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缅怀长眠在新圣女公墓中的苏联英雄们——引子 -- silencsrv
依靠我可怜的俄文拼音水平判断墓碑上的文字,那位炮兵军官应该是苏联炮兵主帅戈沃诺夫 。
介绍完军事类人物,本文主要部分就结束了。后面给大家再介绍一些其他方面的知名人士,包括政治家和文化艺术家。
这位不用我多说——大名鼎鼎的赫鲁晓夫同志之墓。黑白两色大理石象征赫鲁晓夫功过对半;一个乐呵呵的头像看上去不像个党国要人,倒像是个憨厚朴实的农民,代表着对过去发生的种种是非恩怨莞尔一笑、任人评说的态度。
据说赫鲁晓夫死后没有像其他苏共要员那样被埋在列宁墓旁边或者克里姆林宫宫墙下,而是被埋在新圣女公墓里。但是他的家人非但不生气,反而很高兴,因为他们认为新圣女公墓里埋葬的都是俄罗斯民族最优秀最正直的人,能和他们在一起是赫鲁晓夫的荣幸。
赫鲁晓夫是个个性鲜明的人,他的发迹、崛起、下台都有很多传奇故事可讲,最值得一提的莫过于他和雕塑家涅伊兹维斯内的个人恩怨了。赫鲁晓夫在台上的时候经常对艺术家的作品乱发评论,其中对涅伊兹维斯内的作品尤其不以为然,公开讥讽他的雕塑是“驴屁股里拉出的屎——一文不值”。在莫斯科美协成立三十周年的展览会上甚至公开谩骂涅伊兹维斯内是“同性恋”,倔强的艺术家马上还击:“请给我找个姑娘来,我要当众向大家证明我是个怎样的同性恋!”,弄得赫鲁晓夫很难堪。但当赫鲁晓夫下野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不惜三顾茅庐恳请被自己侮辱过的雕塑家为自己雕塑墓碑之后,涅伊兹维斯内接受了这个请求,唯一的条件是“任何人不能打断我的创作”。于是我们看到了今天的赫鲁晓夫之墓。
这位是苏联外交家葛罗米柯之墓。葛罗米柯是世界著名的外交家,为人和蔼坦诚,他和很多国际政要的私交都非常好。就连“反共老手”丘吉尔也曾对他说:“你是我最好的朋友。”
此外葛罗米柯还是苏联政坛的一棵常青树——历经斯大林、马林科夫、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安德罗波夫和契尔年科六朝屹立不倒。契尔年科死后,作为苏共元老的葛罗米柯作出一个重要决定:推举主管农业的第二书记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但戈后来为了推行他的“新思维”不惜把恩师一脚从外长位子上踢下去,让他去担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老葛在这个闲职上热心公益活动,活的倒也有滋有味。
1989年,葛罗米柯去世。老葛去世后,他的墓碑被设计成“阴阳脸”的造型,代表了外交家独有的处世之道。
提到陈绍禹,或许知道的人不多;但提到王明,我相信大家都认识——当年莫斯科中山大学里“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之一、“斯大林的好学生”。1956年,王明携全家离开中国去苏联“养病”,之后再也没有回国。1974年病逝后被埋葬在新圣女公墓。他是埋葬在新圣女公墓中为数不多的外国人。
对于王明,中国人一般都认为他过大于功,但事实上并非如此。不错,早年王明确实犯了“左倾”错误,给中国革命造成很大的损失。但王明在他起草的《八一宣言》中第一次提出“国共合作,抗日救亡”的主张,这个功绩是不能抹杀的。另外晚年的王明到苏联后撰写了很多关于中共早期历史的文章(如《中共五十年》等),成为研究中共党史的珍贵史料。
对于王明在历史上的作用,大家评价各不相同,他的女儿对他的评价最为中肯:我的父亲或许不是个好的政治家,但却绝对是个好父亲。
孟庆书女士——王明夫人之墓。孟年轻时号称“上海第一美女”。她的墓和王明的墓没有放在一起,而是隔了一个过道,因为孟在王明死后就改嫁了。按照俄罗斯风俗,改嫁之后就不能葬在一起了。
