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这个国家会好吗:中国崛起的经济学分析 -- 冉重光

共:💬284 🌺1182 🌵4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家园 切,不再冒充理性可观了?很好啊

不客气地说,给无能找借口多的狠,喜欢戴道德的帽子也没人拦着。老马当年也就是个吃软饭的,高雅什么呀。

家园 你赢了
家园 放礼炮庆祝
家园 【连载27】第十章第六节 企业家利润与企业家才能的关系

六、企业家利润与企业家才能的关系

  任正非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巨大的回报。这种回报,现在的主流经济学理论解释起来有很大的困难。因为,根据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竞争会让利润趋于平均。为什么总会有那么少数的大企业和大企业家能够获得“超额利润”呢?这是由于市场竞争不充分所致吗?

  企业家利润是客观存在的,动态的竞争会让某一些企业家的利润减少甚至消失。但从整体来看,竞争为何并没有使企业家利润消失?

  其间的原因,我以当今世界上最富有的两个人,比尔?盖茨和沃伦?巴菲特为例来进行分析。

  二人所从事的行业都是充分竞争的——软件产业和投资行业有无数的企业,有无数从世界一流大学毕业的高材生跻身其中,有大量的资金涌向这两个行业。但几十年过去,人才和资金的流入,都没有让比尔?盖茨和巴菲特获得的超额利润消失——不仅没有摊薄,反而越来越多。而这两个人,都是接近于白手起家,在一个非常公平的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并非因为垄断。这样的例子并非特例。大部分知名企业家都是靠竞争积累起巨额财富,竞争并没有让他们的超额利润消失。

  萨缪尔森在他的著名经济学教材中谈到由于竞争而导致超额利润消失时候说:

  “这一分析结果可以很好地用来解释个人电脑市场。最初,电脑厂商,如苹果公司和康柏公司,赢得很大的利润。但后来随着个人电脑产业进入壁垒的不断减少,许多小企业也进入了这个市场。今天,这个产业有为数众多的企业,每一家只在市场中占一小部分份额,尽管它们不停努力,但仍然无法赢得与其努力相称的经济利润。”

  如果这一说法成立,苹果公司的经济利润由于“市场壁垒的不断减少”将会被降低甚至消失。但是,2011年,苹果公司已经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企业。在这期间,有无数的中小电脑企业诞生、壮大、破产,并未让苹果公司的超额利润消失,苹果公司乔布斯本人也成了亿万富翁。成百上千的个人电脑企业的老板的资产加起来也不如他一个人富有。所以,萨缪尔森的经济理论分析固然严谨,但所举的这个例证却与实际情况不符——激烈的竞争并没有让苹果公司的超额利润完全消失。

  实际上,在任何一个竞争激烈的行业中,都不难发现这一的现象:竞争使不同企业或企业家获得的利润差距趋于扩散,而不是收敛。

  造成这样的事实的原因是:资本和普通劳动力获得的回报会趋于平均,而企业家才能的回报则不会趋于平均。

  资本和普通劳动力可以近似的理解为具有同质性的东西。因此,资本之间的竞争和普通劳动力之间的竞争,会使得它们的回报趋同。但企业家精神或者说企业家才能,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它不能被复制,也无法被替代,因而也就无法通过竞争使它们的回报趋于平均。

  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行业:比尔?盖茨从事的软件产业和巴菲特所从事的投资业。这个行业里面的人的创造力并不相同,可以大概划分为四个层次:第一个层次的是盖茨和巴菲特这样的顶尖人物,第二个层次的是该行业的一流企业家,第三个层次的是普通企业家,第四个层次的是这个行业的普通从业人员。

  这四个层次人物所具有不同的企业家才能,而这种才能很难被复制和替代。于是就会出现如下现象:第四个层次的人才的流进和流出,难以摊薄前面三个层次的人物所获得的企业家利润。同样,第二第三层次的人才的流进和流出,也难以对盖茨和巴菲特这样处于第一个层次的人的企业家利润产生影响。

