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创业启示录——资本的双循环经济体系 -- wild007
这段时间看了一部片子——北京青年。虽然剧中没有真正给出合理的答案,虽然剧中的人设非常理想化,虽然结局极其庸俗,等等等等,但是,这算是一部好片。“重走青春”,至少他在试图给这个压抑而千篇一律的世界找一个另类的不服输的答案。仅此一点,说明编剧还是“活”的,足矣。不过通过剧中的一些情节,我们还是可以试图透视今天的世界。
当一群拥有高学历,有着各种生活工作经历(医生、公务员、博士、海归、富二代社会青年、白领、酒吧小太妹等),关系亲密而又能同时摆脱生活束缚,还能获得家人的理解和谅解的人聚在一起,“重走青春”后,结果创业的第一个念头竟然是开酒吧。在不出意料地失败后,大部分人选择了回归求职,即便是走农庄路线的权筝,其实也是要靠别人的资金。这是本剧一个比较有意味的视角,无论今天的我们有着怎样的教育背景和生活经历,创业却始终是一件可遇不可求的事,即便在剧中天时、地利、人和皆具备的情况下,自主经营,自力更生也依然如镜花水月。对比大量学历低下的“土大款”,究竟是我们还是这个社会出了问题?
从剧中的人设和剧情,我们基本看不到任何真正“缺钱”的场景,备受今人纠结的“房、车”问题也基本被规避,那么从本剧的主导思路出发,“我想要怒放的生命”究竟还有没有现实意义?这难道仅仅是又一个都市童话吗?当我们被剧中的生活吸引的时候,其实就已经在透露着一种信息,这世上从来没有真正牢不可破的枷锁。在今天,独立的经济地位似乎是一个不可捉摸的梦,想要象北京青年中那样无拘无束而又能自强不息地活着,也确实需要非常苛刻的条件。那么是否一切真的就尘埃落定了呢?正式进入正题吧。
如今,普通人的生活状态大致就是为了生活而赚钱,然后为了赚钱去适应可以赚更多钱的生活。钱,是我们这个社会的核心所在,虽然很多人都不想承认,但对于“一切都是为了利益”的思维模式却又在内心里认同其统治地位。于是,“很多钱”=资本,也就在多数人眼中成了这世界无法对抗的霸主。在一片“资本无敌”的陈词滥调里,是否别有洞天呢?我们需要一把手术刀来给固有思维模式切上一刀。
资本之所以“无敌”,就在于它能买人买物买下一切,这句话其实就是“有钱能使鬼推磨”的升级版,那么我们临空一刀,把资本和现实世界来个切割,会发生什么样的情况呢?在现代世界里,就会出现一种“双循环经济体系”,其一为“物劳动循环”,其二为“钱循环”(或言货币循环OR资本循环)。
在单纯的物劳动循环里,我们劳动的目的是为了换取各种产品和服务(也是劳动)。从开始工作到退休,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用自己的劳动来换取三个部分的收益:其一,本人及配偶的衣食住行配给、医疗配给、养老配给、娱乐配给;其二,父母的赡养物资服务配给;其三子女的抚养物资服务配给。其中第二第三部分其实可以等价于自己的少年和老年的物资服务配给,因此说白了,从物劳动循环角度,我们是用工作年限的劳动来换取自己一生的物资服务配给。
而在钱循环里,有两个角度。微观角度,每个人只有两种状态:得到票子和失去票子。得到票子的来源是:薪水、零花钱、投机赢利、倒卖利润、理财利息等;失去票子的方式是:“买”商品OR服务、投机亏损、倒卖亏损、理财失败等。宏观角度,国家也只有两种状态:发行票子和回收票子。发行票子只有一种模式——“印钱”;具体形式为:纸币、电子货币;名目有:拨款、放贷、利息、“国字号”人员工资福利、“购买”外汇等。回收票子有两种方式——销毁和兑换(圈禁)。销毁的方式有:税收、罚没、收贷;兑换的方式是:股票、债券、房产证。枯燥的定义介绍完毕,来看一看真实世界里的事物“真相”吧。
股票。很多人认为股市是一种资源调配工具,它可以帮助社会更好地利用闲置资本,但其实那早已经是副作用。股票的意义就在于,用一种新票子去“替换”掉纸币,这样流通的货币总量就减少了。至于股票本身,如果是资金调配池的话,那么应该是一种零和游戏,最终赢亏是一半对一半,但是我们当然知道所谓的庄家,各种机构、基金都是“赢利”的,更遑论证券机构的运行成本、从业人员的工资、证券高管的高额奖金等全部都来源于股市本身。所以就中国的股市而言,早就已经是收割机了。很多人总是期望着政府“救市”,殊不知那只不过是刮全国人民的油来给股民填空,而且大头还得归“庄家”。怎么理解呢?货币的真实价值取决于总发行量(准确地说是总流通量),比如1千亿里的1圆和1万亿里的1圆显然在钱循环系统里肯定不等价,而股市的救市就是国家增发货币来通过股市派发,可想而知,没进入证券市场的人就都吃亏了。于是这就牵涉到另一个名词——通货膨胀。
通货膨胀。简单地说,就是国家钱印多了,正常的“温和通胀”大家都很熟悉了,也就不多说,可还有两种情况也能等同于国家印钱。
其一,该销毁的没销毁,比如地方收了500亿的税,结果只上报给中央100亿,那400亿地方截留了,这其实变相等于地方也拥有了部分发钞权。改革开发下方地方的“事权”的实质即如此:中央下一个“包税”任务,剩下的留给地方。前端时间纷纷扬扬的地方债,本质上就是地方事权的滥用,即地方也把包税任务给层层转包了,于是各种八仙过海,倒卖“关系”“图章”“政策”之流充斥我们的周围,万般变化最后总结为一句“我上头有人”。只要能来钱,管你什么国法、道德统统靠边,视线之内能刮油都刮,能标个价卖的全卖。于是我们就能看到10年前想都不敢想的各种物品全都有了“价格”,以致未来可能空气、水和光都要收费(黑龙江已经宣布太阳能和风能“国有”了)。本质上,这就是地方政府挂羊头卖狗肉,希望将截留的税收给“换成实物”。
