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一升车的发展 (0) -- 西江城

共:💬57 🌺312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家园 为什么不做?非常简单

因为在目前的思路下,这些东西都是垃圾,就和印度做的nano一样。

在同样的思路下,人类要求的是更好的东西,更便宜,更舒适,更耐用,更可靠的产品,而不是更差的东西。一般的轿车都是四座,而不是六座,或者两座,甚至一座,这是有原因的。那就是,在目前的使用模式下,四座是最好的选择。

所以最关键的问题,是改变目前的使用模式。

家园 接着闲聊

1.无机透明材料,可以理解为一种无色透明的车漆。

而且一般摩托的车漆也很不牢靠,但是因为很少发生剐蹭事故,车漆本来就不需要耐磨。只要有机材料强度够就行了,耐磨性基本可以不予考虑,我原来设想的无机涂层也许根本就多此一举。

2.重心肯定有提升,但是基本可以肯定的是,这种提升对于行车安全影响有限。

3.滚动的铁饼跟骑车的人不同,后者会主动调整重心,应对侧风的影响。

4.三轮车如果有好的解决方案不妨一起拿出来比较,用户们肯定不会不欢迎更多的好东西参与竞争。

5.我从来不会把政府想得很坏。但它确曾把正常的流通环节当成投机倒把罪打击了几十年。

关键词(Tags): #杂谈#摩托车透明罩
家园 绝大部分人本来就没用

而且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这个比例还会不断上升。

家园 我觉得前卫摩托车的市场一点都不小。

花个几万、几十万在摩托上,就为追求个新奇酷的人太多了。其实这些人安全、舒适都在其次,没有真正能够打动他们的前卫产品才是最主要的。

而且我跟时千峰网友交流时,说政策障碍影响此类产品发展,那是针对新型摩托产业化来说的。对于这些前卫摩托拥趸,能否上牌照根本不是问题。

那么对这些前卫需求的把握问题出在哪里呢?我想是跟中国摩托产业的老板们都相对老龄化有关,他们都是在苦熬苦累给人代工的模式下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对于这种相对小众的前卫需求不敏感,也不愿冒风险。再加上中国在材料和外观设计方面的一贯跟随作风,也就是山寨惯了,没有人习惯做个性化设计,引领潮流。其实非不能,是不为也。

如果现今的老板不能重抖擞,那就只好带后生了。我不相信中国人不敢为天下先。

关键词(Tags): #杂谈
家园 把整个车体包起来的外罩,要重新设计一辆车了

首先车门怎么开, 两扇门要和车体等高, 曲线外壳,足够强度并与车身密封, 不是两片塑料板就行的, 这两扇门可能比整辆车子都贵. 你两轮摩托停车,脚不放下来踩地,是不稳的. 红灯停车忘了开门或开门慢了,车子就成滚葫芦了. 基本设计如下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用电脑控制自平衡的, Lit Motors C-1.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三轮就不需要考虑停车支架的问题. 丰田小三轮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家园 关键是中国大城市都禁摩
家园 可折叠车,可分解车---汽车新概念

看到楼下的庄汀的奇思妙想,我也来奇思妙想

1,可折叠车

汽车的一个最大问题是停车麻烦,占用太多空间,那么可以设计可折叠车吗?

连飞机的机翼都可以折叠,汽车折叠起来大概不会很困难。

2,可分解车

就是要一家人一起出游的是整车,一个人出门的时候考虑到停车油耗的问题,轻轻一动,车的一半分解下来,变成摩托车了

是的
家园 金融家们也有自己的企业和历史成本

只是和普通企业不在同一个位面上。

次贷危机何尝不是贷款从业人员在传统贷款业务上创新出来的奇葩。不过经济问题一向可以政治解决。大到不能倒的和工会分子们只是貌似不同而已。

家园 我的设想里面下部不用完全封闭

目的是为了解决摩托车的停车和控制的一些问题。腿部的防风保暖,还是依靠护膝、专用靴等解决。

而且经过外罩底部的一些特殊设计,应该能使摩托车底部流经人体腿部和脚的气流减少很多,其实只要能做到穿普通鞋裤就能达到足够的保暖效果,对于摩托车手的舒适性已经是莫大的改善了。

当然,这些概念车型都对于摩托车罩全封闭带来的问题进行了很好的探索。我只是认为第一步没有必要跨那么远。这样涉及到的问题就少很多,成本也可控。

关键词(Tags): #杂谈#摩托车透明罩
家园 猫兄想必是生活在最现代化的高楼里

可是,你进过实验室吗?你参加过新产品企划会议吗?

