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假如德国统治世界 -- 淮夷
英伦手纸是转贴的
这部fatherland也真是他转贴的么?
我一直以为是河友自己从德文翻译过来的呢。
本来自由的碳被组织捕获,就只能以几种特定的关系和其他的碳、氢、氧、微量的其他元素组合。为一种他们所无法理解的,称之为生命的东西服务。一旦违反了组织原则,他们就会被组织包围、吞噬、最后被开除出组织。当然,自然界还有其他大量自由的碳和大量自由的元素,不过他们的命运早已注定,在某个时候就会被一些组织吸收,为其他组织服务。个别聪明的碳知道在生命之上还有更高级的组织,比如意识、思想等等,然而知道这些对他们的命运并无任何帮助,他们并不知道这些更高层的组织中,自由同样是稀少和珍贵的。
在最后第二句啊。
如果真放到当时的时代大背景下,美德媾和是大势所趋,不是那点黑材料能够破坏的。
电影里的外景应该是在德国取的,战后德国包豪斯大行其道,电影里的大量建筑者是包豪斯风格的。
但是历史上,纳粹对包豪斯是深恶痛绝,直接斥其为“现代垃圾”。
包浩斯的主角,如约瑟夫·阿伯斯,沃尔特·格罗佩斯,拉斯洛·莫合利-那基及密司·凡·得罗之后流亡至美国,在美国黑山学院(Blacks Mountain college)有着重要的转折点,让这些包浩斯的教师发挥他们的影响力与设计里念。尤其在建筑领域,与产品-平面沟通设计,快速地建立包浩斯的方法与理论。
格罗佩斯于1934年前往英国短暂居住,1937年赴美国任哈佛大学建筑系主任。马歇尔·布鲁耶也跟随格罗佩斯前往美国。
密司·凡·得罗于1937年赴美,任教于伊利诺伊理工学院(Illinoi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摩荷里·那基1937年前往美国芝加哥,创立新包浩斯(new bauhaus),即芝加哥设计学院(IIT Institute of Design,Chicago)前身。
约瑟夫·阿伯斯被聘任美国北卡罗来纳州黑山学院(Blacks Mountain College)讲授艺术及耶鲁大学教育平面设计。
这些碳向往自由,向往像是氦氖氩氪氙氡一样无拘无束,不过很快发现这就是不可能的。
他们很快转而对这个组织的世界、组织的命运充满了仇恨。组织变成了邪恶的、恐怖的代名词。他们决定要毁灭这个组织。为了和组织对抗,他们开始悄悄的活动、串联...终于又开始半公开的活动...
最终...
...
...那个组织发现自己总是得一些病症
我也是柏林人、我也是纳粹党
可能到不一定完全是某种专制体制的作用。
第三帝国的语言作者可能没在德国当过兵,但是他接触的德国人和观察对象里可能很多人都有过从军经历。自从老毛奇把委托指挥的方式在德军中实现后,这种思想肯定深入影响了整整几代德国男性。
假如以一个曾经受过委托指挥的影响,习惯以委托指挥的方式行事的1914-1936年德国成年男性的角度看待修理汽化器这件事情,到是可以发现合理性和主动性的,其过程如下:
1.顾客让我修理汽化器(上级命令我班进攻xx阵地)
2.顾客提出价格xx(上级为此调动人员火力若干)
3.顾客将放手让我修车(上级委托我指挥)
为此我需要:
1.检查汽化器故障(进行战前侦查)
2.确定修理方式(战前计划)
3.在预算范围内分配零件、劳务、工具开支,建立合理工序(合理分配兵力火力,规划行动步骤)
4.按照计划修理(按照预案行动)
.....
在上面这样的情况下,当工人使用组织替换掉修理的时候,不仅仅说明其受到了军队中委托指挥的影响,而且意味着委托指挥中积极的一面发生了作用,使得工人即使在面对哪怕看来简单的工艺流程的时候也将其有序化和精密化,这恐怕那位学者并未体会。而且说老实话,假如修理工能这样对待我的汽车,结果又不错的话,其他使用修理字眼的铺子是失去我这个顾客了.
不过结尾是美国伟光正主旋律。正义战胜了邪恶。来访的美国总统得到资料后停止与德国媾和。呵呵。
话说Xavier在逃离柏林之前,潜回家中和儿子告别。10岁的Pili故意缠住父亲给他念书听,然后偷偷向党卫队告发。Xaxier因此在家中被捕。Pili对被抓的父亲说了一句心里话:“爸爸,他们会帮助你的。他们会把你改造好的。你会回来和我们重新生活在一起的!”
我看到Pili的大义灭亲不由想起《1984》里的经典段落,真理部公务员Parsons做梦,说了一句“打到老大哥”的梦话,被自己7岁女儿听到向巡警告发,送入劳改营进行思想改造。7岁小女孩在《1984》一书的出场,就是一股杀气扑面。她在家里玩抓叛徒游戏,小姑娘穿着侦察队的制服,手里拿着木棍,灰衬衫,蓝短裤,系红领巾,喊道“你这个思想犯!我要枪毙你!我要蒸了你!我送你开盐矿!”
