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苍狼与白鹿4中的历史 -- 五藤高庆

共:💬627 🌺3400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法国
家园 法国,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夏鲁路五世:查理五世(Charles V,1338—1380),查理的法语发音叫夏鲁路、夏尔或者沙勒。法国瓦卢瓦王朝第三代国王,绰号“贤王”(法语le Sage,意思是the Wise)

生于万塞讷城堡(Chteau de Vincennes,万塞讷在巴黎附近,属中央大区),1349年封为王太子(法语:Dauphin de France)。史载他幼时体弱多病,单薄瘦弱而肤色暗淡。与其父亲约翰二世的强健体魄形成鲜明对比。因为不擅长武力(查理五世曾参加普瓦捷战役,在战役中因为误信流言而率队退出战场,结果被人认为是怯懦,不像一个王者应有的举动。这是他统治初期屡遭困难,甚至被迫逃离巴黎的一个主要原因),所以很不被人看好。但是这个病怏怏的年轻人的头脑里潜藏着高度的智商。他为人聪明好学,有气度,能知人善任,精于计谋策略。最后这让他不但解决了他父亲留下的烂摊子,还基本扭转了百年战争中法国的战略态势。不是因为他死后传位不得其人,很可能百年战争就会在他手上结束了。

查理五世的崛起,源于其父在1356年普瓦捷战役中的大惨败。约翰二世绰号“好人”。个性浪漫而勇敢,像骑士甚于像王者,行事风格刚猛僵直,不擅治国理政,因此在法国这样的封建制度和传统比较顽强,大贵族权门强盛的地方,王家和贵族的关系非常紧张。这是法国几个公国如勃艮第、布列塔尼、加斯喀尼在百年战争中在英法间反复跳槽的一个重要原因。在普瓦捷战役中,约翰二世被俘虏。以缴纳赎身费用为理由被释放。为了凑够这笔赎身费用,几乎粜尽法国国库,但是赎身钱依然不够,于是约翰二世为履行诺言,自愿返回英格兰并死在那里。临行前传位于查理五世。普瓦捷战役的大惨败,导致法国王权一落千丈。大贵族崛起,法国境内各公国离心离德。法国陷入巨大的战略劣势。面对如此局面,查理五世身负国仇家恨,矢志报仇,决心重建法国的王权。

查理五世起先书生气很足,政治手腕不成熟。为了筹集经费养兵和交赎身费(此时查理五世仍是王太子,约翰二世还未起行。但是这个会议是查理五世负责开的)。他最开始想向法国诸等级会议筹钱。由于王室和其他等级之间的紧张关系,加之查理五世在普瓦捷战役中的表现不佳。结果查理五世的提议激发本就不满王室的各等级的众怒。在商市监(Provost of Merchants,当时相当于巴黎市长)艾蒂安-马塞尔(tienne Marcel)的带领下,各等级在会议上群起反对筹钱方案。同时提议解散中央长官制(Great Officers of the Crown of France, 法语Grand Dignitaries of the Empire。法国传统官制,指由法王直接任命的主要领导,该制度以领导人数命名,每个成员均尊称为长官。其中人数屡经变化,有五长官、七长官、八长官等变种。),改为28内阁制,由各等级公推内阁阁员。最后要求释放纳瓦尔国王“恶人”查理(Charles II of Navarre)。查理五世无法接受此等条件,于是被迫散会。接下来查理五世提议以贬值货币的方法筹钱。但是马塞尔等人拒绝接受。于是被财政问题困扰的查理五世还是被迫再次开会,在这次会议上马塞尔等人提出了著名的“1357年大法令”( Great Ordinance of 1357)。该法令共61条,主要是要求政府改组和进行财政改革。马塞尔提出王室现有的顾问都应该开除,更换为新顾问。并增加由各等级派出的总共6名代表来审议国家财政和行政。同时进行财税改革,稳定币值,创立上诉法庭等等。该法令内含监督王室花销、废除贵族免税权、土产和马草马料征用权等内容,颇有进步性。为后世法国的法治制度奠了基。但是该法令因触及大贵族利益,结果分裂了反对王室的阵营,本来各等级都在反对王室,但是这部法令中限制贵族的做法,使得贵族开始倾向于王室。查理五世见状巧施妙计,首先查理五世同意签署大法令,因其早已不满一些王室顾问的无能,故顺水推舟将全部顾问换掉以示改革决心。随后他借口自己是王太子,此等大法令应该由国王签署,于是将议案交给其父。约翰二世见状拒绝签署,随后离开法国去英国坐牢,于是查理五世得以既不签署法令而又得以免责。与此同时马塞尔因查理五世同意签署,故组织了等级代表进行管理。这些等级代表大多出身巴黎的富商大贾而非职业文官,因此毫无行政经验,所派的税官亦多贪婪,故仅实行五个月就引发老百姓极大反感。农民首先表示对等级代表制的极度不满,随后小手艺人亦反对。法国其他各省贵族也对巴黎的等级代表们的专横作风十分不满,因此团结起来予以反对。到最后等级会议已经仅有马塞尔的基本盘-主要以巴黎为中心的城市商贾出席了。查理五世借机开始换上自己信任的官员,随后写报告给自己正在蹲监狱的父亲。约翰二世见信后发布敕令,宣布禁止等级代表检察。于是查理五世借先王圣谕之名义来禁止马塞尔的作为,这让马塞尔大为不满,于是查理五世宣布开除马塞尔的职务。被开除的马塞尔留在巴黎,聚集党徒准备造反。马塞尔对瓦卢瓦王室极为失望,于是暗中勾结纳瓦尔王查理二世,准备扶植他为法王。依旧无钱的查理五世不停召开等级会议,企图来解决钱的问题。由于等级会议按照惯例不在巴黎召开。因此趁着查理五世离城之际,马塞尔和其党徒演了出捉放曹,把查理二世释放了。随后查理五世回城后又迫使他承认事实。随后查理五世因等级会议无果,宣布进行货币贬值。马塞尔和其党徒大怒,于1358年2月22日举行大暴动。暴徒攻入王宫,大肆打砸抢烧,甚至当着查理五世的面杀害了两名法国元帅。查理五世大惧,迅速逃亡至外省。马塞尔控制了巴黎。随后查理五世组织外省军队,预备反攻巴黎。控制了巴黎的马塞尔开始四处寻求武力支持,首先与扎克雷暴动农民勾结未果,随后公开倒向查理二世。马塞尔勾结暴动农民的作为让很多他的党徒大为震怒(因为他们一样宁给友邦不给家奴),倒向查理二世又惹怒了部分爱国商人(查理二世勾结英国人是引发百年战争的一个原因),这使得他的党徒们决心转向查理五世。随后他们雇刺客杀死马塞尔,查理五世率法军胜利返回巴黎。马塞尔骚动结束。

1360年,在约翰二世在英国逼迫下签订了丧权辱国的加莱条约(Treaty of Brétigny,Brétigny是法国加莱地区的一个小村庄。该条约最终正式公布的仪式是在加莱办的。所以有的历史书也叫加莱条约Treaty of Calais)。百年战争暂停,而查理五世借机以王太子身份表示反对。这虽然导致后来百年战争重燃战火,但在他的反对立场让法国的爱国志士们认可了他(怨归于其父而功归于自己)。于是团结了法国的查理五世借机开始推行改革。1364年,查理五世按照传统正式在法国兰斯加冕为法王。从此他加倍锐意改革,刷新行政,信用贤才。以尼科-奥雷姆、杜-盖斯兰等为代表的一批下级出身的有才之士因而得以出头,成为查理五世的左膀右臂。在这些才俊的辅佐下,查理五世对内平息无羁军之乱,法国国内秩序得以恢复。在奥雷姆的指导下法国经济实现复兴。国家实力逐渐恢复到战前水准。对外法国采取杜-盖斯兰的费边战术,不直接与英军硬碰,但是以不断插手法国国内各独立公国,甚至是法国周边国如卡斯蒂利亚的内乱来争取这些国家亲法反英。在杜-盖斯兰的指挥下,亲法派不断在内乱中取胜。使得法军虽然战场不是英军对手,但反而越战越强,战略态势不断改观。英军虽然能在战场上击败法军,但是情况反而日渐窘迫。每失败一次就要被迫吐出大量的地盘给法军。到1374年,除了加莱和阿基坦的几个英军沿海据点外,其他法国地区基本已被法军收复。加莱条约中所有割让的土地都已夺回。查理五世成功洗刷了法国的耻辱,从而恢复了法国的王权。除了光复国土外,查理五世的文治也很有功劳。虽然军事斗争紧张,但他仍然努力挤出国费修筑图书馆,资助文学家和史学家进行创作。在他的任内法国在巴黎改建卢浮城堡,修筑卢浮图书馆。从而此地从军事要塞改为居住区,最后逐渐演化为卢浮宫。卢浮图书馆建立之初纳藏书1200卷以上,为之后的卢浮宫博物馆开了个好头。在查理五世的资助下,一大批重要古代文献被翻译为法文(包括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伦理学》《经济学》奥古斯丁的《论上帝之城》)。1364年在他的资助下,由克洛维完成了《仪式规范》(Coronation Book),1377年还完成了一部史学价值极高的《法国大纪年史》(法语:Grandes Chroniques de France)。这些文献为日后法国文化的兴盛繁荣都贡献良多。特别是之后查理五世因早逝后,其继承人查理六世年幼继位,后又患上精神病,导致法国王权旁落,在阿金库尔遭到大败仗而几乎亡国。这使得这位明君更被怀念。因此法国人将其尊称为贤王,列为法国历史名王之一。

琉捷克蓝:贝特朗-杜-盖斯兰(或译为贝特朗-杜-盖克兰Bertrand du Guesclin 1320–1380)英法百年战争末期的法国名将和军事家。他最后的职务是法军总督帅(Constable of France,Constable又翻译为法国骑士统帅或法国大元帅。是中世纪法国最高军事职务,负责全权指挥法军,和法国宰相一样是法国直属于国王的中央长官之一)。绰号“布列塔尼的雄鹰”(The Eagle of Brittany)

1320年作为长子出生于法国布列塔尼的布罗翁(Broons,现法国阿摩尔滨海省属布罗翁县)的一个小领主家庭。自小习武,长大后参军。首次出战于布列吞(布列塔尼)爵位继承战争(War of the Breton Succession)。作为下级士兵加入查理-德-布鲁瓦(法语:Charles de Blois)的法国派军队。在战争中表现出色,积功累迁。最后受到法国元帅阿尔诺-奥德雷海姆(Arnoul d'Audrehem)的赏识,两人结纳为友。杜-盖斯兰因功于1354年受封为下级骑士。随后和奥德雷海姆一起在蒙特莫兰战役(Battle of Montmuran)中以广布斥候的办法挫败当时英军大将黑格(Hugh Calveley)的部队,从而成名。随后迅速晋升,1356年,杜-盖斯兰以游击战术,击退了兰卡斯特伯爵亨利-格罗斯蒙(Henry of Grosmont, 1st Duke of Lancaster)的英军,他还在亲自在战斗中以单挑斩杀英军中的有名骑士威廉,结果使英军仅以勒索到一些钱财就草草收场,杜-盖斯兰因成功解除英军对雷恩(Rennes,现法国布列塔尼大区首府)的包围,使他获得了法国王太子,后来的查理五世的青睐。这一年法国遭到普瓦捷战役的空前大惨败,法国极度渴求将才,因此杜-盖斯兰的提拔更为迅速。1364年,杜-盖斯兰作为法国的将军率领军队去援助勃艮第公国中亲法派系,去和亲英的纳瓦尔的查理二世(Charles II of Navarre)所率领的纳瓦尔-英国联合军作战。5月16日,杜-盖斯兰在科歇雷尔战役(Battle of Cocherel)中,以发挥骑兵的运动性扰乱敌军阵型再予以侧击的方法获得大胜,从而保证了勃艮第公国的亲法。之后杜-盖斯兰和查理-德-布鲁瓦再次联手,去为法国收复布列塔尼公国,意图结束布列塔尼爵位继承战争,结果在欧赖战役(Battle of Auray)遭到决定性惨败。查理-德-布鲁瓦当场战死,杜-盖斯兰被俘虏。因其深受查理五世的赏识,因此查理五世打开国库,筹集10万法郎赎金将其赎回