  只有处于同一层次之间的人,才能进行有效的竞争。不断的会有处于底层的人物,通过自身的奋斗进入更高的层次,但这种人始终只会是凤毛麟角。四个层次的格局总体而言是十分稳定的。

  如果把微软交给一个处于第二或第三层次的人物打理,他就难以取得像比尔盖茨这样的成就,并可能会最终把微软变成一个第二流的企业。

  人类的创造力千差万别,可以分为很多个层次。整体而言,这两个行业的人的收入水平将表现为一个典型的金字塔结构。竞争并不能改变这种结构。而且,由于处在较高层次的人会拥有越来越多财富,可以用更多的部分进行投资,也具有更强的抗风险能力,不同层次之间的财富差距将会拉大。

  总而言之,竞争的最后结果将会是这样:

  企业家才能处于同一层次的人分享差不多的企业家利润,无论他是做软件还是做投资还是卖报纸(比如《华尔街日报》)或者卖汽水(比如可口可乐)。那些处于才能处于较高层次的人,都会成为亿万富翁.

  在同一个行业,企业家才能不同的人则分享不同的利润,竞争不会使利润趋同。较低层次的人才或者他们掌控的资金在一个行业进出,不会对较高层次的人物在这个行业所获得的利润构成威胁。

  如果一个行业成为夕阳产业、无利可图,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发现转行的交易成本小于因停留在某个行业带来的利润的减少,他们就会立即进入新的、利润更为丰厚的产业。

  因此,总体而言,标准化的资本和普通劳动力的所有者收入会趋于平均化,而无法标准化的企业家才能所带来的收入则不会出现平均化的倾向。

  ——人是具有多维度思考方式的物种。为避免将经济研究的范围无限扩大,一些非理性的因素如情感、伦理等可以仅作为经济现象的背景,暂不考虑。一些宏观的制度因素在一定情况下,也可认为其处于整体的暂时的稳定状态。但有一个因素不应从微观经济研究中分离出去,这就是人的创造性。

  现实中的人是有创造力的,这是人与其它动物最根本的差异之一。不同的人在创造力上的差异,往往决定了其经济活动中取得的成效。以创造力为核心的人类经济才能,在所有经济要素中居于核心地位。因此,不能将企业家才能和普通劳动力混为一谈,以此来简化经济分析。若如此,经济分析就会失去灵魂。

家园 【连载28】第十章第七节 企业家利润长期存在的原因分析

七、企业家利润长期存在的证实与原因分析

  对于上一节的分析,可以以网络购物的数据来做一个初略的实证。

  网络购物是一种交易成本很小的交易方式,看起来非常接近古典经济学家所描述的完全竞争市场。在淘宝网上,买家可以通过搜索引擎极快的找到数十上百个销售同样商品的卖家,比较价格然后购买。由于有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担保,交易的风险很小。无论买家在哪家店铺购买,其交易成本看起来都很低而且很一致,即“搜索成本+价格+邮费”。而邮费也基本全国统一:快递费每公斤10元人民币左右。无论从广州到北京一千多公里的路程,还是从广州到深圳几十公里的路程,基本都可以做到当天发货第二天送达,时间成本也相差不大。

  在此情况下,卖家之间的竞争会不会导致“超额利润”或“企业家利润”消失呢?

  以一种标准化程度最高的产品为例:日本佳能公司生产的新单反相机600D。之所以选择单反相机,有几个因素:

  首先,它代表了人类目前消费类工业品的顶级品质。日本人在数码相机领域以其极为可靠的品质把别的国家的相机生产商击败,占据了几乎全部的市场份额。而单反相机又是消费类相机中的高端产品,做工极为可靠,故障率非常低。

  其次,售后服务主要由佳能公司提供。淘宝网上的卖家不需要提供维修服务(他们一般都只提供七天退换货的保证)。这种产品可以看成是接近于完全同质的,也即消费者无论从哪个卖家那里买到佳能600D相机,都是同样的东西。

