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能量看世界(1)-从能量的角度探讨价值和剩余价值 -- 海峰

共:💬34 🌺3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家园 能量看世界(1)-从能量的角度探讨价值和剩余价值

能量看世界(1)-- 从能量的角度探讨价值和剩余价值

读中学的时候,最烦的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尤其是其中的劳动价值论。就以种田为例,大家都知道,甲乙都有一亩地,一个肥沃,一个贫瘠。甲耕种良田,劳动很轻松,一年打了1000斤粮食;乙耕种薄地,劳动量是甲的好几倍,累死累活一年下来,才打了500斤粮食。按劳动价值论,难道乙的劳动更有价值?

劳动价值解释不清楚,只好祭出“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希望能把大家都忽悠过去。

受唵啊吽《物质循环的世界》的启发,脑子里突然有一个想法:既然能量是推动物质循环,以维持人类以及一切生物生存、发展和繁衍的物质基础,那么, 能量才是一切价值的基础。

因此,同样质量的1000斤粮食,不管你是运气好,家有良田,轻轻松松获得的;还是命不好,在贫瘠的薄田里面,拼死拼活干出来的,其价值都是一样的。

而剩余价值,就是人类从自然界获得的能量,除去一部分用来维持自身的生存和繁衍,剩余部分,用来追求更高层次需求的能力,如安全感、更好的物质享受、更好的精神享受等等。

比如养活一个人,一年最少需要500斤粮食,但是土地的粮食产量不是恒定的,好的年份没准可以产1500斤的粮食,差的年份可能只能产400斤的粮食。因为粮食是可再生的、相对来说易于保存的能量,而且为了保证在最坏的年份也不至于饿死人,每个种地的人,总是尽可能多的地尽其用,在维持可持续发展的情况下,尽可能收获更多的粮食。积少成多,整个社会将会有一大块剩余的粮食(能量),用于支撑一部分人脱离生产,比方说专业的军人、祭祀、国王、专业的工具制造者等等,人类文明因此而发展了起来。

而粮食(能量物质),一是长期保存成本很高。比方不能露天存在,不能受潮,要避免长虫,避免老鼠的偷吃等等。即使在现代社会,保存条件比古代有很大的提高,大米储存两、三年后,口感也会差很多;二是人类摄入过多的能量,对身体其实是有害的。河里为减肥而努力的肥友们,应该对此有痛彻的体会。对于生产者来说,超过一定界限以后,粮食(能量物质)对其本人的使用价值直线下降。

多余的粮食(能量物质),一部分可以转换成更好的物质享受,如养猪养鸡;另一部分则需要转换成其它更易于保存的物质,于是商品交换和商业产生了。

对于种粮者来说,500斤以下的粮食,是宝贵的财富,而从500斤-1500斤的粮食,其对种粮者的价值直线下降;而相对而言,更好的生产工具,如镰刀斧头等,对种粮者有更高的价值。而对于专职生产斧头镰刀的工匠来说,500斤的粮食是非常宝贵的生活必须品。商业的空间,就是种粮者和工匠之间使用价值的差异。

从能量的角度,商业不获取能量,但是商业通过将无用功转化成有用功,提升了能量的使用效率。

而财富,则可以看成是,可以用比较少的能量损耗,随时转换成生活必须品的一种等价物。

家园 解释劳动收获的差异可以用资源差异来解释

劳动是乘数, 资源是被乘数, 如此可以完美解释劳动价值论。

家园 大道至简,殊途同归

【原创】广义缠论——答西西河大牛【葡萄】二、能量和物质的观点链接出处

家园 关于好地坏地产量的差别

老马当然想到了,根据俺对大学政治课的模糊回忆,他是用级差地租解释的吧。。。看来老兄你的大学政治没好好学啊

家园 俺们抄的不是同一本书

俺抄的是《物质循环的世界》,他抄的是缠中说禅,缠晕了。

家园 老马的学说又不是神学

老马的学说又不是神学,他说的不一定全都是对的,为什么不可以质疑和改进。

从能量的角度,解释能简单。

家园 能量看世界(2)--马克思和亚当斯密的偏见

能量看世界(2)--马克思和亚当斯密的偏见

马克思的劳动价值理论,有一个最大的问题,不是所有的劳动都是有价值的;不同的劳动,有不同的价值。

比方说,是否可以通过给长城贴瓷砖,解决大规模的失业问题?