1366年,因英法签署1360年加莱和议后导致百年战争进入中场暂停阶段,故英法两国均出现大量失业军人。在这6年中,这些无业军人因不能回归社会,故多组为佣兵团,参与当时各国诸侯间的混战来谋碗饭吃。这些佣兵团大多亦兵亦匪,在没有战争的时候就从事劫掠,结果法国北部多受其掳掠,苦不堪言。这些佣兵中较著名的有霍克伍德的白袍军和一只叫做“无羁军”(Free Companies)的佣兵队。杜-盖斯兰受命去处理这支佣兵团,因为他看上了佣兵们的战斗力,所以在他力劝之下。无羁军的军主同意停止劫掠,归顺杜-盖斯兰,由他领着去找活干去。此时正逢查理五世的盟友卡斯蒂利亚王亨利二世(Henry II of Castile,又称为恩里克二世,因为西班牙语中亨利的拼法叫做恩里克Enrique)掀起第一次卡斯蒂利亚内战(First Castilian Civil War),而当时卡斯蒂利亚的主宰“正义者”彼得-卡斯蒂利亚(Peter of Castile,西班牙语中彼得称作佩德罗Pedro)比较亲英。所以查理五世不能允许自己南线再出现一个亲英的势力。故派杜-盖斯兰去支援。杜-盖斯兰率法军抵达卡斯蒂利亚后,借助彼得刚打完另一场战争,实力不足内部不稳的机会,连克数座坚城大邑。彼得见状不妙逃亡。法国-阿拉贡联军胜利夺下卡斯蒂利亚首府布尔戈斯(Burgos)亨利二世加冕为卡斯蒂利亚王后大封功臣,杜-盖斯兰被封为格拉纳达国王,还作为继承人纳入了特莱斯马拉王族(House of Trastámara,中世纪卡斯蒂利亚-阿拉贡的著名贵族,最后一位继承人是阿拉贡-卡斯蒂利亚女王,“疯女”胡安娜)。逃亡后的彼得则彻底倒向英国,向英国求援。于是英国一代名将,“黑太子”爱德华(Edward of Woodstock)亲率大批英军来援。得到增援的彼得立即反攻。1367年4月3日,法国-阿拉贡-卡斯蒂利亚联军和英国-卡斯蒂利亚联军在纳胡拉展开会战(Battle of Nájera)。传奇的英国长弓兵在这次战斗中再次大显神威,以飞蝗一样的弓矢火力压倒了对方的十字弓兵和重铠骑士。结果法国派联军遭到惨败,死伤7000余人。杜-盖斯兰再次被俘虏。但查理五世对其依然十分信任,故再次出钱将其赎回。随后因包括爱德华在内的英军闹起了疾病,不得不撤离西班牙。使得彼得孤立无援。杜-盖斯兰随后整顿军伍,最终在蒙蒂尔战役(battle of Montiel)以骑兵运动包围的战术决定性的击败了彼得的部队,从而保证了亲法派掌握了卡斯蒂利亚的权力。这次战斗之后还留下了一个小插曲,彼得被击败后躲入蒙蒂尔城堡,面对围攻他束手无策,于是贿赂杜-盖斯兰,求其放一条生路。杜-盖斯兰受贿后将此事告知亨利二世,结果亨利马上宣布如果杜-盖斯兰能让二人对质,他将付更高酬劳。杜-盖斯兰于是将彼得诱入亨利的王帐。并给了二人匕首,让其决斗以决定王位归属,而他做见证人。于是二者开始决斗,结果在决斗中彼得占了上风,此时杜-盖斯兰打破僵局,上前抓住彼得的脚踝将其翻倒,使亨利可以动手杀死其异母兄弟。面对自己不公正的做法,杜-盖斯兰说到“我这么做并非是为了要决定废立一国的国王,而只是要帮助我的君上”(西班牙语:Ni quito ni pongo rey, pero ayudo a mi seor)后来这句话成为一句西班牙成语,被西班牙人引用作为一个人为达目的而行不义之举的开脱之辞。大为满意的亨利兑现诺言,封杜-盖斯兰为莫林那公爵。杜-盖斯兰大胜而归。1369年,百年战争战火重燃,而对杜-盖斯兰在西班牙的表现十分满意的查理五世,打破法国旧传统,将其提拔为法军总督帅(总督帅一职在杜-盖斯兰之前,传统上必须要世家大族出身才能出任),全权指挥法军作战。杜-盖斯兰出任后,因为法国封建制度顽强,贵族传统根深蒂固,使出身低微的他难以指挥其下的世家大族出身的军官。同时再和英军作战时他又了解到了英军的利害。但他不能也无力像英国一样大量征召平民出身的长弓兵。有鉴于此,他决定采取费边战术,利用法国国土大于英国,法军熟悉风土地理,利于消耗战的特点,不求一战彻底击败英军或几场战斗就消灭英军,而是通过逐步击败英军,渐渐拔除英军据点,前进一点巩固一点的办法,最终迫使英军离开法国。1370年12月4日,杜-盖斯兰利用英军多次战胜后骄横自大的弱点,率法军在布瓦朗(Battle of Pontvallain)以两翼夹击的战术大败科诺里斯(Robert Knolles)率领的英军部队。夺回普瓦图(Poitou)和圣东日(Saintonge),见侧翼崩溃的“黑太子“爱德华为避免被各个击破,不得不率领他的部队撤离法国。随后杜-盖斯兰开始步步进逼。英军在他的策略下逐步陷入劣势,1372年6月22日,法国-卡斯蒂利亚联合海陆军在拉罗舍勒(Battle of La Rochelle)给予英国围城军以沉重打击,取得战役的胜利,成功解围拉罗舍勒。在这次战斗中英军48条船只被击沉,至少8400余人做了俘虏。从此法国海军夺取了制海权,使得英军情况日益恶化。1373年,杜-盖斯兰帅法军赢得切塞战役(Battle of Chiset)的胜利。从此法军转入全面反攻,席卷阿基坦和布列塔尼地区。在杜-盖斯兰的指挥下,到1380年左右,两军战线已经推进到法国海岸地区,英军只能保留少数海岸的控制权,有被法军赶下海的危险,此战略劣势直到1415年阿金库尔战役才得以扭转。杜-盖斯兰因为法国赢得如此战略优势,从而成为法国的民族英雄。1380年,杜-盖斯兰因病医治无效逝世。死后葬于法国圣德尼王家陵园。

杜-盖斯兰作为一个小领主之子,以白身做到总督帅,是法国封建时期比较罕见的例子。虽然也用游击战术,但他更擅长打正规的会战,喜爱骑士单挑。而且他作战时因为指挥不动很多世家大族出身者,经常被迫要依赖雇佣兵和近卫来协助打仗。他本人也不敢像英国那样,靠以长弓射术论英雄的方式招募大量平民为兵为官。所以他身上还是有很严重的法国骑士的浪漫而不实用的精神。这个局限性让他多次被俘虏。但是他能采用步步进逼的费边战术,逼得英军几乎跳海。说明他仍然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和武士。更是布列塔尼地区作为法国一部分的象征。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因法国沦陷,布列塔尼地区的纳粹同情者自组一宵小党派,自号为布列吞国社工人运动(Breton Social-National Workers' Movement),率众打砸杜-盖斯兰纪念像,最严重的一次是砸坏雷恩的杜-盖斯兰像。但在纳粹失败后,法国虽百废待兴,但仍优先拨出物资修复和保存已有的杜-盖斯兰雕像。让这只雄鹰依然屹立在法兰西和布列塔尼的土地上(最有名的一个在法国布列塔尼省迪昂Dinan)。

家园 法国,剧本四:出现在西域的狼 2

倪克拉欧列:尼科-奥雷姆(Nicole Oresme约1320年-1382年),中世纪法国乃至欧洲最强的数学家和自然哲学家。早年就学于巴黎大学,师从著名学者让-比里当(Jean Buridan),1348年以后在纳瓦拉学院(Callée de Navarre)学神学,1356年取得神学硕士学位.

奥雷姆曾在学院管理财务,后来成为学院的主要负责人,直到1361年12月辞职.他和当时仍然为皇太子的查理五世有交往.1356年,约翰二世被英军俘虏,皇太子摄政.1359年奥雷姆曾以国王秘书的身分签署文件.1360年被委派到 鲁昂(Rouen)去为太子商谈一笔贷款.1361年奥雷姆被任命为巴约(Bayeux)的副主教,但没有赴任.1362年11月23日又被任命为鲁昂的 牧师,1363年2月10日改任巴黎的圣沙佩勒(Sainte—Chapelle)的牧师.一年后(1364年3月18日)升任鲁昂总教堂教长.他居此要 职直到1377年成为利雪的主教.不过他在1380年以前并未定居在利雪,而是奔波于鲁昂与巴黎之间.   

中世纪的学者多半是神职人员,他们有充分的闲暇来研究学问,生活有保障,又有更多的机会接触各种典籍文献.奥雷姆就是典型的代表.他还有一个优越的条件,即得到国王的支持.查理五世于1364年即位,他十分重视学术研究,关心为政府服务的学者.奥雷姆受他委托,从1369年起,把亚里士多德的多种著作由拉丁文译为法文,其中有 《伦理学》(Lelivre de ethiques d’Aristote, 1372)、《政治学》 (Le livre depolitique d’Aristote,1374)、《经济学》(Livre de economiqued’Aristote)等.后世对于这些译本评价很高,认为对法国语言文字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除了数学之外,奥雷 姆在别的领域也有不少论著.他的《占卜书》(Livre de divinacions)是为反对巫术和占星术而作.天文学方面,他在《球论》(Traité de la sphère)和《对天空与世界的认识》(Livredu ciel et du monde)中阐发了他自己的宇宙观.他不接受亚里士多德的静止地球位于宇宙中心的学说,认为地球是动的,但未提出绕日的观点.

奥雷姆曾从事财务管理及造币工作,写成《货币制度》(De moneta,约1360年写成,1484年出版)一书.查理五世改革他的财政制度,就是以奥雷姆的理论为依据的.因此他又被称为中世纪最大的经济学家.

  奥雷姆一生的著作在30种以上,不过大部还是手稿,其中一部分直到近、现代才刊行于世.从这些作品可以看到,他是一个颇有辨别力的经院哲学家,常针对当时流行的学说进行论争,和一些神学家、占星术家及说教者对立.

