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报纸里的文革1966 -- 天天向上A
没关系啊。
张华生前还受过批评的,因为他爱听个邓丽君的歌曲,结果在组织生活会上被批评教育了。当然,这些细节,报纸上就没有了。
不过香港的书好像限制在2000册内,但好过没出。
電郵: [email protected] 電話: +852-2550 8911 傳真:+852-2104 5136
大风网站。
天天向上同学也许报纸看得太多了,完全忘记了现实生活。当他痛批“后35年”的“碎片化”的时候,忘记了35年以前人民是被如何钉死的。
那个时候,组织有两做大山,比如来佛的五行山还厉害,一个叫做户口,一个叫做单位。户口不仅决定了人民中的一员住在什么地方,能否到粮店去买粮,能否去人民的国家办的企业上班挣钱,还决定了这个人民中的一员的子女将如何生活。这个户口不仅把人民分为农业人民和非农业人民,而且把农业人民和非农业人民分为不同地区的农业人民和非农业人民。例如伟大祖国首都的非农业人民就比县城里的非农业人民要高级一些,因为首都的供应是要确保的,而且把首都的户口换成县城的户口很容易,而反过来很难。
单位不仅仅是你上班挣钱的地方,在很大程度上还是你生活的环境。你的几乎一切问题,包括住房,都需要单位解决。你的邻居很可能就是你的同事,你的配偶很可能就是你的同事,你的孩子的同学是你的同事的孩子。你要结婚,需要单位出具介绍信。你的信件多半是寄到你的单位而不是你家。如果你想换一个单位工作,首先要经过你的单位同意,否则单位就会用一种叫做档案的绳子把你拴住,让你动弹不得。当然,这样的单位是人们向往之至的地方,绝大多数人民的成员都希望自己能够进入这样一个单位,并为此摒弃那点可怜的小资产阶级自由性。
不知道天天向上同学是不是觉得户口和单位两座大山压迫之下的人民是团结一致的?是没有碎片化的?
人与人本来是不一样的,人人平等不等于人人相同。绝对平均主义不是没有搞过,也是有成效的,但后来还是放弃了。既然天天向上同学写的是报纸里的文革,我来添一点报纸里的前文革破除资产阶级的法权思想。口号喊得震天响,可是到了文革,也没有回到供给制。
据说,有一个对联中说不审势即宽严皆误
又据说,有一个成语故事叫刻舟求剑
乌托邦是美好的,但马克思主义不是乌托邦。
那改开后岂不是泰山五岳。
“天天向上同学也许报纸看得太多了,完全忘记了现实生活。”
我咋看你现在就活在平行空间尼......
撇下老小,外出务工奔全年嚼谷。有个头痛脑热自己顶着,子女教育自己想折,要
落户城市,房子卡着。
难道北上广的人民都是解放前的土著,那6.7十年代北上广就是个当今每逢春运时的
"鬼"城。那年代,城市非城市收入比就1.5比1。一方水土有工作需要我建设,为啥
非跑到异乡去忙活。
真有大能耐,我看当年社会,还是会吸收你到释放才化,为人民国家更需要的岗位
。不知道你老有多大的能耐,容不下你这大佛。
你讲“你的几乎一切问题,包括住房,都需要单位解决。”
我看白姓还是普通人多,乐于老婆孩子热炕头,平安幸福。
多数纺织厂下岗分流,厂区变成死城直到十年后卖地皮了事
天天向上批判后35年的碎片化,我说35年前人民也是被分割的。至于人民生活水平的变化,是另外的课题。
至于北上广是“鬼城”,我70年代就生活在北京,周围多数人是第一、二代北京人,怎么没见过北京变鬼城?
相信同龄人们多少有耳闻这事才对吧。
那阵小,自然不大懂,只是听周围大人们闲聊,提到了大学生的生命价值和农民的哪个高哪个低,有没必要去救。
想想也是可怕啊,这种把性命划分出等级的调调在1949年“站起来”之后换个面具又可以堂而皇之的出笼,卷土重来。
可行点的办法是教育和宣传领域,或者说是文化部长和教育部长全都由毛主席直接担任,让他集中精力抓这个,绝对万无一失。
可是哪里找马前卒等人的龙空穿越团去当领导人?那样别的又没法管了。
教育部和文化部在当时来说就找不到合适的人去管不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