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俺看的张艺谋的电影 -- 天煞穆珏

共:💬24 🌺50 🌵1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俺看的张艺谋的电影

看《金陵十三钗》讨论的这么热火朝天,俺也来凑个热闹吧,不过主要讲一讲俺看过的老谋子的电影,当然,在此之有先来总结一下老谋子的电影到底有多少。

1984:《一个和八个》 摄影   

1984:《黄土地》 摄影   

1986:《大阅兵》 摄影   

1987:《老井》 主演   

1987:《红高粱》 导演   

1989:《古今大战秦俑情》主演   

1989:《代号美洲豹》 导演(与杨凤良合作)   

1990:《菊豆》 导演   

1991:《大红灯笼高高挂》 导演   

1992:《秋菊打官司》 导演   

1994:《活着》 导演   

1995:《摇啊摇,摇到外婆桥》 导演   

1996:《有话好好说》 导演   

1996: 受邀参与电影《卢米埃与四十大导》(本片是为纪念“现代电影之父”奥古斯都·卢米埃与路易斯·卢米埃兄弟而拍摄) 导演/演员   

1998:《一个都不能少》 导演   

1999:《我的父亲母亲》 导演   

2000:《大宅门》 客串(饰李莲英)   

2000:《幸福时光》 导演   

2002:《英雄》 导演      

2004:《十面埋伏》 导演      

2005:《千里走单骑》 导演      

2006:《满城尽带黄金甲》 导演    张艺谋   

2007: 戛呐电影节60周年纪念短片集——《每人一部电影》之《看电影》 导演   

2009:《三枪拍案惊奇》 导演    

2010:《山楂树之恋》 导演   

2011:《金陵十三钗》 导演

我发现,老谋子的电影,从1984到1994年拍的电影俺都看过,《活着》看的还是碟片,觉得拍得还不错,葛优还凭这部戏拿了个戛纳影帝吧。

当时好像国内没怎么报道过这事,当时还不理解,后来找了碟片来看才知道是怎么回事,《活着》这戏,也就是对那些在民国时富贵,后来变成普通百姓的人有触动吧。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也是看碟片,但是只看了一半,看不下去。

《有话好好说》倒是看过好多回,觉得他拍这个跟冯小刚有得一拼,觉得这电影拍得好,姜文很活宝啊。

然后从1998年到2001年他拍的电影都没有看过电影,倒是2002年出的《英雄》看过了。前面一直都很欣赏,武戏拍得也好,最恶的就是陈道明演的秦始皇,说在梁朝伟送给他的那副字里看到‘和平’两个字,当时就笑场了。

然后到了05年,因为高仓健的原因,去看了《千里走单骑》,其实也就是一个小品故事吧。

我都忘记了06年是因为什么原因去看《满城尽带黄金甲》的,只是看过这片之后,我就不太提得起劲去看老谋子的戏了。

09年是因为小沈阳和孙红雷去看了《三枪》的,网上很多人说这就是二人转吗,好在俺在看《三枪》之前,并不了解二人转,所以看得还是很喜庆。老谋子让男女主角穿上中国传统的红男绿女妆,俺看着就很开怀。

然后就到如今2011年尾了,来了个《金陵十三钗》,说句不厚道的话,当初新闻说老谋子要拍这戏,俺也不知道原来这里面有那么厚重的东西,就在想,老谋子要拍《红楼梦》吗?可是《红楼梦》里只有十二钗啊?在没了解这戏之前,还真的以为老谋子要去实现自己的又一梦想啦。

俺记得老谋子之所以拍《英雄》,好像是因为中国导演都有武侠梦这样一个梦想。但是俺想,中国导演不见得就没有一个《金瓶梅》般的梦想吧。

后来才了解到,原来此金陵非彼金陵,居然是对于中国人来说最沉重最伤痛的空间产生的戏。

去不去看?看着西西河影视版头版,这电影的讨论霸占的版面频率,忽然觉得现实比电影更精彩啊。

好奇心渐渐消退,今年就这样过去喽。

关键词(Tags): #金陵十三钗(打发时间)
家园 《一个都不能少》、《我的父亲母亲》,这两个都不错。 
家园 《金陵十三钗》其实就是一部小资戏。

首先说明,俺这贴仍然属于偏观偏言贴,不要对俺说‘没看过这部片就不能评’这类的话,俺的回答会是这样的:不看此片就不能评的话,那没经历南京大屠杀的,也没资格说这部片好与不好。

河里自从《金陵十三钗》上影后,俺数了数,总共有十一个贴子在首版和次版里面,可谓争论得热闹。

然后俺又去看了乌有之乡关于这部电影的贴子,只有六贴而已。其中一贴还在河里有载。那就只算五贴。

其实不论反对还是喜欢这部戏的人,都没有看到这部戏真正的贡献在于探明了中国城市小资产阶级在当下中国的力量。

其实这部戏,不是拍给关注历史的人看的,而是拍给小资们看的。至昨日止,此片的票房有3.6亿,按五五分帐来看,张伟平可得1.8亿,他这部戏的投资号称9000万美金,扣去虚报吹水的部分,俺想5000万美金的投资是免不了的。所以他才会说要保六个亿的票房。

