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苏联灭亡的历史告诉我们,某些统治者喜欢自掘坟墓 -- cmosplay

共:💬154 🌺912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苏联灭亡的历史告诉我们,某些统治者喜欢自掘坟墓

近来政局动荡,余心不安,昨夜夜观天象,见紫微星异常,光色晦暗朦胧,而西方天狼星倍明,主国有大变。古人云:“国之将覆,妖孽乃出。”

闲话少说,心情不好确实是真的。现在在坐等上面设计出这次事件的“真相”并公布出来。估计这次的“事实真相”的编写工作比较艰巨复杂,所以我也做好了长期抗战的准备。不过这里先申明一下我自己的立场,从上个月王哥出事起,我就十分关注这件事,异常关注的原因呢,十分简单,主要是薄哥在重庆主抓的改革开放工作,为中国的改革开放事业打开了新局面,注入了新活力,走出了新路子。首先,重庆新政的功劳很大,打黑除恶,保一方平安;大力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招商引资,促进经济增长;稳定房价,建设保障房,帮助普通民众获得住房,改善居住条件;城镇化进程加快,改善农民进城后的工作、生活和日后发展条件;稳物价,保民生,国有企业利民惠民……说句心里话,作为普通民众,我非常希望自己家乡也有这样一位办实事的领导干部,有王哥,黄哥,这样一群过得硬的领导班子。

薄哥在重庆的工作,某种程度上改变了我对改革开放的观感,原来政府不但可以伙同黑势力欺压百姓,居然也可以打黑除恶,建设平安重庆;原来国企不但可以被瓜分以饱私囊,逼人下岗,可以和高盛对赌油价造成巨亏,可以买天价吊灯,可以高价卖货,居然也可以惠民安民;原来政府不但可以官商勾结,高价卖方,盘剥百姓,居然也可以发展经济,保障民生,让百姓安居乐业;原来……

现在,薄哥,王哥都被打倒了,职务也被撤掉了,乌纱未寒,网上有人痛心疾首,有人心灰意冷,有人愤怒,有人失望,有人觉悟,有人迷茫,还有人已经开始罗织起他们的罪状,分析他们必然会走向失败的命运,对我来说,什么儿子,什么高调,什么可能有经济问题,什么……我只知道,欲加之罪何患无辞,如果不准备出事,比他们大十倍的问题也没啥事(例子很多哈,不列举了),如果准备出事,芝麻大的问题也是问题,毕竟人无完人嘛,逃不掉的。即使问题比夸克还小,又有什么用呢,完全没有问题的人也可以搞“莫须有”嘛。

现在结论虽然公布,但原因仍然难产,在钦定版的“事实真相”生产出来之前,我不准备预设自己的立场,只会坐等结论。坐等期间,为了转移自己的注意力(注1,这几天天天挂在网上,拼命翻找各种说法,解释,都快入魔了),所以准备原创一篇长的。分析一下苏联灭亡的前因后果,也算是为“真相”公布后的分析工作做一个铺垫。

起来,饥寒交迫的奴隶,起来,全世界受苦的人!

满腔的热血已经沸腾,要为真理而斗争!

旧世界打个落花流水,奴隶们起来起来!

不要说我们一无所有,我们要做天下的主人!

那么,众所周知,一战期间,沙皇俄国连续爆发两次革命,列宁领导的苏共建立苏俄政权,挫败了白军和14个国家组成的“联合国军”的武装干涉,仗打得很艰难,但终究是活下来了,新政权也得到巩固。

1922年,苏联成立。1924年,列宁回归真主的怀抱,斯大林同志勇敢地站了出来,开始领导这个国家。这时,苏联的国民经济已经处在“崩溃的边缘”。由于列强的围堵,苏联对外的招商引资工作进展并不顺利,国内条件最好的东欧部分又被世界大战和随后的内战给打烂了,恢复生产的工作也不理想,内部矛盾开始激化,而外部来自帝国主义列强的威胁,时刻存在,苏联,在物质上和精神上,都需要一场深刻的变革,来改变自己岌岌可危的处境,为子孙后代争取生存和发展的权力。

那么苏联要走出困境,当然非常困难,斯大林同志肩上的担子很重,更重要的问题是,苏共党内并不是铁板一块的,内部斗争非常激烈,在这种环境下显然没有办法集中精力搞建设。值此危急存亡之秋,斯大林同志,为了从敌人手中夺取领导权,开展了一场轰轰烈烈的“大清洗”运动。

下集

cmosplay:【原创】2.新政迷思

关键词(Tags): #重庆 苏联通宝推:海峰,唵啊吽,diamond,醉中逃禅,年青是福,ifuleu,老老狐狸,皖江吴郎,白浪滔天,
家园 好题目,不过请注意不要跳跃

