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寻找一种新的活法 -- 井底望天
我们只要做到比盎-撒再庄重一点点就够了。过犹不及,理学就是过于道貌岸然了。
您说的福州立交桥的情况我不太了解,不过我猜想恐怕是规划得不好,影响交通和治安,对吗?可是,如果能保证这些店铺不影响正常的交通,就好似其他地方的普通商店一般,我看就挺好,既能充分利用城市里日益宝贵的空间,又能方便路过的乘客和附近居民。
我贴几张网上搜来的日本的图片吧。
这家餐馆看上去还不错吧。它的正上方就是铁道。门面上边那个拱形的部分,其实是高架桥的一部分。
这个是另一处店铺较多的地方,图片左侧上方就是铁道。店铺前的这条街道平时几乎没有汽车通行,基本相当于步行街。
也有看上去比较惨的,像上边这些。
我觉得,在地质、经济、工程技术(包括施工监理)等条件均具备的地方,抓紧时机把地下铁路网发展起来,确实是一件好事情。
另一方面,有些地方地质情况复杂,不利于建设地下工程,在现有的条件下大干快上,恐怕要遗祸子孙。窃以为,大连在建的地铁就是一例。
我最近也拜读了您关于地下物流的帖子,觉得很有趣,也送了好些花呢。不过,我想,要是能充分利用地下铁路网,既办客运,又办货运(特别在夜间载人列车停运的时段),是不是更有效呢?
另外,我对“在家上班”有那么几次经验,感觉是,在个别工作岗位偶尔为之确实不错,但恐怕不适于在多种岗位长期实施。关于这个话题,或许今后有机会可以再细聊。
被挑选出来的过去
维舟
时间:2011-08-24
每个人可能都曾有过这样的经历:由于某个自己也未曾注意到的举动,给人留下了很好或很差的印象。从某种程度上说,朝代也一样:它可能因为某些难以消除的片面刻板印象而主导了后人对它的感知。盛唐虽然不过几十年,但如今一提起“唐朝”,总是和“盛世”联系在一起;而对于倒霉的清朝,它给现代中国人的印象主要是由晚清那衰弱的70年决定的。
任何一个过去的形象,都是一定程度上的重构。一生精研唐史的陈寅恪曾说中国文化“造极于赵宋之世”,但在现在的语境中,国人更普遍的看法似乎是:唐代(更确切地说是盛唐)才代表了中国文明最辉煌的顶点。与学者的看法不同,近代以来的国人耿耿于“积贫积弱”的国家状况,“盛唐”无疑是一段比“弱宋”更有吸引力的历史。近三十年来坊间尤其喜欢艳称“盛唐气象”时“开放的国际大都市长安”,宣称唐代多元包容、国际化的文化气氛与其强盛国力,仿佛这其间有什么必然的因果关系。开放、多元、强盛——经过这些年的大力宣传,这似乎已经成为描述唐代的主基调,并不断地暗示:开放性、多元性是好的。但为什么开放就一定好?对安史之乱以后的人来说,或许正把那看作乱源;diversity is not naturally a good thing。这或许是为了给现在的改革开放赋予合法性,又或者是一种潜意识里对美国的比附,但高度评价“开放”和diversity本身也是西方比较新的价值观。
事实上,唐代虽有短暂的强盛时期,但在宋元明清各朝,人们对其评价并不甚高,历朝大多也自认有远胜前代之事(见杨联陞《朝代间的比赛》一文)。鲁迅还曾说:“其实唐室大有胡气,明则无赖儿郎。”但胡蛮却将前面这一句擅改为“唐代大有朝气”。以往被认为是走向衰败、混乱、崩溃的晚明,现在则被看作是一个个人获得解放、国际交流频繁、社会力量空前活跃的时期。同样是“开放”和“多元”的时代,这样一个晚明形象似乎更受知识分子的喜欢,正如盛唐形象看起来更得到官方偏爱。
如果去西安这座唐帝国曾经的古都看看,触目可见渲染“盛唐”(或“周秦汉唐”)的各种符号,但汉唐的长安城早已毁灭,现在的这座城市完全是明清两代奠定的基础——作为一个巧合,我在老城的北院门那儿看到一家唐装店,但里面出售的衣服却是旗袍。这座城市认同唐代,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正如现代希腊人虽然很难说与古希腊人有多少相同之处(最极端的希特勒干脆认为现代希腊人的血管里没有“一滴纯正的希腊人血液”),但1821年建立新国家时仍然将古希腊作为国家神话的主要部分。
