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占中要长期化了,也许tg等了很久了? -- aaaaa0088
去占中的应该不算做有就业意愿的人,那样的话失业率的分子就会少很多,这样,香港的失业率就下来了。
愿闹就闹腾去吧
对于阴谋,TG并不陌生,但从来不主动出招,一般是被动应招。
按照后发制人的传统,只能是先期知道对手出招何处,预先设置了处置预案。得利全靠对手推动。
网上可以搜到关于部分占中人士领取美援的信息,所以占中绝对不会是TG自导自演的。
关于香港的地位,香港的衰落是历史的必然,这个包括香港明白人在内都是认同的。但问题是,香港对台湾的示范作用,使得大陆不敢任由香港经济自由落体。
所以,占中上TG绝对是被动应付,说不定香港的大资本家会由此得到更多好处,大家怎么看?
实际上TG对香港的经营是很差劲的。所有可能的结局中选择了最差的一个。
所谓的彻底解决,不过是触底反弹,或者是“碎碎平安”之类的自我安慰。只能说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做好自己的事情等着坏事变好事吧。
不过,不同政体间的整合本来就是世界难题,TG没做好情有可原。一个善于创造奇迹的团体这次没有创造奇迹,而我们现在对这个团体仍有较高期望。
说深圳是小渔村,是靠中共特殊政策发展起来的,这还能说得过去。香港也是小渔村?这么个岛,横竖几十公里,也能叫村?小渔村的话一百多年前英国不去要海运贸易发达的广州福州偏要他干什么?没有资源优势也就罢了,要说香港没有地理优势,那放眼全球有海运地理优势的港口还真不多了。深水港,连接大陆,紧邻东南亚,气候海情适中,接近赤道航运路线,这真不是靠中共政策倾斜得来的。英国抢了香港那是没话说,要是英国没抢,几十年后日军侵华一样会抢(事实也抢了),发展到民国时代要还是控制在国民党手里那一样是航运进出口枢纽妥妥的。邓伯伯为什么要回来?那是贸易良港啊,说起来澳门倒真是顺带手要回来的没什么经济价值。
香港一百多年的发展确实是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自由发展的结果,有今时今日的地位跟中共的关系不大,就算经历世纪之交几次经济风暴,也未必会是经济崩溃或水深火热。谈论占中是一回事,但是主观情绪太浓了,就会立据不客观。很容易被对立派找到把柄的。
不过发作在了最合适的时候 其结果有利于中华上下同心应对强敌 所以说 天佑我中华 天命在中华
二战告诉我们,战后拿大头的,并不是付出较多的一方,而是战后剩余实力强的一方。
现在不管中国周边乱成什么样子,TG都有能力收拾残局,所以看起来就好像天佑中华。
但是实际上呢。TG 17年来经营香港所花的资源,压制广州深圳上海发展所付出的代价,统统打水漂了,基本没用产生任何收益。还有,忍受香港作为反华基地十几年,也同样是白白承受的损失。
压制上广深是实实在在的 深圳不满已经很久了
不过如果从10几年整体来看 从开始港资流入珠三角办厂 从纺织等轻工业开始香港制造业转移 宏观上对于内地帮助还是很大的 打基础的时候一穷二白 港资还是有很大贡献
至于补贴点食物和水 战略上没所谓
所以即使算经济账 总体来说 我们也不亏
鸦片战争以前,英国以及其他外国和中国做海运贸易都是在广州,福州,泉州等几个大城市。当时清政府以天朝上国自居,根本看不起这些外国人。通商条件相当苛刻,税收很高,比税收更高的是对官员的贿赂。也难怪,当时是外国有求中国,贩卖中国的丝绸,瓷器以及其他商品,外国人能获取很高的利润,而当时中国对外国商品感兴趣的几乎没有,当时清政府与外国通商有很高比例的贸易顺差。当时外国商人以及水手进广州城几乎被当做犯人对待,洋人妇女是不允许进广州城的,外国商人水手进城有官府的人跟随监视,过了晚上几点,几点,饭馆酒店不允许接待这些外国人。
正是因为清朝政府对外贸易的谨慎,以及外国客商巨额的贸易逆差,英国人出邪招,对华偷贩鸦片,导致双方矛盾激化,爆发鸦片战争。
1842年 清政府与英国签订不平等的《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 签订《北京条约》,割让九龙半岛给英国。 1896年 英国强迫清政府再订不平等条约《展拓香港界址专条》,租借九龙半岛界限街以北地区及附近二百多个小岛屿(离岛),租期99年。 英国人便把本来只是他们有时停靠,补给的小渔村香港作为对华殖民,贸易的桥头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