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小铁记事之十六个月 -- 铁手
转眼之间,小铁十六个月大了。记忆象水一般流逝,又因为有新的乐事进来,旧的记忆再不记几笔,恐怕将来后悔。
还在不久前,小铁还是满地乱爬,速度之快令人惊讶。所过之处,地上的微小事物一概逃离不了他的法眼,时不时的捡起这个,捡起那个,仔细查看,好在从来不放到自己嘴里,总是伸手交给我们。爬到得意之处,还会摇头晃脑,眼看就象个大猩猩,就是小了些。
会走的时候,其实没有任何惊讶,基本都是水到渠成。因为走路比爬的还要快,所以他也乐意走路。有时候就是一个人,或者空着手,或者手里拿个完全不相干的东西,在屋子里到处乱走。一边走一边念叨着什么,时不时的大笑几声。
已经能说不少话了。最早会说的是"bird",最喜欢说的是“花花”,“车车”,“ball”,“奶奶”(要喝奶的意思)。会说“上上”,“下下”。会说“要”,会说“吃”,还常说“more”。最近有次他饿了,说要吃,问他要吃什么,他说要“吃花花”,实际是花菜。当然,这还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之前都是说一个词,现在可以词组了,接下去就应该会说句子了吧。喜欢动物。是鱼的样子都说“鱼”,不管大鱼小鱼鲸鱼海豚。会说“狗狗”,“猫猫”,“马”,“horse”。只要大人的发音他能学的,都能马上学着说一下。我发现还是中文比较容易,很多东西一个音节就可以表达,英语就相对难很多。比如banana他就说成是nana。
爸爸妈妈早就会说了,着急的时候找爸爸找妈妈也从来没找错过。问叔叔是哪个他能指叔叔,问阿姨是哪个他能指阿姨,可是问爸爸,他就指妈妈,然后来点坏笑。
有时候给他说“觉觉”或者“sleep”,就会自动躺下,做睡觉样。
换尿布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一听问是不是“poop”了,“臭臭”了,他就开始找地方躲开。好在抓到后,大部分时候还算配合。
感觉上能听懂不少话。说come here,go go,他都能照着做。给他多说,多一起做事情,学的就比较快。所谓言传身教,总结的实在是很精到。
脾气好的时候,实在是很可爱。脾气大的时候,就整个身子拧麻花,能抱得住他,也是一种挑战,你得顺着他的势。我想现在我可以去手抓泥鳅黄鳝了,要不然练太极推手肯定也很长进。
会主动引导别人了。图书馆的地方比较大,周六常带他去那里听故事。有时候我会去找要卖的书翻翻,他就常常会爬开到别的地方,然后扭过头来看着我,我不去注意,他就再爬爬再看看,看到我注意他了,要去揪他,就赶快往前爬,一边爬一边笑,整个就是“逗你玩”。大部分时候是个很大方的人,手里有什么东西,会给别人。有时候他就“坏”了。伸手把东西递到你面前,看你要拿了,赶快缩手。然后再继续,乐此不疲。
以前还不那么能够指挥人的时候,想要去什么地方,往往是把你脸朝着某个方向一推。小人用力很巧妙,小手往你下巴一推,你想挡都挡不住。不信你可以自己试试推自己下巴看看。有时候抱着他的时候,他想要你关注什么但是你没注意,他就会把脸凑到你面前,看到你看他了,就赶快指方向,要是你还没看他,他就把脸继续凑,你不可能不注意的。这个时候是相当的可爱。可惜现在大了些,这些方式也用的少了。
太可爱了!