  在数学方面,奥雷姆有两项突破性的工作,一是为解析几何的创立开辟了道路,他的思想已接触到在直角坐标系中用曲线表示函数的图象,不过只着重讨论了匀加速度物体的运动;二是引入非正整指数幂的概念.他並引用指數律中的加法律和乘法律來處理幾何和物理的問題。

总之,奥雷姆在多方面特别是数学方面有许多创新,在中世纪的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德项:于斯塔什 - 德尚(又翻译为厄斯塔什 - 德尚Eustache Deschamps,约1346-1406),亦名厄斯塔什-莫赫(Eustache Morel) 生于韦尔蒂(Vertus,现法国马恩省韦尔蒂镇)师从法国文学名家马肖(Guillaume de Machaut),早年作为世家子弟而从政,从贵族的侍卫干起,后侍奉奥尔良公爵腓力二世。腓力二世死后继续服侍其遗孀布朗歇公爵夫人,因而受其推荐,到查理五世的宫廷中任职。德尚生性好动,喜爱旅行,所以出任信使和外交官,到过欧洲和东方的许多国家。查理六世时期他则多次担任工程建设执事之类的工作,颇受重用。最后重返奥尔良公爵家,任林地和水源管理官和府库总执事等工作一直到死。

德尚一生写过1400多首诗,开创了论辩体诗歌(影响了马莱布和高乃依)。作为近文艺复兴时期的法国作家,德尚的作品富于人文气息和思辨精神,他常抒写切身感受,如生的欢乐与愁苦、旅行的厄运、病痛、激情与思索。而不是歌颂贵族的武功、骑士精神和奢华生活。他主要从《玫瑰传奇》中汲取灵感。例如在他的《悼念杜-盖斯兰的挽歌》怀念具有“狮子般的心”的骑士,“完美无暇的军人”,反复咏唱“哭泣吧,为骑士之花哭泣”。在《巴黎》一诗中,他历数巴比伦、开罗、大马士革等历史名城,然后赞颂巴黎:这是一座冠于全球的城市......哪里都比不上巴黎豪华。诗人的眼界十分广阔,他已经具有一定的现代人的意识,能够理解城市在现代文明发展中的价值。他对巴黎的赞颂不仅看到了这个历史名城的繁华,更重要的是看到了它是个商业城市。例如他写道“这里有无数的商贾店家”,“开遍百艺之花”。除此之外,德尚尤其擅长写爱情诗,其文风大胆泼辣,甚至有些色情。例如他的《美丽的少女》。该诗以少女的自白写出:“我乳房结实高耸起,/长手臂,纤细的手指,/论身材我苗条舒展”,“我有迷人 的腰部、/秀肩、巴黎人的屁股,/大腿小腿富有曲线”,“谁敢大胆向我求婚,/谁就将是我的恋人,/把如花的小姐独占/告诉我,我是否漂亮”。这样富于人文气息的作品使得德尚的作品长期传扬不衰而十分受人欢迎,

严格的说的话,比起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主义作品,德尚的作品仍不能完全算是绝对人文主义的,只能算作是人文气息十分浓郁的作品。而且他一生也写过很多文风相对较为滞涩古板的,以美德为主题的诗作。但是作为中世纪文学向文艺复兴文学转型时期的代表人物,德尚依然是那个时代的法国当之无愧的大诗人和文豪。

呼娄华萨耳:让-傅华萨(jean Froissart约1333—1400)中世纪著名法国作家。生于法国北部瓦朗谢纳地方的小市民家庭。年轻时即立志成为闻见录的作者。闻见录是当时流行的一种历史著作体裁,但与编年史有很大差别。他曾进神学院学习,但直到晚年才接受了议事司铎的教职。

   他以毕生的精力写成的《闻见录》4卷,卷1记录1325至1378年间的英法战争;卷2叙述1378至1385年所发生的大事;卷 3从1385年写到1388年,主要记述作者在法国南部国境以外的贝亚恩地区的旅行以及当地郡主的宫廷生活。卷4写到1400年,记录了作者晚年的一些事 迹。其中以卷1最为重要,它的内容涉及法国史上的“百年战争”前半期的几次大战役。编写这一卷时,傅华萨正在英国任爱德华三世的王后菲力浦-德-艾诺的侍 臣。他采访了参加过侵略法国的英国远征军的将领以及被英国俘虏的法国军人,根据他们口述的材料编写成书。

傅华萨所写《闻见录》都是直接利用采访所得的材料,不加辨别。主要是轶闻传说的记录,所以不能算是严格的历史著作。它的主导思想是歌颂日渐衰落的封建骑士精神,歌颂王侯将相的武功勋业,描写贵族生 活的豪华、喜庆宴饮的盛况等。但是他的作品中的时代背景乃是法国历史上一段战乱频仍、人民涂炭的悲惨时代。因此法国著名学者朗松在他的《法国文学史》中批判到:“傅华萨只能看见贵族的狂饮,而听不见人民的悲号。”

  从文学的角度看,傅华萨的《闻见录》是一部划时代的巨著。他善于描写千军万马的战争,或豪华宏大的节庆场面。他塑 造的人物形象栩栩如生;行文流畅自然,有艺术魅力。为了编写《闻见录》,傅华萨一生几乎不停地到处旅行,采访有关的人物,记录他们的谈话,甚至把谈话者的 姿态神情都写入书中。因此,他的《闻见录》是一部丰富多彩、有声有色的故事录。

傅华萨传世的作品还有25,000行诗和一部用韵文写的长篇小说。

艾易:皮埃尔-戴伊(Pierre d'Ailly,1351-1420),法国神学家和天文学者。1351年生于法国贡比涅(Compiègne)一富人家庭。幼时好学,后赴巴黎大学求学,就学于巴黎大学纳瓦尔学院(Collège de Navarre)。1367年以16岁弱冠而拿下人文硕士学位,1年后又读博成功,被巴黎大学留用。1372年升任神学讲师,以精于经学而闻名。随后连年升任。他最后的学术职务是巴黎大学校长(1389年干到1395年)。后来法国中世纪最有名的教育家德-盖赫松(Jean Charlier de Gerson),和法国早期人文主义代表作家尼古拉斯-德-克莱芒(Mathieu-Nicolas Poillevillain de Clémanges)都是他的学生。

戴伊是当时天主教会反分裂派的干将,神学理论上他坚持无染原罪论,事务上他提倡以新大公会议的形式结束天主教会中阿维农-罗马两教皇并立的分裂局面。为此他四处奔走呼号。1395年他出任勒皮主教后,组织反分裂派成员,致力于召开新大公会议。在其努力下于1409年召开了比萨大公会议(Council of Pisa)。虽未解决两皇并立局面,但为教会分裂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随后在神罗皇帝西吉斯蒙德的提议下,天主教会再次召开康斯坦萨大公会议(Council of Constance),在此会议上戴伊携弟子德-盖赫松出席,以深邃的神学素养和雄辩术,成为反分裂派的首席理论家。他的雄辩成功压倒了分裂派,最终促使天主教会结束了近百年的分裂而再此统一。随后戴伊返回巴黎继续教书,但是因为百年战争的混乱,导致勃艮第公国于1419年夺取巴黎后大杀教育界人士,戴伊被迫逃亡南方。最后在阿维农定居。最后他以康布雷主教的头衔退休并逝世。

戴伊一生著述甚丰,但多是鼓吹教会统一和教会改革的神学类著作。同时他也贡献了很多神学理论,例如他对于无谬说的论证,直接成为后世的教宗无谬论的理论基础。而红衣主教团的内部运作规则和管理理论也很多来源于他。他最主要的天文学著作是《世界之貌》(Imago Mundi)。这是一本早期的对天体和宇宙进行详细研究和论述的天文学名著。这本书最重要的一个读者,就是著名的哥伦布,哥伦布在其宇宙观的驱使下而去航海,而他宇宙观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这本书而形成的。戴伊也因此闻名,现在月球上一个环形山就以戴伊的名字命名。

法国
家园 法国,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菲力普三世:法王腓力三世(Philip III,1245-1285)。法国卡佩王朝第十代国王。因其骑术高明,敢骑烈马,故绰号“大胆王”(the Bold)。

1245年出生于法国普瓦西(Poissy),本是幼子。因兄长早死,1260年被立为王太子。其父“圣王”路易九世,为人严厉而执着,特别是路易九世晚年执着于宗教而陷入严重的迷信,相信王子只要学会了神学就够了,所以只给腓力三世教以严格的神学而不让他获得任何政治学的教育。这为日后腓力三世在政治上软弱无为种下了恶根。1270年作为王太子和路易九世一起进行了第八次十字军东征。路易九世在东征中因霍乱而死,麻爪的王太子依赖他姨夫那不勒斯王查理一世(又叫安茹的查理Charles of Anjou),和穆斯坦绥尔(Abu Abd Allah Muhammad al-Mustansir ibn Yahya)谈判撤军成功。随后率军回国继位。这次撤军使得查理一世成为腓力三世最可信赖的顾问。1271年,腓力三世加冕继位成为法王。

腓力三世继承了卡佩王室的政策,对内主要通过各种手段削藩,扩大王权。虽然缺乏政治学训练让他自己的见解一般,而多依赖顾问的意见,但应该承认他的削藩政策有一定成果,他多依靠继承、婚姻甚至花钱购买来扩大王室领地。他儿子腓力四世结婚就能拿纳瓦尔的土地,是他开的头。但是他动用武力削藩的成就很一般,仅在征服南部的富瓦(Foix)略有成绩但还没有保住。成4说他招致诸侯不满,是指英王爱德华一世(爱德华一世作为阿基坦公爵,在封建序列上是他的封臣)。他和爱德华一世在1279年签署了阿米昂条约(Treaty of Amiens)。本来尊严王腓力二世在巴黎条约中获得了在特定条件下可以拿到阿基坦的权力,但是特定条件发生后英王不还土地,结果腓力三世和爱德华一世谈判妥协,爱德华一世同意交还部分土地。然而还有盖西(Quercy)的土地所有权争执不清,成为后来腓力四世和爱德华一世开战的原因。腓力三世在法国史上评价不高,和这个该拿的却拿不回来的事实有关。但是最受诟病的是腓力三世的阿拉贡远征(Aragonese Crusade)。这次远征让腓力三世的历史评价一落千丈。

腓力三世的阿拉贡远征的背景,是欧洲天主教世界的内部争霸战。自查理一世成为那不勒斯国王后,安茹王室坐拥法国和南意大利,已经成为欧洲当时最强大的势力。这个情况让不允许任何人在意大利建立控制的教皇极其忌惮。于是在其授意和纵容下,东罗马帝国皇帝米哈伊尔八世(Michael VIII Palaiologos)、德意志国王鲁道夫一世(Rodolf I of Germany),和阿拉贡国王彼得三世(Peter III of Aragon)纷纷因为各自的利益而转向反法(米哈伊尔八世是通过消灭以法国派势力撑腰的拉丁帝国,光复君士坦丁堡的英雄,所以他和法国为敌。鲁道夫一世则是出于神圣罗马帝国对意大利的富庶的渴求而同意帮助教皇。阿拉贡王国的海上贸易因那不勒斯王国的强大而备受困扰,所以他要打击法国系势力才能恢复他们在地中海贸易中的利益)。1281年,法国系教皇马丁四世给查理一世可能的东征背书,迫使米哈伊尔八世和彼得三世结成反法同盟。阿拉贡的间谍借助查理一世对西西里岛行政管理的无能,组织地下民兵,煽动西西里岛岛民起来攻击法国派系。终于酿成著名的1282年“西西里的晚祈”事件(Sicilian Vespers)。阿拉贡王国随后在当地人的邀请下占据西西里,和查理一世的军队开始后世所称的西西里晚祈战争(War of the Sicilian Vespers)。安茹王室和阿拉贡王室彻底撕破脸皮开战。为了配合姨夫在意大利的攻势,腓力三世决定进行远征打击阿拉贡,这就是所谓的阿拉贡远征或阿拉贡十字军。在这次战争中腓力三世为募集人马,打造军舰,几乎把法国的国库花剩个家徒四壁,给法国造成严重的经济困难。随后腓力三世南进,经过激战夺下赫罗纳(Girona)。但随后阿拉贡海军就在福米戈斯群岛海战(Battle of Les Formigues)中以夜袭大破法国舰队。接下来法军营地痢疾流行,连腓力三世都得了病,法军被迫撤军。在翻越比利牛斯山时,阿拉贡军在帕尼萨斯隘口追击法军成功。取得帕尼萨斯隘口战役(Battle of the Col de Panissars)的胜利。随后腓力三世因痢疾医治无效,在法国佩皮尼昂死去。留下了一个财政破产、债务缠身、王权低落、权争频频的法国给他的儿子。

