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大投资(一) -- 陈经
关键是标准定义的问题
原文我没有看,不过就这一段来说。如果克鲁格曼定义从11%到7.5%就是big trouble, 就是crash,别人也拿他没辙。轱辘话到最后总能说圆了。专栏文章也就是搏个眼球。
一样是个“键盘政治局”的急就章,今天想说黑,不代表不可以明天改说白,只不过作者多戴顶高级知识分子帽子,占领个高级舆论阵地罢了。
美国报纸,每天100多版,要填满坑,得灌进去多少胡说八道啊?你不能篇篇认真领会,崇拜推敲。
老牌资本主义都靠奴隶贸易、殖民掠夺积累资本的。日本靠的就在甲午战争、八国联军、占领东北三省掠夺中国财富进行的资本原始积累。
中国资本原始积累,靠的是自己省吃俭用,这就是大投资现象。
中国的钢产量好象已经占世界的一半了吧,还怎么发展?准备把全世界的钢都炼出来?其他很多产业类似。继续过去的投资为主的发展模式所需要的投资量太大了,现在的世界和现有的世界经济体系已经很难承受了。而要改变现有的经济体系,绝不是几年时间能够解决的。
大投资为什么会成为时代特征,又如何成了崩溃论的主打?
在胡温第一届任期的时候,中国是比较低调的。投资占GDP比重虽然高,由于当时GDP不高,和现在印度的规模差不多,投资总额不算大。那时舆论对投资占比就有相当多的讨论,说不正常,要扩大消费。但这些讨论并不激烈,流行的崩溃论没有说投资问题的,入世产业崩溃、资本外逃等等,说法比较杂。现在国内外的崩溃论都收敛到“大投资不可持续”这个焦点了。
直到这时的中国各级地方政府,多少有些靠天吃饭的意思,标志性产物是“开发区”。
全国各地一度近7000个开发区,4万平方公里。招商引资,资金、技术、市场都靠外面,发展办法和第三世界穷国差不多,基建配套好些。外资一年几百亿美元不算少,但开发区实在太多,各地一分毛都不剩,争抢十分激烈。总体来说成功的少,失败的多,需要治理整顿。2007年清理到剩1500多个,一万平方公里。
那时有批评开发区占用农田荒置的,没有说开发区投资太多受不了的。所以是国土资源部来清理,不是发改委财政部。一般一个市所有开发区基建投资一年也就十多亿到几十亿,全国加起来是万亿规模,不算高。投资额如果上去了,还是大好事,说明引来企业了。就是招不来,投资才上不去。
这种靠天吃饭的开发区算啥?快速三通一平,虽然在世界上算绝活,在中国不算啥,谁都会。圈一大块地清一下,建筑稀少,大片荒着,机会主义搂草打兔子。也正因为花不了太多钱,所以闹出近7000个开发区。
当然也有不少很成功的开发区,基数大总会出不少成功的,国家级的就有100多个。就算不成功,或多或少总有些成绩,在穷国看来就不得了。加在一起,在发达国家看来都算特大的事,能够改变全球经济。中国的事经常这样,说起来是各种毛病,失败典型到处都是,宏观上却不得了。一说中国研发就是抄抄抄差差差,到处瞎搞也闹出不小动静,基数大。穷国看着就是“中国真发达”,一般的发达国家不在话下,需要老牌帝国主义大牛公司群体出动镇压才服气,继续自我批评。
但中国这么大,要大发展,靠开发区这招行么?或者说靠“招商引资”行么?