无论是汉语还是英语。也因此我发现中文更容易上手,更容易发音。他所能说的单词中,70%以上是中文发音。
双语会不会导致误解。就目前来看,还没有。因为大多数的词还是和具体的物体以及动作行为有关,比较容易对应上,在具体的语境里不会有混淆。我也注意到,对于有些单词他能够中英互相对应,比如马和horse,他知道是同一个东西,但是教他 fish 就只说鱼,听似乎也能听得懂。
现在看来正在发展组词能力。比如“出去”和“玩”加一起。
与父母在家说汉语和英语比例有没有关系,还有电视
双语语法区别很大,不知道接下来哪种会站主导地位
美国一般几岁进托儿所
好像基础教育难度比大陆低很多
特别是数学
部分大学教材初中文化都能学
目前而言,电视基本不看,看也看不懂,最多是看画面上的动物什么的。
3D打印是个玩笑话,不过小孩的语言能力的建立的确和3D打印的概念有点类似,是逐步堆积起来的。
双语语法差异的确比较大。但是在初期阶段,基本上是一个词一个字的问题,主要涉及语音。然后是组词阶段,把字拼起来。这两个阶段都不涉及到语法的问题。接下去,是句子阶段,会有语法的问题,但是我想一直到小学一年级,语法即使有错,语义还是能够被理解。真正的语法差异,恐怕要到4岁以后有体现吧。
上托儿所随时都可以上,没有年龄限制。不过这里涉及到一个有意思的话题,回头会另外展开一下。
比如妈妈专对小孩讲中文,爸爸专对小孩讲英文,小孩就会跟妈妈说中文,跟爸爸说英文。
头两岁每门语言会比单语种的小孩进展慢些,但以后大些就是齐头并进了。这种是自然的多语种学习环境,都能达到母语水准。
见过几个国际婚姻的家庭的小孩,都是从小同时学说几门语言。
有些印度家庭,他们父母来自印度不同邦,小孩能说好几个邦的语言。很多印度人都会说4、5种印度语言,说是从小生活环境里有这些语言环境,所以自然学会了。
实践出真知啊 四五种都可以 潜力很大啊
"英国《每日电讯报》报道,英国布里斯托尔大学的研究者们发现,如果婴儿在出生后的9个月内能够听到外语,那么他们今后无论在学校还是成年之后,学习外语都会更加容易。
研究发现,人类大脑在发展过程中会经历一个“编程”阶段,这一阶段决定着一个人今后识别语言中各种关键语音的能力。布里斯托尔大学心理语言学专家Nina Kazanina博士说:“新生儿具有区分任何一种语音的能力。即使他的父母说英语,他也能将英语、希腊语或汉语中的语音区分开。如果婴儿出生后不能听到外语,到6个月大时,他们便只能识别其母语中的元音,而再过两三个月,就只能识别母语中的辅音。这样,到9个月左右时,婴儿的语言能力就局限于其母语。”
Kazanina认为,这对学习母语有益,但对学习外语相当不利,因为大脑通常会通过母语“过滤器”对外语语音加以分类,从而导致学习外语时的错误理解。"
可惜我看到这个消息晚了...
数学家陶哲轩三兄弟都是天才,父母是香港移民澳洲,本来没意外的话应该可以同时讲英文和中文
"为什么陶哲轩不会说中文。陶象国的解释是,他和妻子发现陶哲轩的二弟陶哲渊有自闭症以后,担心同时讲英文和中文不利于哲渊的成长,在家里就只说英文了。"
在卢森堡,经常能看到这样的景象,父亲在读德文报纸,儿子在念法文书,女儿在唱英文歌,母亲则用卢森堡语在一旁唠叨。卢森堡人发生争吵时更是有趣,他们一会儿用法语辩论,一会儿又用德语据理力争,再过一会儿却用卢森堡语言归于好了。
卢森堡地处西欧,位于比利时、法国与德国之间,由于历史和地理上的原因,卢森堡人长期以来用一种“三套车”式的语言体制——德语、法语和卢森堡语交替混用。
当婴儿咿呀学语时,妈妈首先教会他说本国的卢森堡方言,这是卢森堡人日常交谈用的口语。孩子进入幼儿园后开始学德法两种官方语言,其中德语更为重要些,因为德语是教堂宣教的语言,不懂德语就不能跟着神父念圣经、唱圣诗;小学课堂上同时用德法两种语言授课;进入中学则要修第三门外语,如英语、拉丁语等。
卢森堡人为什么会掌握这么多语言,一方面是因为它处于“欧洲十字路口”,各民族来来往往,语言互相影响。
再比如广东话、潮州话、上海话、温州话、普通话之间差距很大,有些家庭的孩子从小接触并学会多种方言,这些方言之间的差距跟外语也差不了多少。
语言差多了,只会:baba,ma(急得时候),baibai
朋友的孩子(在深圳)上中学,广东话、潮州话、上海话、普通话随家人学的很正,英语、日语也很好
但是还不怎么说。我们和他说中文,吃饭时候又喜欢看英文儿歌,不知道是不是这样搞混了。
教她香蕉是bananna女儿不停嘟囔,香蕉是好的,她妈妈累了,就嗯哪几句敷衍回应。
我在旁边问妈妈,你知道香蕉是好的什么意思吗?她妈妈困惑中。
我分析给她小女的思维过程:
banana---不烂了----然后当然是好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