菲力普四世:法王腓力四世(Philip IV of France 1268-1314)。法国卡佩王朝第十一代国王。因其个性精明冷峻,故绰号“铁王”(法语:le Roi de fer)。但又因其长相端庄,身材高大。完全符合当时的审美观念中的美男子形象。因此又被称为“美男王腓力”(法语:Philippe le Bel)。因为他兼任纳瓦尔国王,所以有的历史书又称他为纳瓦尔的腓力一世。

1268年出生于枫丹白露宫,本为幼子,其兄名路易,因病早逝,故他顺位成为王太子。因从小不受重视,又长大自以宫斗出名的法国宫廷。故心计深沉,喜爱权争。少年时期师从法国中世纪文学家吉永-德奎(Guillaume d'Ercuis)。这段教育让腓力影响颇大,腓力加冕后任用的顾问,大多是富商或者精于罗马法的律师出身而非贵族或教士。能任用下层人士,是腓力在日后不利情况下仍敢采用激进政策的一个原因。腓力作为政治家的首次出道,是作为王太子在阿拉贡远征中去和阿拉贡军谈判让法军撤退。腓力四世的父亲腓力三世失败的阿拉贡远征,让法国财政宣告破产,法国王权受到很大损害。使得法国政治中的诸侯相争再次抬头。这让个性严厉的腓力四世很不满意,于是乎于1285年,17岁的腓力正式加冕为法王后,下定决心打击一切分裂势力,全力扩张王权。

腓力首先做的是结婚,1284年,腓力迎娶纳瓦拉女王胡安娜一世(Joan I of Navarre),加冕为纳瓦拉王。从而将香槟(Champagne)和布利(Brie)这两个纳瓦拉的世袭领地纳入中央领地。这两地农产丰富,故让法国中央财政收入大增。有了钱的腓力开始搞扩张。他的目标有两个,第一是法国南部,态度亲英又是英王领地的加斯科尼,第二是北部的佛兰德斯(Flanders)。首先他对付的是英国人。当时英王爱德华一世,兼任阿基坦公爵(Duke of Aquitaine),因此在中世纪的封建制度下,他属于腓力的封臣。1293年,因英法两国船只发生撞船事故,法国商人告到腓力这里,故腓力以主君身份命令爱德华一世来法国出庭对质,爱德华一世自然不干这种自降身份的事情。于是乎腓力宣战,法军向阿基坦进军。爱德华一世首先打算讲和,当时他和腓力的妹妹布兰谢(Blanche of France)订了婚。因此他提出他愿意以阿基坦公爵的身份向腓力臣服以让此事和平解决。为表示臣服,他愿意交出加斯科尼(阿基坦公爵领下辖两封地,加斯科尼和阿基坦)给腓力。但是腓力应该让其和布兰谢完婚,然后把加斯科尼当做嫁妆还给他。腓力因同时和佛兰德斯开战,另一方面又准备玩弄诡计。于是就同意了这一条。于是爱德华一世同意把加斯科尼给腓力,而腓力接收后食言而肥,将加斯科尼转为自己的直辖领地,称这是因为封臣对主君不敬而进行的惩罚。爱德华一世大怒。立即召集人马,于1294年开入法国与法国开战。腓力四世因事先和苏格兰订立了反英条约(Auld Alliance,法语Vieille Alliance,意为老同盟),于是他利用苏格兰来牵制英国。爱德华一世被法国和苏格兰前后夹击,苦战4年后撤退。随后又于1300年再次进军加斯科尼,再战3年无果。腓力四世成功保住了加斯科尼和阿基坦的海岸地区。但是随后因为佛兰德斯扩张失败,为缩短战线防止两面受敌,腓力四世被迫将加斯科尼还给英国。1303年腓力四世和爱德华一世签订1303年巴黎和约,英法两家讲和,腓力四世嫁女伊莎贝拉给英国王太子爱德华,这桩婚姻让英国金雀花王室从此有了法王谱系的继承权,并在几十年后成为百年战争的借口。

与英国人打仗的同时,腓力四世开始对付佛兰德斯,根据843年的凡尔登条约(Treaty of Verdun),佛兰德斯应该归法国管辖。但是法国一直对此处无甚管制,而由当地的自治市或行业公会自行管理。佛兰德斯因经营海运和手工业,拥有当时全欧洲最富裕的几个城市,这让腓力四世垂涎三尺。于是腓力四世采用挑逗内乱的战术来搞兼并。当时佛兰德斯的统治者是佛兰德斯伯爵盖伊(Guy of Dampierre,Count of Flanders)。他对于腓力四世挑动佛兰德斯内的亲法派的行径十分愤慨。于是采用亲英政策,和爱德华一世订立攻守同盟来牵制腓力四世。于是乎腓力四世以佛兰德斯欠贡不交为理由向其开战。盖伊率领训练不足的杂牌军和法军精锐对阵,结果于1297年在富尔内战役(Battle of Furnes)中惨败。盖伊被捕,随后被迫签订和约割让领地,到1300年法国基本完成对佛兰德斯的占领。本来佛兰德斯各公会和自治市在亲法派的忽悠下,是抱着看热闹的心态看着盖伊和腓力的作战,打着投靠胜利者获利的盘算。然而腓力获得佛兰德斯这样一头奶牛后马上急不可耐的挤起来,大肆增加税赋,摊派徭役。结果其盘剥行为激起佛兰德斯各自治市的一片愤怒。佛兰德斯各自治市和行业公会纷纷倒向盖伊一方,并组织起来游击队进行反法作战。反法活动的最高潮是1302年发生的“布鲁日的晨祈”(Bruges Matins),以织工彼得-康宁(Pieter de Coninck)为首的布鲁日军民,于5月19日当天晨祈时分高呼口号“盾牌和朋友”(佛兰德语写作schild en vriend, 这两个词在法语中非常难念,但是在佛兰德语中很容易。起义者用此来辨认谁是法国人),开始在全城搜杀法国人和亲法派人士,大杀一天后将亲法人员和法国人悉数杀尽,消息传开后起义烽火遍布佛兰德斯。腓力四世闻知大怒,立即组织法军反攻佛兰德斯。起义军推举盖伊的孙子“年轻人”威廉(William of Jülich)为统帅,率众抵抗腓力四世的法军。1302年7月11日,佛兰德斯起义军和法国围城军在科尔特赖克城(Kortrijk)城外遭遇。佛兰德斯起义军为了对付闻名遐迩的法国骑士,特别选用了各种长兵器。而且科尔特赖克附近沟壑纵横,不利骑兵冲锋。法军本想以步兵击破起义军,但因领军将领贪图功劳,企图让骑士们独占功勋,强制召回步兵而改以骑士冲击,结果阵前变阵失败而陷入极大混乱,无法发挥骑兵的冲击力。起义军见状发挥步兵的适应性猛攻法军。法军大败,含总帅阿图瓦的罗伯特以下上千名骑士被击毙。法军溃兵四散逃亡,狂奔10公里方才能止。起义军因在这次战斗中击毙大批法国骑士,缴获大量马具。其中法国骑士因马具中的马刺皆用金制马刺,所以战后上千个金马刺被送到科尔特赖克市政大厅展览,故这场战役又称为金马刺战役。(Battle of the Golden Spurs)。腓力四世闻讯暴怒,于是再组织人马反复侵攻佛兰德斯。经过几场战斗后。1304年8月18日,腓力四世御驾亲征,在蒙桑-佩-韦勒战役(Battle of Mons-en-Pévèle)获得险胜(此战中腓力四世本人受伤,战马被击毙。依靠近卫拼死掩护才逃得性命),从而决定性的击败佛兰德斯起义军。然而腓力四世虽夺占佛兰德斯,又在随后的和约(Treaty of Athis-sur-Orge)中讹诈到大笔金钱。但是他依然不能保留佛兰德斯,排法事件多次发生,因代价过高最后被迫放弃。

腓力四世的扩张得少于失,总的来说是失败的。因此大大打击了法国的经济。虽说自1292年起腓力四世就加了各种苛捐杂税,例如如按土地、户口征收的“灶税”,对一切转运转手货物,按值抽1/240的“特税”和对于盐、酒、麦等必需品实行专门抽税,监督买卖的“盐税”等,还规定不服军役者要缴纳“代役金”。但腓力四世还是没有他想要的那些钱。为了解决钱不够的问题,腓力四世弄出来很多狠招。首先是向教士收税。在腓力四世颁布政策以前,在法国教士是免税的。但腓力四世借口和英国打仗,勒令教士也必须交税。这大大触怒了历史上著名的贪财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于是乎卜尼法斯八世于1296年下教谕,不准法国教士向腓力四世交税。腓力四世大怒,采用其顾问的方案,以外交手段来对付罗马。首先腓力四世下令对教皇国进行禁运,这让罗马无法收到任何法国递解来的贡赋。随后腓力勒令严禁任何人在法国进行任何为教皇组织十字军的募捐活动。然后腓力就开始进行外交诈骗,采用各种方法让法国境内的各个主教认可王室权威。比如1307年他不顾既有的宗主权,把洛林大主教纳为封臣。腓力还插手意大利的斗争,给反教皇的科隆内家族站台。在腓力的外交攻势下,卜尼法斯八世被迫妥协,于1297年同意如果出于自愿的交税是可以的。但是教皇和王室从而结下了梁子。腓力四世在法国境内鼓动反教皇情绪,使得不满教士和罗马贪婪的下层阶级开始顺应王室。1301年,腓力四世安排了一出诬告剧,其手下大臣以故意采信诬告,然后用春秋笔法编排罪行的方法,指控教皇的干将,腓力四世的老对手,朗格多克区福瓦县(Foix)主教赛桑(Bernard Saisset,腓力四世的绰号“铁王”出自于他)阴谋造反。于是乎腓力四世下令将其逮捕,准备用世俗法庭审判。随后按传统,这类审判要罗马教廷先行开除主教的职务之后才能以世俗法庭审判,于是腓力四世派人去罗马递交申请。这下卜尼法斯八世不干了,刚从“1300免罪年”( "jubilee" year of 1300)中借助给人免罪敛得大笔财货的卜尼法斯八世胆气十足。他不但取消了之前的让步,还以破门出教为威胁,勒令腓力四世将主教送罗马来审讯。同时他准备接下来组织法国教士来讨论腓力四世的问题。腓力四世借机煽动反教士情绪,他的顾问摇动笔杆子,把教皇发来的谕令以春秋笔法修改,做成一个谕令摘要,然后当众宣读。在谕令摘要中教皇的颐指气使和暴戾无道被无限放大,结果激起早已不满教士的法国各大等级的愤怒。于是腓力四世于1302年5月10日在巴黎圣母院召开了法国历史上第一次诸等级大会(即著名的法国三级会议,法语叫états généraux,但这时三级并未十分明确,所以仅以诸等级会议替代).在会上腓力四世当众撕毁摘要,发毒誓说他的子孙后代,谁若使国家从属于上帝以外的任何权力,谁就将永受诅咒。在一片狂热气氛中,会议通过决议,认可王权在教权之上,教皇不得干涉法国内政。卜尼法斯八世闻讯大怒,一方面结连神圣罗马帝国,一方面于11月18日宣布“圣一至圣诏谕”(Unam sanctam),宣布教权至上,并将腓力四世破门出教,威胁要将其赶下宝座。腓力四世毫不在乎,马上再于1303年6月召开一次等级会议,在等级会议上大肆指控卜尼法斯八世,将其定为罪犯,随后奉法王圣谕的法军在德-诺加莱的指挥下,结连了意大利的反教皇派后进军意大利,在9月7日以奇袭战术袭击在阿纳尼城(Anagni)卜尼法斯八世的别墅成功。捕获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将其重重折辱(卜尼法斯八世被剥光衣服,颈部带着锁链拷走。随后科隆纳家的沙卡拉-科隆纳Sciarra Colonna在卜尼法斯八世拒绝下台后重重扇了他一嘴巴,史称阿纳尼之掌嘴Anagni slap,标志着教权从此走上下坡路)。备受侮辱的卜尼法斯八世急火攻心,一个月后死掉。继任者本笃十一世干了一年就死了。随后腓力四世将教廷掌握在手中后,推举自己的朋友贝特朗(Raymond Bertrand de Got)为教皇,即教皇克雷芒五世。同时将教廷迁至阿维农,开启了天主教会的两皇并立和阿维农教皇时代。阿维农教皇的成立,是法国王权和国权的伟大胜利。禁止教权干涉的胜利大大推动了法兰西民族的形成和国家的统一,为后世法国虽饱经风浪却能屹立不倒奠定了基础。

