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年轻一代中国人的迷茫:也说中国政治话语的代际深沟和改革 -- 酥油茶
我反对的不是事实
而是反对拿现在的价值观来谈论过去的事实
我就只想问列举“不到5%的人上大学”“出来了还要被分配到边疆和贫困地区去”“为争套房子打破头”这些事实,是要说明什么观点(或者说佐证哪些论点)?澄清这些观点还原本来面目对于现下“不明真相”的年轻人,又有何现实意义和教育意义?这种意义指向什么样的未来?
不是5%的能上大学的精英都到边疆和贫困地区去了,而是那些从边疆和贫困地区考上大学的人最后大多回到了家乡。
举个现实的例子,我认识一个人,曾经是中国最好的林业大学的高材生,毕业后回到了我们这里一个不大的林场。而我们这里,过去、现在和相当长的将来,国家甚至民族给我们的任务就是生产粮食,多多的生产粮食。对于这个人来说,回到家乡,无论对个人还是对国家,都是一场悲剧。他的同学,留在省会以上城市的,副厅、正厅都有了;在林区的,也都干得不错,最少个人的经济效益和实现的社会效益都不错。而他现在过着一天两顿酒的生活,曾经学过的东西早就忘得一干二净了。
一个人因为自己出生在一个地方,最后不得不永远在这个地方生活、工作,这个肯定不是正常的事情。
哪来哪去的分配制度,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这就是事实。
前三十年因为工业基础太薄弱,不得不节衣缩食地尽快发展工业。
80年左右已经有了一定的工业基础,可以在改善老百姓生活上多付出一些了。
现在的学生连装系统都不会啊?
河里大部分人上的学校都比较好,可能无法想象比较差劲的学校是什么样子。别说做系统了,他们的电脑就是用来QQ,游戏(还是小游戏,大点的都没有,最大的可能就是魔兽争霸了),看电影。其他的,没了。
还有些东西,比如我们学校的学生会主席,要能摆平各方势力,也就是说,在学生打群架的时候,他能出现制止(我们这里打群架都是稀松平常的)。
可以看我之前写的一个帖子,关于学校里的一些事情。有空还会继续更新。
http://www.here4news.com/article/3471129
注意:对象是每个年龄段的“主流社会”即基本代表同龄人中比较成功的那一部分人,这一部分人是控制了社会主要改变方向的人。
代表年龄段
30后:其实这部分人已经于90年代陆续退休,并在2010年以后开始进入死亡高峰期,但其中的主流群体还有许多依旧占据着决策层的话语权,如江core等,所以分析一下也是有意义的。
这部分人是第一代被大规模启蒙的中国人,注意大规模的用法,鲁迅,毛泽东这是上世纪的前八零后和九零后,他们是第一拨接触到西学的少数精英分子,这些前八零后和九零后在成熟期影响了他们口中的部分知识青年,也就是一零后和二零后,到了三零后,基本上在受教育期间就可以接触到启蒙知识,无论是来自新式小学还是改良私塾,或者识字班,这一代人普遍在成长期就经历了中国改良思想的启蒙,虽然是很有局限性的。
这一代人又是中国目前唯一一代受过传统的文化训练和信仰熏陶的人,古书里那些吉凶的迷信或者孔孟之道已经进入了他们的潜意识,见花落惊心,梦见凶象卜吉凶,还有传宗接代等意识在这代人幼年的教育里扎了根,又具有清人笔记里描述的典型思维方式,他们是过渡的一代。
同时,这一代人又是“幸运”的一代,如果经过战火饥荒而幸存下来,基本上在还是毛头后生姑娘的时候,就能担当大任。因为前面的占着资源和传统的老一辈在革命之后往往被打倒了,新的政权给这拨年轻人留下了前所未有的发挥空间。
也正因为如此,三零后们对共产党支持的居多,无论背景身份。很多家庭很好的孩子也对共产党死心塌地。童年的战乱让他们能吃苦忍耐,建国后艰苦的生活条件和繁忙的工作也由他们承担,还要拉扯大人数众多的五零后,这是建设者的一代。他们享受子女满堂,待遇优厚的晚年,是完全应该的。
政治上,这批人是建国前三十年各项运动的主要经历者和参与者,很多人深受其影响。
50后,这一代人“长在红旗下”,小时候受到的是强烈的意识形态教育,受社会环境影响,该掺乎的运动都没落下。文革时是红卫兵和红小兵,毕业后一揽子当了知识青年。这部分人中的大部分在中年的竞争中不敌60后70后新锐而落败。即使勉强留在位子上,也难以获得威信。
由于早年受到的教育空白很多,且过于片面极端,这部分人在教育上普遍先天不足,传统知识不如30后,西方知识不如70后,是和台湾同龄人比差距最大的一段。实际上,这一代人在少年时伴随大人的革命斗争浪潮,如战争儿童一样受的是不那么完整的教育,也可以说是被牺牲的一代。“失去的一代”他们的下一代80后独生子女,也因此在家庭方面受到不少影响。
