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讨论】罗阳去世引起的思考:新闻界是怎么报道功臣的 -- 西行的风
最近看航母的新闻,欣喜之余,也难过舰载机一线组织者罗阳的逝世。他是压力过大引起的猝死。我为他51岁英年早逝难过,为他的家人难过。
难过之余,我很想了解一下罗阳的生平,他个人的一些故事。于是链接上了cctv新闻频道,也上网看了看一些相关报道。老实说,很失望。我和太太有个讨论,大意就是为什么国内的报道,具体说,就是新闻工作者为什么不会做让人感动的新闻,或者说可信的新闻。
国内的报道用了很多好词:认真,奉献,忘我,崇高,等等。我相信罗阳肯定有很多优点。但我想知道的是,他的人生故事,他是怎么选择这条路的,他最大的贡献是什么,他的同事是怎么评价他的贡献和为人的。我夫人也很好奇,他是怎么认识自己另一半的,在家庭是个什么样的人,是个什么样的父亲。
到一定岁数了,我很明白其实大家都是普通人,有缺点,有优点。罗阳能走到沈飞公司的总经理,肯定是有过人长处的。很可惜,国内的新闻界又错过了一次重要时刻。我唯一的感想是,尽管我很想记住一个具体的,曾经认真生活的人,但是很可惜,新闻报道给我的只是一堆让我觉得自己很渺小的词汇堆砌,我只能从新闻里罗阳周围人的只言片语中了解真实的罗阳了。
最后,我和太太的一致结论是,国内的新闻报道者真的太懒了,细节才是决定新闻的第一要素。而懒人才会堆砌一堆让人发困的词汇跳过感人的真实。
愿罗阳的家人能继续好好生活。希望国内新闻工作者敬业点。
他们自己都不信。
其实我觉得各行各业大部分人都还是想做事情的,可能少部分人的恶劣行为败坏了整体。这个在新闻行业可能更明显一些。
但我相信大部分媒体人都是普通人,还是知道善恶对错的。我奇怪的就是这个,难道大部分人都没有声音吗?
许多网站被默认性的屏蔽或者添加关键字,久而久之布衣们也就懒得说而关注更现实的东西了,现在tg又开始倡导听民声,要真这样首先就该动中口部这个阎王殿。
做的人本身不感动,没有要深入报道的动力,不认为这是大善。
古人说立功,立德,立言。具体点是春秋时鲁国大夫叔孙豹称“立德”、“立功”、“立言”为“三不朽”。“立德”,即树立高尚的道德;“立功”,即为国为民建立功绩;“立言”,即提出具有真知灼见的言论。现代来说,立言更广泛,可能泛指政治,科学,文化上的真知灼见。
罗阳至少是有功之人。
难道国内普通人连这个都不认?我觉得不大对。可能还是中宣部僵化的政策坏事。
如果是好人好事,社会上正面的消息,他们都视而不见,嗤之以鼻。而对那些阴暗面,腐朽的生活方式,反人类的道德品质却津津乐道,如此做法一方面是为了使新闻能吸引眼球,另一方面这些人的水平也无法从平凡中看出高尚,从普通中看到特殊,也就是所谓的画鬼易画人难。
自古以来就是如此,所谓的“沉默的大多数”并不是不会说话,只是说的话被淹没了,主导不了舆论。
这次罗总去世,沈飞内部悼念活动很多,但新闻界泛泛议论一番就转向其他所谓“热点”了。官方价值观对社会舆论的作用被稀释掉了,或者社会焦点不在这个上面。
看得出来:1、中宣部这几十年确实是控制力不断削弱。我不知道这是好事还是坏事。
2、新闻界在操控社会舆论关注点上面隐隐显现分庭抗礼的意向。
3、新华社写这篇报道的记者只是敷衍公事而已。没有动力来做这样的事情。
你有没有做过记者?没做过就去试试,看看你哪些报道能播,哪些报道不能播,遇到某些事情时得用哪种统一报道。
真SB
不说多热爱自己的工作,起码对得起自己的工作。
报道方式取决于很多别的因素。
就像今天的新闻“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审议关于改进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的有关规定”中提到“要规范出访活动,从外交工作大局需要出发合理安排出访活动,严格控制出访随行人员,严格按照规定乘坐交通工具,一般不安排中资机构、华侨华人、留学生代表等到机场迎送。”,这意思就是以前是有这种安排,但谁能把这个报道出来?顶多是私底下传播而已。
关键是改变党的文风!
社会上还是好人多,好事多,为什么不去挖掘,为什么不能写一些弘扬正气正义,反应先进人物的新闻?我就不信表扬好人好事,弘扬社会正义的新闻会不让播。至于那些专门挑唆是非,颠倒黑白,庸俗下流的东西就是应该禁播,比如前一阵那个干露露的节目就是禁的好。
还有就是很多记者盲目自大,自以为是‘无冕之王’,开口闭口就是要‘为民请命’,一言不合就开口大骂,老虎屁股摸不得,如上这位,未出三言就口吐脏话,连起码的做人道理都不懂,还能指望这类人启发民智?恐怕自幼家教就有问题,需重回幼儿园补课。
我一个朋友,是深圳某大报记者,采访丛飞回来后对我说,他觉得丛飞有病,对自己那么抠,还去捐助别人。这种人写出的东西能真实感人吗?
一些无良记者借助自己的媒体影响力为一己之利搬弄是非弄虚作假,把其他记者的形象也败坏了。比如山东农药套子包苹果这类报道,黑锅让整个行业背了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