克雷芒五世迁居阿维农后,以教皇谕令形式命令教士向国王缴税。法国国家财政大大增加。但是腓力四世发现他还是很缺钱,于是继续出各种狠招。在1306年,腓力四世宣布放逐王室领地上居住的所有犹太人,没收其家产入国库。结果导致近10万名犹太人流落到法国其他公国去。即便是这招腓力还犹嫌不足,于同年公开宣布铸造新货币,实行货币贬值。法国流通的主要货币利弗尔(livres)和苏(sous)均贬值三分之一。腓力四世最终靠这种竭泽而渔的方法解决了缺钱问题,但是代价是商业遭到沉重打击。商人和手工艺遭此打击后在巴黎引发暴乱,腓力四世不得不逃出宫殿,暂避在当时圣殿骑士团(Knights Templar,就是所谓的邓布尔骑士团)在巴黎的分部。在圣殿骑士团分部中腓力四世看到了圣殿骑士团积攒的大笔财富,缺钱之极的腓力四世马上就开动了他的脑筋。巴黎恢复秩序,腓力四世还朝后就使出他惯用的制造冤案的手法,和克雷芒五世勾结在一起,阴谋掠夺圣殿骑士团的财富。圣殿骑士团作为十字军的余脉,被法国人视为马木留克朝赶来法国的外地人。而且凭借其财富横行不法,和法国当地人的关系比较紧张。腓力四世决心利用这种排外情绪,克雷芒五世于是发文,谴责圣殿骑士团,说其有异端罪。然后腓力四世和德-诺加莱就拿着这个做文章,组织法国各地搜捕骑士团成员。1307年10月13日,在毫无预兆的情况下,菲利普四世向法国各地的事务官发出密函,要求他们在同一时间打开,密函上要求他们立即逮捕各地的圣殿骑士团成员。腓力四世的突然袭击获得了圆满成功,法国几乎所有的圣殿骑士团成员都被逮捕,仅在巴黎就有138名骑士团成员被捕,圣殿骑士团的高层包括大团长雅克-德-莫莱(Jacques de Molay)无一幸免。随后在法王的授意下,宗教审判所极拷问艺术之能,把将骑士团成员个个屈打成招。随后就判处火刑烧死。然后腓力四世开始大肆掳掠骑士团的财富,使得法国国家财政问题得到解决。但腓力四世对钱财的饥渴似乎无法餍足,1314年,他再次召开等级会议,确立新税种,开征税需等级会议同意之先河。然后他就于当年11月29日死去。

在腓力四世的统治下,法国内灭诸侯,外掳教皇,首开等级会议并确定其惯例,出身低微者亦可为长官,这让法国不但扩展了王权,还急速推进了统一的法兰西民族的出现,为百年战争激起法国的民族义愤进而团结为统一的法国而打下了基础。甚至为后世法国的民族国家建立了一个可参考的样板。虽然他也有思虑不周的一面,导致对内管制下法国经济衰退,弄得他四处求财,贪婪成性。对外结了冤家亲,进而导致百年战争。但他确立法国国权意义深远而重大,因此他在法国历史上仍被列为法国名王之一。

家园 法国,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2

托马斯阿奎那: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1225-1274),又称托马斯-阿基诺(Thomas of Aquino)。绰号“神学之王”。欧洲中世纪最伟大的学者之一。自然神学派大师。经院哲学巅峰的代表。托马斯派经院哲学(Thomism)的开山之祖。他的这一派经院哲学,被天主教会奉为其理论正统,因此认为他是最伟大的神学学者,故死后将其封为天使圣师(doctor angelicus),列为其教会33圣师之一,这是天主教会对于理论家最高的封号。他勤于写作,成书卷帙浩繁。一生著书超过30部,篇幅过1500万字。著作几乎部部是经典,内容涉及神学、哲学、法律学、伦理学、政治学等等。对西方哲学,特别是唯心主义哲学有着难以估量的影响。可以说西方唯心主义哲学几乎没有不和他沾边的。堪称是一位在人类的漫长文明史上也屈指可数的人物。

生于西西里王国的罗卡塞卡(Roccasecca,在今天意大利的拉齐奥大区弗罗西诺内省)的一个名门望族。父名兰多夫(Landulf of Aquino),现今研究认为是该家族的庶支,有骑士称号。母名提奥多拉(Theodora),出自那不勒斯望族卡拉希奥罗家的罗西分支(Rossi branch of Caracciolo family)。当时贵族子弟欲出人头地,不是做骑士习武,就是当教士习文。因家族中人多从武,故按照当时意大利贵族常见的文武两手都要硬的原则下,家中希望托马斯习文。托马斯的叔叔辛伯德,是卡西诺山本笃会修道院(Benedictine monastery,Monte Cassino这是二战中被盟军摧毁的最著名的古迹)的院长。故托马斯五岁即进入修道院学习,后因战乱而中止。16岁被父母改送至当时新成立的那不勒斯大学学习。在大学中苦读六年,师从自然神学家佩特鲁斯-德-伊波尼亚(Petrus de Ibernia),受其影响很大。托马斯在苦读期间,显现出精于思辨,善于推理的特长。为他日后的光辉成就打下了基础。

17岁时托马斯违反家中意愿,不走正统派路线,反而加入了在他们那里刚成立没多久的多明我会(Dominican Order)。家里本指望他成为家族事业的助力,因此十分不满。1244年左右多明我会把他派出去进修的时候,其母派遣几个家人将其抓住,随后就被送回家里。家人围绕着劝他易志,但托马斯坚决不干。根据最早有关阿奎纳的传记的记载,他的家人甚至安排娼妓去诱惑他,但他也不为所动。于是他被家关紧闭了一两年,期间他通过自己的妹妹和多明我会进行联系,多明我会得知他被禁足后立即组织人脉关系搭救。在教皇英诺森四世的干预下,最后其家庭还是妥协了。其母安排其在夜间跳窗离开,赴罗马见多明我会的总修士长(Master General of the Dominican Order)约翰(John of Wildeshausen)。在多明我会的赞助下,转赴法国巴黎大学求学,开始了他作为哲人和学者的生涯(所以他在游戏中是法国的将领)。

1245年托马斯入学巴黎大学,师从著名的科隆的阿尔伯特(Albert of Cologne,又称大阿尔伯特Albertus Magnus,也是天主教会33圣师之一)。大阿尔伯特是当时巴黎大学圣詹姆斯院神学系的系长。托马斯凭借其聪敏好学,勤思深虑和极其出色的记忆力而极得大阿尔伯特之心,很快成为他门下最得意的弟子。甚至让其出任学习委员(拉丁语magister studentium,直译为学生长或诸生之首,一般由教授指定的最优秀的学生出任。大概相当于学习委员)。史载托马斯当时喜欢沉思和冥想,在他沉思时,常对周遭的环境浑然不知,因此说话不多。又因他头颅硕大,身材肥胖,皮肤黝黑,发髻很高。故被同学起了个绰号叫哑牛。大阿尔伯特听说此事后在班上当众说道:“你们现在看他是头哑牛,可知他将来开口所述金言,字字都能震荡寰宇?”。受到老师赏识和鼓励托马斯十分感动,因此当1248年他老师被校长派去科隆教书时,他依然辞去教皇英诺森四世让其出任家族所在的卡西诺山修道院长一职,而作为老师的助教去科隆教书,当了科隆大学的实习教授,负责主讲神学。这段时间里他学到了他老师的全套哲学真传,随后开始了自己的写作生涯。教了几年后回巴黎大学攻读神学博士学位,兼任实习教授,同时为多明我会写作文章。1256年春,他完成学业,成为巴黎大学神学系的大成硕士(regent master,中世纪大学学位之一,硕士中最高级别的头衔,得到者被认可为有等同于正职教授的教学学识和能力。此学位必须经大学校长认可,且仅能由校长本人亲自授予)。上任后因受人聘请,首先和当时著名的神学家,巴黎大学神学教授威廉姆-圣阿穆尔(William of Saint-Amour)来了场关于新修会能否进入大学进行教学的论战。在这场绵延近三年(1256-1259)的论战中,托马斯成为一位极其勤奋的作者,笔耕不辍,连续出了几篇重量级论文。最后在理论上决定性击败了圣阿穆尔,导致此人被破门出教。从此托马斯声名鹊起。在这次论战后,托马斯开始创作他第一部传世名作《哲学大全》(Summa contra Gentiles)

击败圣阿穆尔后托马斯决定离开巴黎大学去其他地方攒些教学经验,于是他回到那不勒斯家中,1260年他被聘为省本堂神甫。随后又任奥尔维耶托(Orvieto)地区一修道院讲师。他就在这几个地方一直干到1265年,期间他完成了《哲学大全》。1265年他被礼聘为教廷御用学者,随后去多明我会的本堂圣撒比纳圣殿(Basilica Sanctae Sabinae)任讲师。在这里任讲师时,因目睹当时教学中的不合理之处(课程伊始就教授非常晦涩和过于具体的神学理论,导致对整体事物尚全无概念的学生难以理解),故欲实行改变,因此他开始创作他的第二部传世名作《神学大全》(Summa Theologica)。在此书开篇他就写到“此书为初学者而写,因圣徒以奶为人止渴,非以肉为人止渴。故教授圣徒之道,在于由浅入深,由易及难,由大全而入靡细也。”随后托马斯一边写文章,一边教书。一干就是三年。(这所学校在他封圣后分出一个分支,是现在罗马圣托马斯宗座大学的前身)1268年应巴黎大学的要求,多明我会再次派遣他去巴黎教书,这一次他一直干到1272年。在教书期间他继续写书出文,参与论辩。首先和鲁世德派亚里士多德主义(Averroism)和极端亚里士多德主义(radical Aristotelianism)作斗争。但后来巴黎主教艾蒂安谴责鲁世德派亚里士多德主义和极端亚里士多德主义,威胁教授者会被破门出教,导致无人敢于研究亚里士多德主义时。托马斯率先站出来,连发三篇文章(《论一般美德》De virtutibus in communi,《论圣德》De virtutibus cardinalibus,《论希望》De spe)为亚里士多德主义正名,使得亚里士多德主义依然不衰。