70后,这批人在半保守半开放的童年长大,受到了中国体制内的完整教育,也接受了港台传来的活泼浪漫风气。他们成长期受港台武侠片的影响很大,也因此对中国传统文化有些情节。能考上大学的既算是天之骄子,又比60后赶上了更多改革开放带来的发财机会,可以说是遇上了好时候。但又因为房产等因素普遍感到不安定,在资本主义生活方式下感到不踏实。他们是当今社会焦虑气息的主要制造者。并在西方问题上常常对西方表示崇拜,向往,或者至少是主动靠拢,因为这部分人受西方什么都好的宣传的影响最深,自己的英语又没有好到了解西方的地步。
90后,他们成长的环境里接受的信息是前几代人不那么容易切身理解的。无论是留守儿童的孤寂生活,还是独生子女的压抑生活,都是曾经背着弟妹乱跑的三零后,天天疯玩的50后,和在父母亲友管束下循规蹈矩的70后难以理解的。而从电子媒体里接受到的信息对幼年大脑的影响更难以估计。90后普遍对之前几代人的历史缺乏了解,原因确实得归功于这二十年公共领域的宣传。再加上信息化的进程和父母子女关系的疏离,导致城里和农村的90后都有普遍的与前几代人脱节现象。但90后并不单纯,可以说相当自我和复杂,网络时代他们在成长期接受的信息量已经远超前人,生活历程更适合用科幻片描述,这一代中国人长大,会出现什么样的思想?他们倒是和西方没有什么隔阂,也没觉得有什么了不起,他们中的“精英”分子目前似乎是以基督徒或者民主派身份在西方长春藤大学崭露头角,而还保持纯洁共产主义信仰的小朋友则在公众面前被人肉,羞辱,耻笑。在社会和经济上,开始进入社会的90后遭受了中国特色资本主义的空前的代际挤压,不要说他们的父母都有房子,中国的家庭代际继承对年轻一代也是很有压力的,这一方面可以参考30后的心理历程。
总结:代际隔阂的出现本质是人类个体普遍的生命周期和人类社会最近一百年的急剧动荡发展的矛盾。人类只有在小孩子时期才能如鱼得水地吸纳当时的社会现实,二三十岁之后就没有了这样的能力。因此造成的长辈和晚辈的隔阂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感觉似对又似不对
ps那个被人肉并遭奚落的共产主义90后是谁啊,没听过这事啊以前
先声明不是针对你的内容。
只是每次看到几0后怎样的内容都觉得太果断了,每个年代里,整整十年,有多少人要被划到那里面去了?
媒体报道一些九几年人的脑残事件或其他事情,整个九十年代的人就要跟着一起遭殃?!
反正每次看到说90后怎样了,再和我自己的情况比比都觉得没一样沾边的。
70后,80后在这个年龄段时都被批斗过,不过“脑残”是针对90后的新的形容词汇,其实可以探讨一下。。。好吧我删了。
确实有比较特殊的地方,就是很多城市90后可能相比85后反而更加“保守”,90年中后期有一个文化产品进入很自由的时期,2000年后反而开始变得没那么容易。
其实几代人接受的中小学意识形态教育都差不多,但社会气氛变了,变得世俗化,娱乐化。
农村的留守儿童,精神世界比城市可能更阴暗一些。
我的帖子是针对这个段子:
每个时代都有自己的问题,事情不那么简单。
要想能上大学的人多,全靠国家出钱是不可能的,没有大学自费的政策,现在的入学人数不可能这么多。再说,国家的补贴应该惠及大多数人,任何时候能上大学的人数都要少于中小学,大学免费中小学交费是本末倒置。
上大学的人数少才有可能包分配,而且还有相当多的大学生不愿包分配,因为包分配就得指哪去哪。在那时,你不经过国家分配是找不到工作的。
房子分配的时候呢?一是普遍性的房子少,那时能分上建面七八十平方的房子是极其难得的事。二是贫富不均,能要到钱盖房子的单位有房住的人就多些,要不到钱的单位根本没房子分配。就是在有房分配的单位内,有的经常换新房,有的根本分不到房子,我们单位还有过两家人合住一间房的,是一间不是一套。而那时的工资中不包含住房的费用,也就是预先扣除了,事实上就是拿大家的钱盖房子给部分人住。
单说这几件事,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
社会的发展,是由“平民”转为“精英”的动力推着往前走的
“而还保持纯洁共产主义信仰的小朋友则在公众面前被人肉,羞辱,耻笑”
可怜的小家伙,来西西河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