  第三,由于单反相机对生产工艺要求极高,此领域不存在假冒产品。在世界上的任何地方都不可能买到假冒的佳能单反相机。这样,消费者与卖家之间的信息差距很小。本文在做数据采集的时候,600D相机刚刚上市,也暂时不会出现翻新机(以用过很长时间的旧机器冒充新机器)。

  在这样一个价格比较如此容易、信息获取成本这样低、商家数量有这么多、产品几乎完全同质的市场里面,能观察到商家的利润趋于平均么?或者说,能观察到一种接近完全竞争模型所描绘的那种竞争结果么?

  通过淘宝网的搜索引擎和销量排序,在2011年6月21日下午4点21分可获得如下数据:

  1.在淘宝网的“佳能600D套机”(也即机身和原厂镜头18-55 IS一起出售)这个名录下,共有534个销售条目,包括了325个卖家。

  2.这325个卖家的销售价格略有差别,但是总体而言单机不含镜头的价格在5000元左右,套机(含镜头)的价格都在5500元左右——公开的竞争让价格比较接近。

  3.销量最大的卖家并不是价格最低的,而销量最小的也不是价格最高的。

  4.销量整体而言呈现金字塔分布。一个月内销量超过400台的有2家, 300至400台的有2家,100-300台的3家,50-100台的4家,2-50台的17家,1台的22家,剩下的275家在一个月内没有一台成交记录。

  第4点看起来完全违背了完全竞争模型所希望得到的结论——自由竞争将会导致平均利润。通过对别的单反相机、别的非单反数码相机,以及一些不太同质但极为简单的日用品比如只卖一两块钱的白布手套(由于几乎没有技术含量,可以认为卖家之间的竞争是非常接近完全竞争的),所得到的结果完全一样。对国外网络交易网站EBAY的分析也是一样的。

  这个结论是如此明确和普遍,所以没必要再举更多或更精确的数据来说明了。任何人都可以随时上网打开淘宝或EBAY,随意挑选一个产品类目进行验证。几乎所有的产品类目下都会存在这样的规律:销量呈金字塔结构排列。

  其间的原因,不在于卖家所销售的产品有好有坏,而在于卖家销售才能的差异。销售才能,是企业家才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家改变他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一种能力。这种才能是不同质的、千差万别的而又是难以模仿和复制的。

  什么样的卖家能够卖出更多的产品呢?本文主要讨论抽象的微观经济理论而不研究市场策略,因此只给出一些显而易见的直观的观察结果:

  ——那些把网页装饰得更漂亮的,网页上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甚至具有煽动性的信息的卖家往往能卖出更多的产品;

  ——那些从早到晚都保持及时网络通讯工具在线的卖家。由于买家可以随时与之沟通,商讨具体的交易条件,他们就会比那些不怎么上网的卖家卖出更多的商品;

  ——那些更懂得沟通技巧、善于谈判的卖家也能卖出更多的商品,等等。

  这些,都可以看成是企业家创造或改变自己所面临的需求曲线的才能。

  总之,在市场上,厂商不能指望只需要标出与别人同样的价格就把东西大量的卖出去,而必须想办法推销自己的产品。如果企业家真的像完全竞争模型所描述的那样只管埋头生产而不顾市场需求,企业就很有可能会破产。

  同时,竞争中的“马太效应”也显而易见:那些销量较大的卖家由于有很多的成交记录、有很多买家的评价,也就容易卖出更多的产品。

  如果网络购物看起来不能很好的代表现实的话,可以再来看一个身边的实例:

  在每个大学校园里面都有很多小型复印社。由于学校里面复印打印的量非常大而校园又很小,同一个校园内有很多很小的复印社在进行竞争:他们的价格都差不多,也很便宜,单张复印或打印的利润都很薄。

  在这种情况下,校园复印社是不是都在分享平均利润呢?