对中央政府,是可以的,日子好过了非常多,产业升级口号叫得震天响,实际是自我吹嘘。对一些东部沿海地方政府,也可以,产业聚集了,搞出了大名堂。一小块开发区,搞好了真的能创造特大奇迹,可以说没有尽头。出一个大牛公司就可以往千亿上想,一个硅谷顶一个大国。这条路的障碍就是技术创新,外国人说得是有道理。一个公司一个楼,想创造超级产值唯一的办法就是搞技术。
但广大中西部地区,就不太行了,招商引资条件相对差。甚至东部地区大部分地方政府,也不行,做大的开发区不多。不是说当地干部不努力,是有这样的因素。努力也就那样,考公务员名额有限。大家都去考,都搞开发区。最后就是,“人生的道路啊,为啥这么窄”。一个国家,厉害的开发区根本不用多,也多不起来。带动搞出城市带,有一个就是发达国家,有两个就是超级大国,三个只能指望未来的中国。
而且这条路往下走,要靠技术创新。这个理念现在成“经济正确”了,其实从统计意义上来说,是条风险极大的死路。胡吹技术创新是“光看见贼吃肉,没看见贼挨打”,不是那块料的还不如一开始就放弃希望。国家层面上大搞技术创新,是靠本钱大亏得起有研发基础,需要很多条件。对个人、对公司完全不是这回事,绝大多数混在江湖的都不是靠技术创新。人家说不定靠的是抄,还抄得挺成功。国家层面要“自主创新”,可这么要求个人与公司就不对了,要看具体情况。
其实一般人隐约也知道这个道理,口头上崇拜技术,有几个人去看技术书?大行其道的是“成功学”。李开复的技术书有谁看过?职场成功学到是炒出了很大动静。
经济学理论,有时看上去就是“成功学”。因为“成功”了,所以老子可以出书,一堆人崇拜地看。一伙西方人就研究经济理论,因为西方经济发达了,所以就装腔作势搞几个学派,自己都信了。真正发展经济的“技术”,肯定是有,但不是经济学家说的那一套。和工业技术一样,也是一堆树状的“know-how”。现在搞经济学的人,理论说起来都是一套套的,很多人最基本的“know-how”估计都不懂。哪个经济学家知道怎么搞拆迁?
(待续)
2年的预言,明年中彩票
100年的预言,人肯定会死
哪个有用?
大投资的本质目的,是要高速发展,快速进步。这和以前提的“以钢为纲”这样的口号在背后的驱动动机上是一脉相承的。为什么全世界只有天朝有这样的“发展饥渴”?这在本质上还在于我们对于无论是自己的状况还是国家的状况都不满意,而且这种不满意是有明确的对比对象的,那就是“西方”。“超英赶美”这件事,其实是建国以来一以贯之的目标和实践,为什么会是这样?因为中国人本质上都是彻底的“大国沙文主义者”,缺省的认为如果地球上天朝不是最强最富的,这个地球就不正常。以前是比国家实力,现在是比个人生活,比不过,就很难受。
中国人这种心理在地球上的发展中国家是比较少见的,可能也只有伊朗在这方面跟我们有的一拼。
诡异的是,既然“发展饥渴”是全社会共有的心理,而大投资是这种心理的直接产物,那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骂?专家学者这样的社会精英不说了,他们骂是有自己的那一套理由和目的,大家都很熟悉了,那为什么很多群众也跟着骂?表面原因是大投资的好处叫少数人享受了,广大群众感到被抛弃了。真实原因呢?我来透露一个惊天的大秘密吧,真实原因是:这个投资还不够大,因为我们离美国还差得远。
可以算一下,要达到美国标准的人均高速公路里程数,中国还要建多少公路,要投资怎样一个天文数字的钱进去;要达到美国标准的人均住房面积,我们还要盖多少楼,那又是怎样一笔天文数字;种种的其他类比,都是一个意思。
什么时候群众对现状满意了,什么时候大投资就可以停了,而群众什么时候满意?照现在这个劲头,我看得等到把全世界其他国家都逼的去喝西北风之后了。所以这个大投资,还有的折腾。
当“达到美国标准的人均”时,需要的油盐酱醋地球还能不能供应,
几年前大家就都明白的事,
这样鼓吹,也太小瞧河里的普通群众的智商了吧。
供应不上的应该主要是能源,严格的算下来,至少几十年之内还能勉强供应,以后就看技术进步了。
京津冀上半年的PM2.5指数已经是一塌糊涂,没有一个城市达标,唐山赫然排在前十行列,河北不少地区因为水质污染连饮用水都不达标,发展这样的gdp对民众有什么意义,整天出门戴口罩喝纯净水么?
其实就是走自己的路,让别人无路可走。这是中国超巨大的体量决定的,是客观要求,不是老共使坏要断人活路。很多西方人看透了这一点,所以心里很是害怕的。
大投资可以搞好也可以搞坏,这是水平问题,搞不搞是认识和路线问题。
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其适用的发展策略,以及各自容易失足的陷阱。
关于大投资在中国能走多久,不知道政委是否最后会给出什么答案。
就个人而言俺倒是关心一些很现实很低俗的东西比如楼市何时崩溃之类,也许对比其它国家是一个可以参考的视角,楼下也有一批仁兄在议论。当然各国条件千差万别,不可能完全类比,权当八卦磨牙好了。
俺觉得中国现在的‘相对’发展阶段类似美国的1900年左右或日本的1970年左右,不知是否离谱。
del
一吨就赚0.43元,这是之前恶性扩张的结果,而给环境造成的危害却是长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