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体重和高血糖 -- texasredneck
体重和高血糖
我在这里仅仅讨论II型糖尿病,就是一般50以后才开始的血糖不正常。
首先声明,我不是学医的,只是因为自己的血糖偏高,因为关系到性命和生活质量,不得不极端重视,所以看了一些书再结合自己的切身体会,说一点心得,讲的水平不敢保证,但绝无半句假话。希望对大家有些帮助。
糖尿病原因不明,一般认为于遗传和生活条件和习惯都有关,第一,如果有直系血亲有,那你就要特别当心;第二,“有报道称,亚洲人(特别是东亚)更容易患糖尿病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以米饭为主粮太过精细、单一所造成的。《维基百科》”我曾经读过一篇在权威杂志上的流行病调查,早年营养不良会导致后来糖尿病患病率增高。
糖尿病可以说是危害最大,最常见的流行病,中国现在的数据是8%(说法不同,我取的是中间值),只会高不会低,因为有人可能不知道。这是非常可怕的数据,因为绝大部分都是II型,如果50以上占人口总数的1/4,那意味着百分之30到40的50岁以上的中国人有糖尿病,我似乎有点怀疑。
血糖高最可怕的在于不是直接的反应,而是所谓的并发症。就是说,如果你不体检,你不会知道自己的血糖高,而是慢慢地,经过一段时间以后,到影响了心脏,肾脏,眼睛等等重要脏器的时候你才知道,而这时就晚了,造成的损害已经无法挽回。但到损害智力的时候恐怕是非常严重了,我肯定没有到,所以我的话还不是胡言乱语。
网上有句名言,人最怕就是病了自己不知道,所以最重要的是自己要知道。我知道自己血糖不正常不是因为血糖高,而是血糖低,那一段时间我特别不能饿,一饿就心慌。开始时我不觉得是一个大事,饿了当然不舒服,我又是那种不愿意说自己不舒服的人,于是就吃,结果就胖。
太太发现有点不对头了,我到觉得挺好,因为有个理由吃巧克力是很爽的。于是她说:你怎么一回事,吃这么多糖,开始像熊猫了。我就理直气壮地说:不吃不行,我心慌。
太太是学医的,想了一下就说:“你是不是有了糖尿病,你的那些因子都基本占全了。”她就是在说,我的父亲,哥哥有糖尿病,我是中国人(东亚人),我早年营养不良。我觉得她又是在找一个东西来糟鄙我,就说:
“你又在胡扯,心慌是低血糖。”
“你这样的人最要不得,说你不知道,你又知道一点,但却就一点,就以为自己什么都知道,结果就是害人害己。你马上跟我去查血糖!”
当然,那个结果必然的,她又赢了。于是她说:
“这样不行,你是管不住自己的,看到喜欢的东西就想咬一口(好像有别的意思),我得把你的吃管起来。你把体重控制住了,血糖就会正常。”
我知道自己算是给交代了,好像她过去唯一不管的就是我的吃,现在我最后的乐趣也没有了,这恐怕就是叫做全面专政,我怎么怎么倒霉!
后来我读了一些资料,知道她说的不错。II型糖尿病我用通俗的话来说是这么一回事:当我年轻的时候,身体的机器运行地不错,在一般情况下,不论饱还是饿,都能把血糖控制在一个正常的水平。而现在年纪老了,机器不是那么有效了(不是完全无效,那人就死翘翘了),于是血糖靠身体的内部调节已经不那么灵了。那怎么办,只有用外部的办法来帮助一下,就是管住自己的嘴。简单地说,就是一少两多,少吃,多餐,多运动。
高深的理论咱不会,只能讲通俗的。比如说,你吃的碳水化合物很多,把自己撑得饱饱的,那些东西都会转化成糖的,而你的血糖自身的控制又不好了,当然血糖会在长时间内维持一个高水平。你一回吃一点点,不饿不吃,自然就会好一些。运动的目的也在于消耗血糖,不让其过高。这样我们就知道,不能剧烈运动,这样会对血糖的控制要求较高,而你本来就不好了。
所以对我这样血糖偏高的人,控制住了体重就是控制住了血糖,因为不让自己有多余的能量。
但是,这绝非易事,因为我这样的情况是不能饿的,因为我是那种血糖控制不好的类型,饿了会导致低血糖。高血糖是没有直接反应的,但低血糖却会导致休克,植物人,死亡,没有什么比这些结果更严重。
所以我是既不能饱又不能饿,这个麻烦就难得办!