 从单价来看是这样,但由于每个复印社的经营者所占据的地点不同、服务态度、效率以及揽活能力的差异,他们之间的竞争同样不会导致利润趋同。

  2000年,作者刚刚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本科学习的时候,在西区有一片破旧的平房区,被称作“便民市场”,里面有各种廉价的餐饮、书店和复印社。我时常去其中的一家打印复印,老板是姐弟两个,还有弟弟的女朋友,总共三个人。

  他们家的价格跟别家一样,我一直选择在这家打印是因为它挨着一家小书店,在等待复印的时候可以到旁边的书店翻翻书。而且跟老板熟了以后,也可以节约“谈判成本”——每次复印之前根据自己复印的数量都可以大概知道自己能够得到什么样的折扣。

  后来便民市场拆迁改造,这家复印社也搬走了。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人民大学实验楼的一间小房子里面见到了那个弟弟的女朋友。她告诉我他们在这个小房间临时接一些业务,现在正在寻找更大的营业场地。

  又过了一年多的时间,我又发现他们家搬到了人民大学东区的另一个便民市场。这时,弟弟和他女朋友结婚了,营业场地稍微变大了一些,雇了三个人在经营,夫妻两个做老板。姐姐做别的生意去了。

  又过了几年,东区的便民市场也拆迁改造,他们又搬走到人民大学南门外的一家民居继续办复印社。很巧的是,我硕士毕业后也在人大南门外租房居住,所以在打字复印的时候又找到他们家去了。

  这时已经是2007年,他们的营业面积已经增加到了大约100个平方米,添置了大型的印刷机、装订机,电脑、打印机、复印机都购置了很多,可以制作很漂亮的彩页,服务流程也优化了,雇佣了七八个员工,每天都忙成一片,晚上十点过去还在加班。这时他们有了小孩,老婆一边照顾小孩一边盯着员工干活,老公则买了一辆中级商务车天天在外面跑业务揽活。

  他们的业务还是以人大为主,主要是给人大的师生制作论文、印刷会议资料等等。但来自别的单位的业务也在快速成长,营业额已经相当可观,收入水平应该是很高了——至少肯定远远超过校园里普通的复印社。

  这是中国改革开放后经济高速增长中一个很普通的白手起家的企业家成长的故事。这个复印社到底如何成长起来的?如何拉到更多的业务?如何克服几次搬迁带来的麻烦?怎样找到更合适的经营地点?

  这些细节都无法知道。但可以明显看到:即使是利润很薄竞争很充分的校园复印社,也面临着非常复杂的经营状况,才能出众的企业家可以赚取相当丰厚的利润并且发展壮大。才能一般的人可以继续维持,而经营不善的复印社将会关门。

  虽然不知道确切的比例,但可以肯定的是:在这个市场中,竞争不会使所有的复印社经营者所获得的利润趋于平均。

  从2000年到2007年,校园打字复印市场的竞争使得复印的平均价格从每页0.1元左右下降到0.08元左右 ,下降了20%,如果考虑到通货膨胀,这个下降比例将会更大。如果有复印社想收取每页0.2元的复印费,它很有可能失去所有客户。看起来竞争使得“超额利润”消失了而达到了“平均利润”。

  但这只是一个单位价格带来的假象。由于每个经营者的企业家才能不同,他们所面临的需求曲线也不尽相同,由需求曲线带来的边际收益曲线与供给曲线的交点所代表的业务量也就不同,因此也就获得了各自不同的利润。在打字复印价格不断下降的同时,作者所观察的这家夫妻店却不断的赚到了更多的利润。这里面就包括了他们开拓市场和降低成本而获得的“企业家利润”,或“超额利润”。

  这个事例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不能被解释为“特例”。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奇迹,很大程度上就是这些白手起家的创业者们在竞争中发张壮大的结果。

家园 大资本家恩格斯愿意资助马克思,而且还尊敬他

阁下那点资产,比起大资本家恩格斯来,如何?等你有了恩格斯的资产再来说这句话。

家园 你的逻辑就是只要钱多,爱包谁包谁?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就是这种有奶便是娘的逻辑?

