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摘】宋氏形意拳函授训练教程 -- 热血龙魂

共:💬6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文摘】宋氏形意拳函授训练教程

作者:高华新

宋氏形意 明末清初,山西人氏姬龙峰,精于枪法,遂变枪为拳, 是为形意拳之始,依次传曹继武、马学礼、戴龙邦、李洛 能。形意巨擘宋世荣先生师从于李洛能,宋先生内功精 湛,独步海内,形成有独特演练风格和特击风格的形意拳 法一宋氏形意拳。宋氏形意素以“养练并重,技击性 强”而称著武术界。下面就其基础功法介绍如下。 宋氏形意拳的基本功,在于锻炼人体之本能,克服后 天之僵劲、拙劲,进而转成通体活泼。为技击打下良好的 素质基础。主要体现在心理素质和身体素质两个方面。 整套基础功法包括:摇体式、揉球式户龙回首、三体式。 浑圆桩、内功盘根。既有定式又有动式,其目的是为技击 服务。下面逐一介绍。 一、摇体式 摇体式是本拳最基本的功法,其中包括搅海结丹、无 极无端、指天划地、双回金环、侧旋风轮、察天观地、摇首 定慧、润面舒心八个动作。 起式::两足并立,头如线系,尾骨内卷,颈椎后领两 臂自然下垂,两眼漠视前方,口似闭非闭,齿似扣非扣,舌 尖轻抵上胯。深呼吸三口,待心平气和后,左脚外开与肩 同宽,徐抬两臂,舒展十指,双手重叠徐按于脐下方寸之 地。尔后搅胯转腹左右各36次。是为“搅海结丹式”。 徐抬两臂至胸前呈半圆状,十指舒展相对,手心向 内,然后保持间架,腰肩自然松落,作左右30次旋转,眼 亦随之左顾右盼,是为“无极无端”式。 两臂徐放,左腿前迈一步,松举右臂作前后360°旋 转各36次,左臂随之摆动,左右动作相同,是为指尺划地 式。 两足并立与肩同宽,两臂同时上举,做前后360°旋 转各36次,是为双回金环式。 两臂松垂,两手松握,向体侧左右做360°旋转各36 次,是为侧旋风轻式。 两臂松举,两手指舒开相对至头顶,腰身向后极仰, 以不失平衡为度,眼向上看。随后腰身向前下折叠,双手 亦随之动作,眼向下看。如前俯后仰各36次,是为察天 观地式。 两臂松垂,双手徐按腹上,头做左右旋转360°,各36 次,做前后左右互摆各36次。是为摇头定慧式。 两手摩擦至热,作洗脸式正反各36次,舒指梳头36 次,照后默立至心平气和,是为润面舒心式。 至此,摇体式结束。通过此项基本训练,持之以恒, 可以通体活泼,僵劲渐除,灵劲渐升,打下第一基础,亦可 做为日常之修为手段。 二、揉球式 揉球式做为基础功法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使习者通 过此式尽快得到螺旋和抽缠劲的体会,其动作如下: 两足分开,宽可容肩,两手曲伸胸前,手心相对,作抱 球状,然后两手在保持间架的同时,作抽缠动作。腰胯肩 两臂亦随之旋转抽顿,姿式可大可小,动作可快可慢,久 习之自感妙不可言。(如图103―106) 三、神龙回首 神龙回首式旨在锻炼人之腰身手臂之抽长,左右回 旋之精神,其动作如下: 两足分开宽可容肩,两臂松沉,两手尽力舒卷,然后 右手在胸前,经面前划弧,旋卷伸出高过头顶,头随手转, 眼注右手,左式左手动作相同,如此往复,日久亦得其神 也。(如图107、108、109) 四、三体式 三体式是形意拳最根本的东西,有万法起于三体式 之说,各派均对其极其推崇。“入门先站三年桩”,就是来 源于此,宋氏形意也以同样高度重视它。其练法如下: 两脚并立,两臂松垂,颈椎后领,尾骨内卷,两眼平视 .前方,平心静气,然后两手徐徐抬起,手心向上,至胸前徐 徐下按至小腹,舒指翻卷,从小指依次卷握呈半握拳状, 拳心向上。随后身体半面向左转,左腿加回收,左脚平抬 至右脚胫骨,左手回腰际,右拳从腰际向前旋转向前钻挤 而出,高与鼻尖齐,拳心斜向里,重心落于右腿,进而左脚 向前迈一步,同时右臂里旋回抽,左拳变掌沿右臂向前下 方劈出,是为定式。(如图110) 要点:三体式整个过程,身形顶头竖项,裹肩坠肘,含 胸拔背,右拳上钻和左掌下劈要似直非直,似曲非曲,保 持半月弧形,劈掌与迈步协同一致,要做到鼻尖、手尖;足 尖三尖相照,同时要注意腹部松实,呼吸自然,以成桩法。 五、浑圆桩 浑圆桩是求整体笃实周身弹簧鼓荡的功法,故未派 形意尤为重视,其姿势如下: 两足并立,一足向前迈出一步,两脚呈了八步,身型 看正似斜,看斜似正。臂往下坐,身往后靠,两腿弯曲,前 脚跟略离地面,膝盖有前顶上提之意,后腿根向里做裹。 目视前方,两手舒指,曲肘环抱,肩撑肘横,手心向内,左 手心的位置与左脚的位置相对,右手心与右胸部相对,两 臂之弯曲不可小于90度,后手略低于前手,周身关节都 应有似曲非直之意,要做到头顶好象有线上提,颈直而微 拧,左足在前左拧,右足在前右拧,下颌微收,肩撑肘横, 背骨竖直,两手距离约三拳,十指分开,大指小指形成争 力,中指前伸,两腿重心前三后七,两眼平视前方是为定 式。(如图111) 六。内功盘根 通过正确的桩功和其他功法训练,就能使习者获得 整体的劲力,但在运动中继续保持劲力就不容易了,为了 解决劲力的由静到动的这个关键过渡,前辈们在实践中, 才研究创造了“内功盘根”。它不仅能加大下肢的连结拉 伸量,增强下肢的柔韧和劲力,更能弥补站桩时,下肢的 不足之处。详细练法见《宋氏形意拳函授训练教程》 七、五行拳 五行拳是形意拳之母拳,表面上是五个式子的演练, 实际上是五种劲力的修为。因此要求习者认真观摩,刻 苦修习,以达到五行合一的境界。 通过劈拳的练习,要得到前下、前上、弹簧诸劲以及 步法的趋踩之法,通过崩拳的练习以求得周身的整劲,以 及步法上的趟劲和手法上的穿透劲,通过钻拳的练习,能 获得周身拧裹之劲力,而通过炮拳的练习则可以得到腰 胯的拧裹劲力和双臂的抽缠击打劲力,通过横拳的练习, 要得到多种劲路能爆发于一瞬的本能。(其练法及用法 见《中国原传实战武学训练教程》及教学录相带)形意拳 散手及十二形均略去。详细内容见(宋氏形意拳函授训练教程》