在读到任何一本历史著作时,我们都可以自问一句:为什么这段历史写出来是这个样子,而不是另外一种样子?历史在它成为历史的那一瞬间,就已经不能重演了,之后我们能做的无非是某种再现(representation)。正如Hayden White所言,对宏大历史进程的书写总是由人来选择的,某个过去之所以对人们来说特别重要,是因为“人们通过选择自己的过去来选择自己的将来”(《语言和历史描写——曲解故事》),当西方人不再把罗马人而是把犹太教-基督教先贤看作自己祖先时,罗马便衰落了。同样地,盛唐的那个形象实在太有用,它不仅指明了一个致力于“复兴”的国家所应当达致的目标和模式,还能激发现实中人们的行动意志。
当然,这并不是说盛唐的所有形象都是虚构的结果,我所怀疑的是隐藏在其背后的其它一些东西:盛唐的形象逐渐遮蔽了唐代形象的其他侧面,使其形象趋于单一化;这种盛唐形象本身所包含的价值判断,以及随之而来的对历史认知的潜在影响。按钱钟书“诗分唐宋”的论断,我们或许也可以说,中唐以后的唐代,实际上属于宋文化,但人们对这个“唐代”的了解与盛唐是完全不成正比的。而那种强调变迁、进步,将文化稳定性看作是落后和停滞不前,将封闭和孤立看作是消极价值的强大观念,在盛唐的形象中找到了其完美的样本。概言之,那是“好的历史”,而那些混乱、落后、倒退的时期则被看作是“坏的历史”。唐研究能得到如此强的支持,恐怕也与这种想法不无关系——当然这么说也不尽客观,因为这隐含了一个前提:国家愿意扶持什么研究,什么研究就能做好,这在人文社科领域当然也并不一定。
如今,“唐代=盛唐=开放、强盛=好”这样潜移默化的观念,在许多人的心中已经深深扎根,仅仅一点议论自然无法起到多大的改变;只是当我们看到这些叙事时,有必要存有这样的警觉:被挑选出来的过去通常并不是完整的历史。
今天看新闻好像突然之间就风雨欲来了(其实来好多天了,只是我一直以为是会别的地方开片),不禁有此疑问。
但不研究不行,不持续向前发展不行。希望早日看到你关于这个题材的文章。
中国人缺的,就是什么都好奇的豪迈气概。要领导说冲,大小官僚们才去想辄。大领导没叫你冲的,你去擦边,下场不会太好。所以关键是两点,一是中央有一批有好奇心的大领导,二是把一部分权力给省一级,培养省长的好奇心。“三铁”完全可以下放到地方去自主建设,当然先从地质适宜地区,比如华北开始。
瞎说两句。
冷战的结果是:
1 分裂的德国 (东德 西德)
2 分裂的韩国 (北朝鲜,南朝鲜)
3 分裂的中国 (大陆,台湾)
苏联解体,1解决,德国统一。
全球化在东亚的运作还是基于冷战的体系:还是分裂的韩国,分裂的中国,当然日本在此期间想独霸东亚,东南亚。
这种体系在:
4 1991 日本股票市场,房地产市场崩溃。
5 1998 日本资本撤离东南亚回国护盘,触发东南亚经济危机
雁行模式式微,欧美大公司蜂拥而至。
6 2007 美国经济危机。
老实说中国于1998起飞,到2008,总共才10年,浸淫的时间还太短。
首先要台湾回归,解决分裂的中国。
然后彻底结果分裂的韩国。 这样才恢复了中国的传统地位。
现在的东亚,是一个分裂的体系(中国,韩国),是全球化基于冷战后的体系。
瞎说两句。
送花赞扬 关闭
送花成功。有效送花赞扬。感谢:作者获得通宝一枚。
参数变化,作者,声望:1;铢钱:16。你,乐善:1;铢钱:-1。本帖花:1
常听大家这么说,但是不知道所谓定期抹掉贸易顺差的具体措施是什么?能不能给科普一下。
钓鱼岛那里距离也近,不用远洋海军。而且民心可用
号称新人,要改变华盛顿,结果上台就碰到经济危机,开始大笔扔钱,而国内经济却一直没起色。
在国际上,天真的抛弃原来支持美国的独裁老朋友,去支持中东国家的民主运动。
到现在为止卡特和奥巴马干的事基本一致。
卡特后来的事,中东国家(伊朗)民主以后就伊斯兰化,开始反美,把油价搞得狂高,美国经济彻底完蛋,卡特的最后一招是派部队去伊朗试图以一个对伊朗的胜利来赢得总统选举,结果人算不如天算失败了,随后的大选对手里根赢了40多个州。
现在奥巴马又高喊着打伊朗,不知道历史是否会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