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忆串联】(九)在西北 -- 履虎尾

共:💬39 🌺394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忆串联】(九)在西北

我们在兰州住了三四天,然后折回西安,准备在西安停上三两天后,前往革命圣地延安。

在西安,俺们游览了大雁塔,逛了小吃一条街,品尝了鲜美的羊肉泡馍,也领教了名闻遐迩的“葫芦头”。

去延安之前,貌似没遇上啥值得提起的,不过呢,在西北甘陕,有件事俺至今记忆犹新,在此免不得要唠叨两句。

还是初到兰州,吃西北第一顿饭的时候,俺兴冲冲打好了借条,开好了饭菜票,急匆匆领了晚餐,在桌边坐下。两个烧饼刚吃完半个,一位比俺低一点儿的男孩来到桌旁。男孩平视着俺,神态从容镇定,手心向上,向俺伸了过来——哦,遇到讨饭的了。

俺们东北沈阳早就没有讨饭的了,北京是首都,是最要面子的地方,也没有伸手讨要的乞丐。到了兰州伊始,就碰上讨饭的,俺很是吃了大大的一惊。俺慌忙站起身,抓起桌上没动的那个烧饼,递给了他。

打发了一个讨饭的,俺坐下来,拿起剩下的那半个烧饼刚要继续啃,又一个男孩出现了,向俺伸出手来。俺想起外衣口袋里有个五分的硬币,赶紧掏了出来,递给了第二个男孩。

还没容俺坐稳,第三个男孩出现了,右手向俺平伸了过来。

俺慌了,这可怎么办,俺自己只剩下半个馍了,“多乎哉不多也”,俺成了孔乙己了。俺把目光向同桌的其他吃客求援地扫去。

一个年纪跟俺相仿的吃客“哎”了一声,很老道地向讨饭男孩点了一下指头,把讨饭男孩招了过去。那个同学从手里的烧饼上撕下一块,递给那个男孩,说道:“要饭也不能光守着一家呀,给过一份了,你们就换张桌嘛!”说着,向旁边一努嘴,第四第五个讨饭的都转身离去了,这才算是帮俺解了围。

讨饭的走后,俺和同学们一起大骂汪峰刘澜涛,你们怎么搞的嘛,这么多要饭的,这不是给社会主义抹黑吗!给老人家抹黑吗!

俺以前虽然见过讨饭的,但乞讨对象都不是俺。这一次之所以这样惊慌失措,原因在于,这是俺有生以来,第一次直接面对乞讨者。

俺以前见过讨饭的,早在俺上学之前,1955年春,俺家南迁到五大煤炭基地之一的安徽淮南市,居住在城北谢家集。家属院建在南山坡上,山不高,爬到山顶向北一望便是淮河。淮河南岸北山坡上,搭满了一大片灾民棚,棚子里住满了灾民。

在当时,广播喇叭里播放最多的歌,就是“淮河两岸鲜花开,胜利的歌声唱起来……”然而,实际情况同歌里唱的却是截然相反。头一年刚发生洪灾,大半年了洪水还没有完全退走,灾民们回不了家,继续留住在灾棚里。每到中午傍晚开饭时节,灾民们便来到家属区,挨着家的讨要剩汤剩饭。

有个老太婆,她总是提前一点儿守候在俺家厨房外。俺母亲炒完了菜刷菜锅,这时候老太婆就把她手里的饭碗伸过来,刷锅水可别泼了,里边有油有盐哩!俺在旁边看着,对老太婆很同情,恨不得在碗里再给老太婆舀上几勺饭……当然,不敢。

