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孤独的圣徒——大明宰相孙承宗(上) -- 京华烟云AMIP

共:💬22 🌺215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原创】孤独的圣徒——大明宰相孙承宗(上)

做为少有的明清双方都交口称赞的人物,明末辽东战场几乎所有重要名臣将领,如袁崇焕、毛文龙、孙元化、满桂、祖大寿等等,差不多都曾是孙承宗的学生或部下,并深受其影响,故而明人赞曰:“二十年名将,咸出高阳之门!”按,孙承宗是河北高阳人。

清人编撰的《明史》甚至认为,大清取得天下在相当大程度上是因为运气好,如果不是老天保佑,纷乱的党争导致孙承宗莫名其妙地离职,否则结果还真的很难说呢:“廷论纷呶,亟行翦除,盖天眷有德,气运将更,有莫之为而为者夫”。在为孙承宗单独列传的同时(包括袁崇焕在内,绝大多数明朝大臣都是与别人合传),《明史》作者还趁机借题发挥,认为自毁长城的大明朝已经烂到了根,要不灭亡那才真是奇迹:“国是如此,求无危,安可得也!”

与大多数少年得志的官员不同,孙承宗直到四十二岁还在参加科举。为了糊口,他不得不以教书为生,由此练就了一副好嗓门,“与人言,声殷墙壁”。也许是心有所属的缘故,孙老师特意挑那些与蒙古接壤的北方地区“授经边郡”,他的业余时间经常花在和军人们聊天上,史载“喜从材官老兵究问险要厄塞,用是晓畅边事”。

万历三十二年(公元1604年),家庭教师孙承宗终于考中进士,竟然获得了榜眼的好成绩,一起被录取的有同样大器晚成、比他还长一岁的徐光启。年已不惑的孙承宗饱经社会磨练,为人处事十分成熟,加之此人相貌威严,“貌奇伟,须髯戟张”,无论外表还是内涵,都在他所供事的翰林院里鹤立鸡群,因而很快引起各方关注,后来甚至宰相遇到疑难问题也找他来咨询,还曾做过万历三十八年(公元1610年)的会试考官。不幸的是枪打出头鸟,风头太劲的他卷入了一场莫名其妙的党争,只是因为几位官员力保才没被贬出朝,但不得不离开翰林院,改任太子职官系统的闲职。

天启即位后,郁郁不得志的孙承宗终于迎来转机,以左庶子(詹事府左春坊的长官,正五品。詹事府是明朝太子的教育辅导机构,左春坊则负责给太子讲解文章)的特殊身份,成为小皇帝的家庭教师。也许是早年对此职业驾轻就熟的缘故,经验丰富的孙承宗深得有教无类的真谛,几乎文盲的天启一听他讲课便心花怒放,经常不顾规矩执意要孙老师频繁出勤——“帝每听承宗讲,辄曰‘心开’,故眷注特殷”。

史载小皇帝有许多位老师,这些人成分复杂,既有与东林党关系密切的袁可立(他是党首高攀龙的挚友),也有阉党中坚冯铨(他直接导致了熊廷弼的死亡)。而这些人中,与天启感情最好的无疑是孙承宗,史载前者甚至不直呼后者的名字,而代之以颇为尊敬的“吾师”。

除皇帝外,做过会试考官的孙承宗还有许多真正的门生,比如明末清初著名文人、因与如夫人柳如是的风流韵事而大名鼎鼎的钱谦益,以及曾任兵部尚书、三边总督、最后讨伐农民军战死的傅宗龙等。文坛领袖钱谦益终生对自己这位老师充满了感激和崇拜,在先生死后,他曾专门写了一篇洋洋洒洒尽五万字的纪念文章,遂成研究那段历史的重要资料。

阉党搞的《东林点将录》中,孙承宗被编为“地短星出林龙邹渊”,显然被视为东林党人,不过他的排名并不靠前。从史书来看,孙承宗的政治倾向其实很不清晰,只能算东林外围人物,但一般认为,他即使不是真正的东林党,起码也是东林党的支持者,尤其是与其关系密切的同僚、朋友基本都在该党,弟子钱谦益后来还成了晚明东林党的最高首脑。

与自己的同年兼朋友徐光启类似,孙承宗对在华的欧洲传教士颇有好感。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早期基督教徒、后被誉为“圣教三柱石”之一的光禄寺少卿(相当于皇室食品管理局的副局长)李之藻,向皇帝提议引进欧洲新式火炮以对抗后金,并得到急需新式武器的兵部的赞同。

于是在徐光启、李之藻等人的运作下,明廷终于组成一个官方代表团(一说此行原本是私自安排,只是后来徐光启等人搞到了皇帝的许可,才算转为正式),前往澳门进行考察,其中包括两位已皈依基督教的明朝官员,他俩都是李之藻的学生。

考察团在澳门受到了隆重的欢迎,因为葡萄牙人注意到,他们的使命第一次得到北京朝廷的认可。在澳门停留期间,那二位基督徒官员在一次庄严的主教弥撤中表现得非常崇敬、虔诚和投入,这也使他们的这一次出使显得更受瞩目。