体重过高道理非常简单,吃的超过了自己的需要,于是就转化成了脂肪。那么少吃,多消耗(运动)就不会胖。美国每年因为肥胖造成的经济损失是用千亿美元来计算的(不知那些专家是怎么计算出来的),同时,减肥是美国的一个巨大的产业,每年也是要用千亿来计算的。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上最肥胖的国家之一,超过一半的人过重。现在的第一夫人把儿童的体重问题当着主要工作,但是,效果看不到,我哥哥住在巴黎,到美国来看我,第一句话就说:
“我原来总是担心你有些胖,到美国才知道你算是苗条的,我看你们这里的人(德州胖人不少)平均一个可以改成两个半巴黎人。”
为什么减肥这样困难,那些科学家给出了一个解释,他们什么都能给一个说法的,信不信自己决定。大意是说:人类是因为工业革命而有了农药,化肥等等东西以后才是算能吃饱了,这不过是近一,二百年的事情,在此之前,人类的绝大部分,在大部分时间内,都是吃不饱的。所以,那种对食物的渴望,占有的欲望和行为是深深地埋藏人类的基因之中的。
比如几万年以前,还不是农业社会,人要狩猎才有东西吃,因此早上睁开眼睛第一个想法就是,今天用什么办法把自己弄饱?如果人类没有这种对食物的极为强烈的欲望,就可能存在不下去,所以这种欲望就被用基因的形式固定了下来。
就像年轻人往往被性弄得十分苦恼,和基因(本能)作对总是非常艰难的。
当然,巴黎人的祖先也是打猎的,为什么他们的胖子少?我哥哥想出的答案有两条,第一,美国人的性格比较张扬,我行我素,不怎么在乎别人的想法;第二,美国人吃东西太可怕,在餐馆里看到有人吃那种一磅的汉堡包,他眼睛都珠子都快掉了出来,说他在法国餐馆根本看不到这样的汉堡包,巴黎人多半以沙拉为主,就那么几片薄面包。第一条不好说;第二条是所谓饮食文化,恐怕是无疑的。
我记得曾经读过一篇专家的文章,说肥胖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真正要减体重实际上是要根本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不然不会成功,所以是极为困难的。就是说,当你体重过重,其实是你原来的生活方式有问题,你必须从一点一滴做起,长期坚持,想用简单的办法,短时间突击,都不能根本解决问题。
从我个人的经历,这是至理名言。
我哥哥总是嘲笑我小时候是怎么好吃,我过去气得要命,当然现在不会,因为我断定他小时候是一个样子,只不过我看不到。不过我坦率地承认,我的确好吃,而且最喜欢的东西是巧克力,冰激凌。看到那些花花绿绿的包装,我立刻哈拉子都忍不住,这不光是我的错,那些公司把东西设计成这个样子,太不负责任了。要知道我小时候基本吃不到这样的东西,现在到美国即多又便宜,这种引诱实在太难得抵抗得住。
减肥实际上是一个意志力的问题,你得随时随地要跟自己的本能作斗争,当你要张嘴的时候,你得想到这意味着什么,要战胜自己,这绝对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有人曾经说到,减肥其实很简单,如果你最喜欢巧克力,那么你就放一盒在手边,一个星期只看不吃,你就可以不必担心体重了。
只可惜我认为那是天方夜谭,没有人能忍受这种酷刑,至少我是做不到,我只能眼不见心不烦。老实说,我打巧克力这个字的时候,生理都会有些反应,所以大家对我拍砖头的时候温柔一些,请想到我所做的牺牲。
所以说美国普遍存在的肥胖歧视问题,并非毫无道理。一个人成功必须的素质就是要有意志力,一个连吃都控制不住的人,何以谈意志力!
所以那个新泽西的州长想竞选总统,首先就得减肥;所以那些大公司的老板,那些电视露面的政客,很少有肥胖的;所以你的肥胖,别人会认为你缺乏意志力。
我在这里再强调一下,人不舒服应该尽早去看医生,不应该到网上听人胡侃。我只是说我的情况,各人不会一样,比如糖尿病严重的人是会消瘦,不会胖。我觉得有价值的一点是:当你特别不能饿,会出现心慌,虚汗,这不是正常现象(我原来只是肚子不停地叫),这时你应该考虑也许是因为自己的身体已经不能把血糖控制在正常的水平了。
到目前为止,我控制得不错,但是,代价是非常惨烈的,我现在只吃无糖巧克力,一年不超过一磅;冰激凌一年只吃一次,就是costco减价的那一次,实在是太便宜了,浪费了天理不容。本来太太连这都不允许,但遭到了我的拼死抵抗,要是连这一点盼头都没有了,活着还有什么意思!