全家搬回东北两年后,赶上了“困难时期”。俺们东北同内地不同,59年大跃进没伤着筋骨,困难是从1960年冬季开始的。沈阳街边的饭馆从九月开始收粮票,突然之间,家家户户的粮食就都不够吃了。61年1月份,俺去农村亲戚家串门,那个亲戚红着脸跟俺要粮票。当时集体食堂还在办着,每个农民每天的粮食定量呢,只有二两五钱!!!而且还是“毛粮”!!!什么是毛粮?就是没有去除麸子糠皮的粮食。粮票亲戚没多要,只要二两,他从食堂买回个混合面馒头给俺吃,他们全家,就是一大盆照见人脸的菜粥……就是这样,沈阳街头也没有讨饭的——哦,对了,没有讨饭的,有抢饭的。譬如你拿着窝头饼子边走边吃,就会有人一巴掌把食物打落在地。还没容你反应过来,他会在窝头上踏两脚,从地上捡起来,他又在饼子上呸上两口。你若是还要,他或许也会还给你,你若是不要了,他便落得受用……

对于街上存在讨饭的,多少年了俺一直耿耿于怀,社会主义啊,公社化了啊,各尽所能按劳分配了啊(你当你是谁呀?自作多情啊!蔑视自己一下)。然后呢,怎样面对讨饭的,如何打发狭路相逢的乞讨者,继续困扰着俺。直到40多岁以后,突然之间,才慢慢想通了……

通宝推:战斗在北极,agenda21,山远空寒,野草魂,可爱的中国,公鲨,
家园 您在北京没遇到乞丐,那是地铁坐得少
家园 这个这个,地铁那时才刚挖呀
家园 我的经历

先不说要饭的,说个换粮票的。有次探家路过上海,转车没事逛南京路。肚饥,在路边买点吃的,掏出的粮票是全国粮票。一个老婆婆一直守在排队的队伍一边,看我掏出的是全国粮票,于是马上过来,跟我商量用上海粮票换全国粮票。老太太白发苍苍,也很面善,说儿子在外地,生活困难,定量不够吃啥的(大意)。况且我也没啥损失,就换给她了。后来才反应过来,她就是干这个的。

前两年吧,在北京,看一捡破烂的老太太,乱蓬蓬的白发,人黑瘦,饱经风霜的样子,拖着一个沉重的麻袋走,很吃力。忽觉得老太太特可怜,掏出一张大票给她。老太太略显吃惊与迟疑,但把钱接了过去,并道了谢(听口音,我能听出是啥地方人,未免引发口水,略)。

接下来,她正过来翻过去地看那张老头票。却原来她怕是假钞,在验票呢。我可真有点~~~伤自尊了,扭头走了。以后再也不敢乱献同情心了。

现在北京地铁乞丐比较多,而且很有地域性。弄个电喇叭,在车厢里前后串着要钱。对这种职业乞丐,只好视而不见。

前两年,有些骗子更可恶,其骗术是把一张纸铺地上,旁边跪着个戴眼镜的年轻人。纸上写着本人是来自贫困地区的大学生,来京旅游钱包失窃无法返校,请爷爷奶奶、叔叔阿姨、大哥大姐献份爱心、伸出援手帮其返校之类的。后来媒体揭露,这帮人是利用人们的同情心骗取金钱的骗子。妈的,这帮人简直是谋杀社会的同情心!真可恶!

家园 在80年代有一些乞讨者,分不出真假

我记得有些人直接跑到宿舍区里,挨家挨户敲门要钱。有一次晚上九点了敲开我家们,老爸就给了他几毛钱。我把那一小堆硬币从老爸手里拿过来放在他手上时,看见他的手在抖。

那时候小屁孩在宿舍区大门玩的时候,看见有乞讨样子的进来了,就发一声喊。宿舍楼里顿时关门闭户,连做饭的也顿时端了锅把房门关上(当时是在走廊里架个煤炉做饭)。这些人的口音听不出是什么地方的,有时候像邻省湖南的,有时候又像北方的。

我妈招待过一个走到家门口的乞讨者,随身还带着一只猴子。他坐下来大口吃喝,一点都没留给猴子。老妈还觉得有点奇怪,问他要不要给猴子吃一点。那人说:“眼前能给自己吃就了不起了。猴子就让它四处乱捡一点吃就好。”

因为这句话,我对这件事情印象很深,应该是1988年的事情。到了1990年代,老爸突然有一天对我们说:“这两年没人上门乞讨了。好像都可以吃饱了吧。”真的,20年来,似乎真的再没有直接敲门乞讨的了。

