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仍然需要提高生产效率,做报价的时候一点感想 -- 百年
做报价的时候深刻的体会到中国产业往上下游拓展的难度。
简单的写一下。
首先中国的发展得益于20世纪开始的世界产业分工。先简单的介绍一下分工。
到底什么是分工,分工为什么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在过去,一样商品都是由一个人完成的。比如裁缝,他设计式样,裁剪,缝制,最后送货,这是非常常见的。
进入20世纪后,世界开始从手工生产转为大规模生产。大规模生产的前提就是把制造分割成一个个步骤,定义好每个步骤做什么,然后每个步骤分别由不同地方生产,最后在一个组装厂里像拼积木一样拼起来。
理解了这一点后,再来说生产效率。
生产效率简单的来说就是在单位时间内可以生产多少价值的商品。这是所有报价的前提。生产效率高,时间比较少,从而费用比较少,所以就可以用更低的成本来生产同样一件商品。因此报价也可以比较低,这样就会更有竞争力。
比如生产宇宙飞船。非洲国家和美国就完全不是一个数量级的生产效率。很多人说是例如科技力不够,熟练工人少,生产工艺落后等等。
从生产效率的观点来看可以完全解释为因为非洲国家的生产效率低,美国的生产效率高。比如伽利略号探测器造价15亿美元历时9年,如果不是美国造,而是某个非洲国家造的话,那当然15亿美元+9年时间还是需要的,由于还要培养熟练工人,加强生产工艺,培训科技人员,还需要花,举个例子,30亿美元20年时间。那这个非洲国家的造价就是45亿美元29年时间。
注意诸如科技力不足人员熟练的问题都已经通过成本反映进成本预算里去了,所以之后不能再拿出来说因为这种科技的原因导致最后做不出来。总之这种方法是把各种因素都折算成生产效率考虑进去。是一种计算的简化模型。
下面讲分工为什么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
不管什么行业,一旦做成智力密集型,问题就来了
就是:
但过于细致的分工,在具体这个工程项目中是优化效率的,长期如此,则导致大批工作者在社会化大生产中只能胜任一种“螺丝钉工种”。如果社会上没有终身学习的风气,将来有亡国灭种的危险。
世界上没有一件事是十全十美的。任何行业都有生命周期,就算是造宇宙飞船的,将来小叮当的“如意门”普及了呢?
比如说“丰田宪法”,我觉得丰田的真正法宝,是“一个流”,这个概念无意中造成了车间工人都是多面手(一人管几台机器),这为后来几乎所有的生产流程中的节约措施打下了最基本的基础,生产线这才可以柔性安排。
虽然绝大多数领域都这样,但也有例外。
通信设备(不含终端)研发制造领域,目前就是一个。
嗯,说得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