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文摘】走马西海固(1-7) -- aokrayd
个人从事助学活动有优点有缺点。优点就是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握中,缺点就是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可能会有感情上的波折和打击,甚至不排除上当受骗的可能。
但是现在民间在这方面也很活跃。在美国的助学组织就有好多,象OCEF现在以经有了一定规模,做起事来就更容易一些。就是在国内现在也有不少这方面的活动。都是从民间发起。所以只要有心,个人总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道路是曲折的,前途是光明的,是要靠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作者说的很对,每一个人,都应至少能活得有基本的保障和尊严。至少在中国,我们要努力做到这一点。
很多事情想不明白,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的行动。确实,重要的是我们做了我们应该做的事。
没有生活品质的提高,要让捐款都用在教育上是很难的。但是这并不妨碍我们继续提供经济资助。伤心总是难免的,这在捐款的时候就应该想到了。
俺觉得需要有组织地了解被资助的学生的情况。我们不能逼迫孩子去上学,各家有各家的难处。但是我们应该尽可能把资助送到那些坚持上学的孩子手里。这样也可以减少对脱贫不利的依赖性。
事实上发生过家长将资助金用于生活上的。这是一种很为难的情况。生活困难确实需要帮助,但作为基金必须对捐助人负责。我们只能各有侧重点。无论如何,孩子接受最基本的教育是必须的。今年国家开始全免贫困地区的学费后,情况改善了不少。
我们是通过在地区的协调员了解情况,再通过监察员去核实。
您在龙门的问题我也以另作答复,感谢您的支持。
但是我完全同意作者的观点,教育,尤其是最基本的教育,是必须保障的。这一点。国家前几年做得不好,但今年从我们了解到的情况来看明显有所改善,但欠帐太多。
另外,美国和澳洲的农村开始并不是很穷吧?我不是很肯定,但记得他们的穷困反而是工业化以后由于商业资本的压榨而造成的。
扶贫是一件很难的事,只有他们自己才有走出贫穷,我们只能尽可能地给他们创造机会。教育,尽管需要的时间长,却是比较有效的。
估计你不到三十五岁,对文革任何直观感觉都没有,所以分辨资料的能力也有限。
直接看当初的报纸很重要,但并不是所有的东西都在报纸里。 比如,66年文革造成工农业产值大滑坡,拿发电量这个工业化重要指标来看, 三年后才回升到文革之前。这些当年的报纸里有报道吗?
其实,在一些左派理论家里面,一直有究竟是三年文革还是十年文革的争论。从理论上来看确实有道理,三年之后官僚体系基本恢复,毛做出很大的妥协,文革的本意已经改变了。 但是,如果十年文革都象前三年那样搞下去,工业化还有希望吗?
看见这话有点哭笑不得。 没有文革前期被批倒批臭的前17年,工业化有可能吗? 更不要说完整的工业体系了。 文革有其功劳,但抬高到这种程度,徒增笑耳。
看看下一段历史的记录, 66年周总理与林彪在天安门城楼争锋相对的讲话实况
我想,这恐怕是当时总理所能做的,最大的努力了吧!
文革有建设性,但破坏性的一面也是很大的,真正严肃对待历史的不应该对这些事实漠视。比如“两弹一星”功勋科学家姚桐斌在1968年被打死, 赵九章自杀。如果不是周总理后来千方百计不让国防科工委系统搞得太过分,导弹恐怕上不了天。 中国的国际形势,会糟糕许多。
先父当时也在山沟沟里为此奉献, 不夸张的说,“两弹一星”是他们那一批人用命换来的。可是,如果没有周总理全力阻止所谓“政治挂帅”, 这些真正干活的所谓政治“逍遥派”们时时刻刻都有被“革命积极分子”们做为白专道路分子揪斗的危险;即使有总理的庇护,干活的人也依然是战战兢兢,夹着尾巴做人。 总理去世,人人自危,这是当时很多人真实的感受。
很欣赏你对文革认真探索的态度。但做学问不是做律师,不能只关注收集对自己观点有利的事实,必须关注多方面的事实。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这个好像应该是回复另一个帖子啊
张在其中所表达的那种绝对的、不宽容的、排斥异己的精神散发着一种法西斯的气息
要么皈依我的信仰,要么灭绝。
不寒而栗啊
原来是回乱之后剩余的陕西回族的后人。。。其实与其住在这样的地方,迁出并回到他们曾经居住的陕西平原可能也是一个选择
是在这个主贴下面
我对文革确实不甚了解,目前只是尝试从另一个角度看问题。
从文革纲领中,我看到的是对抓革命促生产的追求,理想和现实有距离,为什么有距离,我也在想。
另外,看到文中说当地很多人家都有六七个孩子。如果我也生六七个孩子的话,肯定也吃不上饭上不起学。凭什么他们多生,我们替他们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