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骑行趣事几则(一) -- 哈哈一笑

共:💬131 🌺1070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家园 云贵川

云南、贵州、四川,还包括湖北宜昌-武汉,陕西的汉中一带,都属于四川方言区,讲话大同小异。

家园 那就是长牌

现在四川的年轻人会打的很少了。

牌上面涂了不同数量的红点区分大小,叫什么丁丁、猫猫、斧头等。

打法有一种叫逗十四,具体如何也不清楚。

说实话,我也不会打,原来经常看见农村的老年打这种牌。

说不定以后还要作为非物质遗产来保护呢,哈哈!

家园 那个时侯,八十年代

四川地区年轻人的婚恋观是比较传统的。

对谈恋爱都比较慎重,多数都希望谈一个就成功。

如果某人谈恋爱的次数多了,会被大家瞧不起的。

所以大家虽然互相有好感,但是要进一步发展,大家就都慎重了。

特别是一旦明确恋爱关系,就存在好像必须从一而终的那种舆论氛围。

家园 把湖北纳入四川方言区,还不如说四川是湖北方言的变种

好像记得张献忠屠川,湖广填川,是不是把方言带进四川啊?

我老家在江苏小镇上,边上有个村好像湖北迁移过来的,过去的做饭的灶都有一个鞋儿洞,冬天把鞋放在鞋儿洞。我们从小就嘲笑他们:“把孩子放在孩儿洞里”

家园 一边说锤锤或者钉锤、榔头。
家园 【原创】骑行趣事(七)--酥油茶

继续吆喝一声,俺正在申请认证,请大家移步帮忙投个票呀!

10.酥油茶

和三个重庆姑娘分别后,俺们又走了一段回头路,从磨西镇回到泸定县,然后再向康定骑行。从磨西-泸定-瓦斯沟口,一路都是沿着大渡河谷上行。

说起大渡河谷,那真是山高谷深、河水遄急,俺们几个当时是第一次到大渡河边,曾经有下河游泳的打算,结果真的到了河边一看,nnd,那么急的水流,下去肯定立即会被冲走,还是小心为妙,不去为好!

大渡河谷是一个典型的干热河谷,河谷两边的山上,长满了漫山遍野一人多高的野生仙人掌(现在少多了)。整个河谷的植被类型与二郎山东坡的植被有明显的区别。河友们有机会翻越二郎山的话,一定会有切身体会的。二郎山的东坡潮湿多雨,大渡河谷的西坡则是干热少雨。往往你在二郎山隧道东边的时候还是细雨蒙蒙或是飞雪飘飘,结果穿过4公里的隧道一出洞口,西边常常会是艳阳当空照,让你有穿越时空隧道的感觉。

俺哥几个沿大渡河一边骑车一边玩。七月下旬,正是水果成熟的时候,累了,就在路边果园摘几个果子解渴,十分惬意。呵呵,要说明一下俺们是征得果园主人同意了滴。大渡河谷的水果,尤其以红李、樱桃、香桃、批把等著名,俺们一路上是吃了个不亦乐乎呀!

大概离开泸定往上十多公里,到了一个叫瓦斯沟的地方,就要离开大渡河向西,沿着折多河上朔近30公里,才能到康定县城。瓦斯沟口的海拔高度大约1300米,康定县城海拔高度2650米,也就是说这一路要上升1350米。俺们那时,基本上是推行上去的。

现在好多骑自行车旅行的人,好不容易翻过了二郎山,又从大渡河谷上升到康定,一听说进藏区的第一关是要翻越海拔4298米的折多山,联想到前面的辛苦,往往就泄气了,到了康定就打道回府乐。

康定是四川甘孜州的州府所在地,现在比较发达了,但是也只相当于内地的小县城。俺们去的那个年代,就更加落后了。俺们几个到了县城,寄放好自行车,就到街上乱逛,没走几步,就有当地人来搭讪:你们是外地来的吧!俺们奇怪:你们咋知道的喃!当地人哈哈一笑:你看你们穿的啥,我们穿的啥?原来,高山地区早晚温差大,即使是夏天,当地人也会穿一件毛背心,俺几个是短袖衫,当然一下就看出差别了!