任何新产品能否畅销,哪怕事先做的市场分析再全面细致,技术水平高到世界领先,在推上市场以前,没有人能打包票。但是,我们能停止新产品的开发吗?

你知道90%的新产品在实验室里就胎死腹中,根本见不到市场的阳光。10%能走出实验室的幸运儿里,能够成为畅销商品的又不到10%。在畅销品里,具有划时代意义的革命性产品,可能1%都不到。可是,没有那一大批愚笨可笑的“奇葩”,能有最后那几颗璀璨耀眼的明星吗?

无论最后畅销与否,每一个产品都是工程师智慧的结晶,所以,你们有什么资格抄着手嘲笑那些看似愚笨落后的奇葩?

长江后浪推前浪,前浪死在沙滩上。猫兄只看到盖茨成了世界首富,你看到盖茨年轻时,周围有多少比他更天才更创新的年轻人嘛?和MS-DOS同时代的OS有多少种你知道吗?在美国,当时有多少人,多少钱投入到这个领域的研究,你知道吗?

计算机、互联网这一路走来,死在半路上的美国人多还是中国人多?打了水漂的美元多,还是人民币多?

我们可以以较少的投入,较短的时间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这就叫后发优势。

我不知道猫兄有什么高明的“使用方法”,可以让汽车“变得非常省油”。

内燃机从开始到现在,技术进步了多少?你们懂内燃机技术吗?凭什么就断言没有继续发展的必要?

家园 看清楚喽,本主题帖的题目是“一升车的发展”
家园 想到就能做到,但是卖不掉

折叠车:空军的飞机为啥不折叠机翼,那样一个机库就能放两架了。可惜机库实在是太便宜了。

分解车:做出来肯定比一辆汽车加一辆摩托车更贵,顾客肯定要求更便宜的价格才肯买,因为一辆汽车加一辆摩托车能运7个人。

家园 请教:“只要改变使用方法,就可以让它们变得非常省油”
家园 并不是每个人每时每刻都需要车

按照这些欧洲人的想法,世界人民需要

1. 一辆微型车上班

2. 一辆小型车带一个人

3. 一辆中大型车带一家人 (出游)

大家都看到这种想法的荒谬之处了吧,大家为了一个目的(代步),最少要买两辆车,可能要买三辆车。这种脑袋进水想法除了对汽车厂有利,没有任何人会买账。这也是为什么汽车工业发展了100多年,世界绝大部分人买的车是4座或者5座,而不是3座,2座,或者8座,9座。因为4-5座可以适应各种情况。而6-7座的SUV,本质上是5座车稍微加大而来。更不要说做这种脑袋进水车只能用来一个人上班,到最后是不是省能源,都甚为可疑。

但是如果我们让交通智能化,在不影响舒适性的情况下,结果就完全不一样。

比如说,大家都抱怨电动车行程太短,只能上班用。可是如果我们把思路变一下,让电车唯一可用之处就是上班,那就是一场革命。本猫提到的zipcar,就是这种想法的雏形。在这种模型里,大家实际上不拥有车,而是在需要的时候订车。这种订车服务,不是说一天天地订,而可以按小时,以后甚至可以按分钟来算钱。当然怎么取车是一个问题,现在zipcar是停在各地马路上,让你就近取车,以后如果自动驾驶投入实用,那就可以让车上门。你吃早饭的时候手机的日程上按一下,因为手机(通过日程表)绑定你的地址(GPS),要去的地方,时间,支付手段,乘客几人,等等。zipcar这种服务就可以算出需要多大的车,是派电车(上班)还是汽油车(长途),最近的车在哪里,甚至可以让你选是不是要和人拼车等等,等你吃完饭,车就停在门口等你了。

问题是在这种模式下,汽车公司肯定基本都要破产(因为需要的车大大减少,说不定十分之一都不到),它们肯干吗?问题是就是它们不干,又能怎样呢?

也许有人问了,这种理想社会,要什么时候才能实现啊。

微型车大家已经搞了至少几十年(最晚从73-74年石油危机开始,大家就在搞),现在成效如何?自动驾驶本猫可以很有信心地说,不用20年时间就可以了,很有可能5年内就有先导产品上市,10年内就开始普及。

家园 美国自行车都可以上高速呢。

难道你没见过自行车上高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