经过实地考察,明朝官员们对欧式大炮印象深刻,最后决定引进一批火炮,以及指导操作这些火炮的一组葡萄牙熟练炮手。出于和主人搞好关系的目的,澳门当局极想满足明廷的要求,于是很爽快地一次性卖给中国三十门大炮(一说二十门),并答应派专业炮手去指导操作,不仅如此,他们还组建了一支包括上百名滑膛火枪手的队伍,去支援和训练明军。

不过,该计划遭到了朝廷中沈漼(时为内阁大学士)等反对基督教的高级官员之阻挠,葡萄牙炮队及火枪手被迫滞留澳门无法成行,直到不久后孙承宗接管兵部,这一计划才重新启动。在耶稣会传教士的组织下,这些枪炮及人员分两批进入中国内地,据考证最后有十门大炮抵达了辽东前线。

但其实,这些大炮并非葡人制造,而是来自一艘英国军舰,它在澳门海岸失事,船上的大炮被打捞上来,现在葡萄牙人把它们转手卖给明朝,中间大大赚了一笔(另一说,这些炮是从被澳门当局击沉的英荷舰船中缴获的)。后人研究认为,几年后宁远城头造成努尔哈赤受伤甚至死亡的那门大炮,应该就是它们之一,即,明人在葡萄牙人的训练下,用英国造大炮重创了女真人。

据说,神父们开始时对自己的新身份颇为不满,辩称他们只是意在传教的上帝仆人,并非什么军事专家,而深谙中华和稀泥传统的李之藻等人则劝道,不要把这个身份看得太重,它仅仅是个称呼而已,就像裁缝的缝衣针,只有缝衣时才有用,一旦缝好便不必在乎了。就这样,汤若望等人于公元1623年来到北京,开始指导明朝工匠铸造和使用西洋大炮,正是这些大炮(其中包括部分购自澳门的英式火炮)后来与孙承宗一起来到辽东战场,重创了后金军。

其实孙承宗早就有机会主政辽东。当年辽沈失守、袁应泰自杀后,朝野舆论一片哗然,正担任少詹事(詹事府的副长官,正四品)的孙承宗早年生活在边疆,素以“知兵”著称。于是有人提出应罢免当时的兵部尚书代之以皇帝十分信任的孙先生,这个建议得到了内阁赞成。

大臣们遂提议为孙承宗专门在兵部设一个侍郎职位,主抓东北战争。但是,正因为过于依赖这位老师了,天启竟然不同意他离开,内阁几次请求都被驳回,最后只能将孙承宗升为礼部右侍郎(教育-外交-祭祀-典礼部的第二副部长,正三品)并“协理詹事府”,专抓皇室教育。

直到公元1622年广宁失守,熊廷弼和王化贞被迫撤回关内,兵部尚书张鹤鸣怕得要死,于是以视察边防的名义躲了出去。眼见东北战局糜烂不堪,小皇帝实在没有办法,终于答应让自己的孙先生入阁,但头衔不再是侍郎,而是地位更高的兵部尚书兼东阁大学士,几天后又让他“以阁臣掌部务”,即国家副总理兼国防部长,成为明朝国防系统真正的一把手。

新任国防部长的第一份奏章,颇为出人意料,因为其内容并非如何恢复失地,而是针对帝国政界一项延续了上百年的传统——以文制武。他指出,现在帝国的兵力和粮饷都是一本糊涂账,朝廷用武将统兵,却用文官练兵;武将在前线冲杀,却要受文官的指挥;边防要靠武将,文官却在后面指手划脚:派经略、巡抚执掌边疆,但他们却没决策权,只能每天问朝廷是战是和,带来的问题极其严重,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

“迩年兵多不练,饷多不核。以将用兵,而以文官招练;以将临阵,而以文官指发;以武略备边,而日增置文官于幕;以边任经、抚,而日问战守于朝;此极弊也。”

很显然,年近花甲的孙承宗对帝国军界理解颇深,他一针见血地提出,在此非常时期,必须选出一位有胆有识的最高将领执掌统帅权,他可以自行处置中下级官员。同时,请朝廷一定要信任此人,不要理睬文官叽叽喳喳的浅薄见识。再有,小胜小败都是兵家常事,千万别放在心上。关于具体的辽东战略,他写道,为今之计,只能先立足于防守,让敌人无隙可乘,然后再想办法恢复失地:

“今天下当重将权,择一沉雄有气略者,授之节钺,得自辟置偏裨以下,勿使文吏用小见沾沾陵其上。边疆小胜小败,皆不足问,要使守关无阑入,而徐为恢复计。”

随后,孙承宗又列出了一些具体措施,包括招安蒙古各部共同抗金,抚恤辽东流离失所的难民,精简驻京部队,于永平(今河北秦皇岛市卢龙县)增设总兵,修缮蓟镇(山海关到居庸关之间的明军防区,包括今京津冀等多地,原本针对北方的蒙古人)长城防线,在北京东部地区开荒屯田等等,他的皇帝学生对此统统采纳。