新经济政策: 1921~28

肃反:1934~

家园 【原创】2.新政迷思

新政者,新经济政策也。多谢自以为是河友的提醒,我本来觉得新经济政策这种失败的实践不大重要,但一时又没想好该怎样谈论肃反。经提醒,思路豁然开朗,经由失败的新经济政策正好可以顺理成章地引出后面的肃反。

我们都知道,苏俄政权诞生之初,搞了社会主义改造,主要政策有:

(1)建立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实行银行国有化;实行工业国有化;交通运输业国有化;对外贸易国有化;

(2)实行农村社会主义革命:剥夺地主土地、建立苏维埃经济;建立社会主义的国营农场和集体经济;

(3)实行粮食垄断制:建立工人征粮队;在城市实行商品粮的定额配给制;实行重要商品的国家垄断。

1918年秋到1921年春,面对白军的反扑和“联合国军”的进攻,为了生存,苏共又玩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余粮收集制;中小工业国有化;战时经济管理集中化;禁止私人贸易;实行物资调拨制;消费品配给制;工资实物化;普遍实行义务劳动制,实行“不劳动者不得食”的社会主义原则。

这种行为并不难理解,当时的苏俄,最大的问题是生存问题,各条战线上都在打仗,而且经济落后,国力疲敝,不管是啥子办法,只要能有利于政权活下来,都可以考虑一二。但是这些法子毕竟是战争时期的特殊政策,和平时期老是这样搞,是行不通的。

简单地说,战争时期那种国家集中一切经济资源的方式有利于增加战争能力,维持生存,但是却不利于这些宝贵的经济资源的扩大再生产,为日后的生存发展做准备。

那么,在大规模战争结束之后,振兴经济就不能延续战争时期的老路,也就是要搞改革开放,而且由于苏共夺取政权过程中的各种特偶然因素,导致其执政根基并不是非常深厚,代表性也不是非常广泛。换句话说,苏共的斗争经历相对短暂,没有机会团结全国大多数人民,构成坚固的利益共同体,基干力量不强,反对势力强大,不支持苏共的中间派在人口中比例很大。尤其是作为一个农业国,没有能够把农民紧密团结在党的周围。这就决定了接下来在和平时期的经济建设方面,可操作的余地相对比较小,可选择的路线也要窄一些。

那么,从1921 年3月,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决定,调整经济政策,开始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过渡到实行新经济政策。新经济政策的基本内容包括: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允许粮食自由贸易、改变国家贸易垄断制;发展城乡商品流通,允许私人经商;利用市场机制,发展国家资本主义;整顿国营经济,加强企业管理;发展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等。

所谓新经济政策,简而言之,就是放开、搞活、合作、减负、招商引资。这个政策的核心,是招商引资。苏俄希望通过和挪威、荷兰、英国等国家建立合资企业,快速发展生产,增加收入。而招商引资的重中之重,就是镶嵌在俄国权杖顶端的黑珍珠——石油工业。

说来话长,作为欧洲最大农业国的沙皇俄国,在国内的工业发展建设方面,最大亮点就是巴库地区的石油工业。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沙俄灭亡前夕,巴库地区就是群英荟萃,在资方,有罗斯柴尔德家族,罗斯柴尔德家族旗下的诺贝尔家族和德特丁领导的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在控制石油生产和提炼,而罗斯柴尔德旗下的另一家族——洛克菲勒家族控制的标准石油公司也试图参与进来;在劳方,巴库被称为“里海沿岸的革命温床”,“尼娜”的基地就在一个偏僻的鞑靼人集居区的中心的地下室里,列宁的革命报纸《火星报》的纸型从欧洲经过波斯秘密地运到这里印刷发往国内各地。后来的苏维埃主席米海伊尔·加里宁、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以及一位年轻的格鲁吉亚同志——约瑟夫·朱加什维利,他后来改名为约瑟夫·斯大林。

大家都知道,狡猾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策划俄国革命之前,巧妙地将巴库地区的石油产业全盘转让给了愚蠢的接盘者——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当然,在十月革命之后,这些产业全都被收归国有了。

俄国政权的生命力维系于油井的脉动,1921年3月,内外交困的列宁试图向向西方公司转让巴库和格罗兹尼的油田权益,以换取西方手中的资金和技术。不顾德特丁的愤怒,标准石油公司的两个后代纽约标准石油公司和真空石油公司,开始同苏联人进行交易。

但是总的来说,苏联的招商引资工作成果是有限的,并没有真正改变苏联工业的落后面貌,而列宁去世之后,苏联党内的政治斗争也日趋激化。

通宝推:唵啊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多谢提醒

帮助我理清了思路,我本来觉得新经济政策既然是一项失败的政策,似乎并不重要。经你提醒才发现新经济政策里面还是有点门道的,也可以引出后面的肃反。

家园 好文,坐等,还是第一次看见冷静分析肃反的
家园 哎,没办法,主要是不想鹦鹉学舌,步那些人的后尘

把斯大林同志也从棺材里拉出来大骂一顿吧,俺虽然只是平民百姓一个,很不巧,刚好也是有“独立人格”的。实在是看不得千篇一律地把人家当做暴君、屠夫……也不问问人家镇压的都是什么人,为什么镇压他们。

