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daharry挖河记(一) -- daharry

共:💬101 🌺966 🌵1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反贼一枚,鉴定完毕,虎躯一震,走人。
家园 只有文革期间的农村少年读完了高中?吹牛吧你就

你下面的图里面有学生数字,如果真这样,

高中学生数该和3、5年前的初中生学生数一样

这个曲线根本达不到

通宝推:daharry,
家园 你不能从在校人数上看,应该看下表升学率

第一:当时初中3年制,高中2年制;

第二:初中留级较多,而高中留级较少。例如,1974年入学的初中生人数是1345.1万人,到1977年毕业的时候,变成了1558.6万人,当年高中招生人数是993.1万人,升学率为63.7%,直到98年我国初中升学率才达到50%,现在恐怕都没有超过。要知道当时初中人数还大幅度上升,达到如此高升学率,使实际入学人数远超后来。实际从人数看,现在恐怕都没有达到。

我的观察是个人感受,您大可忽略。若关心这方面问题,应参考全国性统计数据,可参考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pdf

外链出处

家园 72年初农村入学读书
家园 从你最下面高中入学率的数据也可以看到70年的高中入学率低

于65年的,到75年也没有恢复65年的高度,

从这个角度,怎么能说人家造谣呢?

小学、初中的孩子,干活挣工分也挣不了几个,上学会识几个字会算数也很好,当然大家选择小孩去读书,--并非大家觉得读书多高尚

通宝推:daharry,
家园 问题是,65年高中只招了45.9万人,不到77年5%

那时初中升学率高,是初中毕业人少,这与文革无法比。这事文革前的中小学教育存在问题,农村不普及。

家园 师兄,别走哇。西西河相对来说还是很好的。

您除非不上网。上别的网,比西西河差远了。

俺最近学了个英语的说法,来显摆显摆。西西河就是那个

The least rotten in a basket of rotten apples.

呵呵。

家园 在当时那个时代,你所有说的这些事情都是冷峻的现实

也许大哈瑞走的是你这几句里没有能提到的另外的门道,无论如何,总之,你太知晓那个时代了,难怪是“老”成都啊!

晨枫说这是“小人心理”,可能因为他太年轻,完全不了解那个时代。

通宝推:daharry,
家园 您摆事实讲道理是最有说服力的。

很想知道有没有经历过文革的人对那时的教育赞扬的,根据是什么?

家园 文革期间教育实际就是以降质量换高数量。

通过缩短学制(12年变9年),降低教学知识难度,翻牌升级学校等级(初中变高中),降低教师资历的门槛,达到增加数量的目的。

实际上国家真金白银地付出很少,国家财政用于教育的支出在1973年(43.6亿)才超过1966年(40.5亿),中间最少的69年才27亿。

学生数量的数据漂亮,面子上好看,可以说是以最小的付出获取了最大的面子,这比朝鲜为挣面子盖“金字塔”聪明多了。

家园 现在初中升学率肯定超过50%

每年6,7百万大学生,适龄人数2000万左右吧,总不会高考录取率高于初中升学率。

家园 准确地说,是大学无用论,而且早于文革就有了

我问过家里上一辈人,都在工厂里当工人的,他们中学小学上的都是子弟校,那时候很多人第一选择基本上都是招工进厂当工人。

主要原因总结下来无非一是早工作早挣钱,而且工龄长,工作四年后挣得比大学刚毕业的人还多。那时候大部分人家里小孩多,穷,这点还是很重要的。二是进大学比较难,毕竟招生人数就那么多,一旦进去经济负担也有些重。虽然国家基本上都包得差不多了,但还是有些费用的。说得不好听点,你上学总得自带床被子吧,但如果你带走了,家里的兄弟姐妹就没用的了。

家园 交通问题也很头痛

俺伯父考上了一个重点高中,可惜离家太远,自行车买不起,住校也住不起,只好去了个家边上的普通高中。俺后来也考上了那所重点高中,报道时是俺伯父陪着俺去的,就是为了圆梦啊。。。

家园 这包袱抖得好

说来说去好像没说啥

家园 赤色黎明里

虹猫把首都弄到郑州去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