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抛砖引玉录】关于抗战史若干细节问题(又开始更新了) -- 春秋的老胡

共:💬103 🌺731 🌵1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家园 杨奎松教授关于平型关之战的这一段内容,有严重断章取义问题

杨奎松教授的论文《关于平型关战斗的史实重建问题》为了给“整个战斗过程中被歼日军估计应有四五百人”这一句来一个自圆其说,写了以下的一段——

关于这个数字,还在这次战斗之后不久,朱德就公开肯定过。他在1937年年底公开发表的著作中曾明确讲:此次战斗“他们(指日军)死了五百人”。朱德之所以这样讲,当然不是笔误或有其他什么原因。联系到彭德怀后来在内部讲话中也坦率地承认,这次战斗“只缴到不上一百条的完整的步枪”,可以想象朱德当年这种说法应当是在具体听取了汇报和进行了比较实事求是的分析之后得出的。而且,比较一下此次作战中双方死伤人数,也可以看出这种说法更合理一些。

现在不能确认杨奎松教授会否知道,有这句“他们(指日军)死了五百人”的一段话出自《大公报》记者对于朱德的采访,但杨奎松教授一定看见了完整的原文究竟怎么说的。民国书籍刊登的这段采访记录——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结合有关的版本整理如下:

我们这次在平型关作战是一个大战,这次能胜利就是因为有群众,使敌人的侦探走不进来,等到我们绕到敌人后方,直到我们开火之前,他们还不知道,这完全是群众的力量。……我们又有二连人(注:有版本写作“三连人”)稀稀落落地分布(注:有版本写作“分掩”)开,阻止敌人的增援步(部)队来到,大战之后,我们死了四十人,他们死了五百人,这可以证明他们步兵的攻击力量不强。

朱德说“他们死了五百人”明显指打援作战的歼敌人数。杨奎松教授公然篡改为平型关一战的歼敌人数。杨奎松教授的论文里只单独引用“他们死了五百人”,连“他们”指“日军”都得用括号来标注。何至于需用括号来补充呢?原来稍稍完整引用,即已明晰展示“他们”指敌人的增援部队,并不笼统指平型关之战中的敌人。那样,断章取义和瞒天过海则办不到的了。结合采访记录的原文看起来,杨奎松教授这样的掐头去尾不单单显示了其确实“看懂”了原文,也显示其断章取义的“处心积虑”。

为了自圆其说,杨奎松教授又再次断章取义,把彭德怀发言之中的“只缴到不上一百条的完整的步枪”截取了当成歼敌“五百人”的佐证,却全然不顾彭德怀的原话究竟说了什么——

关于群众游击战,是从平型关战斗之后,更加认识到其重要性。平型关是一次完全的伏击战,是敌人事前完全没有想到的,但是,我们没有能俘获一个日本兵,只缴到不上一百条的完整步枪。敌兵将枪打碎,伤兵自杀。敌兵的这种顽强性,启发了我们的认识。如果不是群众发动起来,组织游击战,民众大家来打它,要想随便歼灭它,是不那样容易的。只有群众的力量,才能削弱敌军的顽强性,群众性的游击战,当时就强调的提了出来。这是斗争中的教训,可是,还有未能认识这些教训者。

————————————

历史学术论文之中进行这样恶劣的“引用”,倒确可以套用杨奎松教授批评别人的一句话来评价:“把立论建立在种种错抄误读的历史资料和历史真实的基础上,怕是如同把漂亮的建筑建在沙堆上一样……”

通宝推:桥上,善良的恶霸地主,njyd,侧翼,大厨,2313234454dfsd,隹子火,ljsqt,等明天,SleepingBeauty,参考,豹子头,麦田揭发韩,

本帖一共被 2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首联即:“芦沟烽火连中原,抗日首战平型关”