放心,不用等太久,虽然我之前经常挖坑,不过这个坑比较浅,一定会填平的。

家园 不客气

那段历史中国人一般了解的不多,仔细分析一下应该是有意义的。不过建议不要预设立场。比如肃反,据说有积极作用,就是二战时苏联没出第五纵队,但是,斯大林把与他同时代的几个领导人都打成反革命,有多少是路线斗争,又有多少是权力斗争?用TG的例子对比,张国焘在鄂豫皖根据地搞肃反和太祖在延安搞政风就是两回事。

另外改革开放刚开始的时候,是把新经济政策的虎皮拉过来用了一下的。

恭候大作。

家园 很好的思路。

希望楼主能够持续写完,我会继续跟踪学习。谢谢楼主分享智慧。

家园 【原创】3.计划经济

既然开始谈经济问题,就干脆再列一章多谈谈,政治问题只好暂时押后。

话说1924年1月21日列宁同志升天,斯大林同志正式即位,开始领导苏联的经济建设,鉴于之前实行的新经济政策对苏联的经济发展产生的推动作用有限,斯大林认为应该采取更加一些强有力的措施来实现苏联的工业化。比如1925年1月斯大林同志在和布哈林同志谈论经济问题时,就对新经济政策提出了批评。

怎么说呢,新经济政策其实不算糟糕,根据统计,政策实施5年后的1926年,苏联的工农业生产就已经恢复到了1914年的水平,说明这5年的发展虽然不快,但也不算慢,对一个正常国家来说,已经够用了。但是呢,苏联根本就不是正常国家,而是一个时刻面临内外威胁的国家,斯大林同志判断,帝国主义随时可能打响针对苏联的全面进攻(事实证明,这个判断也是有道理的),所以没有条件慢慢发展,必须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国家的工业化进程,获得基本的生存能力。当然了,萝卜快了不洗泥,一味求快也要引发很多问题,但是如果这些问题不足以威胁苏联的生存,那么斯大林同志就会认为付出这些代价是值得的。

1925年12月,联共(布)第十四次代表大会,通过斗争,制定了社会主义工业化方针。这就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力争在较短的时期内,赶上并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的发展水平,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发展与巩固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

从1926~1940年,苏联工业增长了10.7倍,年均增长率为18%,其中重工业增长了18倍,年均增长率约22%。苏联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初步获得了抵抗帝国主义进攻,维持自身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多嘴一句,以前的政策并不是完全废止了,有很多还是继续实行的,比如很多苏外合资的企业,还是继续运营的。

斯大林在1926年4月13日《关于苏联经济状况和党的政策》报告中指出,新经济政策分为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经济发展是依靠农业的,现在进入第二个时期,即新经济政策的新时期,是依靠工业的。苏联这一时期的经济建设,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计划经济,用经济计划的方式指导生产建设,优先发展重工业。要点在于:不以利润为最终目标,而以需求为最终目标。举个例子,比如国家急需钢材,如果以利润为中心,一笔资金最“合理”的用途就是囤积铁矿石和钢材,投机炒作,哄抬物价;如果以需求为中心,同样一笔资金最“合理”的用途就是建设矿山,钢铁厂,采矿炼钢,这样虽然投资周期长,利润回报低,但却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这种经济计划的方式在国家资源丰富,工业生产落后,工业产品市场需求广阔,“剩余”劳动力供应充足的时候能够挣脱眼前利润的束缚,快速形成工业生产能力,特别是重工业的生产能力,更好地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高速度,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以最快的速度获得足够维持生存的工业生产能力。苏联的经济发展速度如前文所说,在人类经济建设历史中确实是前所未有的高速度,这是一个奇迹!比如1930年斯大林同志在写给莫洛托夫同志的一封信中就提到,国家工业10个月总增长26%,这个结果不妙。只要能达到30%-32%的增长率,就可以放手去干。

第三,高积累、低消费。为了给工业建设筹措资金,苏联一直是高积累、低消费,这要是放在中国,必然会有一大群人哭天抢地高呼生活物质极度匮乏,兜里有钱啥东西都买不到,然后厉声质问你是否愿意回到这种时代,但是苏联人为了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生存下来,咬牙忍了。这种超乎寻常的高积累一方面是靠工业等部门的利润积累,积累率高达30%。另一方面是靠农业部门的“被动积累”。主要靠农业的人、财、物的支持,靠减少农业投资,靠对农产品高征购,低价格的剪刀差取得工业化资金。它约占工业化资金来源总额的30%。再一方面是靠增产节约、压缩个人消费基金比重来筹集工业化资金。此外,税收、公债、捐税、储蓄也是工业化资金来源的一部分。总地来说,苏联没有殖民地可以掠夺,不依靠举借外债,只能靠内部积累,当然鸭梨很大,这种勒紧裤带的内部积累,对国内的某些人来说当然是不能容忍的,“民国黄金十年”那种不积累,只消费的制度才是“天上人间”。

