看到事物的正面又要看到事物的反面,既要看到个别,又要看到一般。

事物或现象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相互连结、相互依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转化等相互关系。在无限的宇宙中,联系不是个别事物之间暂时的、特殊的关系,而是一切事物、现象和过程所共有的客观的、普遍的本性;任何事物都不能孤立地存在,都同其他事物发生着联系;世界是万事万物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任何事物都是统一的联系之网上的一个部分、成分或环节,都体现着普遍的联系。

内容就不过多摘录了,就是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世界观与方法论,辩证唯物主义,矛盾论、实践论那整一套。

这一套没有异议了吧?能算是“科学的”、“正确的”吧?

人类的知识是从分科开始才进入系统化与条理化的。早在分科出现之前,人类的知识蕴藏在思想家的叙述里。或者干脆表现为一些术的层面,成不了系统的学科。在西方只在亚里斯多德之后,人类的知识才有了学科的概念,之前的柏拉图与苏格拉底甚至前苏格拉底时代,知识都是没有分科的。孔孟时代就更没有学科的概念,他们只有道德章句,既没有概念的探讨,也没有逻辑学这样的思维工具。因此,所言说的东西,不是七零八碎,就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所提供的东西没有系统性,也没有推理与证明。在中国,直到从西方引进了逻辑学与分科的学说,才开始有了一点专业学科意识。

人类进入分科的时代,专业时代,实在是人类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决定的。因为,人的寿命非常有限,来到人间,虽然就开始认识这个世界,但是,必须预留越来越多的学习期限,人的一生掐头去尾,中间能够有效用于研究的时间实在是有限得很。那么怎样办?人类的生存方式是社会化,分工协作,才能够达到福利最大化。那么,研究领域其实也是这样的。必须专业化,也同样需要分工合作。这种学科分类,在亚里斯多德时代,即使所谓的百科,所划分的内容也仍然是非常粗糙的。而现在即使就物理这一学科的领域,进一步划分也是多如牛毛,要说到一个人研究的专业,以博士学位来说,其问题之狭窄,专精细致,已经到了非针尖不能够形容的程度了。亚里斯多德、莱布尼滋式的百科全书派人物,早已经退出了这个时代,而且学科分类越来越细致。每个人穷其一生都只能够研究针尖那样大小的东西,学科越分越细,专业越来越多。每个人的研究,相对于复杂无限多样的世界来说,也是越来越孤立的、静止的与片面的。所谓“博士”,其实越来越是“狭士”。所谓专家,其实就是片面家与孤家。专家跳出自己的专业范围,常常甚至还不如普通平民百姓更具有常识。越来越多的人一生只靠那点知识,那点专业技术为生,简直到了不能够越雷池一步的程度。

 如今的大学因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许多人一生都被困守在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里,精雕细琢,专业之间界限分明。即使是在同一个学科领域里,稍稍在学科领域里旁逸斜出,就会引来同行的侧目而视,一句话,就叫捞过了界,这在学术领域里是非常忌讳的事情。就像你一个做生意的人,昨天还卖蔬菜,今天竟然又卖起了瓜果。人家是要打上门来,砸了你的摊子的。

 为什么人类要孤立、静止与片面地研究?那是因为人类寿命、智慧与生命能量本身的局限性,而这个世界又是这样复杂与博大,因此,只有大家分工协作,将这个无限复杂多样的世界人为地分割成为无数的一小块一小块,然后,让那些有专业兴趣,有聪敏的头脑的人,专心致至地研究。

划分专业,其实就是孤立地研究。而建立实验室,其实就是静止地研究。实验室里提取的条件与因素,都不是大自然状态中自然存在的,所谓实验室,就是把这些因素,特意提纯出来,然后对它们作客观、静止的观察、分析与试验。最后找到某一个因素,从而认识这一个因素。这样的研究,相对于立体动态与复杂多元的世界来说,当然也是片面的。即使是一个大学科,也是片面的。在实验室里,只有静止的状态,才最容易把握那些要分析的因素。

外链出处

科学研究,就是孤立、静止与片面的研究——许锡良

原来如此。。。可这到底是闹哪样呢?

今天的困惑《金刚波若波罗密经》如来在几千年前就遇到过并有了答案:所谓科学,就是不科学……

通宝推:说几句,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是滴

不要神话科学,科学不是万能的、不是必然正确的,它只是人类研究世界观察世界改造世界的工具之一。

当然科学有个好处就是总体上靠得住。

家园 我说句比较直白的

如果认为这个是矛盾的,就是真的没搞懂辩证法。

通宝推:晨翼,
家园 呵呵,可惜念金刚经的,哦,还有许锡良这样的XX生,

面对“不科学”搞出来的刀、枪、炮、原子弹、生化战,

只有被揍的屁眼儿朝天的份儿,

顶破天也就是墙上挂挂女人内裤和马桶,摆下玄天八卦阵,画个圈圈儿咒咒你。。。。。

家园 记住有啥用,真管用的东西,用不着记

家园 科学概念已经让老中抽象化了,不再是具体的科学,而是

事实求是

准确的说是初期科学研究,就是孤立、静止与片面的研究

因为初期科学研究的问题是孤立、静止与片面的问题,比如说初级力学,也叫经典力学,到了光就不行了,玩孤立、静止与片面研究最牛逼的之一是牛顿了,他非说光是粒子,惠更斯说光是波动,他俩儿都是孤立、静止与片面研究的大师,或者说是形而上学大师

孤立、静止与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是非黑即白的,非黑即白是他们的世界观,神和魔鬼的世界观,山寨基督的思维方式