1272年,多明我会因为要在那不勒斯盖新学校缺老师,请托马斯过来帮忙。托马斯就很高兴的去了,随后他于次年年末一次弥撒时,宣称见到神迹。从而决定歇笔。所以他的《神学大全》是未完稿的。他一生最后的创作是在受教皇格里高利十世之命参加第二次里昂会议(Second Council of Lyon)而作的《论希腊教会之谬》(Contra errores graecorum)。在这个会议上教皇要求他写稿件说明东西教会的差异。于是他动手写这个文章,随后带着它上路去里昂。结果在赶路时不小心撞到头部受伤。在卡西诺修道院暂歇后出发,随后在福萨诺瓦熙笃会修道院(Cistercian Fossanova Abbey)附近再次发病入院,最终因医治无效而逝世。他的遗稿在死后出版成书。

托马斯-阿奎那一生勤奋创作,著作等好几个身。涉及的思想成果以寥寥数语委实难尽。他秉持亚里士多德主义哲学,同时为哲学和神学首次讨论了界限和相互间的作用。其著名的神学理论“五路证明法”(拉丁语:Quinque vi,意思是Five Ways)和“否定反推法”(拉丁语:via negativa,意思是negative way。是著名的“否定神学”的基本逻辑推论方法。该方法以否定一切前提条件为立论前提,通过认可这种否定前提条件的立论,然后根据立论推导出逻辑不能自洽或结果不能成立的结论,来反证明否定前提条件是错误的),是天主教神学的主要理论基础和方法论。除此之外他的思想成果还包括双重真实论(Double-truth,哲学认识论的一种,认为世间真实有两种,宗教和哲学是达到两种不同真实的不同方法),义战论(Just war theory,战争哲学理论,认为战争正义与否必有一套成体系的标准,达到体系的标准才能叫义战),乐福直观论(beatific vision,宗教哲学理论,略类似佛教的圆满理论,认为人死后的报偿是认识到上帝的本质,而生来做好事是是认识本质的捷径,所以人生的目标在于行善)等等。他的诸多理论在日后或成为西方哲学家的思想工具,或成为思想的部分,或成为根本的基础思想。托马斯-阿奎那,正如他老师所说的那样“他开口所述之言”,确实“字字都震荡寰宇”,为人类思想史浓墨重彩的添了一笔。

农加列:吉永-德-诺加莱(Guillaume de Nogaret 1260-1313)腓力四世朝代表性名臣,曾任法国宰相和掌玺大臣。生于法国南部上加龙省的圣-费利-洛拉盖(Saint-Félix-Lauragais)。小商人家庭出身。家中历代从商。其祖父曾在阿尔比十字军(Albigensian Crusade)中被指为清洁派异端,因图卢兹改宗投降法王而幸免。家族的历史让德-诺加莱对罗马教权异常反感。成年后德-诺加莱开始游学,就学于蒙彼利埃大学(University of Montpellier)法律系,1287年学成后留任为罗马法教授,同时和他的同学皮埃尔一样给人当律师为生。因而出名,受到腓力四世赏识。选入王家顾问团(又称法国内阁,拉丁语Curia regis,法语Conseil du Roi。法国传统官制,一般由法国教士或大贵族出任其成员,内设三个常设分支 - 政府分团,财政分团和律法分团,分团下设各小团管辖相关细务。是法国中央政府最主要的顾问团队和实际行政团队,其权力很大,法国王室规定一切中央政令,结尾一律以“国王和其顾问团签发”为结尾。该制度一直维持到14世纪末才逐渐消亡,然而权力为皇室内阁继任,随后为法国国民公会继任,是现在法国国民公会常务委员会的前身)任顾问。因其反教权思想很对腓力四世的胃口,故提拔为外交官。作为腓力四世的代表往来奔走于教廷和王庭,每次回来都向腓力四世进谏教廷的危险性,在其进谏下,腓力四世决心和教廷对抗。随后德-诺加莱和皮埃尔一起策划各种反教权活动。腓力四世在等级会议上指控教皇就是德-诺加莱的手笔。他是那次会议上作为公诉人宣读他起草的卜尼法斯八世的种种罪状。随后在腓力四世授意下,德-诺加莱组织起一只雇佣军,利用法国在意大利的同盟者科隆内家族布下的间谍网探知教皇的踪迹,1303年9月7日德-诺加莱率领1600余名法国雇佣军奇袭阿纳尼的教皇别墅,捕获教皇卜尼法斯八世(卜尼法斯八世是阿纳尼人)。随后对其大加侮辱,搞得教廷尊严扫地。卜尼法斯八世随后因屈辱而病死。德-诺加莱率军返回法国,腓力四世对其大加犒赏。皮埃尔死后,德-诺加莱被提拔为法国宰相。全权策划了阿维农教皇事件。在之后他作为腓力四世的副手,策划和指挥了肃清圣殿骑士团的行动。他在这次行动中拷打逼供,大造伪证,罗织勾连,摇笔杆子用春秋笔法撰写可证明有罪的供词。极尽文人丑行之能。后来他又用此等丑行审判一位主教,获赠绰号“魔鬼的判官”(advocatus diaboli)。历任教皇,包括腓力四世的“御用教皇”克雷芒五世都谴责他犯有逼死教皇,诬陷教士的渎神罪,勒令其去参加十字军或朝圣悔改。但因受腓力四世信赖,其始终未受破门出教之罚。1313年,德-诺加莱在办公时暴亡,可能死于毒杀。

家园 法国, 剧本三:苍狼的末裔 3

毕厄尔:皮埃尔-佛洛特(Pierre Flote),他出身是小贵族家庭,不知道为什么成4说他是大贵族。

腓力四世朝代表性名臣,曾任法国宰相和掌玺大臣。生于法国南部的拉-罗克-德-阿瑙德(La Roche-des-Arnauds),父名阿瑙德,是当地的小领主。他是家中最幼子。因他姐姐嫁给当时豪族蒙太古家(罗密欧和朱丽叶里面那两家中的一个)在其姐的帮助下踏上闻达之路。先给贵族任侍从和信使,后在蒙彼利埃大学学法律。完成学业后在该大学任教,负责教罗马法,亦以律师身份给人办案。以精于法律而闻名,被认为是当时最优秀的律师。因而被腓力四世看中,提拔为大臣,作为王室的外交官而奔走。因成功代表腓力四世和爱德华一世谈判了加斯科尼割让的事宜。因功受赏,被提拔为宰相和掌玺大臣。皮埃尔是法国第一位以下层出身而为宰相者(以前只有教士才准许担任),开法国阶层流动之先河,从此法国涌现出不少平民出身的中央长官,盖源于此

皮埃尔以其下层小贵族幼子出身,又是排斥教士而成显爵,故对于大贵族和教士皆无好感,抱有反教权思想。因此很对腓力四世的胃口,成了他旗下首席笔杆子。在他的进谏下,腓力四世开始和教皇作斗争。对教皇国禁运的全套政策,第一次等级会议的具体组织事务都是皮埃尔的手笔。腓力四世在撕毁摘要后,他带头劝进腓力四世为“世俗和精神领域的统治者”。 教皇卜尼法斯八世为此特别发文诅咒他。为了报偿他的进谏,腓力四世将其提拔为大贵族,以拉韦城堡(chteau de Ravel)作奖励。1302年7月11日,皮埃尔作为骑士参加了金马刺战役,在战斗中阵亡。其子威廉袭爵位,后世又任腓力六世的宰相,维持了家世的尊荣。

交姆卡尔:吉永-噶勒(Guillaume Cale,又作Guillaume Caillet,英文做William Kale), 绰号好伙伴雅克(法语:Jacques Bonhomme)。扎克雷(Jacquerie)农民起义运动诸领袖中最佼佼者。扎克雷源自雅克(jacque),本意是一种粗陋的外袍子,这种外袍子一般只有农民才穿着,除此之外很少有人穿。因法语中常以装束指代某个特定群体,所以这个词很快演变成“乡下人”的意思,成为法国贵族常见的讽刺农民的用词。

扎克雷起义是中世纪法国最著名的农民起义。其根源是在法国强大的封建传统下,中央权力有限,不能限制贵族的贪婪无度。同时城市富商放阎王债牟利导致被剥削的法国农民因无法改变其悲惨生活,日益绝望。其导火索是1356年的普瓦捷战役。由于法军在此战中遭到惨败。法国北部各省秩序解体陷入无法无天的状态。英军以占领军的面貌,对贫苦的法国人民极尽掠夺之能事。惨败的法军导致大量逃兵和无业军人的产生,这些人组成了各种佣兵团/匪帮(例如无羁军之乱),烧杀抢掠百姓。而法国贵族不顾领民死活,自弃道义,执着于各种争权夺利,为此还加倍榨取领民。法国中央政府陷入王太子查理五世和纳瓦尔的查理二世之争,又加上马塞尔之乱,中央行政陷于瘫痪,无力救民于水火。与此同时法国中央为筹集约翰二世的赎身费,召开等级会议筹集资金。消息传来后对混乱和压榨忍无可忍的法国农民终于被迫起义。

起义最初在瓦兹河畔圣勒镇(St. Leu)开始,起初本是部分农民自发集会,谴责贵族自弃道义。随后就演变为暴乱和起义。消息传开后,各地贫苦农民纷纷起义,以贵族无用为名到处搜杀贵族。起义迅速蔓延至法国北部。其中以噶勒为首,以博韦(Beauvais)为根据地的扎克雷军最为强盛。噶勒早年生涯不详,可能出生于博韦的麦洛村(Mello)。因其是一位富裕农民,受过一些教育。故颇有才干。因不满贵族贪婪,同情当地农民而加入起义军。很快被推举为领导。他旗下有兵5000-6000人。虽大部分装备极差,但因为部下军官有几名无主骑士,所以颇有战力。起义后不久就连下桑利(Senlis)、克雷伊(Creil)和克莱芒(Clermont)等北部大邑。起义最盛时,号称站在巴黎城墙上放眼望去,无论哪一方向,都有扎克雷军烧打的火光。而巴黎等地的城市商人因打算利用混乱局势扩张自己的权势,因此在早期对扎克雷起义者颇为同情,甚至不乏接济者。马塞尔在夺取巴黎之后也出于此原因想引扎克雷起义军为外援。但因为扎克雷起义者起源於一般人民对现状的不堪忍受,因此并无政治纲领。故在掌权后徒知破坏,以放手大杀来逞一时之快而为能事,结果暴力很快从对贵族蔓延到其他阶层。噶勒对此并无限制,特别是噶勒为了保持他部队的运动性,在很多城镇中没收商人囤积居奇的货物为军需品,故很快大失其他阶层的民心。对于扎克雷起义恨之入骨的贵族立即团结起来,集中兵力进行镇压。此时纳瓦尔王亨利二世,因逃出巴黎后想利用自己的身份组织军力,从瓦卢瓦王室手中夺取法国的王位。故他想以镇压扎克雷起义的方法获得法国贵族们的认同。于是乎亨利二世集结手下兵马,向麦洛村进军。噶勒探知查理二世赶来后,事先设立防御阵地。查理二世的部队赶到后发现扎克雷军守卫良好阵地,而他的部队人数少于对手,难以突破。于是乎查理二世使出诈骗手段,以讲和为名将噶勒骗入军中,随后食言而肥,将其逮捕后以酷刑杀死。丧失领导人的扎克雷军崩溃,随后亨利二世率军赶杀,几乎杀尽噶勒的全部人马。随后法军在莫城战役(Battle of Meaux)中击溃另一支扎克雷军。扎克雷起义宣告失败。随后贵族报复农民,下令对所有支持起义农民的地区进行集体屠杀。屠杀持续两月之久,最后只因怕秋收无人去收割庄稼才告停止。但小规模报复和屠杀一直持续到1358年年末。扎克雷起义虽失败,但其行动严重打击了法国滞涩的封建制度,为法国封建制度的崩溃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法国
家园 法国, 剧本二:群狼的咆哮