不论多么好吃的东西,只吃几口,永远不要吃饱,老实说,我已经忘记吃饱是什么样的一种满足了。要时时处处保持高度的警觉,当我看到那种梦幻般的美食的时候,就提醒自己那正是披着美女画皮的狼,不能落入她的陷阱。也许对有的人不算什么,但对我这样好吃,又比较软弱的人来说,恐怕已经是极限了。
然而,我清楚地知道,我这部机器只会越来越老,将来有一天也许不得不依赖药物。但是,血糖不正常的人很多,年纪越老越多,在美国很多人都控制的不错,并不影响生活,至于寿命,那是一个天注定的事情,不是自己能决定的。
我希望血糖不正常的人要这样想:人都是要死的,而且必定有一个原因。所以现在我知道了这个原因,就是一件好事,至少我就能想办法争取一个好一些的结果。所谓“无病暴毙,久病延年”就是这个意思。
这样一想你就会轻松一些。
一直控制不住体重,主要还是控制不住嘴
归根结底,生活习惯问题
外行说说糖尿病:
(这个是我在雪球写的一个小文章 大家参考)
本来到雪球是投资 钱的事 赔赚自己认了就是 不想多说。
不过看到有人胡扯医学 坑害病患,只好发言。
外行理解 一定不够精准 大家包涵。
我从头说啊,
一,糖尿病成因:
人类的胰岛细胞按其染色和形态学特点,主要分为α细胞、β细胞、γ细胞及PP细胞。
其中β细胞能分泌一种蛋白质类激素 就是胰岛素。
胰岛素是机体内唯一能够降低血糖的激素。
如果人体本身胰岛素分泌不足;
或者虽然分泌了,但是分泌的胰岛素不工作,作用障碍,降血糖效率下降。(称之为胰岛素抵抗)
由于以上2种情况,导致人体血液中血糖长期过高。
长此以往,最终导致各种人体组织,特别是眼、肾、心脏、血管、神经的慢性损害、功能障碍。
以上的由于血糖过高 导致的眼、肾、心脏、血管、神经这些并发症,我们称为糖尿病并发症。
因此所谓糖尿病 即是因为由于胰岛素分泌缺陷或其生物作用受损,导致长期血糖过高,引起的全身一系列并发症。因此 治疗糖尿病,降血糖是第一位的,不降血糖 都是治标不治本。
二,糖尿病的分类:
1:1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总数的10%。由于基因缺陷 导致胰岛基本不分泌或者极少分泌胰岛素。因此 必须外部注射胰岛素,降血糖。(看看那个中医苗医草医 神药医,有本事 去治疗1型糖尿病啊)
2:2型糖尿病,约占糖尿病总数的90%。患者体内产生胰岛素的能力并非完全丧失,或者胰岛素的作用效果较差。因此患者体内的胰岛素是一种相对缺乏。
因此早期还可以通过某些口服降糖药物刺激体内胰岛素的分泌。
但是长期大量服用磺脲类胰岛素促泌剂,对有病的胰岛β细胞有“鞭打病牛”的作用,加速了胰岛β细胞分泌功能衰竭和细胞凋亡。
而且人体胰岛功能随着人的衰老 只能越来越差。基本上 胰岛素是越来分泌越少。到最后 部分2型晚期患者也必须注射胰岛素了 而且越来越多。
3:妊娠糖尿病和其他特殊类型糖尿病。这个比例过少,我就不说了。
三,糖尿病的的治疗
1:控制饮食 适量运动。
先说控制饮食,很简单 少摄入能量 减少血糖的生成。
其次适量运动,目前医学发现 运动可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降血糖效率。每周锻炼三次、每次半小时可减少2型糖尿病患者的用药量。该运动量可使胰岛素敏感性提高30%。
锻炼结合合理饮食是控制糖尿病的有效途径。
2:口服降糖药物:按治疗原理分类,大致分为:
(1)胰岛素促分泌剂。通过各种方式促分泌,如格列苯脲。(消渴丸就是含有格列苯脲成分,含0.25mg/粒)
(2)胰岛素增敏剂。增加增加胰岛素敏感性,抑制胰岛素抵抗,提高胰岛素降血糖效率。如二甲双胍。