到了晚上气温一下子就降了下来,好在当地有分配过来的大学同学接待俺们,于是给每人找了一件军大衣披上,生上火炉,同学拿出一个大西瓜切开来吃!俺们看着室外皎洁的月光和月光下如幻影般的雪山,犹若进入梦境仙境一般,真正体会了一把“早穿皮袄午穿纱,围着火炉吃西瓜”的味道,当时的情景,至今恍若历历在目。

到了康定,还不算真正进入藏区。当地人以折多山为界,山以东为关内,山以西为关外,翻过折多山才算进入了正宗的康巴藏区。就藏族风情特色来说,康定就显得一般了。比如说康定的跑马山因《康定情歌》而出名,结果就一不大的小山坡,呵呵!骑马可以,跑马是万万不行的。真正的自然景色、人文风俗,那还是在关外。

话说俺们一路拼命,终于翻过了折多山,一过山垭口,景色与内地迥然不同,白塔、经幡(当地人叫麻柳旗)、牦牛、草地、雪山、剽悍的康巴汉子、苗条的藏族姑娘让人目不暇接。

俺们哥几个发扬深入乡村、和当地群众打成一片的好习惯,离开公路进入藏族村子去和当地人攀谈。进入村庄,才发现男女老少不会说汉话,大多数藏族同胞都比较羞涩,远远地看着你笑,一两个胆大的过来说话,大家互相又听不懂,只好比比划划地瞎说瞎猜一气。

注意呀,这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不像现在只要不是特别偏远的地方,藏族人基本上都能说几句汉话了。

正在比比画画的时候,一个小孩子跑去叫了一个藏族大叔过来。这个大叔原来在康定城里面当喇嘛,后来还俗回家,能说汉话,大家这才顺畅交流起来,他们也才知道俺们哥几个是哪里的,到村里是来参观访问的。

当地藏人很少看见内地来的汉族人,十分好奇,也感觉新鲜,村里面的男男女女都过来围观,一时十分热闹,俺们拿出随身带来的水果糖、铅笔刀、香水橡皮檫等分送给小朋友们,大人们就感动了。大叔就说:请到家里面去,酥油茶的打啦!于是,俺们就成功混入藏族群众之中鸟!

说起来,一个地方的饮食习惯、食品类型一定是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有关的。俺母亲50年当兵随十八军进藏,其中为了适应高原环境,学习吃糌粑、喝酥油茶,还被当成任务来完成。

当地人请你喝酥油茶,说明已经开始不把你当外人了,于是大家坐在屋里,大叔一边叫人打酥油茶,一边和俺们闲聊。周围围了一圈人,大叔既当翻译又是主人,气氛十分融洽。一会儿工夫,酥油茶端上来,请俺们哥几个品尝。

说实话,第一次喝酥油茶,会觉得膻味比较重,许多人不习惯。俺们几个还好,都能适应,几口喝完,顿时浑身暖气上升、十分通泰!

大叔等一干人看俺们喝得爽快!(普通藏族牧民非常质朴,但也比较在意你是否嫌弃他们的卫生条件)有些感动,更高兴了!大叔叫道:拿点奶疙瘩来,让几个小伙子尝尝!

奶疙瘩,实际上就是奶酪。在当地,制作不容易、比较少,是比较宝贵的食品,一般不轻易拿出来!

但是,这个奶疙瘩,会吃的人觉得是非常美味的食品,不会吃的呢,只会感觉到酸、臭、膻,就像外国人吃北京臭豆腐一样难受。

奶疙瘩拿过来,大叔亲自给每人切了一大块,还专门撒了些白砂糖在上面。然后,笑眯眯地看着俺们几个。

俺们哥几个一尝,哇呀呀!太刺激了!太有挑战性了!只是吃到嘴里,确实咽不下去呀!