家园 【文摘】高华新回答宋氏形意

宋氏形意拳简答

宋氏形意的〈〈内功四经〉〉可以说是中华武学的奇葩,宋氏形意之〈〈内功盘根〉〉更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丹田抖弹(决)劲力更是名震武林!它那强大的威力究竟是如如何产生的?它的训练原理是什么?近百年来知之者秘不示人,不知者妄加揣测,致使真传尽失。世人皆知宋氏绝学以《内功四经》贯穿始终,下面就以形意五行拳之首是劈拳为例,拳式练习,各大名家多有阐述,朋友们可以参阅宋光华先生《宋氏形意拳》或其他名家著作均可!我们只作简介。本文详尽阐述如何以《内功经》指导初学者练习!

形意拳是通过招法练劲法.练的是整体的功力!!!

形意五行拳之首是劈拳,劈拳有定步练法和活步练法, 下面以定步劈拳为例:

起势(三体式),双肢并拢,身体正直,双手从腿侧慢慢平举,到与头高时向中线合拢,在眉前徐徐下按至丹田两侧。同时身体左转90度,膝盖有前顶上提之力, 骶骨微微下沉后坐,与此同时,将两掌变拳右拳拳心慢慢向上拧转,向前上方钻出,拳心向里,高与眉齐.左拳拳心向下. 同时左腿前射一步,左拳拳心向内沿自身中线向前上方钻出(拳从口出),至面部前方变掌,掌心外转向前劈出,目视前方天地交界处,余光笼罩食指,同时右拳变掌,掌心向下沿左臂前方下按,两肘有横撑之力,两手如撕棉,周身劲力须连续不断.此为三体式,是形意拳的母式至关重要.起式若得势,则以下动作无不得势也!

劈拳

1,接三体式,双手向内向上拧钻,身体随之下沉,前足提起外摆下踩,目的是封住对方来拳及接手霎那间的变化,后腿提膝于前腿内侧,摩膝擦胫,向前踏步.同时后手向前劈落,双手互争成三体式状态,左右相同.