路易九世:法王路易九世(Louis IX 1214-1270),法国卡佩王朝第九代国王。绰号“圣王”(the saint)或者“法国的完美怪物”(the Solomon of Franc)。因为他号称为人言行举止都绝对符合当时的道德规范。例如信仰虔诚,道德高尚,公正亲民,参加十字军等等。他死后被罗马教廷封为圣人。号为圣路易(Saint Louis)。他是法国历史上唯一被封圣的王者。西方有很多城市叫做圣路易或者圣路易斯,都是源自于他。

出生于法国普瓦西(Poissy 现在法国中央大区伊夫林省普瓦西市)。其母布朗歇太后(Blanche of Castile)为人严肃而能干,为其找老师不惜花钱,故路易自幼受极其严格的教育,在其灌输下,宗教精神很早就成为路易生活的一部分。造成日后路易九世对宗教极其虔诚,甚至有些迷信(路易九世曾效法酥哥,为穷人濯足,后来他迷信加重后甚至进行自我鞭笞)。其父路易八世早亡,因此他以12岁弱冠就加冕为法王,由其母垂帘听政。路易九世在1234年和普罗旺斯的玛格丽特(Margaret of Provence)结婚。王后的个性和路易九世十分相仿,很对路易的胃口,以至于他经常和王后出双入对,如胶似漆。引致其母不满,想法让他俩分开,史载两人感情甚至好到后来路易九世被俘虏时,王后整夜做恶梦,最后抱着怀孕的肚子上船去埃及千里寻夫,路易九世的一个儿子就生在埃及的迪木雅特,因这段情史在法国历史确属罕见桥段,所以他俩的情史在成四中被做成一个历史事件。

路易九世亲政后,对内延续了自祖父腓力二世开始的法国中央集权化政策,以插手诸侯混战为方法加强王权。为此他开启了和英国的圣东日战争。路易八世时期,法国就已经对阿基坦地区垂涎三尺了。到路易九世时法国不停向阿基坦和周边地区搞渗透,而英王亨利三世则不想放弃阿基坦地区。1242年,路易插手拉马什领(County of La Marche)和普瓦图领的领内争端问题,引发诸侯反叛。反叛诸侯引入英军,导致战火很快扩大。1242年7月21日,路易九世率法军在塔耶堡战役(Battle of Taillebourg)以骑士冲击而击败亨利三世的英军。亨利三世率军退走,随后和路易九世展开谈判。谈判结果是亨利三世保有阿基坦和加斯科尼的土地,在此之外的地方都归属法国。而亨利以阿基坦公爵的身份成为路易九世的封臣。经此一战后,诺曼底、普罗旺斯和马恩都成为了法王的领地,但是这个不伦不类的封建关系成为日后一连串英法战争和之后百年战争的源起。随后路易九世和阿拉贡王詹姆斯一世(James I of Aragon,詹姆斯在西班牙语中的发音叫海梅)签订了科尔贝条约(Treaty of Corbeil - 1258)。从这个条约起,比利牛斯山被正式定为法国和西班牙的边界线。除此之外,路易九世出于自己的虔诚和感召力,在欧洲提倡睦邻政策。由于他治下的法国外结连那不勒斯王国为外援(他弟弟是那不勒斯王查理一世)内削除诸侯反乱,增加了王室的地盘。让法国成为当时欧洲最强大的势力。所以他的睦邻政策确实让当时诸侯混战的欧洲能有一丝喘息之机。他被封圣后各国都认,跟这个睦邻政策有很大关系。

除了增强王权外,路易九世在国家治理上也很有成绩。尽管他的政策并无能撼动社会,改变阶层的举动,但一些政策,虽毁誉参半,仍不失为后世开风气之先之举。他进行司法和币制改革,将司法权收归王室法庭所有,禁止决斗和血亲复仇等落后的风俗,并规定叛逆、矫诏、铸假币等重要案件均必须在王室法庭审理。他还在王室领地之外实行“国王40日”制度,即地方诸侯在遭 受侵害后,40日内不得实施报复,只能上诉王室法庭,由国王裁决。从而剥夺了诸侯“先斩后奏”的权力。同时路易九世规定王室领地只能流通王室的铸币。在经济领域加强了向心力。但是路易九世因受其宗教迷信的影响,在法国首开异端审判所,勒令犹太人带歧视性的标志。这些举动在后世都结出了恶果。

路易九世时期最主要的政策就是进行十字军。在他的主导下,以法军为主的欧洲军队先后进行了第七次和第八次十字军。和以前的十字军不同的是,这两次法国主导的十字军很大程度上是因为路易自己的虔信个性导致的。因为当时地中海东岸地区更多的是被花剌子模帝国的残部搅扰。十字军主要的对头阿尤布朝也不是很热衷把十字军小王国从这个地区清除出去。所以这次并无十字军小王国来欧洲求救,因此东征很大程度上不是必要的。虽然这两次十字军对于法国在西欧建立起自己的超强地位,和能在教廷内发展法国派系是很有贡献。但是这两次十字军,即便社会舆论比较支持,从结果来看也是耗费不贷而得不偿失的。1248年,在教廷同意以三年的什一税作保来为十字军筹资后,路易九世在法国动员起一只庞大十字军。第七次十字军有36艘战舰,兵力15000人左右。为了这次东征,法国仅国库就花了差不多150万利弗尔。下属的贵族所开支的还不在此列。随后这支大军就赶赴东方。在塞浦路斯停靠期间,路易九世决定进攻目标是埃及,目的是粉碎埃及的阿尤布朝,从而从埃及出发征服圣地。1249年,法军登陆埃及,首战轻取迪木雅特(Damietta),法军一方面沉醉于胜利,一方面受尼罗河洪水的影响,难以向开罗挺进。结果一直耽搁到了11月才继续进军。这时阿尤布朝最后一个算端萨利赫病死。但是他的遗孀舍哲尔-杜尔(Shajar al-Durr,这个名字意为珍珠树,也有人译作珍珠小枝。杜尔(Durr)是阿拉伯语里的珍珠的意思)是一个胆大心细的女人,一面秘不发丧,迅速通知萨利赫的儿子图兰沙回开罗继位,另一面假传军令,让萨利赫下面几个古拉姆将军领军和十字军接战。阿尤布军在阿依巴克(Izz-ad-Din Aybak)古突兹(Saif ad-Din Qutuz)和拜伯尔斯的指挥下,在曼苏拉战役中(Battle of Al Mansurah)以诱使敌骑士陷入预设陷阱将之歼灭的办法击败了十字军的野战力量,包括法王御弟阿图瓦伯爵罗伯特在内的大批法军骑士在此战中被打死。胜利的阿尤布军将法军包围起来,然后以“希腊火”击破了顺尼罗河而下运输补给品的法军船只。法军补给不足,疫病流行。被迫连夜逃亡,结果在逃亡时部队组织不密,丧失秩序,被乘胜追来的阿尤布军在法瑞库尔(Battle of Fariskur)击败。路易九世被俘虏,十字军基本全灭。然而杜尔并不想杀死路易九世徒然结仇,特别是她作为绿教世界罕见到几乎没有的女性统治者,内部有崛起的古拉姆将军们的争位威胁,地位十分不稳。因此想简单了结十字军这桩麻烦。被捕的路易九世获得优待,最后同意交40万金第纳尔的赎金赎身,把迪木雅特还给埃及,最后和马木留克朝结盟。路易九世被释放后领着一些败卒来到了十字军的据点阿克。他在这里一面参谒圣地,一面重整旗鼓。但是因为一方面因为他钱花光了,另一方面他离去后法国是由布朗歇太后负责监国。太后病亡的消息使得路易九世不得不于1254年从圣地返回法国。但是路易九世并不会为此失败就轻言放弃。1267年,路易九世开始组织第八次十字军。这一次他为了说服自己的老弟查理一世参一脚,提议进军突尼斯,打击突尼斯的哈夫斯朝(哈夫斯朝和那不勒斯王国的老对头阿拉贡王室做买卖,那不勒斯王国一直很眼红)。这一次十字军即便是亲教廷的法国,社会舆论上也很不欢迎。路易九世最好的近侍和朋友,曾陪他在东方呆了多年的儒安韦勒都不愿意参加。而他的弟弟查理一世虽然同意参加,但更热衷借助这个机会对付复兴中的东罗马帝国。但是路易九世执迷不悟,依然筹钱进行。路易九世的声望,使得虽然参加者多怀异心,但还是可以让他召集到一支军队,1270年7月,他率领一只和上一次差不多规模的军队登陆北非,开始围攻突尼斯。这是法国军队第一次进军北非。这一次法军的情况比上一次更惨。突尼斯沙漠十分干旱,而仅有的水源也大多不干净。这让法军几乎很难得到干净的饮用水,结果军中疫病丛生,连路易九世也染了病,最后于8月25日死于痢疾。他死后法军迅速撤军,第八次十字军草草结束。

路易九世因为为人虔诚,所以后世对他评价颇高,称他的一生是“毕生是一次祈祷,活着的高贵的目的是照上帝的意思办事”。因此他在位时期对教会捐助慷慨,所以他执政时法国的宗教艺术有很大发展。在他的资助下,许多哥特式建筑在巴黎被建设起来,巴黎的哥特式建筑,大多都是他留下来了的。其中最有名的是巴黎圣礼拜堂(Sainte-Chapelle),这是路易九世自己的私人礼拜堂,也是法国哥特式建筑的精品。路易九世对外依赖婚姻政策,这个政策和他的睦邻政策一起,为法国王室赢得了“同时代欧洲诸王和统治者中年纪最长者” (primus inter pares)的称号。而不管是他女儿还是他女性亲属,在结婚时路易都采买大量的法国宗教艺术品作为贺礼,而新娘所到之处也大多仿照路易本人的礼拜堂来建设教堂,结果在欧洲掀起了一阵仿照巴黎的流行。后世所谓的的“巴黎时尚”盖源于此。同时他或自己掏钱,或利用公款建立医院、救济院、招待所、盲人院及赎身妓女的住所。他还爱好出行视察,每次视察这些住所时,都要供给120个穷人的饭,其中3人可以和他一同进餐。他还服侍过麻风病人吃饭。这些在法国历史上十分罕见的举动是他青史留名的一个原因。他统治的时期,被法国人认为是中世纪法国的黄金年代,因此称之为圣路易的黄金世纪(golden century of Saint Louis)。

