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古诗赏析(一) -- 豆腐来了
自己给自己找点儿乐子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这首诗说的是诗人外出游园踏春,一路上苍翠满目,连路上都长满了青苔,诗人站在园子的柴门外,轻轻的叩门,缺很长时间都没人来开门;过了好久,一个小孩子站在柴门后头,诗人说:“小朋友,麻烦帮我开一下门好吗?”,小孩儿警惕地说:“我又不认识你,不能给你开门”,诗人说:“你不认识我啦?我是你们家大人的朋友,以前来过的,还给你带过糖吃呢!”,小孩于是笑了,说:“是吗?那客人你是从哪里来的啊?”。诗歌写到这里,戛然而止。到底这个聪明的小孩儿有没有给诗人开门呢?诗人没有回答,留下一丝疑问,让读者回味不尽。
这首诗的描写手法富有生活情趣,通过两句简单的问答,描绘出客人与儿童隔门对话的场景,并且儿童的机智顽皮呼之欲出,不仅让人想起贾岛的“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以及范成大的“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另外,通过上下文,我们或许还会产生一丝疑惑,诗人站在柴门外面,园子里静悄悄的,没有人,突然,一个小孩儿面带笑容出现在柴门后头,不禁让人觉得有一丝诡异。这个小孩儿在园子里干什么呢?……
一首真正的好诗能够让人回味无穷。南宋诗人叶知章,号绍翁,他的这首诗读完,让人感悟良深,确实不愧为千古名句。
首先说结论,这是一首很差很差不入格的绝句。
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出来?
原因:
1,不协律
虽然说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但是末句,
笑问客从何出来
客字与出字乃入声,需短促发音。于是整句读下来显得上气不接下气。
小扣柴扉久不开
的不字也是入声,于是与末句在同一个地方有入声短促音,整首诗的节奏不协。
但是把末句的出字改为处字,则大善。为何?因为第二局停顿在倒数第二字,第三句停顿在倒数第三字,第四句停顿在倒数第五字,使得整首诗的节奏参差有序,别有风味。
2,内容突兀,前后不搭。
前面说扣柴扉久而不开,显得无人在家。同时屐齿印苍苔,显得长期无人来访。为何突然一儿童相见,还笑问客人来处?莫非是聊斋中的故事?与此处,还不如把儿童相见的内容去掉,但写园里院外,更为自然。
3,题目与内容背离
题目乃是游园不值。而内容却是主客问答。如何是不值?且无游园之内容,只见访客之过程,又为何是游园之诗?可见,使生搬硬套古诗名句的自得之作。访客之句很好,但与诗题不搭。可以考虑单独成诗。
嗯,可以参考下面的改动:
屐齿印苍苔,柴扉久不开
春色关不住,红杏出墙来
-------------------
离家久不回,音改鬓毛衰
相见不相识,客从何处来
----------------------------
开个玩笑。。。楼主莫怪莫怪。。。
^_^
竟然能把古诗的意境混搭得这么和谐,佩服、佩服
老兄要是迎合时代,做一个古今混搭的词作者,很有前途嘛,有没有钱途,就不好说啦
^_^
^_^
貌似是某河友转帖:
1、红酥手,黄藤酒,两个黄鹂鸣翠柳。长亭外,古道边,一行白鹭上青天。
评语:如此意境,只有汉语做得到。
2、爷娘闻女来,举身赴清池;阿姊闻妹来,自挂东南枝。小弟闻姊来,琵琶声停欲语迟。
评语:这位姑娘,你人品真差。。。
3、车辚辚,马萧萧,二月春风似剪刀。
评语:这这这,这是贾府组织春游?
4、江州司马青衫湿,宣城太守知不知。
评语:基情四射啊。。。
老兄混搭得确实高水平,很符合古诗的意境。我要不是上网搜了一下原文,还真的就以为这就是原文呢,足见老兄的功底
话说,俺也不是白吃饭的,想当年俺也在小本本上模仿过律诗呢,藏头诗(绝句)也写过一些
第三句分明是" 垂死病中惊坐起",方是衣带渐宽终不悔之境啊
豆腐兄解的极好,但总觉得世事变迁的沧桑感不够透。不才读这诗总是就觉得叩门的并非客人如此简单,这客人与童子家要是好友、亲戚甚或是累世交好、至亲,“客人”的感觉是否更有回味。初来乍到,胡喷。
积雨空林烟火迟
省中啼鸟吏人稀。
衙斋卧听萧萧竹
正是河豚欲上时。
这首诗描写了京城官员旬日休假期间的悠闲生活。
第一句,“积雨空林烟火迟”,到了清明小长假,大家都去农家乐,可是因为下雨,柴禾潮湿,所以做饭就有些慢。
第二句,“省中啼鸟吏人稀”,长假期间,机关单位只剩下几个值班的人,所以“吏人稀”,部委大院里只有鸟叫。
第三句,“衙斋卧听萧萧竹”,晚上回到家,听见窗外雨打竹叶,随后……
第四句,“正是河豚欲上时”,白天吃得意犹未尽,想起来现在正是河豚要上市的时候。
小娃撑小艇,偷采白莲回。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好有童趣的游仙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