关于剪刀差问题再多说一句,工业品卖给农民的价格确实是偏高了的,但是苏联的经济并不片面追求高利润,即使处于垄断地位,其目的也不是谋取超额垄断利润。早在1927年4月29日斯大林就在演说中指出,工业品的出厂价格不断降低是苏联工业必须遵循的基本路线。苏联的工业生产是为大多数人服务的(不是专门为少数上等人服务的),确保无产阶级于农民、工业与农业的结合,才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基础。

苏联工业化获得巨大成功的原因,除了实施计划经济,摆脱狭义经济利润的束缚发展生产之外,简单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斯大林同志的坚强领导和全党全国人民的艰苦奋斗,苏联的工业化路线,在苏联党内的争议是很大的,有很多反对的声音(其中有很多意见也是有道理的),只有斯大林同志能够排除万难,以最快的速度坚决推进苏联的工业化进程,赶在帝国主义全面进攻苏联之前做好准备。强调一下,这个工作是很艰巨的,比如在1929年4月25日斯大林同志写给母亲的信中就提到:“很久没有收到你的来信了——很显然你是在生我的气,但有什么办法呢,上帝呀,我实在太忙了。寄上150卢布——我已倾我所有。如果还需要钱,请告诉我,我尽可能寄上。”这说明在这个一五计划全面展开的年份里,斯大林同志已经忙得没有时间去看望他的母亲了。

2.西方列强自我瘫痪,在1929年这个一五计划全面展开的年份,美国人主动引爆了一场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除苏联外,西方各国哀鸿遍野,一片萧条。而苏联经济却一枝独秀,风景这边独好。在大萧条期间,苏联采取了一些明智的对外经济政策:

第一,引进技术,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截至1931年,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个,总值为8300万卢布(当时,1卢布约合0.5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第二,大量进口机器,这个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是卖给苏联。1929~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是销往苏联,到1932年这个数字为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

第三,重视“智力进口”,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人。

第四,吸引国外贷款,1929年之前,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

第五,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则准备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并可能在近期内购买1亿美元的有色金属,2亿美元的黑色金属,约1亿美元的纺织品、皮革原料和橡胶,约4亿美元的设备和5000万美元的消费品。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cmosplay:【原创】4.集体农庄

通宝推:唵啊吽,岳阳,金口玉言,xm,xiaobailong,桥上,
家园 看到3、计划经济,决定冒泡宝推,静候楼主发完。
家园 有些说不通

犹太人积极革命的原因,还是因为沙俄的反犹政策。

城市里的犹太人出门都要带证件,如果被警察找上,没有证件,有你好受的。

农村里的犹太人就更惨了,当时的法律根本就不保护农村的犹太人,杀个把犹太人,根本就没人管。

家园 【原创】4.集体农庄

计划经济一章里,给苏联的工业化建设和斯大林同志的正确领导,唱了一点赞歌,这一章就该对1926-1941年期间苏联经济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和埋藏的隐患加以批判了。

这15年最辉煌的成就无疑是以国家计划的方式实现苏联的工业化和电气化,那么就先拿工业化建设开刀吧。要说快速实现工业化和电气化,这个目标倒没有错,斯大林认为苏联比西方落后50-100年,比如1920年苏俄工业产量只占世界工业产量的0.5%,被一个小小的波兰打得抬不起头来。因此斯大林提出苏联要生存,就必须在10年内基本赶上西方,当然,他必须采取的最快的方式,但是这种方式要想发挥作用是需要很多前提条件的,我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条:

1.幅员辽阔,人口众多,资源丰富,农业基础好,这就为工业化建设提供了足够的自然资源、劳动力和农产品,并为工业投资提供大量资金,没有这些硬件条件,光靠国家计委的官僚在那里拍脑袋,不可能实现工业化(也不一定,像日本德国那样投靠一个老大,资源和农产品的缺口也好商量)。好在苏联的硬件条件还不错,只要能有效地组织动员起来,就能发挥出强大的战斗力,当然也得看谁组织,怎么组织,同样一群人,被蒋介石组织起来,就只善于炸毁大堤,不战而逃,一溃千里,被主席组织起来,就能横扫千军如卷席。