阿斯蓝:尼古拉斯-阿斯林(Nicolas Ascelin)又叫伦巴第的阿斯林(Ascelin of Lombardia)英诺森赴蒙古使团的团长。不过成4解读有误,他不是去传教的。而是纯粹的政治和外交活动。他去的也不是伊尔汗国,那个时候还是大蒙古帝国。但是这个活动因为他这个人由宗教导致的狂信偏狭的个性而遭到了失败

多明我会修士,可能出生于伦巴第,早年生涯不详。于1245年出现在第一次里昂大公会议(First Council of Lyon)里。由英诺森四世主掌的这个会议决议让法国组织十字军。同时为了保证此次成功,英诺森四世派以阿斯林和圣昆汀的西蒙(Simon of St Quentin)为首的6人使团前往蒙古帝国。意在和蒙古合纵连横,夹击绿教世界。这个使团是从阿克出发的,经过59天的旅行抵达了阿拉斯河附近(Aras river)和塞凡湖(Lake Sevan)边的蒙古军营地。见到了蒙古军小亚细亚道行军大总管拜柱(Baiju)。阿斯林因为其宗教愚昧,为人狂信偏执,有种族歧视之嫌疑。摆出一副天朝上国的做派,以为自己是代表教廷来封赠下属国王的,因此对拜柱的不屑溢于言表。不但不按照外交礼仪赠送礼品,还强要拜柱进行洗礼,不然就不向拜柱致敬。这种不顾外交基本礼仪的行为自然不可能获得士气正旺的蒙古帝国的好感。拜柱几乎想要宰了他,但是成吉思汗的大札撒法严禁杀害任何使者,所以拜柱没有动手。仅仅是写了一封回信,命令两个使臣(Abeg and Serkis)和阿斯林回去报告英诺森四世。整件故事被西蒙口述,由法国中世纪著名史学家博韦的文森(Vincent of Beauvais)记载在他的《历史之镜》(Speculum historiale)的第12卷里。阿斯林使团和随后的阿别格回访使团,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次和亚洲国家打交道。虽然两个就以外交学来说都是失败的,但毕竟开了欧亚交流之先。因此在外交学和外交史学上被引为范例和恶例而流传了下来。

家园 法国, 剧本二:群狼的咆哮 2

所朋:索邦的罗伯特或罗伯特-德-索邦(Robert de Sorbon,1201-1274)中世纪法国乃至全欧洲也是数一数二的大教育家。他创办的索邦学院(College of Sorbonne),是巴黎大学下属几个大学的源起。再后来巴黎大学划分为以数字编号的各大学后,依然沿用索邦的名字(巴黎四大直接叫索邦大学,巴黎一大叫做圣贤-索邦大学)。因为他对巴黎大学影响如此之深,所以直到现在法语中的巴黎大学(对于巴黎大学和其所有的分支的总称)依然俗称为索邦之校(la Sorbonne)。所以成4编了一个开办大学的历史事件。但是成4这里犯了一个小错误。索邦学院不是巴黎大学的前身。而是巴黎大学分出来的大学的前身。索邦学院成立时巴黎大学已经有半个世纪的办学历史了。

生于法国北部的索邦镇(Sorbon,在法国北部的阿登省)。出身于贫寒之家,家中务农为生,因此自小勤奋刻苦。后来被送入教会以求糊口。为了改变命运而努力学习。先后就学于兰斯大学和巴黎大学的神学系。获得博士学位,毕业后先在康布雷一所教堂干。因为精善演说,故其布道极受欢迎,从而声名鹊起。法王御弟阿图瓦伯爵罗伯特听闻后亲来听道,极受吸引,将其推荐给法王路易九世。路易九世对他十分欣赏。将其提拔为巴黎圣母院的本堂教士(Canon)。到1258年甚至当了路易九世的私人牧师,深受法王的重用和信任。

索邦早年在巴黎大学受教育时,吃了不少苦头。当时巴黎大学虽然创办已经有半个世纪,但是管理十分松散。学校神学系被多明我会和方济各会两派把持。两派各有各自的学院。不是他们的会员,虽同为大学学生,既不能受其资助,也无法上他们的课程。其教学十分烦琐不说(神学系毕业需学习12年之久),上课还是要花钱才能上的。因此像索邦这样出身贫寒的人即便能上得了巴黎大学,也上不起课。索邦之所以能熬到毕业,是和他的刻苦精神所分不开的。对此现实早已不满许久的索邦在出头之后决心改变这一情况。1253年索邦投身于教育事业,依仗路易九世对他的慷慨资助,1257年,索邦在获得法王批准为巴黎大学增开新学院后,出钱在巴黎买下来土地和一批房舍(这批房舍所在街道原名茶杯路Rue Coupe-Gueule,后人为纪念索邦,将这条街改名为索邦路Rue de la Sorbonne)。1257-1258年左右,索邦神学院正式挂牌成立。开校之时盛况空前,法王和教宗皆致贺词,而法国当时有头有脸的神学家基本全部到场。并当天就纷纷同意成为索邦学院的教授或客座教授。索邦学院之名顿时轰传法国。

索邦建校时,由于自己出身贫寒之家,又不满巴黎大学旧有的陋俗,因而在法国首倡贫民教育。索邦将买下来的房舍改建为集体宿舍,声明收纳学生时只看贫困与否,不问出自那帮那派。对贫困学生在生活上包吃包住,予以照顾。索邦学院初代学生12人,基本都是贫寒人家出身。从此减轻贫民子弟的教育负担的思想,进入到了法国教育理念中。其次索邦还简化学校管理体系。学院仅有主教授(provisor)、助教(socii)和客座教授(hospites)三级别。其中助教又分为奖学金助教和助学金助教两种。助教年工资四十利弗尔,在当时可保衣食无忧。因此贫寒子弟为成助教,更加努力学习。就如此索邦还嫌不足,在学院章程中设定了博士和硕士可恩萌其他学生的制度。如果有的学生学习努力但确实贫困不能自存,那么在索邦学院获得博士或硕士学位者可以指定其为恩萌生,恩萌生的开支可以在助教工资外另算。除改善贫困生待遇的社会学政策外,索邦也着力改变教育学政策。例如建设集体宿舍外,还建筑了学院主体、图书馆和索邦学院小教堂,完善了从生活、学习和实习三位一体全包括的教育体系。索邦大学也首倡公开辩论之风,规定公开辩论时不问出自哪个学派都可参加。为打破大学各派系之间的门户之见起到了积极作用。

索邦学院自成立后,秉承支援贫民教育的教育方针,为法国贡献了许多人才。学校在后来的发展中逐步兴盛,成为法国首屈一指的学术中心,学校英杰辈出。法国历史上首屈一指的大战略家和外交家,红衣主教黎塞留就出自索邦学院(他当时还把自己的办公室设在索邦,死后他埋在索邦学院小教堂)。后来查理五世的首席大臣奥雷姆,也是索邦学院的毕业生。索邦对于法国教育的兴盛和法国国运的兴盛做出的伟大贡献让他被法国人深深铭记。因此他虽然不是巴黎大学的创始者,但是巴黎大学无论是成为统一的大型还是分离为各个分支,都依然用他的名字,巴黎大学也依然叫做索邦之校,并骄傲的把这个名字传扬于世界之上。

琼汪菲尔:让-德-儒安韦勒(Jean de Joinville 1224-1317)。中世纪法国历史学者和传记作者。生于法国香槟省(Champagne)的一个宗教气氛浓郁的贵族人家。其家族以参加镇压清洁派的战争而起家。父亲侍奉纳瓦尔王蒂奥波德一世(Theobald I of Navarre)。因此受贵族教育。后来他任纳瓦尔王室的管家,任内官声颇佳。1241年随蒂奥波德一世朝见法王路易九世。当时路易九世正在准备发动第七次十字军。他见状后决定抛弃官位,加入法军和路易九世一起东征。他的做法让路易九世对他很有好感,很快就结引为心腹。1250年十字军被阿尤布朝击败后,路易九世和他都被俘虏。随后他作为路易九世的亲信参与了赎金的谈判。在路易九世被释放后,他想留在圣地,但是他属下的法国领主们都想回国。是儒安韦勒说服他留在圣地。随后路易九世在圣地呆了四年,协助建设地中海东岸的十字军国家。儒安韦勒为人虔诚而天真,不懂政道,心肠好而城府浅。因此恪守承诺,作为路易九世的亲随在这段期间一直陪伴,不离不弃。这让路易九世更加信任他。在返回法国后,他成为路易九世的近侍。1270年,路易九世准备再发动十字军,但是儒安韦勒表示反对,希望身体已经很差的路易九世不要这么做,但是路易九世不听他的,结果死于突尼斯。随后法国向教廷申请把路易九世封圣,这个封圣的过程中要有个人来证明申请人的有可嘉的圣行,当时去作证的就是儒安韦勒。回到法国后,法国摄政女王,后来腓力四世的王后让娜(Joan I of Navarre)劝儒安韦勒为路易九世写书立传,于是在她的资助下,儒安韦勒开始写书,用后半生完成了一部人物传记《圣路易的生平》(Life of St. Louis),这部书出自当事人的口述和回忆,特别是因为儒安韦勒不擅长写作,所以文风比较随意,类似日记体,多采用口语词汇书写,因此读来栩栩如生。儒安韦勒喜欢记日记,甚至随身带纸笔,在他或者路易九世说话做事过后即记下。因此他积攒了非常丰富的材料供他写书,故这部书历史准确度极高。是研究路易九世、那个时期的法国和第七次十字军的第一手材料。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家园 我一直在看啊

之前那部分发表了吗?

我就是问问

家园 你是例外的

没发表,排到今年,他们和原来那家闹翻了,去年12月才上市新的。要排到今年2-3月份吧

家园 话说不是你看,我还真没那许多精神头写了
家园 我也在追着看啊,可别停啊

写的很好,我一直追,千万别停。另,吹毛求疵一下。

Sungur 或 Sunqur 是突厥语的鹰。叫这个名字的名字的人很多,例如赞吉的爹白鹰(Aq Sunqur al-Hajib)。汉文典籍多次出现 Baysunqur, 意为高贵的鹰,常见译法有两个,一个是成吉思汗的祖宗,《元史 太祖本纪》译作【拜姓忽儿】,另一个译法来自《明实录》,帖木儿好几个后裔叫这名,译作【伯升豁儿】,按这2种译法,去掉前面的 Bay, 应该译作 姓忽儿或升豁儿。中文版《史集》译作孙忽儿,也可以采用。

家园 这样的吹毛求疵要多一些

如果殿下你追我就写,不停。只要殿下一直回帖这样“吹毛求疵”,我就有动力去改。不然我就不改,只要殿下一直发布维希王朝这样的干货帖,我就有动力去更新。不然我就不更新。所以为了这帖子的更新,请问殿下,啥时候更新布维希朝的帖子啊???

家园 另外,西西里王查理不仅是姨父

他还是腓力三世的亲叔叔啊

路易九世和西西里王查理娶了一对姐妹花:

Margaret of Provence

Beatrice of Provence

而且由于Beatrice of Provence在1267年9月去世,查理续弦了(1268年娶Margaret of Burgundy)

"这次撤军使得查理一世成为腓力三世最可信赖的顾问。"查理是西西里国王,他是怎么做另一个国王的顾问的呢?

家园 中间部分人名错误

纳瓦拉的恶人查理二世,变成了 亨利二世

家园 我这里的顾问不是指法王顾问团的顾问

查理一世和路易九世一起去了突尼斯。路易九世挂掉后,腓力三世麻爪。基本是查理一世帮助操办撤军回国的。后来腓力三世也跟查理一世商量怎么对付阿拉贡。夹击阿拉贡的计划查理一世是有份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4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