2,回身式,(以接左劈拳为例)左掌弧形下落,与右掌并置于丹田两侧,掌心向下,指尖向前,同时以左脚跟为轴脚尖向里扣90度,同时身体也向右转90度,身体重心移向左腿,再以右脚跟为轴身体继续向右转90度成右虚步,两掌同时变拳,此为连续动作,须一气呵成.

3.收式,后足上半步与前足平行,两手从两侧上起与眼平齐,向内翻掌心向下,沿体前下按到丹田,收式还原成立正式.

要领

1,在练拳时的起落转折的过程中,两肩两胯不可失去平行四边形,由此可连通四肢,保持整体劲力.

2,练习此拳时,也可以让一伙伴随时施加打击力,练拳者能随时凭功架,使打击者受反作用力而失重,证明功架正确.重心的位移,依赖两肩两胯再微动中不失平正,和臂腿各关节的支撑,无须再使局部紧张用力,就可轻松掀起对方的身体,对手之间即可令对手失重.

3,先求开展,后求紧凑.本拳法着重的是找劲,不讲形式和招法,要从自然合协中练出:“上下相随,内外合一”的整劲,手到了对方身上,就有“想打就能打,想放就能放”的威力,真正具备技击发人的本钱!--------------------------

(一),肢体力向六面整体浑圆力过度,共分六步:

1,第一步:肢体力(局部力)

目的是为了松开肩关节,练出小臂的松沉力:

出手时,整个手臂如同一根铁链鞭。上肢不用力,但也不可打软,《内功经》上叫“气调而匀,劲松而紧”,“松肩以出劲”,是说出劲之时,肩井穴用极柔之意松开,劲力才能畅通无阻。只有肩关节松开,才能保证躯干产生的力量可以顺达梢节。唯有松之极才能紧之至。要用腰背的劲把手臂拿起来,再顺着小臂的重力自然下落,要找出这种自然的惯性力,也叫做惰性力,只要胳膊不使劲,这种力非常容易练,只要慢慢把松沉劲(自然的惯性力)甩出来就行了。

2,第二步:脊柱力(即上肢与躯干的复合发力)

当肩关节松开,小臂的松沉之力练出来以后, 动作做顺了,就要开始锻炼脊柱的力量,,以脊柱带动小臂,用躯干的力量给小臂的运动加速。这样经过一段时间的练习,两只胳膊能练得像两根铁链鞭,整个小臂沉甸甸的,这种力量打出来,人的血肉之躯根本无法承受。此劲出自筋骨,一旦练出,终身不退。脊柱力是整体力传递过程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锻炼脊柱时意念应始终感知脊柱,使脊柱和手臂的内在能量达到协调贯通,练武功最忌意念与体能不能合一, 陷入空想(顽空),务必要做到形神合一.只有达到形体和能量的合一才是中国武功的入门。才能为以后的功力进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3,第三步:丹田力(骶骨之力):

经过上一步的训练,我们的攻击已经具备了一定程度的杀伤力,但这只是初步功夫,所发之力缺乏变化,发力前还需要预留空间加速。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要进一步修练丹田之力,丹田(骶骨)是人体的总重心所在,人的整体劲力皆由骶骨发出,这一阶段的练习,主要是为了锻炼我们在千变万化的运动中(尤其是瞬息万变的格斗中)始终能把握自己的总重心,并体会出内力由中心向梢节传导的感觉。所有运动都由总重心带动,一切运动都是由中心发动的正确的动力定型,一旦经过泛化,分化和自动化的训练阶段并形成本能反应后,我们就真正掌握了运用总重心的能力,就找到了修练功力的关键所在,再通过桩功的训练使周身骨架筋经贯通(方法请参阅高华新著《六面整体浑圆力科学训练教程》),丹田力可以顺达周身各个部位,不再产生内耗,旧称之为“劲路”打通,就好象把自己身体修练成一个管道,使能量能在自己身体内自由运转。发力时以丹田(骶骨)为中心(力量的源泉),脊椎为传动轴,左右两背(肩胛骨)上下相错(其功力来源于“周身整体拉抻量〈即周身关节的伸缩量〉”训练方法见〈卢氏结构科学训练教程〉一书),带动双臂自由挥舞势如浪翻,即太极拳经云"牵动往来气贴背",此时在格斗中才能真正不受任何拘泥,任我挥洒!

4,第四步:身法力(躯干力):

只有真正具备了身法力,内家拳才能称得上登堂入室。

那么身法力指的是什么呢?

指的是“六艺”上身后,所具备的功力!

那么什么是“六艺”呢?