2.工业落后,世界上有现成的设备、技术、工艺可以购买和借鉴,要实行赶超战略,有成熟的学习对象非常重要,没有现成的样板,计委的官僚那是经常抓瞎(听说日本通产省八十年代在技术路线的选择上就干过不少蠢事)。好在美国经济主动自爆了,也是巧了,苏联可以比较方便地从西方引进资金、技术、设备和人才,这样才好说赶超。要是工业落后的面貌已经改变,没有现成的路线可以借鉴,靠官僚们高瞻远瞩,开拓创新,实现产业升级,那就是非常不靠谱的一件事了。当然如果官僚们一开始就放弃赶超,祭起比较优势的大旗,那也就没那么多麻烦事了,反正落后国家的重化工业是永远不会有比较优势的,那就干脆不要发展了,给西方打工,人家吃肉我喝汤,随时准备在金融上挨一拳,吐点血滋补西方,这种日子普通老百姓怎么样说不好,官僚买办的日子肯定不会差。

3.高效率、低损耗的官僚系统,很显然,计划经济需要以大量的行政手段干涉经济运行,如果官僚系统运行不畅、内耗严重,那么再好的计划,也没法执行,最后肯定是一团糟。但是,官僚系统不好调理啊,首先,苏联内部并不是斯大林一家独大、一言九鼎,而是山头林立、派系众多,内部意见并不统一,比如犹太人就和苏联人意见不同,认为不应该全力推进工业化进程;其次,掌握部分行政司法资源,控制社会舆论的文人,有自己独特的利益要求,他们希望掌握较大权力,对国家做出较少贡献同时获取较多利益,工业化进程中普及全民教育的内在要求遭到他们本能地排斥,由于这一章是讨论经济,不是讨论肃反,这部分内容点到为止,在下一章再展开论述。

满足了这几条,也不是说计划经济就可以无往而不利了,这玩意儿在不同领域的效果还是不同的。就三大产业来分,用在第二产业效果最好,用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效果就差。在第二产业里面,重工业和采矿业最为适合,轻工业和建筑业就差很多。在重工业里面,又以国防工业最适合采用计划指导。

换句话说,决不是放之四海而皆准,而是用在不同部门效果不同,那么在苏联国力孱弱,特别是重工业和国防工业极其落后的条件下,鉴于国际形势极端险恶,世界大战一触即发,适当牺牲其它部门的发展,为工业让路的思路就是现实需要。但如果内外条件改变之后仍然抱残守缺,那麻烦可就大了。

如果说工业化进程还算是有利有弊,利大于弊,成果显著的话,农业方面的情况就有真的点凄凄惨惨戚戚了。帝俄时期的农业,生产方式当然比较落后,但是各种农产品的产量还是不少的,因为工业非常不发达,所以大量工业品依赖进口,上等人要用啊,不进口怎么行呢?有进有出,大量粮食石油等农矿产品就要出口,所以农产品产量还是很可观的,再让占人口大多数的底层农民、农奴勒紧裤带,也就皆大欢喜了,反正只要摇动笔杆子的文人有吃有喝,这就是“太平盛世”,“黄金x年”了。底层饿死再多,生活再困苦,也没什么关系,只要文人自己没事,就决不会是“x年浩劫”。

说到农业,就绕不开苏联革命史,不过这个题目太长了,得在后面开专贴论述,这里简单说一点,苏联的革命历史比较离奇,是依靠列宁的高瞻远瞩,在圣彼得堡搞中心开花,从而在一夜之间革命成功,革命党在中心城市建立政权,反动派退到反动势力强大的边远农村,在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反扑。

所以苏联的主要支持力量是大城市里先进的工人阶级,在农村的力量比较薄弱。所谓工农联盟曾经在一部分农民那里,在推翻沙皇问题上找到过共同点,但是这终究是一个非常不巩固的联盟,大家很快就各奔东西了。

那么政权建立之后,最紧迫的两个问题:1.打退反动派的进攻,维持生存;2.找到足够的农产品,维持生存。甚至工业化的问题都是看起来比较遥远的将来才需要考虑的问题。

其实说白了,在苏联,指望百万农民兄弟踊跃参军,踊跃支前都是白日做梦,必须派出武装工作队下乡,解决农产品供应问题,维持生存。这个法子看起来并不美妙,实际上也不美妙,但是为了在残酷的战争中活下去,也实在没有办法。那么战争结束之后呢?

战争结束了就不用吃饭了吗?当然还是要吃的,高价收购农产品?当然可以,只要财政允许,这当然是不可能的。而且战争结束还带来了一个问题,斯大林要推动工业化,虽然很多犹太人不同意,但还是做了,搞工业化要进口很多东西,卢布不好使,进口东西需要外汇,外汇需要出口东西去换。制造业出口和笑话没啥两样,除了出口原料和燃料,还是要出口农产品才行。既然没法高价收购农产品,那就只有低价收购。但是低价,农民自然是不愿意卖的,斯大林想了个主意,搞集体农庄,把农产品生产集中起来,方便控制,然后收购过来,吃掉或者卖掉,ok!问题解决了!

