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daharry挖河记(一) -- daharry

共:💬101 🌺966 🌵1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我前面说了是12年制好还是9年制好,这完全可以讨论。

但是如果是领袖一言,其余众人只能唯唯,显然不正常。

回到学制年限的讨论,很显然长年制总是让人厌烦,不仅枯燥,而且等于增加了获取知识的成本。

但以现代社会而言,这恐怕是无法避免的,因为现代社会本身就是一个人类知识积累的成果,而且其发展高度依赖知识的再创新。知识是越来越复杂,我们想要超越,实际只能一是分工,二是增加知识的获取量。一决定了想要全体成员全成为通才,实际是不可能的,只是空想。二决定了学制是很难降下来的,未来社会的学制应该会更长,工作的时间可能会缩短,也就是成为一个合格劳动者的时间成本会更大,但劳动者的效率会更高。“57指示”所设想的社会,要么是空想,要么只能回到中世纪那样的简单社会。

家园 咱俩同年?

俺也是小学5.5年,春季入学改秋季入学,不过是在小学一年级读了1年半。

1976年毛主席去世俺小学5年级,1977年秋读初中,才开学,老师--刚刚从农场解放出来的--恶狠狠地对我们说,文化大革命结束了,你们要好好读书了!

俺那里那时候的老师,多半都是大城市名牌大学毕业,流放俺们那旮旯劳动的。随着形势的好转,他们从农场进城,再孔雀东南飞。以至俺现在很难看到他们,我敬爱的老师们。

然后是初中3年、高中2年,没考上的继续读高三,下一级高中改3年。你怎么才4年。

家园 俺觉得12年制好

3岁进幼儿园,6岁入学,18岁毕业,算成年了,开始工作、职业教育或高等教育。

这是人的发育生长规律决定的。

只是,12年,算基础教育,应该多以基本的语言教育、数理化天文地理基本常识、生活基本技能、社会法规常识等教育为主,让孩子在满18岁之后可以面对自然、社会有用基本的生存本领。

培养科学家、工程师,是大学大专等高等教育的事情。

家园 应该是同年入学

入学时年级不叫年级,叫连,班级不叫班,叫排,我们班叫一连二排,就不知道当时校长是不是叫营长。没有学生证,每人发一个符号,别在左胸,上写XX学校X连X排XXX。

刚开始先进分子入的是红小兵,戴菱形的臂章,大约二三年级的时候才改成红领巾。

中学只读了四年,初中2年,高中2年,很爽。大学入学时,我们那届平均年龄17岁出头,北方同学有18岁的,南方同学有16岁的,我们年级最小的一个14岁,安徽的。

家园 你的数据恐怕有问题

你能否给出具体出处(书名、版本和页码,请不要随便拿网上复制粘贴的数据)。我这儿有一本《中国教育成就统计资料(1949-1983)》(教育部计划财务司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第371页),其中从66年到到73年的数据分别是34.43;32.70;27.50;27.04;27.56;33.00;38.54;42.07。这几年中,因为66至68总体财政收入下降,所以教育有下降。与你的数据相比,大体趋势相同,但你的数据中,66年高的出奇。

从统计数据可以看出,大抵高教育支出比较稳定,而普教比例增长较快。

另外,我确实不觉得有时压缩一下教育支出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甩包袱”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里根、撒彻尔都撒包袱,邓小平把军工当包袱甩,合作医疗也当作包袱甩,朱镕基甩国企。

重要的是看结果,结果是文革几年中的义务教育普及率大为提高。单单把教育投入拿出来说事,也就是一帮公知的水平罢了。

家园 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第96页

http://ishare.iask.sina.com.cn/f/6288407.html

个人自然是有个人不同的评价。

不过“我确实不觉得有时压缩一下教育支出有什么了不起的,还有“甩包袱”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情。里根、撒彻尔都撒包袱,邓小平把军工当包袱甩,合作医疗也当作包袱甩,朱镕基甩国企。”这也未免太刻意狡饰了,古今中外撒一堆烟雾弹,借机掩饰,这好玩吗?

家园 下来看了,数据肯定有问题

一个excel表,仍然没有很具体的出处。里面是一个excel表的内容,像是某个网友收集制作的。不清楚其具体的数据来源。感觉这个地方是很不可靠的。你说的96页,我没找到,但在全国数据的一个表格找到你的数据。但这种制作的表格是不能够作为严格的依据的。否则我自己也生造编个表,上传到爱问,不就可以改变历史了?

