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从日本造船业汽车业等行业看他的崛起是因昧技术输出? -- 思想的行者
刚刚看wild007先生的文章,感到他与何新等人一样,对东亚模式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东亚模式缺乏足够认识的人很容易误以为战后日本韩国台湾新加坡的发展纯粹是因为昧国的“惠顾”,只要昧国“抛弃”了他们,他们就完蛋了。
我还是以我自己比较熟悉的行业造船业的发展来说明日本崛起的原因
在二战结束前,膺国造船业是举足轻重的,但是二十世纪五十年代以后日本迅速的崛起,迅速的成为世界上最大的造船的国家---为什么出现这样的巨大的变化?
日本造船业的迅速发展是因为昧国的技术输出?
昧国造船业对日本有多少技术输出,这个可以去进行考证,但是日本造船业的成功,现在中国造船业的人士都会告诉你,那是因为日本人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模式,极大的提高了造船生产的效率,在确保质量的同时极大的缩短了造船周期,以至于昧国政府在上世纪70年代看到昧国民用造船业的败退而给昧国船厂每造一条船,补贴船价的50%,也竞争不过日本,毕竟昧国政府的财力有限,后来就转向支持船厂的军舰的制造去了。
什么是造船模式,或者说什么是生产模式?
中国造船业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响亮的提出了转变造船生产模式,向日本模式转变的口号,这个日本造船模式当中包含着什么要素,需要进行很多的分析。
首先模式与单个的技术,工艺是不一样的,模式本身就是技术,工艺等等的整合的方式,仅仅有某些技术却不能整合到生产现场中,技术也难以发挥作用。
例如我曾经参观过上海的某大型船厂,该船厂工程师曾经介绍说,他们引进了一种手工半自动焊方法,但是却无法应用,因为那种方法会减少工人的工时,导致工人工资的降低,结果再好再简单的技术也难以应用,也就是说那样的技术难以整合到生产现场当中去。
以上例子说明了技术的应用和工人的管理之间的一种矛盾,可以说体现了科技和人的一对矛盾,所谓科技,以人为本,描述的是科技和人之间的矛盾的一种解决方式,但是在生产现场中,这样的矛盾是经常的发生的,特别的在企业不断的创新的过程中,不断的发生流程的调整,工时的改变,新技术的应用要求的企业内培训,生产班组的根据需要的变动等等。
日本人很好的协调了各个方面的关系,当年日本吸收了中原的儒家的思想,制定了主张和为贵的第一部宪法,并且从此自称大和民族,和的文化确实已经在其社会中扎下了根,当现代化生产要求各部门之间要进行更多的“和”的时候,他们就可以创造出一整套全新的模式出来。
这样的模式显然不仅表现在造船业中,广泛的体现在其他行业中,最出名的当然是汽车业。
是否可以说日本汽车业的发展是因为昧国技术输出呢?
显然这样的说法是难以成立的,实际上昧国人欧洲人后来非常努力的学习日本汽车制造模式,所谓精益制造模式。
日本的管理经验同时向东亚各经济体传播,例如韩国造船业学习日本造船模式就学得很好,这是因为韩国人同样有着长期的儒家文化的历史,很容易接受其管理理念
台湾,新加坡也一样
因此东亚的崛起更多的是体现为儒家的崛起,是儒家式集体主义精神符合了现代化大生产要求的广泛密切的协作的需求,而西方自由主义个人主义恰好构成了现代化大生产的协作的障碍。
毛泽东认为“祖龙魂死秦犹生,孔学名高实秕糠”,他的观点其实是偏激的,一生崇尚斗争哲学的他对儒家主张的和有抵触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实际上他所主张的强调的集体主义精神和儒家精神是高度相通的。
美国允许日本发展了,而之后,日本自己也争气,发展的速度超乎了美国人的预料?
当时日本被解除了经济束缚以后,日本钢铁,日本造船等行业迅猛发展,西方人大为惊讶,此后四小龙的发展再次让西方人惊讶不已
所谓亚洲经济奇迹,就是说亚洲的经济发展远远超出了西方人的想象。
亚洲经济奇迹,导致亚洲价值观,亚洲经济模式的传播,导致西方人不得不动用学术流氓和金融打手来打击亚洲
学术流氓如同克鲁格曼,当年他就用歪曲了的数据解读亚洲经济奇迹,说亚洲经济奇迹不过是泡沫,然后有了这个理论解释,金融打手们诸如索罗斯们就上场了
需要说明的是当年昧国人束缚日本的经济路线与当前中国经济界的“精英”们鼓吹的路线是一致的。
即,1),反垄断,即拆散财阀
财阀是日本经济发展的内在的组织,依靠财阀进行技术,资金,市场,人才的调剂,昧军登陆以后勒令日本财阀解散,日本经济发展陷入一盘散沙阶段
2),实施道奇路线---即紧缩货币政策
由于道奇的紧缩货币政策导致日本企业大面积的破产
由于志愿军英勇善战,使得联军的后勤供应出现了严重问题,昧国方面不得不减少了对日本的压制,即放松了对财阀的高压政策,停止实施道奇路线的紧缩货币政策。
现在的中国当然没有在战场上类似于日本人在太平洋战场上战败,但是中国在文化战线战败,导致昧国人当年控制日本的政策堂而皇之的在中国被大力的鼓吹和执行,诸如张维迎们鼓吹的反垄断
吴敬琏周其仁们鼓吹的紧缩货币政策等等,结果现在的中国遭遇到当年的日本类似的困难---混乱的经济秩序,中小企业因为缺乏资金而大批破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