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新中国初期的政治与经济问题 -- 语迟
其实很多网友已经指出了,我也就简单回两句。
那个时代的人吃了苦,没人否定。但是他们有条件有可能享受么?
还说水利,他们不吃苦,水利有其他办法吃的饱睡的好就兴建起来么?
用少奇同志的话说:这是要上史书的。
本狐只是从数据角度指出“3000万”一说不靠谱。
稍稍自夸一下,作为一个业余票友,在三年困难时期死亡人数这个问题上,河里比本狐钻得更深的不多。
统计年鉴的数据都是有来源的,但未必就准确,尤其是55-63年的年末人口数。
90、00、10都进行了人口普查,数据显示:60年出生人口的存活数缓慢上升。而且都超过年鉴上的60年出生人口数。
统计年鉴、64年及之后历次人口普查数字全部自洽!!!!
个人猜想,这两年由于逃荒死亡等等原因,部分60年出生人口给算成59年的了,后来历次人口统计一直试图修正,所以出现了后期统计人口存活数会超过前期统计出生数的毛病。
理解不了
这个年龄段,有很多人改年龄了。
具体是哪种原因?不知道。
但年鉴数(就是公安部的年末户籍统计数)、普查数,都是有来源的数据,也不存在统计人员刻意造假的问题。
只想说明一个问题:统计数据都是有来源的,而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可能打架,打架的原因不是刻意造假,具体原因可能还没找到!
我们家几个姐弟迁户口的时候都报大一岁,大人讲为了粮食定量能多一些,搞得我幼儿园中班上完,就发了个书包上小学了,本来和小朋友们混得好好的,上学一点心理准备都没有。
。
至于年龄,集体工为了(女的哈50岁退休)多工作一段时间不退休把自己的年龄改小,结果和自己亲生的大女儿相差3岁。
90年我们那里领身份证,大姐大姐夫身份证同年同月同日生,其实我姐年龄大。
我敢讲,我们那80年以前出生的,年龄没有几个准的
统计年鉴的数字是人为造假,目的就是给老毛抹黑。。。。
主席又不是神仙,肯定有错误、有失误的!
我是比较认同“不二过”这一说法的,主要是主席学习能力、总结经验教训的能力超强,所以不太容易犯同样的错误。
富田事变,主席肯定有错,到了延安整风,他就多次强调:大部不抓,一个不杀。
三年困难,粮食出了大问题,你看后来,对粮食生产、储备抓得多紧,有时甚至让人觉得太过了,影响了眼前的生活品质。
其他类似的也还有很多。
就是49年的粗死亡率,主要是咋算出来的?我看不少英文资料都写21,不过民国1936年自己统计是27.6 国联估算31-43年是33.4 不太明白49年怎么升到21的
就你所知离建国时间最近的统计是什么时候,要等到一普才有较可靠的粗死亡率的数据吗
http://item.jd.com/10070520.html
基层政权: 乡村制度诸问题
按张静观点,我们其实一直高估了解放后对的基层农村控制力,中央一方面要基层干部提供农业剩余,一方面缺乏控制的技术手段,对公社一级只能放权自主辅以加强思想教育和调整结算单位,办法不多。
再结合看孙经先老田等人的辩论,感觉很多村头报数据不靠谱可不止是亩产万斤。招工逃荒简单处理成人口损失是常态,为了赶领导往严重报也有。中央很多数据也不是惯常统计,很多是工作组下去现查,有针对性导致下边也有扭曲信息的动机。
http://www.guancha.cn/SunJingXian/2014_02_13_205693.shtml
看王绍光他们的文章也有感觉。
解放初,基层干部土改中的过火举动和中央政策不完全一致的,基层干部自己的理解,放大了很多威胁,反映过激了,而且,他们同时也是中央的信息提供者。
前三十年,是将“公”这一意识灌输到满是“私”的脑袋里;后三十年是这一逆过程。满是自己小九九的脑袋的确很难理解当初人的作为。解放前姥姥将粮食藏起来保命,解放后舅舅做工作把这些粮食都捐出来,现在想想都不可思议。那时候的人们是讲奉献的,大家好了自己也就好了。正是人民不计报酬的奉献,才有了新中国翻天覆地的变化。你可以说我舅舅是被蒙蔽了,但是现在怎么没人被蒙蔽将自己保命的东西捐献出来呢。反而是理直气壮的说什么“水利对我没用凭啥让我去劳动”。恐怕即便洪水来了还在庆幸住的比别人高没淹到自己吧。
物质的东西今天没有,明天还能挣来;人心,变来就很难回来了。也许有人说前三十年的精神风貌是被蒙蔽的,是违反人性的,从来没有出现过的;那不更说明起伟大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