他们的思维里没有模棱两可,也就是说不辩证,只有非黑即白的思维才可以逻辑推理,因为可以一步一步推下去,模棱两可没法逻辑推理,因为不可以一步一步推下去,恰恰因为牛顿等等只有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学的思维同时没有模棱两可的辩证的思维,他们面对孤立、静止与片面的问题的时候有优势,相对的,辩证的思维面对孤立、静止与片面的问题的时候有劣势

其实呢,说到逻辑推理和证明,经典力学的东西都证明不了,至少当时证明不了,只不过是有几个证据而已,比如说万有引力可以解释一些天文现象,还有一些粗糙的实验数据,比如说万有引力可以解释一些天文现象,也有很多天文现象万有引力解释不了

后来,不是孤立、静止与片面的问题出现了,那就是光,最明显的例子就是牛顿的光的粒子说,不仅显然证明不了,因为只是有证据,证据就是可以解释光的反射等等,但是牛顿就不管有木有证明了,他还是跟惠更斯争了个天昏地暗,当然了,惠更斯也证明不了他的光的波动说,因为跟牛顿一样,他也只是有证据,他们都没有证明

事实是牛顿的光的粒子说可以解释光的直线移动和反射性质,但是解释不了光的折射与衍射,牛顿不管,惠更斯的光的波动说也能解释一些光的现象,也有解释不了的,他也不管,可见,他们都不是严格逻辑推理证明的思维方式,显然不是欧几里德几何的证明标准,而是有道理就行,没道理的地方就不管,只看能解释的现象,对不能解释的现象视而不见,假装不存在

所以,牛顿和惠更斯是标标准准的瞎子摸象的思维方式,只看对自己有利的现象,不看对自己不利的现象,特别是牛顿和惠更斯比摸象的瞎子要坏,牛顿和惠更斯都不老实,因为他们都应该可以理解对方的说法有道理,他们都不傻还挺聪明的,但是他们不管,非说自己是对的

其实呢,只要在牛顿和惠更斯之间中庸一下就可以了,模棱两可,那就是光的波粒二象性

再就是基督教的神和魔鬼的世界观,西方人相信绝对真理,因为神是绝对的,所以,他们也就寻找绝对真理,初级力学的各种定律也确实是有绝对真理的特点,虽然它们也不是绝对真理,也就是说都是在一定条件下才成立的,无论如何,他们面对孤立、静止与片面的问题的时候有优势

老中没神,加上看到了变化,所以,老中不信绝对真理,所以,老中也就不会寻找绝对真理,老中面对孤立、静止与片面的问题的时候有劣势

上面说了光不是绝对的,不是非黑即白的,是可以这样也可以那样,模棱两可,波粒二象性,看你考虑什么问题,有时粒子好用或对,有时波动好用或对

后来到了量子力学就更是不确定了,连位置都不确定,都是20世纪了,爱因斯坦还是绝对的确定的非黑即白的思维方式和世界观,证据就是他的一个名言是神不会掷骰子,他们相信一切都是确定的,神确定的

简单总结一下,至今,人类的思维方式有两个,形而上学和辩证法,人类用这两个思维方式去解决问题,所以,也可以说形而上学和辩证法是两把钥匙,人类用这两把钥匙去开锁,用形而上学钥匙可以开的锁早就都已经开完了,牛顿和惠更斯的争论就是证明

今天,很多人的共产和资产的争论,民主和独裁的争论,等等,跟牛顿和惠更斯的争论的本质是一样的,就是非黑即白的形而上学的思维

毛主席的民主集中制就是民主和独裁的中庸,辩证的思维的结果。

所以,形而上学思维的优势在古老的过去,牛顿时代就已经结束了,牛顿和惠更斯的争论就是证明,形而上学思维的优势不在今天,更不在未来,现代物理学已经进入不确定的测不准时代了,也可以说是辩证思维的时代

但是,很多甚至全部西方人和崇拜西方的人还沉浸西方的过去的形而上学思维的优势和成功之中,他们以为形而上学思维的优势今天依然存在,比如日本脱亚入欧,这恐怕就是美国人和日本人近代的如意算盘的来源,也是今天中美搏弈的看点

通宝推:方天化几,陈王奋起,贼不走空,
家园 那你是怎么理解的?“切”一声就走是你下河的目的?

Rt

家园 推荐看看赵朴初先生《佛教常识答问》

序言中有这样一段话:

一九五七年我陪一位柬埔寨僧人见毛泽东主席,客人未到之前,我先到了,毛主席便和我漫谈。他问:“佛教有这么一个公式--- 赵朴初,即非赵朴初,是名赵朴初,有没有这个公式呀?”我说:“有。”主席再问:“为什么?先肯定,后否定?”我说:“不是先肯定,后否定,而是同时肯定,同时否定。”谈到这里,客人到了,没有能谈下去。后来,我在写这本书的第二章时,想起这一次未谈完的问答,我想,书中谈到缘起性空的思想,可能补充了当时我在毛主席前所想讲的话。

家园 当下的“科学”近乎于盲人摸象

事物本来就是横看成岭侧成峰的,摸到大象腿的人说大象像柱子,不能说他错了,孤立、静止、片面的看,它就是柱子,很客观,有理有据,无可反驳。

于是他们得陇望蜀,咬定“摸”才是科学的客观的可信的方法,靠眼睛看怎么能算,虚无缥缈啊,因为光会折射反射衍射啊,看到的并不一定是真相啊,等等,于是“摸”派与“观”派就打起来了。。。

古代由于客观条件限制,佛教限于机锋空谈,到了今天佛教的思想不能光是用来说的,要落实到实践中去,就像“色即是空”指导质能转换。

家园 眼睛怎么看,摸到的只是大象一面怎么办,那是哲学的事情,

科学可不管这个,科学只是一套方法论,是不是用这套方法论来定义世界决定人生那是个体的选择,就像科学家可以信神一样,这两者虽然有矛盾,可是并不一定会发生冲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