当然是无稽之谈,小农经济固然是落后的生产方式,地广人稀的苏联当然需要大规模,机械化,化学化的农业生产方式,但是你不能这样乱搞啊。有本事的话,先发动农民,再集体化行不行?可惜没那个本事,在农民中力量太小,还要办大事。就算没功夫干那种细活,工作体贴一点,注意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收购粮食的时候,别太攀比,给农民留下足够的口粮,也不至于让欧洲的粮仓因为非自然灾害的原因闹大饥荒嘛。

最后,饥荒这东西,历朝历代经常有,不稀罕,你只要把文人都安抚好,照样是太平盛世。文人嘛,一杆大笔翻云覆雨,最擅长颠倒黑白。比如波兰白军屠杀红军就可以不提,红军在卡廷森林杀一些白军战犯就是十恶不赦,就一定要年年讲月月讲天天讲。偏偏还把文人给开罪了,连文人都没有特权了,这还了得?是可忍孰不可忍?文人们口诛笔伐,所以这千古骂名也就坐实了。

cmosplay:【原创】5.铁血肃反

通宝推:唵啊吽,evilpanda,詹姆斯,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5.铁血肃反

那么还是从苏维埃的诞生说起吧。布尔什维克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是在两派人的领导下实现的,一派是希望解放沙皇俄国全体人民的苏联人,一派是共济会领导下的犹太人(至于犹太人的国籍,似乎并不重要,大家都清楚,和热爱自己祖国的普通人不同,犹太人一般都另有效忠对象)。犹太人的人数,大约占俄国总人口的2%,那么犹太人在苏联政府各委员会里面所占的比例,是不是也是2%呢?我专门贴了个图加以说明:

点看全图

我想事情很明白了,一共274人,犹太人占了232人,犹太人占据了总人数的84.67%,是大股东,俄罗斯人必然是小股东,斯大林这样的格鲁吉亚人当然是散户。

苏联的建立,曲折复杂,不过这个话题先放在后面。单说苏联成立后的斗争。执政的苏共,完全没有执政经验,也没有执政基础,整个党团队伍在不久前还在反动政权的严厉打击下处于半瘫痪状态,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主要是依靠工人和士兵的自发斗争获得胜利的,苏共并没有起太大作用,当然也没有能力起多大作用。

政权建立之后,政权党面临前所未有的困难,而自身队伍成分复杂,混乱,缺乏战斗力。必须加以整顿才能救亡图存。自己的队伍必须整肃,外面的敌人必须镇压,肃反大业在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还没有成立时就已经展开了。站在明处的白卫军由新成立的红军对付,隐藏在暗处的各种敌人就由肃反队伍来清洗。

需要对付的敌人多种多样,比如,有马林诺夫斯基这样的内奸,根据警察局的命令混入社会民主党内部,在参加竞选时,警察急忙逮捕了所有可能威胁其地位的党员干部,以保障其当选,从而使他能够参加社会民主党代表大会,并当选国家杜马的代表。当然,革命胜利后,根据法庭的命令,内奸们都被处决了。

有其他党派的反动分子,比如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之类的党派成员,代表其他阶级的利益,以组织反革命政变等方式试图颠覆革命政权,当然,反动分子遭到革命政府力所能及的镇压。

还有社会民主党内部的反动派,比如孟什维克之类的,也喜欢反对革命,理所当然遭到镇压。

还有很多不反对革命的人,持有不同的主张,比如代表农民的利益,反对国家工业化,也遭到镇压。必须指出,作为一个农业国,代表农民利益的人数量很多,反抗也很坚决,有很多人以白卫军的方式武力抗拒工业革命的到来。惨烈的内部斗争导致血流成河。

还有一些人不仅不反对革命,反而是革命队伍的一部分,只是政治主张有所不同,比如赞成无政府主义、对民主选举有自己“独特”的看法……其主张也未必都是反动的,但是造成政权内部混乱,运转失灵,而当时苏联的内外形势又不允许有一个宽松的内部环境。所以很多人也都遭到镇压。

还有很多其他人,同样也都未必是什么坏人,只是站队错误,在严酷的环境中遭到镇压。

以上各种情况,也没有太多好讨论的地方,镇压了也就镇压了,换成谁去操作,只要想把事情做好,所作出的决定差别都不会太大,所以也就这么着了,跟斯大林的关系并不是特别大。也没有太多可以争论的东西。

那么跟斯大林关系大的是啥米呢?就是质疑比较多的那部分。

通宝推:种植园土,唵啊吽,

本帖一共被 3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原创】6.托洛茨基

上一章:cmosplay:【原创】5.铁血肃反

先说明一下,之所以第一个出正传的人是托洛茨基,主要原因有3:

1.铁血肃反一章的修改期限过了,改不了了,下面要展开就得另开一章;

2.老托是一个比较重要的人物,他所领导的“托洛茨基反党集团”比国内几个月前刚刚打倒的反党集团还要重要,他所掌握的“不断革命论”这一反动思想也是一种比较重要的反动思想,给了我很多启发;