具体到你引用的数字,基保66年的数据超出常理。根据我对66-76年的国家总体数据的观察,基本上各项数据(经济社会文化)从66到69年有一个滑坡,但多数在70年或71年就反超66年了。

甩包袱真不是什么可耻的事。你一定觉得可耻我也没有办法。你甚至用上了“刻意狡饰”“借机掩饰”这种带有强烈情感的语词,我并不觉得你语调就真理在握了。不妨平静一下情绪。看看今天的美国,基础教育(中小学以及学前教育)绝大部分都是由学区承担,所谓学区,其实与国内的一个大一点的乡镇差不多。人家也没有觉得美国联邦政府和州政府“刻意狡饰”“借机掩饰”。你喜欢骂人,欢迎你骂骂美国政府,然后再骂骂所有历史上的朝代。骂前三十年,当然也可以,但最好搞清楚数据再说。

几千年来,基础教育都是私人物品,甚至在德国开始世界上最早的义务教育之初,不过是国家下命令,家长掏钱。中国前三十年的做法是主要政府掏钱,少量的民办公助(50年代就有,亦即集体出资)。68年之后,大量的民办公助(亦公社学校下放到大队)出来,但国家的钱还是照掏。而且也没有刻意减少。

另外,我还留意你这个表中那几年(66-73)的财政支出构成变化。各项主要支出在占比大体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变化,其中基本建设支出在67、68年下降,但69年已经远超66年的水平,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其恢复要比教育支出的恢复更快。这也没有什么不好的。基本建设与整个国家的经济骨架有关。

家园 哪里只有一个excel表?

请仔细看。

算了再费劲给你全介绍,解开war文件,打开“新中国55年统计资料汇编”文件夹,打开“内容”文件夹,里面有word格式、pdf格式两个文件夹,均可,打开,找全国篇,按上面标注的96页,就可见。

你所说的美国例子不成立。美国的政体是地方自治,然后一级一级通过立法赋权给州、联邦,中国则放反,权力是从上到下。美国的地方本来就有财政分立的权力,有一定的税收权,居民交给地方的税,就是要求地方提供相应的服务的,当然要提供服务,你也必须交税。中国地方政府实际只是中央政府的一个派出机构。并无一定独立的财权,有的只是中央赋予的提留。这里不讨论两种制度的优劣,只是想说,在前30年,当政府把社会所有生产资料都垄断了(所谓人民公社没有经营自主权,实际就是一个农产品生产车间,按上级的指令提供农产品,和工厂不同的是,国家不保证福利),当然必须也承担所有责任,提供食品等供应,提供足够的就业岗位等等。在国家把生产资料垄断时开始,就是国家的义务,否则只收钱不负责,那是奴隶制。

家园 这也不改变它的不可靠性质

本质上仍然是网友的编纂,也不清楚哪里来的数据。而我指出的问题说明,这其中有可能是故意或无意的更改。

你说的是人民公社什么的是错的。人民公社是三级所有,并不是国家垄断生产资料,那只是你的想象。又,按照你的逻辑,现在国家没有垄断生产资料了,是不是咱们的教育该下放了,国有制的资料一直在下降,是不是国家的教育支出该缩减?

所谓奴隶制云云,我只能说,佩服你的情绪化用语,从开始讨论到现在,你就不是理性讨论。

家园 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就是正规出版书籍,

国家统计局编篡。

作者: 国家统计局国民经济综合统计司

出版社:中国统计出版社

ISBN:7503748095

上架时间:2006-2-17

出版日期:2005 年12月

开本:16

页码:1156

版次:1-1

外链出处

类似的还有新中国五十年统计资料汇编。

http://book.kongfz.com/3723/181051955/

所谓“人民公社是三级所有”,请问粮棉油是不是国家统购统销,价格是不是由国家定价,上缴公粮的数量是不是由上级指令,派购物资,是不是国家有优先权?城市的工业品是不是国家定价,不管是公社,还是生产队,都没有生产的自主权,经营权,产品的处置权。什么关键的权力都没有,所谓集体所有制,只是一个空壳。

其“集体性”无非是让农民必须老老实实地集体干活,分配时,在生产队内部按工分分配而已。国家定农村为“集体制”的原因很简单,跟苏联一样,就是无法承担“全民所有制”所必须承诺的福利。

试想,如果人民公社、生产队真得有什么集体自主权,在饥荒时,怎么可能农村比城市更缺粮食呢?

权利极度不对等,农民什么有利的全被国家拿走,该花钱了,却让农民发挥“主观能动性”,自己拍钱解决,有这么荒谬的吗?

家园 谢谢说明出处

看来是有这么一本书,我弄错了,对不住

但对这个数据仍然保持质疑,不能因为是正规出版物就一定正确,更何况它与别的数字(我指出的数字是教育部财政司的)存在出入时,需要我们认真甄别

本来咱们讨论的是教育投入,主要是前三十年的教育投入问题。现在咱们歪到人民公社体制问题上,关于这个问题,我不同意您的看法。但是,我也不打算在这里继续下去,抱歉,我要打住了

因为这两天与您讨论教育制度,我就萌生了一个想写一篇正面阐述我的看法的文章,单独开了1楼。标题恐怕会让您失望,中国教育制度是世界上最好的。您若有兴趣,欢迎拍砖。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