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十四:脏腑气液 -- 弦音醉舸

共:💬1 🌺1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解读《黄帝内经太素》之十四:脏腑气液

五脏常内阅于上,在七窍。肺气通于鼻,鼻和则鼻能知臭香矣;心气通于舌,舌和则舌能知五味矣;肝气通于目,目和则目能辨五色;脾气通于口,口和则口能知五谷矣;肾气通于耳,耳和则耳能闻五音矣。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六腑不和则留为痈疽。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利,阳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大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阴气盛矣。阴气大盛,则阳气弗能营也,故曰关。阳气大盛,则阴气弗得营也,故曰格。阴阳俱盛,弗得相营也,故曰关格。关格者,不得尽期而死矣。

五脏气: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六腑气:胆为怒,胃为气逆、为哕,小肠大肠为泄,膀胱不约为遗溺,下焦溢为水。

五并:精气并于肝则忧,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肾则恐,并于脾则畏,是谓精气并于脏也。

五恶: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此五脏气所恶。

五液:心主汗,肝主泪,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此五液所生。

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

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黄帝问于岐伯曰:余闻方士,或以脑髓为脏,或以为腑;或以肠胃为脏,或以为腑。敢问更相反,皆自谓是。不知其道,愿闻其说。

岐伯曰: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写,名曰奇恒之府。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于天,故写而不藏,此受五脏浊气,故名曰腑。此不能久留,输泻魄门,亦为五脏使,水谷不得久藏。所谓五脏者,藏精神而不泻者也,故满而不能实。六腑者,实而不能满。所以然者,水谷之入口则胃实而肠虚,食下则肠实而胃虚,故曰实而不满。

(问曰:太阴、阳明,表里也,脾胃脉也,生病异何也?

答曰:阴阳异位,更虚更实,更逆更顺,或从内,或从外,所从不同,故病异名。)

(黄帝曰:愿闻其异状。

答曰: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行;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行。故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问曰:见真脏曰死,何也?

答曰:五脏者皆禀气于胃,胃者五脏之本也。五脏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能至手太阴。故五脏各以其时,自为而至手太阴。故邪气胜者精气衰。故病甚者,胃气不能与之俱至于手太阴,故真脏之气独见。独见者,为病胜脏也,故曰死。黄帝曰:善。)

(问曰:脾病而四肢不用何也?

答曰:四肢皆禀气于胃,而不得径至,必因于脾乃得禀。今脾病,不能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气,气日以衰,脉道不利,筋骨肌肉皆无气生,故不用焉。)

(问曰:脾之不主时何也?

答曰: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时,脾脏有常著土之精也。土者,主万物而法天地,故上下至头足,不得主时。)

(问曰:脾与胃也,以膜相逆耳,而能为之行津液何也?

答曰:足太阴,三阴也,脉贯胃属脾络嗌,故太阴为之行气于三阴。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亦为之行气于三阳。脏腑各因其经而受气于阳明,故为胃行其津液。四肢不得禀水谷之气,日以益衰,阴道不利,筋骨脉肉皆毋气以主,故不用焉。)

本篇有价值的部分在不带括号部分,术语一体,介绍了与五脏学说相关的一系列概念:

1、五脏外阅于七窍:鼻---肺; 眼---肝; 舌---心; 耳---肾; 口---脾。五脏不和则七窍不通。

2、关格:“故邪在腑则阳脉不利,阳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阳气盛矣。阳气大盛则阴脉不利,阴脉不利则气留之,气留之则阴气盛矣”,这里的阴阳还是一如既往是表里上下的区分,邪在腑则体表经脉气血不利,从而体表气血郁滞而气留,从而体表气血郁积。人体气血一体,体表气血多了,体内气血便少,反之亦然。故而将体表气血郁积、体内气血郁积并气血不能循环的两种病态分别称为“关”“格”,病症随之,并不得尽寿。

3、五脏气并(郁滞)的临床表现:心主噫,肺主咳,肝主语,脾主吞,肾主欠,并介绍六腑气滞的表现。

4、“五并”:五脏气血郁滞与情志的关联。

5、五脏分别的喜恶,也就意谓着其所不喜的因素对其会产生直接干扰:肝恶风,心恶热,肺恶寒,肾恶燥,脾恶湿。

6、五液:心主汗,肝主泪,肺主涕,肾主唾,脾主涎

7、五藏: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精志。

8、五主: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肌,肾主骨。

9、奇恒之府:“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在岐伯的理论体系之中,五脏之外,不得称为“脏”,故而“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称之为腑,其特征是“泄而不藏”,对于“脑、髓、骨、脉、胆、女子胞”这六者,由于它们不能属“脏”,但又由于“藏而不泻”的特征,故不能称为“腑”,姑且称为“奇恒之府”(有别于腑称为“奇”,“恒”者,藏而不泻)。前提是岐伯理论体系中以五脏藏气血之精为核心概念。

至于括号中的内容,表象上区别与前文的是没有“岐伯曰”的抬头,深层次去说是因为理论体系与岐伯一贯的理论系统有明显差异。

1、“太阴、阳明,表里也,脾胃脉也,生病异何也?”:太阴阳明在岐伯理论体系中,属于在外的经络,本身并无“表里”的关系,只是因为脾与胃的密切合作关系而产生关系,所以这里“表里也,脾胃脉也”颠倒了次序,太阴阳明各属经脉自身,其循行路径中,分别与脾、胃有连属关系,并无表里关系,也不等同于“脾胃脉”!

2、“阳者,天气也,主外;阴者,地气也,主内。故阳道实,阴道虚。故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阳受之则入六腑,阴受之则入五脏。入六腑则身热不时卧,上为喘呼;入五脏则□满闭塞,下为飧泄,久为肠澼。故喉主天气,咽主地气。”这段文字中阴、阳的理论与岐伯的经脉理论体系同源,但“犯贼风虚邪者,阳受之,食饮不节,起居不时者,阴受之”的概念与经脉医学体系多少还是有着差异,譬如经脉医学论述的“逆春气,则少阳不生,而肝气内变。逆夏气,则太阳不长,心气内洞。逆秋气,则太阴不收,肺气焦漏。逆冬气,则少阴不藏,肾气浊沉”说明虚风贼邪可直接对五脏产生影响。这点区别有些隐晦,但更明显的地方在于“故阴气从足上行至头,而下循臂至指端;阳气从手上行至头,而下至足。故曰:阳病者,上行极而下行;阴病者,下行极而上行。”中阴气、阳气的概念显然已经变成物质概念的阴阳,更在物质阴阳的基础上,论述了足阴经从足上行注手阴经,而手阳经上行后下注足阳经,已经是属于十二经脉流注的理论范畴了。

3、“五脏不能自致于手太阴,必因于胃气,乃能至手太阴。”的表述,很直接以及把手太阴肺作为循环的开端,属于十二经脉流注的理论范畴。

4、“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不得独主时”,这个表述,早已失去了五行这个概念的本意,出于对五行历法的无知,并试图用新的历法去尝试融合传统理论。(五行是十月历,土为单独一季:72天。)

5、“阳明者表也,五脏六腑之海也”,将阳明理解为脾的表,并认为是五脏六腑之海,显然误读了五谷为五脏六腑之海的本义,就不多作解释了。

更多内容,请关注微信帐号:ouoviv,季子说,并恳请广为传播!

通宝推:阴霾信仰,西电鲁丁,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