3.老托虽然重要,但也没有重要到列宁、斯大林那种程度,之所以第一个单列,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比较喜欢老托这个人。老托的各种反动思想,特别是他对“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德国革命、西班牙革命过程中的各种奇特思路的深入批判,虽然属于“托洛茨基主义”,是一种反动的、已经被打倒的思想,但是这些思想对我很有启发。那么俗话说“爱屋及乌”,我对托洛茨基本人也比较喜欢,老托可以算是我思想上的导师之一,虽然不能说是“伟大的”。

那么言归正传,在苏联革命中,列宁是独一无二的伟大领袖,他有着非凡才能和领导力,他目光敏锐,总是能够发现本质性的问题,指出正确的前进路线,从而一次次把社会民主党从灭亡的边缘拯救出来。众所周知,社会民主党革命过程中曾发生了两次重要的分裂,第一次是在1903-1904年,当时他与俄国社会民主党的全部老权威——普列汉诺夫、阿克雪里罗得、查苏利奇——决裂了,井与杰出的年轻的马克思主义者马尔托夫和波特列索夫决裂了;第二次是在反动年代,当时波格丹诺夫、卢那察尔斯基、波克罗夫新基和罗日柯夫这些非常有资格的作家全都离开他。

而列宁的亲密合作者季诺维也夫和加米涅夫能力有限,因此列宁能够也必须在布尔什维克派(也即列宁派)的革命斗争中起主要领导作用。在党按照列宁的路线大步前进时,总是能够较好地保存实力并发展壮大,而当列宁的主张被处于多数派的一方否决时,比如在一次革命后的杜马选举问题上,革命总是容易遭到挫折和失败。再比如在俄国革命道路问题上,在普列汉诺夫等人都还坚信宪法改革是革命革命的中心任务时,列宁划时代地把土地革命作为俄国革命的中心任务,虽然列宁的路线曾经在党代会上遭到否决,但是当党真正沿着列宁主义的道路前进时,才真正变得强大,变得有力,并最终夺取政权。

列宁之后,就是托洛茨基,托洛茨基在十月革命前加入苏共,在列宁遭到反动政权搜捕被迫躲藏起来的情况下领导十月革命并取得胜利(当时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斯大林等人都反对夺取政权,列宁回国后主张发动革命,震惊了整个中央委员会,几乎没有人支持列宁。布尔什维克领袖在没有列宁指导的情况下行事时,总是犯错误,通常是右倾。然后,列宁像救星一样出现,指明正确的道路,引导革命走向胜利。),并在接下来的内战期间领导军事委员会,组织建立了红军,打赢了内战,保卫并巩固了苏联政权。必须注意的是,由于列宁缺乏军事才能,而苏共的其他领导人如斯大林、季诺维也夫、加米涅夫、布哈林等人极度缺乏军事才能,托洛茨基在红军的组建和指挥工作中起了相当相当大的作用(但是不幸的是,几乎所有的内战时期的红军领袖,以及所有后来缔造红军的人,最后都变成“叛国者”和“间谍”。)。

根据苏共的决定,沙俄军队解散回家,随即白卫军风起云涌,托洛茨基只得把一些旧军队军官,大批毫无战斗经验的工农群众捏合成苏联红军,抗击从四面八方向无产阶级政权发动进攻的白卫军,在1918年,红军76%的军官是前沙皇军官,新生的红色指挥官只有12.8%,而且职位较低。

托洛茨基组织红军抗击敌军的进攻,匆匆赶到正在崩溃瓦解的战线,稳住部队,组织进攻,并在胜利向前进军前赶往另一个正处于危急之中的战线。托洛茨基本人在3年内战中从未随着胜利的军队向白军进攻并犁庭扫穴,他总是待在形势最紧张、最恶劣的那个战场。好在他具有一定的军事才能,总算保住了大部分国土。但是,芬兰和波兰作为苏联固有的不可分割的两个省,却永远从苏联的母体上分裂了出去。

国家分裂的源头应该是红军在华沙附近遭遇的军事灾难,不过关于灾难发生的原因,托洛茨基和伏罗希洛夫等人的说法确并不一致,互相打架。这是探讨苏联史时比较烦恼的问题,托洛茨基的观点和贝利亚等历史学大师的观点总是不一致,经常是相反。托洛茨基认为在敌军已经完全集中在位于华沙附近的西方战线图哈切夫斯基周围时,斯大林指挥的西南战线拒不执行总司令命令西南战线把前进的方向急剧地转向扎莫斯蒂-托马舍夫一线,以打击华沙附近的波兰部队的侧翼,策应图哈切夫斯基占领华沙,然而西南战线司令部,拒不执行命令,继续向西方前进,试图独自占领位于主战场300公里以外的利沃夫。几天拖延之后,斯大林部才调转方向,向主战场移动,但波兰军队主力齐聚之后已经展开反攻,华沙已成泡影,距离由原来的10公里越拉越大,变成100公里。