芦沟烽火连中原,抗日首战平型关。

自古兵家争要地,铁骑飞驰倒马关。

孤军浴血战犹酣,六郎碑前敌胆寒。

莫道我比先贤勇,长城头上鼓角欢。

家园 杨奎松的断章取义给某些媒体打了兴奋剂

网发杨奎松的那篇用这个标题《平型关之战:朱德称歼敌五百 彭德怀称缴枪未过百》,干脆把断章取义的部分当成“主旨”了。

家园 这段1995年即发表,十年后也没改,学术作风比预想更荒唐

06年发论文仍沿用这段断章取义的内容,其后几年还曾单独取用这部分继续发表的……

家园 宝推

原来只是觉得杨奎松水平差,现在才知道他学品也有问题。

家园 打援能消灭这么多敌军吗?!

2到3个连,还稀稀落落地分布,居然打死500敌人。。。

八路自己每人有没有10发子弹啊,能消灭这么多敌人?

家园 访问中跟记者说的话可否采信,与将这段话断章取义是两个问题

这段话和各种回忆录一样,都可以结合别的文献就细节进行甄别和考证,但论文中那样断章取义不得不说有学风的问题了……

打援的战果同样可以慢慢讨论,不过需注意本身这“我们死了四十人,他们死了五百人”的悬殊战损比(一比十二倍半),其实也作为了“这可以证明他们步兵的攻击力量不强”的论据。

宝推
家园 杨奎松教授的水平公认可不低,不过水平和学品得分开看

他在文献引用上有这样的严重问题可不止这一例……

家园 我太笨

没看出来,总统宽恕则个。

家园 总统息怒

此贴看过多日,今日忍不住劝导一下。鲁迅文章看过后觉得无多大问题,他讽刺的主要还是报纸的文风。对中国军队的战绩主要还是有点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罢了。话说回来,若日寇在东北时间再长点,“华北治安战”的主力也许就是满洲伪军了。这是有朝鲜人为例的。

家园 此公写历史确实有问题

慕名弄了一本此公的中国近代通史中的内战和危机来看。此公有无水平不好说,无史识是一定的,以致我看到一半不能完卷。古人写史还是说天下人如何如何(虽然实际是指天下士如何)。这位倒好,满纸知识分子感到满意如何如何,后来连这都说不过去了,部分知识分子满意就行了。这种史识能写出什么东西就可想而知了,当然要满纸去找“匪类”的不足,试想如果平型关大捷歼敌再少,都被当时认为是一次大捷(国方也不否认),更可见其他战场的不堪。

家园 晕。我知道这个杨教授治史不严谨。没想到会这么严重。太可恶

我是看杨教授一个讲座,关于毛主席与蒋介石人生成功方面的比较,我发觉他把完全不具可比性,或者差距不以道里计的事实罗列一块,还宣称没差别。。。

看后非常气愤,曾尝试写过万言书,讲毛主席与蒋介石人生经历的巨大差异。

看您这样打脸,以前对杨教授只能算是不敬重,现在则是要鄙视了。

真是不知金冲及这样的前辈,怎么与杨教授为伍,提携后辈也不能提携这种后辈。。。看杨教授写的关于《毛泽东传》的就评传,本来以为只是学术史观的差异,现在看来,未必。

家园 兄台,不愿称楼上这帖为“打脸”,其实进行了史料甄别的工作

没有带着先入为主的看法,但看了论文之后,那引用问题却让人震惊……

有一个计划:近期把这个考证写成正规的论文,年底前看看能否有地方发出来吧。

也很盼望兄台提出有关的意见和建议。

家园 学术界多兄台这样的客观而不带任何偏见的风气,何至于此!

看着杨教授这等“大家”还可以招摇过市,搔首弄姿,真是竖子成名,更感叹像兄台这样扎实的风气之难得。

期待兄台的大作,多多问世,给我等曾经有志于学术的青年人一点不灭的希望。

家园 觉得最后一句引用挺有意思的

治学,需严谨啊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7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