(3)消化吸收抑制剂。如阿卡波糖,抑制碳水化合物在小肠的吸收,从而降低血糖的产生。
口服药最大的好处就是服用方便。
但是口服药 大部分是化学药 都有不同程度的副作用 如不同程度的肝肾损伤等。由于化学药人体不能自然分解,积累下来 副作用越来越大。
生物制药,是模拟人体自然分泌物,可以被人体自然降解,所以副作用小,是未来发展方向。
3:注射类生物制药:
(1)GLP-1类:GLP-1是多肽类蛋白质,也是生物制剂。通过促胰岛素分泌降糖,也有抑制食欲的作用。我国目前"中国2型糖尿病防治指南 (2010版)"把它列为备选治疗药物。目前的GLP-1产品有 礼来的艾塞那肽和诺和的利拉鲁肽。
(2)胰岛素和胰岛素类似物。
胰岛素最早有2位加拿大科学家发现的,最早是由猪牛身上提取,是第一代胰岛素 为动物胰岛素。和人体自然
分泌有一定差别,有副作用,目前逐渐淘汰。如江苏万邦 生产的万邦林。
第二代胰岛素,是生物工程 基因重组人胰岛素,完全模拟人的自然分泌物。其实已经不是药了,胰岛素本来就是人体自然分泌物 既然分泌不足 那就外部注射补充。
因此没有副作用,也不存在所以胰岛素依赖。是治疗糖尿病的最重要 有时也是必须的武器(比如1型糖尿病和2型的晚期)。
人胰岛素分为短效和中效。短效用于降进餐后血糖,中效用于降空腹状态下的血糖。最常见注射方案是:的短效和中效人胰岛素预混合,每天早晚注射2次,中午服用口服药。
目前2代人胰岛素国内如通化东宝甘舒霖,诺和诺德的诺和灵。
胰岛素类似物 也称第三代胰岛素。是在结构上对肽链进行修饰,使他在人体的释放过程 变快和变慢。如3代速效起效时间为15分钟左右,2代短效需要半小时以上。3代长效能持续近24小时,2代中效是6-8小时。在模拟人体胰岛素释放过程上 更接近于自然释放过程。
缺点是一,由于结构改变 和人体自然合成的胰岛素有些不一样,学理上讲 总不如2代和人完全一致好。二是昂贵,大约是2代费用的1倍。
类似物主要厂家是速效的诺和锐,长效的赛诺菲的来得时。
4:糖尿病的手术治疗:实际上是胃部手术,用于减少吸收的。风险很多,很少见 不多说了。
5:糖尿病的并发症 由于长期血糖过高,导致主要有: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可以导致失明。
糖尿病肾病,最终可能引致肾衰竭。
糖尿病足:初期只是脚部伤口难于愈合,若处理不当可引致截肢。
心脏血管、脑血管病变。
神经病变等。
以上涉及其他科室 不多说了。
本人不是医生 以上说法一定不准确。匆忙写就,更是有问题。欢迎医学内分泌专业人士指点。[跪了]
补充一点:
胰岛素是治疗糖尿病的最重要武器,但是也有弱点。
胰岛素必须外部注射。由于胰岛素是肽类蛋白质,如果口服 到了消化器官 就被吸收分解了,无法进入血液。即使部分进入血液 也很难控制数量。
常见的注射方案有一天2针预混胰岛素(最常见),一天4针(常用于1型),还有一天1针 一天3针 以及胰岛素泵等。
使用麻烦,对医生 对患者的要求都比较高。
另外:人体是个极其的复杂的系统,没有什么包治百病的办法,都要因地制宜。个人浅见 供大家参考
不过,过去曾经有喷雾剂相关的肺癌,但相关性不太明显。
今年年初,体重增加了5斤,于是增加运动量,游泳从每周6公里增加到8公里,体重倒控制住了,但由于工作压力较大+身体疲劳,血压又上来了。
自己总结:年龄大了,该少吃点,运动适度,主要要把工作压力减轻些,特别是放手让年轻人多干些。
是的,由mannkind公司研制。http://www.mannkindcorp.com/
以前辉瑞也上市过一款,有问题 退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