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母亲往事-------参军 -- 哈哈一笑

共:💬67 🌺187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家园 【原创】母亲往事-------参军

母亲往事-------参军篇

萨苏的机场系列在网上广为流传,寻着味儿来到西西河一年有余,一直立志做一个潜水员,只看不说。去年想到会员的权限要多一些,其实也就是想看看某人的蜜月照片,才注册了一个ID,也没想到要怎的(当然还是没看到:(,据说要斑竹以上的高层人士才有此权利)。今年大年30回父母家团圆,老父母高兴,兄弟姊妹加上女婿媳妇轮番上阵,一人做几个菜,一大桌筵席就算齐了,大家团团坐定,自然是祝老人家新年吉祥、健康长寿,年轻人事业进步、年年有余。几杯老酒下肚,老少不觉情绪高涨。已经看了20多年的春节晚会可看可不看,于是,家里几个兄弟姊妹加上孙儿辈的起哄,非要叫老母亲讲一讲她当年进军西藏的故事,母亲看着一干儿女孙儿高兴,也就讲起了当年的故事。

其实,母亲的故事,过去听她自己和其他人也讲过多次,但突然今天有了一种将它记下来的冲动。上世纪的前五六十年,是一个真正的大时代----一个大浪淘沙的时代、一个激动人心的时代。母亲的经历,在当时也许非常平凡、平常,无非是大江滚滚东流中的几朵小浪花,但我想如果把它记下来,或许有人愿意看一看,毕竟大时代的历史还是由无数小人物的故事所构成的。

另外一个原因,一直在看兄(可能多半是弟吧?呵呵!)的父亲系列非常精彩,军队固然是男子汉金戈铁马、大展宏图的地方,但是也有女兵们默默的付出和奉献。为了对称起见,我就斗胆写一个母亲往事系列,不敢保证发贴的时间和数量,写到哪里算哪里…………各位见谅!

母亲的家庭说起来算是一个资产阶级家庭,当然也算一个所谓的书香门第,母亲的祖父据说是光绪帝的老师,好像叫李赦虎(听老舅讲的,不敢保证就是这几个字)。母亲在当时(呵呵,也就是旧社会),也算是娇小姐一个,老爸(也就是我外公)在美丰银行董事的干活,因此,母亲出门有汽车接送,回家有保姆侍候,偏偏这样一个人,义无反顾地参加了革命。也怪,当时参加革命的有富家子弟,有穷人子女,这两类人往往是最坚决的,前者为理想,后者为生存。当然,也有糊里糊涂就整对了的,我一个同学的老爸,60-70年代是我家乡四川某县的商业局局长,南下干部,抗战时期,家里穷得过不下去了,两兄弟商量去当兵吃粮,恰好村东西两头驻了两支抗日队伍,我同学老爸肚饿心急,就近投了村东的队伍,图个马上吃饭,其哥嫌村东的八路军游击队队伍土气,衣衫不整,遂投奔村西的国军,谁料几年以后,国共内战,破衫烂衣的土共打败了军容整齐的国军(我这同学老爸当然是枪林弹雨、九死一生),两兄弟命运从此天上地下,(我这位同学后来参军就赶上对越自卫反击战,枪林弹雨之中,居然安然无恙,还得了个战斗英雄称号,果然继承了乃父作风,此乃后话,这段故事以后有机会以后再讲)你说说,差别居然就在于当时心急不心急,挑剔不挑剔上了??!!!

大伙儿看到这里,可能有些着急,你虾子在那里东拉西扯的,半天不入正题,算哪回事?嗬嗬,不要慌,下面慢慢就说到正题了。:)

母亲要参加的那支队伍,只要是对军史略有了解的童子,必然有所耳闻,那就是刘邓大军之中-----二野的后来居上者:十八军(当时的军长是张国华,后来在对印自卫反击战中指挥得力,打出了军威国威,当然,再后来就死在了四川省委书记的任上)。当时女性参军,无非是从事通讯、后勤、文秘、医疗、文艺宣传等项工作。母亲当时能歌善舞(相对当时而言、不敢跟现在比),自然是参加了文工团,当时的十八军文工团,可能现在一些略有些年纪的童子还能记得,60---70年代流行的《洗衣歌》、《叫我怎能不歌唱》,就是我母亲团里的罗念一作曲的,要说这两首曲子,可能现在也算是中国音乐的经典了,有兴趣的哥们不妨找来听听,多半能让你激动激动。