提出这些建议时,正准备在中央大展拳脚的孙承宗肯定想不到,后来到边疆执掌统帅权的那位最高将领,竟然就是他本人。

说明:本文节选自笔者正写的一部书《鞑靼战纪——明亡清兴的第三方视角》,请勿转载,以免将来有机会出版时发生麻烦。

通宝推:黄锴爱李莹,宅羊驼,老沛,预备役师的防化,三笑,里海虎,醉寺,西门飘飘,常识主义者,gb2312,晨池,史文恭,梓童,为中华之崛起,ifever,mezhan,桥上,mingong,四条,foureyes,可爱的中国,脊梁硬,SleepingBeauty,
家园 请问孙殿英真的是孙承宗后人吗
家园 按照正史记载

高阳城破之时,孙承宗及其子孙十七人一起死难。

应该是没有后代了,否则清朝尤其是乾隆时期,对这种先朝英烈都会抚恤后代的,赏个官做,而一旦发生此事,史书中肯定会留下记载,因为这算皇帝的政绩。鉴于清朝史书对此毫无记载,反推过来,应该是没有后代了。

孙殿英的祖宗是他自己认的,民国笔记里有《孙殿英传》写道:

孙帅闻此言,慨然对曰:“吾祖承宗公,本大明经略,为虏所戕,后人逃出,方免于难,吾父亦为旗人所害。此正所谓九世之仇也,今为大汉同胞计,必破此劫”。遂挥兵断清室之龙脉,义声所播,四方云动。

看上去更像是他为东陵的挖坟掘墓找借口,弄上个大义名分做遮掩。

家园 不过温相的文章里面说冯玉祥的大哥孙岳就是孙承宗的后人

而且孙岳对冯玉祥说老祖宗孙承宗是被女真人绑在马后拖死的,所以他们孙家世代都不为清朝当官

家园 老兄已经出版的书在哪里能买到?谢谢!
家园 关于孙承宗的后代

孙岳的事情也听说过,他自称是孙承宗九世孙,而且还是长子后裔。

又查了一下,孙承宗的学生钱谦益在老师殉国后写了一篇纪念文章,里面提到了他的后代,说孙氏满门遇难,但有两个子孙当时恰巧不在,一个是在山东高苑做县令的长子,另一个是其儿子,在京师任锦衣卫佥事。另外他的一个小孙子当时藏在草中,也幸免于难。

孙岳据说就是长子的后裔,而孙殿英则自称是另一个孙子的后代。不过,孙承宗死于公元1638年,而孙岳生于公元1878年,中间间隔了整整240年,“九世孙”似乎太少了一些,按照中国人的早婚传统,起码应该十几世才比较正常。

即使不是,以小人之心度之,认个有好名声的祖宗总没坏处。贵如朱元璋,事业有成后也曾打算攀附朱熹,后来偶然召见一个姓朱的县教育局长,无意问了句你是朱老夫子的后裔吗,没想到人家却诚恳地回答,自己尽管极其仰慕老夫子,但祖宗却是不能乱认的,据说此事对重八触动很大,甚至无地自容,从此打消了挂靠名人的念头,干脆逢人便自称“淮右布衣”。不过到了朱元璋的地位,认谁做祖宗,甚至不认任何祖宗,都已经无所谓了。

此外,明清双方各种资料都证实,孙承宗是被清军勒死的,对于骑马民族来说,不流血而死是给予敌人最大的尊敬,孙承宗死后,满洲将领还专门叮嘱几个老太太,要她们好生照料孙的遗体。这些资料多写于明朝灭亡之前,通篇对满洲人充满了斥骂,应该是比较可信的。

家园 这几年没出什么书

等出新书了,一定请大家捧场。

家园 老兄出书用的是什么名字啊?

恕我孤陋寡闻。老兄以前出的书也想买。

家园 期待大作
家园 几年前出过一本

名叫《东山顶上的酥油茶》,写西藏的事情,不知是否还能买到,有兴趣您可以看看。

家园 可惜孙承宗的火器战法过于超前

妄想用不接触的战法来压制女真的冷兵器,实际上到了1840年的一鸦,英军还是靠冷兵器突击来瓦解绿营战阵的。

家园 《东山顶上的酥油茶》,很棒的书

历史、地理、人文、藏文化,娓娓道来。

不过感觉后半部分行文有些匆忙,啥时候京华再版时多加些内容吧。

家园 孙岳吹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孙岳到保定参加院试,考中秀才。考秀才做啥?

光绪三十年(1904年),保定武备学堂招生,孙岳成绩优秀被录取,毕业后在北洋陆军第三镇任炮兵排长,后任三等参谋。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孙岳又入陆军行营军官学堂(后来的陆军大学)第二期速成科进修,毕业后仍回北洋第三镇,任第九标第三营管带、二等参谋兼将校研究所教官

如此,他实在是有负祖宗教导

当然他后来加入同盟会,反清了

家园 您发在这里的,我都拜读了!

看看能不能在网上买到

家园 孙承宗究竟教了小皇帝啥真难说

小皇帝连杨涟弹劾魏忠贤的圣旨都看不懂。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