在现代社会,长城已经失去了其使用的价值。给长城贴瓷砖,不仅不能获取任何能量,或起到任何提升能量使用效率的作用,还要额外浪费大量的能量。从能量的角度看,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我没有学习过经济学,但是从常识的角度,有价值的工作,应该是这样的活动:要么能直接获取能量,比如种田挖煤;要么能够提升能量的获取或使用效率,比如制作生产工具,或者商业活动等;要么可以将富裕的能量,转换成额外的享受,比如造酒、造豪华奢侈品等等。

黑完马克思,再来黑一下亚当斯密。

亚当斯密说:“我们的餐桌上之所以有面包可吃,不是出自于面包师的恩惠,而是出自于他对私利的追求。但是,当他在这样做的时候,有一只看不见的手在引导他去帮助实现另一种目的,这种目标并非他本意所要追求的东西。通过追逐个人利益,他却增进和实现了社会利益。”

亚当斯密最大的问题,在于将人类交易活动的原因,归结于对私利的追求,并进而提出“看不见的手”的假说。

人类之所以有交易活动,在于有“剩余能量”的基础上,对剩余能量的最优化利用。

以面包为例,从工程师的角度来解读一下:普通人家,如果自己制作面包,首先要将烤炉升温,一次烤10个面包,这时候,虽然炉子温度还是很高,但只能让它慢慢冷却,能量的浪费是很严重的。

而专业的面包师的烤炉,本身能量利用效率就很高的。面包师早上起床,将炉子升温,然后一炉一炉的烤面包,一天烤1000个面包,一直到晚上收工,才让炉子自然冷却。

面包师为了养活一家人,相当于要获取一个能量常数(我胡诌一下,称为“劳动力能量常数”)。这个能量常数,分摊到每天1000个面包上,能量一定要低于每家每户自己烤面包所浪费的能量。

当然,随着科技的进步,我们现在的家用面包机成本越来越低,意味着烤制每个面包的“能量折旧”(借用“成本折旧”这个名词)越来越低,而面包机的能量利用效率越来越高。从能量的角度,如果有一天,当在家自己烤制面包的能量消耗小于面包师烤制的面包的全部能量成本(煤气、工资、房租、税收、交易成本等)的时候,面包师这个职业很可能会消失。

从能量的角度,经济学没有办法解释的事情,都可以很轻松的获得解决。

比方说,水对人类很重要,但为什么很多地方水却非常便宜?

因为在这些地方,获取水并不需要太多的能量。而水一旦需要大量能量才能获取,比方说海水淡化,或者法国的依云矿泉水,则水的价格一定不会便宜。

再比方说,石油会不会用完?

当我们获取石油需要花费的能量,大于石油本身所能提供的“有效”能量(考虑到能源利用效率),这个时候,可以认为从能量角度的石油已经消耗完了。

再比方说我们为什么要进口铁矿石?为什么没有铁矿石的定价权?

因为国产矿石纯度只有30%左右,进口铁矿石纯度在65%。将国产铁矿石提纯到65%,相当于以能量换取纯度。中国同时又是一个完全的能源进口国,在能源上没有议价能力,这条路实际上是不可行的。

因此,虽然进口铁矿石涨价,进口铁矿石,相当于减少了能源的进口。从中国的角度,支付的铁矿石涨价的成本,要小于额外进口能源用于提纯矿石的成本。

再以亚当斯密所谓的铁钉生产线为例,可以把工人,看做是需要消耗能量的一个常量(,所谓的生产效率,其实跟时间关系不大,而是跟平摊到每个“劳动力能量”就越少。

做工程师的,在设计产品和生产线的时候,能量原则,简直就是设计的本能。这就是为什么,比之被洗脑的经济学家们,工程师治国会更靠谱一点。

家园 能量看世界(3)--资源、财富

能量看世界(3)--资源、财富

从能量的角度,资源就是获取能量的必要条件。就比方说要获得粮食,土地、光、水就是必要的条件。

在农业社会,土地是一种资源;资本主义社会,生产资料是一种资源;科技社会,知识和智力也是资源;权利,可以用于资源的分配,也是一种非常重要资源。

其实,从常识出发,资源也可以这么定义:所以能让你比别人更轻松获取成功或财富的东西。

不同的资源是有差异的,这个差异,可以用能量来度量。

还是以农田为例,有些农田,土地肥沃,水热条件好,花很少的劳动,就可以获得很多的粮食。而有些土地,比方山区的梯田,需要把肥料、水提上去。产出同样的粮食,要额外花费更多的劳动和能量。

财富实际上是对能量和资源的占有。黄金或者纸币,只是商品流通一种便利的手段,是财富的表示符号,并不是财富本身。

中国古人有一句话,黄金珠宝,饥不能食,寒不能衣。这才是真正对待财富的智慧。至于以美元标注的黄金价格,为什么会在苏联解体后跌到最低点,在今天又大幅上涨,其实还可以这么解释:“盛世古董,乱世黄金”。

从这个角度,用美元适合投资黄金,而用人民币投资黄金,其实非常不合算。

人类可以改造自然,在一定的科技条件下,资源是可以被改造的。比方农田水利建设,劳动量可以用土方量表示,也就是挖掘、搬运土方所需要的各种能量消耗。改造后的农田,比方平均产量从一亩地500斤提高到了1000斤,拥有土地的人,财富增加。这种财富的增加,是劳动获得的结果,但跟劳动量并没有任何线性关系。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拥有房产的人,因为道路、地铁等基础设施的开通,房产升值了,就是这种财富的增值作用。

贫富差距,某些情况下,是由于勤劳与否造成的。比如耕种同样条件的土地,有些人勤劳,在地上花更多的精力,结果获得丰收。

在更多的情况下,贫富差距是由于占有资源的多寡造成的。有些人占有更多的资源,然后将对资源的占有神圣化,认为是看不见的手赏赐的。一个人如果有万亩良田,或者鲁能这样的垄断公司,然后父传子,子传孙,一代一代往下传,跟朝鲜世袭制度一样,怎么就会资源最佳配置了?这些人,怎么不去给朝鲜唱赞歌?