俺心一横,眼一闭,一口就把一大块吞了下去!转身一把就把相机抓在手里。

再看那三个哥们,脸上挂着不自然的微笑,小口小口地好不容易才吃完!

大叔殷切地问:好吃不好吃!哥仨都松了口气,都说:好吃好吃,好吃惨了(四川话爱说好x惨了,表示是好极了,巴适极了的意思)!

大叔非常满意:好好好,那就每人再来一大块!说完就动手开切!

俺相机在手,也说:对对对,大叔你再给他们每人切一块,俺来给他们照个像,留作纪念!

可怜的哥仨,看着这“美味”的奶疙瘩,尽管心里一万个不愿意,还是只有乖乖的、笑眯眯的继续吃下去!

事后,哥仨围攻俺:你狗的狡猾,假巴意思(假模假样、装模作样)去照相,居然跑脱了!俺哈哈一笑:谁叫你三个心口不一,活该!

不过,那真是好东西,只是俺们确实吃不惯呀!

关键词(Tags): #趣事#骑行川藏线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所谓的湖广填四川

其实不止这两省,还有陕西等。

周边各省方言带入再和当地融合,结果四川反而成了一个具有代表性的中心了,所以才叫四川方言区。

家园 东北语气助词,我最爱

大学同学,长春来的男生,无论熟悉还是不熟悉,开口基本以语气助词X你妈开始。一开始即不习惯,也干过一架。后来学会了,但是只敢和长春同学用。

后来应邀去长春同学家做客,开始还憋着,半斤小酒下去,原形毕露,每句话必以语气助词开始,还当着家长的面。同学妈妈是医生爸爸是教授,挺有文化的,没有发怒,只是回避完事。

家园 有点小不懂

长春同学喜欢用X你妈-->你也学会了-->到长春同学家中做客-->喝酒后原形毕露用X你妈-->因为长春同学父母有文化,没有骂你回避完事。

我的疑问是长春同学的口头禅他父母会不知道?而且我觉得他父母是一个比较讲究的人,孩子一般也不会如此粗俗吧?

家园 那啥

酒后露原型的不是我,另外一个做客的同学,也是长春的。

俺们那疙瘩还真就是这么粗俗,至少到九十年代初期还是这样

家园 深夜两点多发帖,精神可嘉啊!

俺母亲50年当兵随十八军进藏,其中为了适应高原环境,学习吃糌粑、喝酥油茶,还被当成任务来完成。

这个可有故事,另外开个主帖吧,呵呵。。

可惜我不能帮你认证。

家园 呵呵,这不是国庆放假么?

关于这件事,05年的时候,写过几句。

哈哈一笑:【原创】母亲往事-------参军

家园 就是
家园 你娃鬼精灵哦!
家园 第三个小故事,收集骂人用语的外国女留学生

俺一个北京哥们和我说过一个小段子,拿来和大家分享,话说他上大学时,和一个外国留学生组成互助小组,就是他陪她说半小时汉语,他陪她说半小时英语,为了让学习变得好玩一点,他们会互相了解一些自己比较感兴趣的话题。有一天,这个外国女孩就给我这哥们出了一课题,让他收集汉语的骂人用语。这哥们犯了难了,北京话讲究的是骂人不带脏字,要把这不带脏字的骂人话解释清楚,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因此他回宿舍就征求其他人的意见,大部分人听完这有点变态的要求,做鸟兽散了。只有一东北哥们很有兴趣,滔滔不绝的说了10多分钟语气助词,那北京哥们如获至宝,赶紧速记。然后两个人复盘,发现:虽然东北语气助词用的多,气势也足,但是说来说去不是往下三路使劲,就是问候人家女性祖先,这上不了台面。无奈只好以“我衣冠上国,礼仪之邦,无此等斯文扫地之词”去糊弄洋鬼子了。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9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