北京地铁上的职业乞讨者,我都不会给钱。这里面很多人都穿得干净整齐,面色红润,一看就知道是怎么回事,根本不用理会。但是有些人非常可恶,牵着抱着孩子前来乞讨。祸害下一代,这种事情也做得出来,太残忍了。好几次在等候地铁的时候,一个脸皮白皙的中学生模样的姑娘走过来跟我说:“我爸爸得了癌症……”我在把脸转过去的时候,心里感到很难过。不是为了她是否真的有一个父亲得了癌症,而是因为她在最好的年华当中,不知被谁欺骗或者指使,出没在地铁站里,从事着乞讨的工作。

关于这件事情,我后来询问了一位在5号线上当地铁警察的朋友。他说,这些事情都是有组织的。他们一般只能驱逐遣送了事。隔了几天,人又回来了。

家园 有些已经形成产业链了

比如抱孩子的,未准就是她的孩子,是租来当道具的。以往租孩子(往往是几个月大的)当道具最典型的,莫过于卖黄片的,以规避警方的打击。

这些人几乎都是某几个地区,某几个县的。实在可恶,不免连带着鄙视那些人的人格、人品。

80年代,北京最吓人的事儿是,一个壮汉手提一把菜刀,挨家挨户敲门卖菜刀。碰那恶的,菜刀还在手里晃着,够吓人的。

以前探家时遇到过一次,正午觉呢,有人敲门。开门一看,一个30岁左右的老农,也是这架势。不由火起,怒而斥之,结果他收刀走人了:)

那时年轻气盛,火气也大。呵呵。

家园 75年的时候

跟着我父亲去南方外调。(我家里兄弟多,父亲出差的话,母亲一个人忙不过来。)有一次在南京吃晚饭时,餐厅里进来一群小乞丐。有个小乞丐是个豁唇,站在我身边不走。我受不了和我大小相仿的人乞求的样子,加上我不喜欢吃面条中的猪肉,我就向父亲要求把我的面条给他。父亲很不高兴,但最终还是同意了。那天晚上我是否吃饭了,已经记不清楚。只是记得饭店门口台阶上坐着一排男女小孩子,围着端了一碗面条的小豁唇在说笑。他们那是在分享吧。

家园 哦,说的是串联那年的事,我还当是近日。
家园 传说,真假不知。

传说哈,以前要饭的有更恶的招数:往你碗里吐口水,扭身跑之。食客发火归发火,但肯定嫌恶心,不吃走人,他再返回来把那份饭吃了。

至少,那时要饭的还真是要饭的。

家园 要吃的才是真的乞讨者,职业的只要钱。

这个圈子属于江湖,河友“观望者”可能知道一些他们的事情。

家园 那时节见过到10层楼上卖菜刀的
家园 对对对,是卖刀的,不是磨刀的,改之。汗~~~
家园 冒充学生跪地上的,昨天还看见一个。

月初在三亚,中午吃饭时候过来一位,大哥大姐帮帮忙,哇啦哇啦,就要一块钱,我特受不了这,刚好有零钱,就掏一块钱,结果人就改口说能给两块给两块吧。饭店保安过来给轰跑了。

家园 希望我没有误解老兄

那个小豁唇只是一个偶然。我所不能理解的,正是楼主老哥所说的,在新社会怎末会有讨饭的。更何况他和我一般大小。

家园 说个真实的乞讨者——我父亲的朋友

我父亲这个朋友,也算是个奇葩。

大约是80年代的时候,当时十几岁,他坐汽车,转站的时候,钱包被偷了。

丫脑子活,直接就在车站那儿大声的演说起来,

“叔叔、阿姨,大哥哥,大姐姐,我钱包被偷了,现在回不了家,也没东西吃,大家行行好,帮个忙,给点吧,实在是没办法……”

结果嘛,丫吃的饱饱的,也安全回到了家,呵呵。

此人故事很多,喜欢创业,喜欢折腾,但不能坚持,总是在黎明前倒下,文化程度不高,我猜这是根源。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