无产阶级革命战士的修养,就是笑贫不笑娼的二奶水平?

家园 明明是你笑话马克思没钱,吃软饭

我可没笑话马克思没钱,更没笑话马克思吃软饭。我的意思是,你要笑话马克思吃软饭,你至少也得有恩格斯的资产才对。因为资助马克思的是恩格斯,不是你。一个连恩格斯资产九牛一毛都没有的人,也敢笑话马克思?用你自己的逻辑回你而已。

家园 赞同,我现在比较倾向于看不懂的文章就是差文章

在一个课题上研究了N年的人,如果不能发现/总结出一个简单的案例,用一百个以内的文字就把概念说清楚,肯定是学问没做到家。

家园 同理·,老马有啥资格讽刺资本家?信徒们有啥资格自称杨白劳

这些莫名其妙的道德优越感哪里来的?

我用的逻辑是老马和信徒们的逻辑,要批你去批他们,别找我

家园 马克思对资本家个人没任何意见

马克思只不过花了几十年用几百万文字论证了资产阶级的反动性。马克思从来不做道德批判,而你却处处做道德批判,对马克思个人冷嘲热讽,这就是你和马克思区别。马克思绝对不会对任何资本家个人有道德审判,要不然他怎么可能接受恩格斯这个资本家的资助呢?你不仅仅对马克思进行道德批判,你还对河里的河友进行道德批判,挥起道德大旗的正是您自己。

《资本论》洋洋洒洒百万言,有大量的论证和批判,恰恰没有针对个人的道德批判。

家园 【讨论】劳动价值论是否是多余的?

焦点在这,假如需求理论能够解释清楚所有的问题,而劳动价值论仅能解释部分问题,那就没必要为一个现象的解释引入多余的理论,或者说劳动价值论充其量是需求理论的一个特殊情况下的表达。

剑兄的雨伞故事我认为用需求理论完全可以解释清楚,因此没太多必要引入劳动价值论。

商场里面的价格保持不变原因有很多种,

比如商场因为商誉的原因,不能随意涨价,

比如管理层以为连锁管理的需要,不能授权店面自行定价的权利。

雨伞这个需求有及时性和环境性的要求,像雨伞这个例子,若一个人有时间跑进商场,那他就没必要再买雨伞,完全可以在商场里面躲雨,因此商场里的雨伞销售对象是未雨绸缪的人,而不是临时抓伞把的人。

我在深圳,多阵雨,这里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经历,就是每年都会买很多雨伞,原因就是大家出门的时候如果有雨,就会带伞,但问题是超过一半的时间回家的时候雨都会停,且不光是停还艳阳高照,于是大家都把雨伞这件事情彻底忘了,结果很多雨伞的使用寿命只有一次。这个现象说明,大家对即时使用价值的关注是大于长期使用价值的,并且愿意为此付出代价。

家园 每个毛孔都是血粼粼的这句话,不带道德色彩?

你从杨白劳和黄世仁的类比中,也看不到道德色彩?

如果你看不到只能说你是色盲,还是选择性的。

你的大帽子我带不起,麻烦自己回家收藏好。你的批评不接受,选择性无视的做法在我这里行不通。

家园 这是对资本的批判

你连资本、资本家、资产阶级之间的区别都没搞明白,还来笑话马克思?对资本的批判,和对资本家个人的道德批判完全是两码事。况且,这句话也不是《资本论》里的。《资本论》是严谨的学术著作,怎么可能有针对个人的道德批判呢?

家园 且,小将们的做法不就是通过打死资本家来消灭资本?

小将们不就是用杨白劳和黄世仁来代替无产阶级和资本?

你这套说法我赞同,问题是你先要把小将们教育好,让他们把理掰清楚。

跟你说过多少遍了,选择性无视在我这里行不通,你先把你们家的小将们教育好了,让他们把帖子写好了,再来找我不迟。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