这部戏最终能不能到达六个亿,俺也不清楚。不过呢,老谋子的眼光其实还是蛮敏锐的。他在2009年就已经很清楚他的这部戏是拍给谁看的。

只不过呢,老谋子还是太在乎国际大导演的招牌,非得把电影搞一个厚重的背景,才好显示他的‘大’。

这一点徐静蕾就没有包袱,所以一出《亲密敌人》轻松上阵。

其实两部戏,都是小资戏。

老谋子这次只是玩得有点大,将来的中国,如果能把电影成本最高控制在3000万美金左右,那么在中国上画的电影,部部有赚。

当然条件就是要对小资的味口。

通宝推:fride,
家园 你还是去看看吧,真的,哪怕是碟

否则老乱写,以后自己看了都觉得是个笑话

家园 这本来就是当笑话玩写,要不也不用声明偏观偏言。

不过这个小资的‘乱写’,倒确实是可以静待时间看一看的。

家园 我在看之前也跟你想法类似,所以还是劝你去看一下再说

如果之前对老外对中国人的看法和对日本人的看法有一定切身了解,就更能理解这部戏为什么要拍,为什么要这样拍。所以虽然你说了第一段,但还是得劝你花点票子看看,或者看盗版也行

家园 宝推且花之!

兄弟与我所见略同。老谋子就是狗改不了吃屎,木有办法!

家园 这样的戏我不会看的。

你可以说我固执。我在另一个贴里有回贴是这样说的:

如果对照这篇文章,那么我会说张艺谋拍的太美化日本鬼子啦。

不过我说的不算数,因为我没看这部戏。把洋鬼子当救世主,把日本鬼子当人来拍的戏,我都不看,从前陆川那部,到这部,都不看。

说句大白话吧,说这部戏是小资戏,还真是看在老谋子选了南京大屠杀这个背景口下留情了。要不然我会说,中国导演都去死,为什么要把日本鬼子个个拍的像人!!!

关于南京大屠杀,我在很小的时候,就买过一本书,是真实的报道集录。书中有一段关于一路走在郊野上,都能看到‘挂在树上,在风中飘的同胞尸体’的描述,这样的场景一直印在脑海里。

其实我想看到的,是一个很痛快(大刀向鬼子头上砍去,对日本鬼子复仇)的胜利的电影。

但这一生,都不会有中国导演拍出来,而我,也没有能力,没有钱拍!

关于日本鬼子侵华,既然看不到我想看的,至少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心,不拿同胞的血去做半点娱乐,如果看了这部电影,那怕有半秒钟的笑场,整部电影对我都会变得无意义。

这是我个人的固执。

家园 花,至少要学会管住自己的心,不拿同胞的血去做半点娱乐!
家园 谁掏钱,谁就是衣食父母。正确性,那是个啥东西?赚钱么?

张艺谋明白自己干啥的

家园 本来主帖还靠谱,而楼主这一贴的确就是乱写了。

也不需要静待时间看一看了,一看就是乱写。下面得说说我的理由,不然也是乱写

楼主说这是一部小资戏,可它也没具体说什么是小资戏。

像《亲密敌人》一样,影片本身透出一种小资情调?楼主没看这电影,只看了些评论和评论的评论以及评论的子子孙孙......所以,楼主说的小资戏大概不是这个缘由。哪是什么缘由呢?

其实这部戏,不是拍给关注历史的人看的,而是拍给小资们看的。

看来,楼主认为这是主要缘由,是城市小资产阶级拱起了票房。

到底什么是小资产阶级啊?“以生产资料的个体所有和个体劳动为基础的社会集团。主要包括中农、小手工业者、小商人、自由职业者等。”-------来自百度。

原来楼主认为看《金陵十三钗》都是这么一些人。可是,楼主贴里没有任何调查数据。而且楼主的看法也不符合我在影院对观众的观感(顺带说一句,我看了两遍)。

所以我认为楼主是在乱写。如果哪天楼主拿出观影调查证明了我的错误,那我一定道歉,或接受举报、罚款(我还有几个通宝,被罚得起)。

家园 别老看百度,那样木有长进

这不是数据问题,一定程度上也不是社会学问题,这是个政治问题。说明当下小资的特性不是靠数据就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阶级分析的方法。