六艺指的就是心意拳的“鸡腿”“龙身”“熊膀”“虎豹(抱)头”“鹰爪(捉)”“雷声”。形意拳将“鹰捉”定为“母拳”(“三体式”定为“母式”),删去“雷声”将“鸡腿”,“龙身”,“熊膀”,“虎豹头”称为“四相”。

那么“四相”的内涵是什么?又如何练成呢?

它须要丹田内气充足,并能气贯周身。躯干内气血充盈,内劲在躯干内膨胀,并胀开各大关节,有的人把它叫做内在的抻筋拔骨。传统练法有:“开肩”“开胯”“开胸”“开背”“开肋”--------现在的武术界大都得窥一斑,而很少有人知全貌------ 老一辈的武术家虽得其要,但大都秘而不宣。

记得笔者刚学艺时,曾问恩师,上盘,中盘和下盘,哪一盘是修炼的重点。恩师说,是中盘,中盘若要领错误,下盘永远练不成!后来在漫长的修炼过程中,我慢慢地明白了这个道理!

因为修炼中盘最关键的要领,是要做到“腰马合一”,即是躯干和下肢筋力连结,劲力贯通。而做到这一点的关键在于“开胯”,有的门派叫“撕胯”当胯练开后,骶骨下插,人体总重心降低,下肢的力量才能真正提得上来,躯干的力量也才能真正传导至地下,“鸡腿”的功能才能真正体现!举步轻如狸猫,落步稳如泰山!身不受力的间架才能真正形成!这在《卢氏结构》中叫做“七星拱梁递重力”。(开胯,松胯,松尾闾等功法在各大门派中都有,但都在秘传-----非入室弟子而不传!唯我除外!说着玩的,大家别生气噢!)

“鸡腿”练成之后,是练“龙身”,我们练的“龙身”可不是“龙折身”!练的是周身的劲力在躯干内畅通无阻!练得周身劲力在体内,上下贯通!左右贯通!交叉贯通!练的自身在前伏后仰,左歪右斜,上下起落,前进后退,整体旋转和进攻受阻时,自身身形在常有看来,已无法用力的“错误”情况下,内在要领依然正确!周身仍然劲力贯通,得机得势!“龙身”与“虎豹头”须同练!我们只所以不用 “虎抱头”一词,是有我们的道理的,我到目前为止,收集到的武术资料中,仅见到李春岭在他老人家的《李氏形意太极》中与弟子们表现了这种功夫(恕我孤陋寡闻)!即是在单腿独立的情况下,颈部可以悬起体重超出自己的人,而自身不动不摇,这说明颈部所受之力已经传导至脚下,从头到脚下劲力已经初步贯通!试观虎豹颈部之情形,始知笔者所言不虚!“虎豹头”是指虎豹的劲力直贯头顶,(尚须有"顶心暗缩"之意)!前贤之意是为了让我们体认虎。豹头颈部的用力状态,让我们领会仿生学的原理!试观“四相”或“六艺”中的要领,有哪一个不是身体部位(所应体现的功能),为什么时候偏偏要加一个老虎的动作呢?这多么的不伦不类啊?(错误之处请各位前辈多提宝贵意见!!)

那么“熊膀”又是什么呢?

经过长期的桩功锻炼,背部会慢慢变的如同钢板一样坚实,斜方肌与背阔肌向两侧拉伸,肩胛下沉后横开,并被肌肉固定在拉开的位置,微微向前束裹,背圆胸实肋骨根根开张而两膀充满力量,如熊膀一般,使间架更为圆整,躯干内部气血充盈贯注周身,周身鼓荡带动背部和肋部筋肉的膨胀和收缩,使其具有极大的弹性,这就是身裹之力。笔者《六面整体浑圆力科学训练教程》一书有详尽训练方法,各位武友可以参考。?这时就能体会到人体上这几个最死的关节(双肩,双胯及24节脊椎骨)里蕴含着最强的力量,这就是原始的野兽之力、习武人梦寐以求的本能之力。这时人体的生理结构以趋于猛兽的状态!这在《卢氏结构训练教程》中叫做“猛兽的生理结构”是《卢氏结构》中三大结构(“猛兽的生理结构”“科学<合理>的间架结构”“内在<整体>的劲力结构”=之一 .