戈尔巴乔夫夫人——赖莎之墓。赖莎死后,俄罗斯政府派出专机接赖莎灵柩回国,然后安葬在新圣女公墓里。按照戈的要求,赖莎墓前的雕像是以青年赖莎为原型雕塑的。因为在老戈的心里,赖莎永远是一位美丽、聪明又任性的女孩子。为了缅怀自己的妻子,这位老情哥还亲自录制了一张专辑,开价200万卢布(一说美元),不过到今天还一张都没卖出去。赖莎墓边上的那块空地是给老戈预留的。
这是俄罗斯联邦开国总统——鲍里斯.叶利钦之墓。他的墓的位置很特别,没有被安置在公墓正区里,而是被安置在墓区外边,因为很多俄罗斯人认为叶利钦是俄罗斯历史上的一块绊脚石:没有他,苏联也不会解体。叶利钦的墓外观就是一面飘扬的俄罗斯国旗:白色代表俄罗斯北方终年覆盖的皑皑白雪;蓝色代表俄罗斯丰富的淡水和森林资源;红色代表俄罗斯地下丰富的矿产资源和俄罗斯民族热情似火的性格。
最后一位是军界强人——“天鹅”列别德将军之墓。
苏联芭蕾舞皇后——乌兰诺娃之墓。
电影《乡村女教师》扮演者玛列茨卡娅之墓。她塑造的乡村女教师形象影响了一代人。
俄罗斯“讽刺小说之王”、《死魂灵》的作者——果戈理之墓。他旁边就是著名作家契诃夫之墓。果戈理是东正教教徒,按照东正教规定,他死后墓碑上必须有东正教十字架。可以看到东正教十字架和基督教、天主教十字架有些不同。
白色代表他高洁的灵魂;悠闲的神态仿佛沉浸在自己美妙的歌声里。俄罗斯男低音歌王——夏里亚宾之墓。十月革命后,因为政见不同,夏里亚宾被迫流亡法国。他临走前曾赌气地说:我深爱的祖国已经被一伙红色匪徒糟蹋的不成样子,我死后连一块骨头都不会埋在这里。但最后夏里亚宾还是回到了祖国母亲的怀抱。夏里亚宾是1938年去世的,而帕瓦罗蒂是1938年出生的,有人说帕瓦罗蒂就是夏里亚宾的转世投胎。
一张饱经沧桑的脸代表这个人尝尽了人间冷暖、世态炎凉——苏联大马戏团团长尼库林之墓。卫国战争中,所有娱乐活动停止,只有尼库林领导的苏联大马戏团还在坚持演出,因为他坚信即使环境再恶劣再艰苦,人们也一样需要欢乐。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之墓。《钢铁》一书写到最后,奥斯特洛夫斯基的双眼已经失明了。他就用一个特制的架子把稿纸支起来,然后用针一点一点刺盲文来写作。这就是对全书精神的最好诠释。他的墓前横放着两样作者生前最喜爱的物品——马刀和红军军帽。
“红色诗人”马雅可夫斯基之墓。
斯大林第二任妻子阿利卢耶娃之墓。关于阿利卢耶娃的身世和自杀仍旧是个不解之谜。
这是播音员列维坦之墓。卫国战争中,列维坦担任苏联政府新闻发言人,用他那富于感染力的演讲一次次鼓舞全国人民奋起抗敌。纳粹对他恨之入骨却又无可奈何,几次兴高采烈的对外宣称“列维坦被炸死了”之后没过多久,又听到他的声音出现在空中。在纳粹分子拟定的“悬赏名单”里,列维坦排名第二,仅次于斯大林之后。
到这里,《缅怀新圣女公墓中长眠的苏联英雄们》就要结束了。老实说,写这种人文类作品不是我专长,加上又是即兴而起,所以很难说有什么深度可言。
在收集资料和写作过程中,我的心中时不时有一种特殊的、难以言状的感情在涌动。或许是因为我看到了一个民族最优秀最正直的灵魂,看任何一个人的故事,都是对自己心灵的一次洗礼和冲击。
写作很忌讳贪大求全,把拍的照片一张不拉地罗列上去未必就是好事。但在介绍新圣女公墓里的名人的时候,我感到很难割舍,仿佛把任何一个人的照片拉下都是对他本人的一种不尊重。所以我不厌其烦地把每个人的照片都放上去了。那些因为各种原因当时没有拍的照片也设法到网上找到后补贴上。
2011年是苏联解体二十周年,算是用这篇水平不高的文章缅怀一下那段交织着理想、信念和英雄主义,却又饱受争议,甚至被某些人百般诋毁的岁月。用什么话来做结尾呢?还是用苏联小说《船长与大尉》的那句激励无数前辈奋勇前进的名言做结尾吧:
“永远做一个出类拔萃的人!”
苏联穿甲弹之王——他设计的穿甲弹能击穿100毫米厚的钢板。
无名艺术家之墓。
无名教育家之墓。
无名战斗英雄之墓。
真正具有战略打击能力是从Tu-4服役开始,苏联空军具备了战略打击能力。
抽时间转移到flickr上。
转的那个累啊!西西河访问不易!
你要想到苏联人是在什么样的条件下生产飞机,很多时候他们是在西伯利亚几乎露天的条件下生产飞机、坦克、自动枪。这种时候能苛求他们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