引自《毛选》,《中国各阶级分析》

小资产阶级。如自耕农⑺,手工业主,小知识阶层——学生界、中小学教员、小员司、小事务员、小律师,小商人等都属于这一类。这一个阶级,在人数上,在阶级性上,都值得大大注意。自耕农和手工业主所经营的,都是小生产的经济。这个小资产阶级内的各阶层虽然同处在小资产阶级经济地位,但有三个不同的部分。第一部分是有余钱剩米的,即用其体力或脑力劳动所得,除自给外,每年有余剩。这种人发财观念极重,对赵公元帅礼拜最勤,虽不妄想发大财,却总想爬上中产阶级地位。他们看见那些受人尊敬的小财东,往往垂着一尺长的涎水。这种人胆子小,他们怕官,也有点怕革命。因为他们的经济地位和中产阶级颇接近,故对于中产阶级的宣传颇相信,对于革命取怀疑的态度。这一部分人在小资产阶级中占少数,是小资产阶级的右翼。第二部分是在经济上大体上可以自给的。这一部分人比较第一部分人大不相同,他们也想发财,但是赵公元帅⑻总不让他们发财,而且因为近年以来帝国主义、军阀、封建地主、买办大资产阶级的压迫和剥削,他们感觉现在的世界已经不是从前的世界。他们觉得现在如果只使用和从前相等的劳动,就会不能维持生活。必须增加劳动时间,每天起早散晚,对于职业加倍注意,方能维持生活。他们有点骂人了,骂洋人叫“洋鬼子”,骂军阀叫“抢钱司令”,骂土豪劣绅叫“为富不仁”。对于反帝国主义反军阀的运动,仅怀疑其未必成功(理由是:洋人和军阀的来头那么大),不肯贸然参加,取了中立的态度,但是绝不反对革命。这一部分人数甚多,大概占小资产阶级的一半。第三部分是生活下降的。这一部分人好些大概原先是所谓殷实人家,渐渐变得仅仅可以保住,渐渐变得生活下降了。他们每逢年终结账一次,就吃惊一次,说:“咳,又亏了!”这种人因为他们过去过着好日子,后来逐年下降,负债渐多,渐次过着凄凉的日子,“瞻念前途,不寒而栗”。这种人在精神上感觉的痛苦很大,因为他们有一个从前和现在相反的比较。这种人在革命运动中颇要紧,是一个数量不小的群众,是小资产阶级的左翼。以上所说小资产阶级的三部分,对于革命的态度,在平时各不相同;但到战时,即到革命潮流高涨、可以看得见胜利的曙光时,不但小资产阶级的左派参加革命,中派亦可参加革命,即右派分子受了无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左派的革命大潮所裹挟,也只得附和着革命。我们从一九二五年的五卅运动⑼和各地农民运动的经验看来,这个断定是不错的。

看看革命导师怎么说的吧。现在的“小资”大致等于城市中产,是现代性中塑造市民文化的中坚力量,而目前由于社会大氛围的缘故,其实大部分城市中产阶层是属于毛所划分的小资中的右翼。这些人的意识形态特点就是害怕社会动荡,“不革命”,具有相当强烈的软弱性。尤其是知识分子中的城市中产,因为握有话语权,这些力量成为塑造市民文化的主导力量。这种市民文化最大的特点就是保守,在思想上的表现为无病呻吟、消费主义的势利眼、执着于细碎之物、政治冷漠、重视家庭伦理、喜欢抽象谈论如“爱情”、“自由”或者“民主”等伦理价值,以及由此衍生的基于家庭伦理之上的粗暴政治判断、对自身城市中产地位的心理优势,以及由此衍生的对劳工阶层的心理优越感、对外地人的心理优越感,最后在消费社会和大众传媒共同推波助澜下的产生了小资们的自我认同和文化价值体系(小资们爱谈品味)。这种主导小资的意识形态所引向的审美趣味如何,自然就不难看出了——非革命的、自我麻醉缺乏自我反省能力的、维持自身心理优势的、着重文艺作品的美学特征(话说美学这个东西本身就是市民社会的产物,很多哲学家都对近代美学传统之于艺术的败坏有过论述)大于其政治意义的等等。

胡乱唠叨些,供你参考。

家园 电影人——投资的金主以外——本身就是小资产阶级中的

知识分子阶层,尤其当下消费社会,主流成功电影人又基本上不是左翼的情况下,电影是戏说是娱乐不是无病呻吟就是安慰剂。

13钗再怎么杰出都不过是一部戏说的商业片,无论再好的出发点,电影作为消费品决定张导难逃受人诟病称他消费民族的痛苦。

至于消费者的城市小资,看一场电影,掬一把同情泪,民族感情强化了。教育鬼子,只有一些善良的中国人才相信这套说辞吧。

家园 虽然不是太明白,不过看起来好像很多字的样子,花一个。

为了避免歪楼的嫌疑,这话题我就不接着往下整了。

家园 敢问你们是什么阶级?

扪心自问一下,你们还能划得成无产阶级么?

你们处处以左派自居,以无产阶级代言人自居。可你们真敢说你们是无产阶级吗?你们银行里没有一分存款,家里没有一套房子,楼下没有一辆车子吗?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