1950年初不久,川南刚解放,中央决定向西藏进军,十八军在四川四处招兵买马,我母亲当时十四岁,跳级读高中一年级,能说能跳能唱,加上受家里哥哥姐姐影响,自然向往解放军。

说起来,母亲的大家族里,也是国共两条战线分明,母亲的表姐早就参加了地下党(解放后曾当过过工人日报的总编辑),母亲的一个堂兄(我的十舅)就是国民党,抗日时期,响应蒋公中正的“十万青年十万军”的号召,参加了青年军203师,也算是热血青年,抗战胜利,退伍读书,在朝阳大学,毕业时已经到了1949年,母亲的表姐对当时的形势已经了然于心,但又不能明说,只能就对表弟讲:目前时局不稳,家里又不缺钱。劝他在家休息一年把再说,以后帮他找事做。我这十舅热血青年一个,那里听得进去:正是时局不稳、国家有难,我等不挺身而出,更待何时?!跑去川南一个县上作了军法官,下乡剿匪(是真土匪,不是共 匪,呵呵!)共 军一到,立马起义。但是到了57年反右,还是被打成反革命,判处无期徒刑,在凉山州的一个劳 改农场,因为表现好,后来就在农场学校当英语教师,直到七十年代后期才被容许回家探亲,八十年代才被平反,享受起义待遇。记得是77年春节,我这舅舅来我家里探亲过年,当时家里好不容易搞了几张电影票,记得电影叫《寂静的山林》,自然招待老舅一起去看,那知道老舅看了情绪不高,后来又招待看《南征北战》,就更不高兴了,当然,当时我们也不明就里,只知道舅舅情绪不高,没想别的。直到过了好几年,更加开放以后,老舅才说:我刚一来,你们就叫我看抓特务的电影,这是啥子意思嘛?意思说我是国民党特务,给我打预防针?叫我各人规规矩矩,革命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我敢乱说乱动,那你们就肯定要大义灭亲了嗦?我好歹也算是起义的嘛。还有那个那个,虽然解放军打仗厉害,但这个国民党的军队也不是你们电影里演得那样,进村就抢老百姓,幺皮带上挂老母鸡?当年我们的军纪那是严得很的哟!

嗬嗬,话题又扯远了,不过我想,可能青年军的纪律确实比其他国民党部队好吧,跟共 军作战也不大含糊,唉,可惜了这些热血青年、知识青年!

十八军文工团驻在四川长江边上的x州后,就到中学里面来宣传发动,搞演出,教中学的学生跳秧歌,当时文工团有近百人,有军乐队、弦乐队、歌舞队,第一次在中学演出的剧目叫《血泪仇》(话剧?),讲的是一个国民党抓壮丁的故事,看得台下观众哭声一片,母亲深受感动,立即就产生了真真切切地为解放天下劳苦大众而奋斗的愿望。当然,共 产 党的文工团确实与众不同,一是演出的内容能够抓住大多数群众的心,二是演出设备现代(可能有人奇怪吧?),光是舞台的幕布就有几重,外面是天鹅绒的,里面还有三重,布景堂皇,场面恢宏,乐队乐曲一响,立时就镇住了全场。母亲那时才十几岁,青春年少,心之向往,当然是自然而然的事。

文工团来到学校以后,自然要挑选新团员,有一个叫颜寒的队员,专门驻在我母亲所在的中学,一面在青年学生中搞宣传发动,一面教跳秧歌舞,要知道那时在四川没有人跳秧歌,这都是从延安、从解放区传来的,另一方面,颜教员就要留心挑选团员了。母亲自从看了十八军文工团演出之后,就立志要加入,所以学跳秧歌就格外认真,当然,出身于这样的家庭,气质上肯定差不了,自然是一学就会,一会就精,再加上天然一副好嗓子、唱歌动听,又能识点简谱,颜教员几天观察下来,感觉这姑娘是一个苗子,下来对母亲说:想推荐你去考我们的文工团,去不去?母亲当然高兴答应。转天,文工团下来一帮人,在中学里招考团员,当时有好几十个人参加(大概是十选一吧)。轮到母亲,考了两个内容,一个是唱《东方红》,看到这里,可能大家有点发笑,东方红,哪个不会?地球上的中国人都会唱。可是且慢,您老仔细想想,那时四川刚解放,又有哪个会唱东方红,即使个别共 党地下干活的会唱,也不敢唱更不敢教其他人哪,所以,结论是:四川的老百姓,大家都不会唱,母亲当然也不会唱,不过考官挂了一个简谱在那里,实际上就是考视唱,母亲先唱了一遍曲调,然后第二遍就加上了词:东方红,太阳升,中国出了个毛泽东………….居然也唱的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加上曲调清新,考场内外,掌声一片,队长徐??连声说:这小姑娘,不错不错。接下来第二个就考跳秧歌,有颜教员几天的言传身教,自然不在话下,顺利通过。徐队长当即拍板道:小姑娘,回家去给你父母说说,如果他们老人家愿意的话,那么你明天就到部队来报到,好不好?

