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长寿纪闻 -- 弦音醉舸

共:💬4 🌺2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长寿纪闻

前日写了“王叔和论食宜”,有好友问“王叔和的观点和现在饮食金字塔观点是否相近?”在线答复曰:这类经验式的话语与现代营养学有着不同的出发点,后者讲求营养定量摄入保证均衡,是外求式的,前者讲求的是身体笑话熟悉的食物可以最少的身体消耗及负担,在此基础上适度补充!方向不同,实践差异!再说人体的潜能(消化吸收能力)对环境有不同的适应度,调控好可以从很少的食物中吸取最多的营养素(反之,填塞未必有益!)......辟谷是这个方向的极端!

不仅中国传统文化中对饮食有这向的认知,伊斯兰文化中也同样有这相近的论述,不过是以斋月的方式来实践。我在摩洛哥时,穆罕默迪亚市长来就诊时,带了一位法国“掮客”(我对他的直观认知,没有深入了解),聊天中说他每天只吃一顿,已经连续20余年,精力充沛,从无不适,同时还向我了解中国的神奇红色果子事宜(他表述不清,听下来像是枸杞),那么,他的一日一餐之外,估计还是有其它摄入,但从食物的角度而言,当时还是被他一日一餐的实践触动到了!

传统文化中不仅有这番理论,文献资料里散在记载的长寿案例,也大都能契合这套理论,录几则如下(不限于食物):

明.丁元荐《西山日记》:百余年相传临清有王士能,年一百三十七岁,人问长生术,曰:无有也。曰:我生平不娶,无喜怒。叩以前代事,曰:一身而外,吾不与知矣。

明.张宁《方洲杂言》:盖自来生长草野,世无服役,不过垦植收敛,或食松榛实,蔬参菊苗,饮泉水自相煦沫,不知有营度忧虑事,平生不经尝五谷丰腴之物,清淡安全,所以致寿.....人能不以外物劳心,而又淡薄于世味,久而不渝,自足致寿。彼偃仰呼吸,以求炼形服气,适徒自苦耳。

明.郑瑄《昨非庵日纂》:予乡有老人,九十余矣,而啖气不减少年,予问以服饵之法,答曰,“吃食须细嚼慢咽,以津液送之,然后精味散于脾,华色充肌;粗快则只为糟粕,填塞肠胃耳。”

明.谢肇制《五杂俎》:余见高寿之人多能养精神,不妄用之,其心澹然,无所营求,故能培寿命之源,然世间名利色欲之类,澹而不求可也,读书穷理,老当不倦,若徒贸贸玩揭,寿若彭聃,何益之有?

清.王士正《居易录谈》:康熙三十二年,京城东田家老妪已百三十岁,日饮啖止水米一酒杯,昼夜危坐,形如婴儿。

清.赵翼《檐曝杂记》:有老人九十余,某公尝问何以得寿,答曰,“好吃的不多吃,不好吃的全不吃。”

当然,关于长寿,饮食欲望并非全部,基因也是一大因素,估计文化也是一种因素,目前最长寿的老人中,有两位著名的文化界人士:周有光(108岁)、杨绛(103岁),两位还都是常州人(民国时无锡属于常州,即便现在,无锡、常州的人文甚至经济依然是极度相似。),传统江南文化中是否也有一种长寿的文化基因(仅限于文化圈),有待考证.......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帐号:ouoviv,季子说!

通宝推:赤脚学生,花大熊,
家园 为活着而活着,还不如为吃饭而活着
家园 舸兄多写,很好看。
家园 成天坐着不动,就吃一小口,这样活过130

有什么乐趣可言?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