5,第五步:整体劲力

整体力需要通过桩功训练,达到整体骨架贯通,筋力连结,周身充满弹性,从脚底到头顶心、从腰胯到手指柔韧无比,形意拳是由大枪演化而出,八卦掌是由双刀演化而出,王芗斋对外曾言“拳成兵器就,莫专习刀枪”(见《大成拳论》);而对内部所传的是“拳不成,兵器找”,就是说“凡是拳法练不到的地方,就须用兵器去强化”,您看姚宗勋,张恩桐,王选杰,以及那些太极拳家,八卦拳家,形意拳家,无不推崇“抖大杆”或“抖大枪”,尤其是心会掌创始人赵道新先生更是把“抖大杆”提到了无以复加的位置。只要循着用兵器的窍门去琢磨,各种运劲的诀窍很快就就会通了。整体劲力形成后,无须有意发力,动即是力。最大的优点是能够在动态中发力,且威力不减!(一般的发力是定势的,既使是活步发力,在发力的一瞬间<即后腿蹬地的一瞬间>也是静止的。彻底把双腿解放出来(指用上肢做武器的发力!我本来不想写这一句,又怕被人挑毛病!问"用腿发力呢?",嗨!好辛苦噢!)

本步练习方法请参阅2004年第8期《搏击》杂志,我的学生石梵佚写的《浅谈得意忘形》一文。练到这一步最大的收获,是人的脑子开了窍,最明显的就是能够看得懂古籍了,以前怎么也看不懂的书,现在也能够领会了(指古典哲学和古人的拳谱),练不到这一步,用头脑去理解,是不容易理解的!但是当你真正身上有了体认,便能触类旁通了!才知古人所言不虚!

不是古籍诡秘,是你没通

不是古籍迷信,是你不信

不是古籍没有,是你不用

不是古籍太深,是你太浅

不是古籍太老,是你幼稚

不是古籍应弃,是你自弃

不是古籍玄虚,是你空虚

?D?D?D?D?D关亨九《武当修真密籍。补遗》

6,第六步:浑圆力(六面整体浑圆力):

。本步主要是练习“五心合一”,把周身散乱之气归于丹田,“顶心向下归丹田,手心向内归丹田,脚心向上归丹田。”本步功法没有扎实的桩功做基础,可以说根本练不出来。桩站对了,筋肉牵扯、骨骼支撑、五脏充盈,周身膨胀,气血灌注四肢稍节有膨胀紧绷之感,手指如韧性极大的钢钩,真正明白了“扣如钢钩刺如刀,硬如铁石粘如胶,相见如婴儿,举手不能逃!”这时周身既有膨胀的力,以有回收的力,回收的力越大,则膨胀的力也越大,这是否矛盾呢?答:“有矛盾,但又不矛盾!何也?有矛盾,因为这个世界上充满了矛盾。比如:小时候我曾见过一位少女出嫁,她的母亲和她哭成一团。当时我就想:如果喜欢女儿出嫁,就应该高高兴兴的送她出嫁,如果舍不得,就干脆不嫁!干么要哭呢?实在想不通!渐渐地长大了一些才明白,虽然母亲舍不得女儿出嫁,但又不能不嫁!这就是一个矛盾!所谓的不矛盾,是因为这矛盾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的(见老马同志的《唯物主义辩证法》大道理就不说了)也举一个例子:比如我们新买的自行车,骑了一段时间后,车条变得松了,这时需要“紧条”,也叫“盘条”这个道理大家都不得懂,把车轮四周都往中间紧,为什么向四周的支撑力反而更大了呢?反而能够承载更大的重量,是什么原因呢?所以说不矛盾!这同站桩是一个道理!”体质弱的人只有经历这一过程,才能由弱转强,才能够和先天条件好的人一较高下,这一过程,大约需要十个月,绝不可速成!练到一定程度,头部象有空气的阻力下压,并与浑身各部位阻力相配合,胯坐上了力,膝盖也好象顶上了力,浑身各部位各关节全要靠上东西,身体外部好象被空气阻力固定住了,间架内部整体连通,梢节越来越沉重,稍节越用力身体越松,平常走路时两腿都能感到空气的阻力,练拳时身体各部位有强烈的依托感,此时周身关节的伸缩量越大,功力越强,真正骨骼相挣所发之力,外形几乎看不出来。对方只能见到我周身微微一抖,而我只觉后腿骨骼猛得一挣,绝不是仅靠后腿蹬地的肌肉收缩之力,而是周身的鼓荡骨骼内部的挣发,此时才能真正具备“硬打硬进无遮拦”的强大实力!实战中有这种功力做后盾,还何怕之有!?

关于呼吸问题以后有时间再谈!

祝大家晚安!

家园 这是死老虎嘛,有啥可批的。整个一抄公。简直不尊重老夫嘛。
家园 呵呵,没看到我说了么

看看你的眼力能挑出多少毛病来

家园 都是死的,别人的东西,没一点自己的体会。
家园 呵呵,你现在明白啥叫文抄公了吧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