其二,回收(圈禁)的货币重新出笼。比如很多人纠结的房市,这里面的房产证就是目前国内最大份额的货币圈禁票据(股市是老二)。在物劳动循环里,房子和房产证恐怕一毛钱关系都没有,这一点很多人可能都会迷惑,其实想想以前的单位分房,只要单位证明这套房子归你,需要啥票据吗?房产证最主要的功效是拿来贷款和买卖,当你把“钱”交给了房产公司,这钱就相当于被地方政府“冻结”了。因为房产证是政府给的,房产公司这些二道贩子的大部分钱只能乖乖地交给政府打理,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房产老总们很牛,但其实他们都是早就准备好的替罪羔羊(看富豪榜),他们有多少“现金”,完全由政府说了算。当然这里不排除某些房企老板确实能“通天”,毕竟常在河边走嘛。最近爆炒的“房市崩盘”,其实仔细分析一下就该明白,政府可以轻易控制房产证的“激活”数量,你想大规模折价卖?政府直接关停过户手续,你卖啊?至于其他什么期货债券之类,那里更是政府的“主场”,就算你能集全中国的“钱”冲进去和“庄家”对赌,也照死不误。索罗斯的英镑之战,其本质也是这样,最终对决的,其实是格林斯潘和梅杰。说到这,又要讲到两个名词:保险和彩票。
保险和彩票这两个事物,很多人是死活想不通相同点在哪的,但是实质上他们两者都起源于一种很古老的“职业”——乞丐。在淘宝上发生过一件很狗血的事,某人失恋求施舍1元慰籍,结果1个月内,他帐户上多了70多万。我想许多人在小时候都算过一笔帐:如果全中国每个人都给我1块钱,那么我就有10亿块钱了!保险和彩票都是做的这个“买卖”,唯一的区别是他们是有“回报”的,只是羊毛出在羊身上,卖保险的和卖彩票的只不过是拿这些钱雇佣了一批人来干活,其余部分就自己瓜分了,甚至瓜分的还很有可能是大头,比如纷纷扬扬的“郭美美干翻红会”。保险和彩票是资本社会的特产,古代中国的穷帮穷、邻里相帮其实就是另类的保险,孰优孰劣就自行判断了,这个话题可以牵涉很广,这里暂不展开了。
接下来的解剖对象是国企和私企,先考虑一下怎么写,下回分解。
股市对赌的意义和马场差不多. 所谓纯血不过是历史上的跑马场冠军能验证出来的后代.偶尔会出几匹黑马出人意料地拿了冠军, 这些黑马自然会变成下代纯血的种源. 大张旗鼓去大宛寻找汉血马后代拉资金的,股市上叫概念股. 多半找回来的连驴都跑不过, 下注赌马的明白真相后就叫泡沫了. 马场也不缺振奋人心的故事, 美国马场快四十年没出三冠王了, 一匹马一年在三个马场锦标赛上夺冠就叫三冠王. 好几次连夺两冠的马王, 眼看就要打破纪录, 总是最后一场忽然发挥不了, 刘翔了. 不过一般马王都不会再参加比赛,都当种马挣钱去了. 所以故事什么的就是吸引散户进场用的, 双冠王升三冠王是当传奇的料, 谁不想见证传奇, 就是马场要赔钱了. 赌马场不想赔钱, 至少过去五六次双冠王参赛时都是赌对的.
送花成功。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恭喜:你意外获得 8 铢钱。1通宝=16铢
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7。本帖花:1
什么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就是掌握生产工具的人。所以我们一般认为的有钱人,或者有车有房的人不属于这个阶层。另外消灭货币主要工具是货币乘数。表现在利率和准备金。
我所说的“物劳动循环”里的“物”其实就是偏向于“生产资料”的,不过生产资料的提法局限性也很大,比如传统的中国农民其实是可以归类到有生产资料的阶层里的,但显然我们从不认为他们是“有产阶级”,归根到底,这是马克思对于中国这种国度的不熟悉所造成的理论偏差。不过这一问题关系不是很大,要打补丁也比较容易。
经济学等价的描述方式是很多的,但越复杂、概念越多就越容易被掺东西。我一直在找寻最简单易懂的说法。总体上,我比较讲究先破后立,再破再立的思维。不过发现对于多数人来说,这第一个破就很难了,也许这是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的后果吧。
是这样的,很多教科书上讲一本书的东西,其实叫农民说就几句话而已,先是定名次,定规则。
书本只是把早就知道的东西系统化,
或者叫迈上金字塔的台阶吧
资产阶级,不仅仅要拥有生产资料,并且这些生产资料带来的剩余价值(增值部分)还要足以满足他的生活需要。因此,一个最直白的特点就是,资产阶级,可以不事生产,靠钱(也就是生产资料)生钱活着。
农民拥有一定的生产资料,比如农具,但他们还必须自己劳动才能活下去,因此,普遍来说,农民不属于资产阶级。同样的,对于城市的手工业者属于不属于资产阶级也曾经进行过讨论,最后的结论基本上也是,他是否需要亲自劳动,当时好像是定出了一个按照雇工数量作为界定的标准。
声明一下,尽管我买了《资本论》,但还没开始看(今后几年估计也很难开始看),以上纯属按照我对初中时学的政治经济学课本的理解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