呵呵,这类情节是反乌托邦小说的经典桥段。特别是“大义灭亲”这类现象出现在孩子身上。
那么问题在于到底应该“亲亲相隐” 还是 “大义灭亲”?从反乌托邦小说所持的立场来看,“亲亲相隐”是天然正义的。但难道反过来的例子就不成立?难道看到亲近的人犯罪不检举、不揭发就对了?
单就这本小说而言,主人公向美国揭发德国的黑材料也是一种“大义灭亲”。他的行为从本质上来说与其子向盖世太保告发他并无本质的区别。只不过站在他的立场上,他认为背叛祖国,破坏媾和,是为了给枉死在集中营里的人伸冤昭雪,其价值远远超过结束战争。本书作者为英国人。这个价值观对本时空作为战胜国一员的作者来说当然是先天正确的。
但从主人公儿子的角度来说,揭发自己的父亲而“大义灭亲”,从而维护祖国的安全与和平,结束战争让更多人的免于死亡,这个价值观不能说是错误的。
而从小说(以及改编的电影)情节来看,当时德、美两大阵营对抗,谁都打不下去了。媾和是双方的共同愿望,并不是几份黑材料就能破坏的。希望用集中营的黑材料就让两大强权反目成仇,还是太天真、太理想主义了。
那么到底应当“亲亲相隐” 还是 “大义灭亲”?中国古代的孟子其实对此早有论述:
【原文】
桃应问曰:“舜为天子,皋陶为士,瞽瞍杀人,则如之何?”
孟子曰:“执之而已矣。”
“然则舜不禁与?”
曰:“夫舜恶得而禁之?夫有所受之也。”
“然则舜如之何?”
曰:“舜视弃天下犹弃敝展也。窃负而逃,通海滨而处,终身沂然,乐而忘天下。”
【译文】
桃应问道:“舜做天子,皋陶做法官,假如舜的父亲瞽瞍杀了 人,那怎么办?”
孟子说:“把他逮起来就是了。”
桃应问:“难道舜不阻止吗?”
孟子说:“舜怎么能够阻止呢?皋陶是按所受职责办事。”
桃应问:“那么,舜该怎么办呢?” 孟子说:“舜把抛弃天子之位看得像抛弃破鞋子一样。他偷偷地背负父亲逃走,沿着海滨住下来,终身逍遥,快乐得把曾经做过天子的事情忘掉。”
这儒家看来,“亲亲相隐” 和 “大义灭亲”是对立而统一的。为公,应当“大义灭亲”。为私,应当“亲亲相隐”。所以在儒家的理想境界里,主人公的儿子揭发父亲没错。但随后的行动应当是帮助父亲逃跑。
蛮夷作者不习亚圣教化,所以著作浅薄也。呵呵。
那浪费国家财力人力的罪过是不是比救个人命更重。前皇帝不把法律当回事,是不是起了很大的恶例,不被抓到就是无罪? 其实这个案例本来可以推出,法律执行和法外容情是不能统一到一个人身上的分权辩证。被伪辩术用虚假立论歪曲了几千年。
孟子这里说的很清楚。
论公,天子的父亲犯法与民同罪,所以作为天子必须把他抓起来,否则法律的公正性无从得到体现。
论私,父子天性,父亲再坏,做儿子的也不能看着他送死。所以儿子抛弃天子的位置,带着父亲逃跑,宁可去做一个逃犯。这里没有法外容情的问题。盖天子不是下令释放自己的父亲,而是作为一个普通人来帮助父亲越狱而已。不被抓到并不是无罪,而是逃犯罢了。
儒家的伦理学说归根到底是“爱有等差,推己及人”。儒家认为无条件无差别得爱所有人等于不爱任何人。爱自己最亲近的人当然要比爱别人更深。同时,由自己爱亲近之人,也能推出对别人之爱。所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在这种前提下,孟子的理论是自洽的。当遇到公私冲突,公私必须兼顾。大义灭亲要搞,亲亲相隐也不可缺少。
单搞大义灭亲,灭到后来就是所有的人都有“大义”。那么谁的“大义”才是真正的“大义”?揭露集中营黑幕固然是“大义”,但带来的后果是战争可能继续延长多年,死掉更多的无辜者。告发父亲看上去灭绝亲情,但实际效果可能是终结战争,能活人无数。
而单搞“亲亲相隐”,最后“大义”被亲情掩盖,真正的大义反而得不到伸张。
所以儒家讲究中庸,讲究“过犹不及”。
中庸,讲究“过犹不及“,都是完全主观的东西。你的中庸说不定是别人的极左。殖民者觉得留个印第安人保留地,狩猎地就不错了,人均占地不比普通殖民者少了。印第安人可不会这么想。西方人遇到舜的难题,解决方式是退位当父亲的辩护律师,请求继任者特赦。国家机器得以维持,继任者也有台阶可下。当然有继任者落井下石的可能,但当逃犯不也有一样被追捕的风险。两难困境的解决前提如果是国家机器不工作,那因此而死的人会远超过个人主观中庸态度能救的人。 其实对伦理体系中的谬论讨论,是提升理论体系的必要思辨。和稀泥的态度其实是有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