说起来母亲那时虽然只有十四岁,家里面也有点娇生惯养的味道,但她那时是人小鬼大、自作主张,已经被文工团招收了,但却是瞒着家里面做的事情,居然也是属于打枪的不要,悄悄的干活那一类。母亲当时就想,自己是家里的幺女,如果给父母说了,多半不会同意,于是就动了一个脑筋,先问了部队开拔的日期,然后就给队里讲,要回家准备准备,走的当天早上一定报到,然后回到家里就装作没事,闷声不响(拿四川话说,就叫做稳得梆老,哈哈)。第二天早上,直奔部队,上车就走,这是1950年2月1日的早上---------母亲记的清清楚楚。

母亲这一不辞而别,家里可就乱了套,外公外婆四处寻找,着急上火,直到两天后,才知道这小幺女参军跟部队走了,立马雇了一辆吉普车直追到自贡,无果而回。半年以后,母亲写信回家,才算跟家里联系上,外公外婆的一颗心才算落了地,母亲现在说到这里,往往怀着极大的内疚,说那时不懂事,不理解父母的心。

那时的母亲坐在文工团的大道奇车上(呵呵,从国军哪里弄来的美国货),不免有几分得意甚至沾沾自喜,为自己的计谋成功而高兴,哪里会想到家里会乱作一团。

十八军进藏,除了先遣部队外,其余部队是一边修路,一边前进的。十八军的文工团(后来的西藏军区文工团)也就分为两个队,一队随先遣部队,二队随筑路部队,边修路便前进。母亲当时就在二队,跟随筑路部队,一边为部队演出,另一边深入藏区,为藏民演出,搞宣传发动工作。

这文工团的设备,按现在的标准,可以说是简陋之极,但当时也算有不少的家当,幕布、乐器、道具、布置舞台的一些东东等等,反正我也没听明白,总而言之,要装好几大卡车,母亲当时年龄小,就和另一个小姑娘负责保管团里的化妆用品,装在两个不大的皮箱里面。这一天,车队来到新津的岷江渡口(说了半天,都还没有进入藏区,呵呵,不要急,这个地方已经离藏区直线距离不到200公里了,离母亲的家乡倒是有好几百公里了)。岷江是长江的著名支流,从岷山山脉中冲突而出,造就了富饶的成都平原,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按照截四余六的原则,带领民众修造了世界著名的都江堰工程,至今仍在发挥巨大的作用,天府之国的名头实赖都江堰工程之利而得之,有那位兄弟来四川,这都江堰是不可不看的。50年代,岷江江面宽阔,水深浪急,没有桥梁,全靠渡船过渡,船又不大,卡车上下过渡,十分惊险,母亲走到这里,差点弄个出师未捷身先死,呵呵,如果是这样,也就没有兄弟我在这里唠叨了。话说文工团的七八辆汽车来到这岷江渡口,自然是排队过渡,母亲坐在最后一辆车上,前面若干辆车都顺利过渡,那时没有什么水泥码头,汽车下得河坎,从沙滩上的两块跳板开上船去,偏偏前面几辆车上跳板轮胎打滑,沙滩上刨出坑来,跳板滑到坑中,不免有些歪斜,轮到母亲这一辆车,“乌~~~~~乌乌乌~~~~~”,油门轰的黑烟四起,在跳板上一拱一拱的,半天上不到船上去,母亲怀里抱着化妆皮箱,坐在一大堆幕布上面,开始还哼着《解放区的天》什么的,突然心里一动,想到这车不会掉水里吧,说时迟,那时快,正是想啥来啥,轰的一声,那车一歪,立马就翻入水中,母亲跟坐在车上的一堆人和一大堆幕布道具,下饺子般的落入水中,霎时江中布满红红绿绿一片,随波起伏。母亲虽然自小在长江边长大,却是标准旱鸭子一个,游泳一点不会,落入水中,直往下沉,睁眼一看,江水黑沉沉的,也不知道落了有多深,只觉胸闷欲裂,朦胧之中,只知拼命抱住皮箱不放……………………….

元宝推荐:老叶, 通宝推:廖石,桥上,大圆,

本帖一共被 6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全看分页树展 · 主题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