另一方的说法变化多端,叛徒托洛茨基阻挠红军挺近利沃夫,但掉头北上的第一骑兵军也已经来不及击破波兰军队向进攻华沙的红军侧翼发起的反攻。迟至1930年,法西斯匪徒托洛茨基还被公认为反对向华沙进军的几,其罪名是不愿意用刺刀来传播社会主义,但是在1935年,却又宣告说奸细托洛茨基是主张向华沙进军的,支配着他的是他要用刺刀把革命输入波兰的决心。

苏联的第一批领导人,在列宁之后,就是托洛茨基了,当然,这位是一个反党集团的头头,托洛茨基之后的其他领导人除了斯大林,也没有好东西,列宁任命的国民经济领导人——李可夫是一个“自己供认”的资本主义复辟者和后来的法西斯主义代理人;所任命的共产国际的领导人是后来的法西斯主义者和叛国者季诺维也夫;所任命的党报领导人和共产国际领导人之一是未来的法西斯匪徒布哈林……天哪,列宁身边都是些什么人啊!

内战结束后不久,列宁就因病离开工作岗位,不久后去世。列宁身后的苏共派系复杂,斗争激烈,但是主要可以分为3大派别——左派、右派和斯大林派。列宁之后,再无列宁,我个人的意见,接受列宁的领导,我服气,但是接受列宁身边的那些歪瓜裂枣的领导,我不服。所以列宁之后苏共的党内斗争是一个必然事件,是压制不住的。

先看一下力量对比,托洛茨基当然是左派,负责军事委员会;斯大林是斯大林派,斯大林是总书记,控制监察委员会、组织局、书记处;剩下都是右派(注意右派内部成分复杂,主张也不一样),季诺维也夫在政治局和中央委员会占多数,而且控制列宁格勒组织,他的伙伴加米涅夫控制莫斯科组织,但是其他地区的党组织归总书记领导,剩下布哈林、李可夫等杂鱼也掌握不少权力。

接下来再谈谈各派别的政治主张,左派主要有列宁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两种主张,两者的差别不大也不小,一句两句还真说不清楚,又不想长篇大论。这里就先简单说一说列宁主义和托洛茨基主义关于俄国革命道路的论述吧:

列宁主张:落后的俄国资产阶级是不能完成它自己的革命的!经过“工农民主专政”取得的革命完全胜利,将肃清土地上的中世纪制度,将使俄国资本主义照美国的速度发展,将加强城市和乡村的无产阶级,将使社会主义斗争成为真正可能。另一方面,俄国革命的胜利将大大推动西方社会主义革命,西方牡会主义革命不仅能保障俄国免除资产阶级复辟危险,而且使俄国无产阶级能够在较短的历史时期内夺得政权。

托洛茨基的不断革命论则主张:俄国民主革命的完全胜利,只有采取依靠农民支持的无产阶级专政形式,才是可以恩议的。无产阶级专政将不可避免地不仅把民主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而且把社会主义任务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同时有力地推动国际社会主义革命。唯有西方无产阶级的胜利才能保障俄国免除资产阶级复辟危险和完成社会主义建设。

可以看出,两者有共识也有分歧,但是其共同点在于推动世界革命,这是主要矛盾,是左派和右派、斯大林派主张之间最主要的差别。

斯大林派想要掌权,就必须先打倒同样掌权的左派,左派最重要的人物是列宁,列宁固然不太好打倒,但是列宁身体不好,很快就被真主打倒并召唤走了。列宁之后,就是托洛茨基。列宁身后留下的左右斯三派相互制衡,谁也不能一家独大,倒有点类似南方大国,晋国灭亡时的格局,哪两派先联合,剩下的一派必定要糟糕,斯大林派明白这个道理,右派也明白这个道理。

托洛茨基虽然在内战战场上表现不错,确实会打仗,但是这个时候居然弄不清楚形势了,或者能弄清楚但是无能为力了。这时候右派必然不会和左派联合,斯大林派必然要和人联合,但是左派主力在朝(蒙列宁提拔,大批老党员,高级干部都是左派),右派主力在野(不是指老百姓,是指中层干部,新党员,左右两派都有大批基本群众,斯大林派没有群众)。

下一章,说清楚斯大林派和右派联合扑灭左派,斯大林派和右派争斗的过程。

cmosplay:【原创】7.左派右派

通宝推:唵啊吽,aiyoho,清徽,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又见无所不在无所不能的罗斯柴尔德

大家都知道,狡猾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在策划俄国革命之前,巧妙地将巴库地区的石油产业全盘转让给了愚蠢的接盘者——皇家荷兰·壳牌集团,当然,在十月革命之后,这些产业全都被收归国有了。

这个从哪看来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