资源占用的不平等,是一种客观规律,我们恐怕永远也实现不了,资源占用的完全平等。但是,如果坐视这种不平等的扩大,社会迟早会崩溃。中国历史上的周期律,我觉得就是这个原因。

家园 楼主的角度很好

我之前看过一本美国人写的书,就是从能量角度来谈的,书名我记不得了,总之是关于熵的。大致结论就是,人类的工业文明越发达,可有效利用的熵就消耗得越快,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从熵的角度而言其基本特征就是利用熵的能力越来越强。最后,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自然逃不了“热寂”的结局。在作者看来,科技进步就社会经济角度而言暂时克服了有效需求的矛盾,延缓了社会崩溃;然而从熵的角度而言,却是在加速人类社会走向衰败的过程(最后可有效利用的熵没有了,人类的任何活动也就不可能了,世界热寂了)。

家园 地球有太阳能量输入

地球有太阳的持续能量输入,从人类历史的角度,不是熵。

家园 理解你批判的对象是批判的前提

劳动价值理论的提出,是为了解决交换的基础。也就是说,为什么以一定量的商品A, 可以交换一定量的商品B。 马理论就是以劳动为基础。

要批判劳动价值观,那么就要论证商品交换的基础不是价值。

那么以你的观点,商品交换的基础是什么? 是能量么? 似乎不是,因为你提出

"对于种粮者来说,500斤以下的粮食,是宝贵的财富,而从500斤-1500斤的粮食,其对种粮者的价值直线下降;而相对而言,更好的生产工具,如镰刀斧头等,对种粮者有更高的价值。而对于专职生产斧头镰刀的工匠来说,500斤的粮食是非常宝贵的生活必须品商业的空间,就是种粮者和工匠之间使用价值的差异。

为什么同样数量的粮食(包含同样的能量)会有不同的价值? 因为使用价值不一样?那么商业交换的基础是什么呢? 使用价值的差异?那么你提出使用能量来定义商品价值的意义是什么呢? 为什么需要能量这个概念呢? 你直接用使用价值去解释商品交换就行了。 你的想法更象是,能量是商品的物质基础,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交换基础。这不还是回到了西方经济学的论点上去了么?

家园 不管是否从人类历史来看

太阳能的输入都是熵。什么是熵?就是热平衡状态的反向运动,让人类借以利用势差(高度差,温度差,电势差等等),从而做有效功,这就是熵。

我们目前所能利用所有能源形式,根本意义上来讲都是太阳能。理论上来说,科技的发展带来能量利用速度的增加,当与太阳输入的能量相等的时候,人类的发展就不可持续了。经济并不总是能够增长,经济的发展最终会有一个瓶颈,且不说其他资源的限制,就能量角度而言,经济发展是不可能一直持续下去的。但是其中又包含着这样一个很悖谬的东西,人类相互之间的生存竞争总是导致科技的加速进步,从而加速把这个经济发展的极限提前实现。凯恩斯讲“最终我们都死了”其实不只是表现了经济危机中的滚雪球问题,同样也是经济与能量互动关系的一个表现。

家园 能量是商品的物质基础

生产粮食需要消耗能量;生产钢铁需要消耗能量;再去做镰刀斧头又需要消耗额外的能量;生产棉花需要消耗能量,在去做服装也需要更多的能量。

比方一斤米2元,一斤鸡蛋5元,一斤棉花50元,低于这个价格就要亏本。这个是商品的成本,是可以用能量度量的。

商品的使用价值,跟人的感受有关。比方一件衣服,成本是100元,这个是没有差别的能量成本。但一件衣服可以卖1000元,也可能亏本卖50元都没有人要。这个就是使用价值。

家园 你还是没有回答基本的问题

引入劳动价值观是用来衡量交换的。根据你的观点,交换的基础是什么? 如果不是能量,而是使用价值,那么你的观点无非还是传统的西方经济学。那么关于是用价值,还是用使用价值去衡量交换,是西方经济学和马克思经济学的基本差异,和你引入的能量概念丝毫没有关系。

家园 人类以集体(国家)为基础竞争能量

首先,人类目前所能利用的太阳能还是很少的。

其次,人类以集体(国家)为基础竞争能量。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对人类社会一样适用。成功国家占有更多的能量,获得更好的发展和繁衍;失败国家不断减少能量的消耗,以至于消亡。

我后面有写作计划,有这部分的内容,会从生产关系的竞争,全球化和民族自决的等角度来写。

我们之所以要组成一个大的国家,虽然分大饼的人多了,但是竞争资源的能力也变大了(狼群策略)。在全球化下,搞民族自决分裂国家的人(独狼策略),最终会因为失去资源和能量而失败。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3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