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中国将2.8万亿元地方债转为一般公司类贷款,求解读 -- talanet
来源:华尔街日报
该报称,这批转为一般公司类贷款的债务涉及地方政府融资平台2,900家。
公司类贷款一般对借款人的抵押品要求更为严格。该报导并未说明在将上述贷款重新分类后是否要求提供更多抵押品。
对于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规模,投资者的担忧日益加重,而地方政府则面临削减债务的巨大压力。
据中国国家审计署估计,截至去年底,中国地方政府的债务总规模已达人民币10.7万亿元,相当于2010年国内生产总值(GDP)的27%。目前尚不清楚这些地方债务中有多少可能会变为坏帐。
《中国证券报》还表示,今明两年将有人民币4.6万亿元的地方政府债务到期。
求解读?
我只能往这个方向想
说明:
1、2.8万亿债务可以依靠自身现金流的偿还,基本上按商业化原则运作,地方政府不承担偿还责任;
2、还有2.2万亿融资平台的债务由地方政府承担偿债责任;
3、10.7万亿中已有2.8万亿剥离,地方债务缩减至8万亿(静态口径)。
呵呵 那上访的人不拦了 都到部委门口堵着
....
然后用债务重组再把它们重新立起来
几万亿的地方债也就两清了
重组过程中让央企出点钱出点力,把这些地方项目的所有权适当的往上收一收
葡萄大是这意思?
先抄了后路再攻前门。
存款n万以下归还,n万以上只还部分或转为基金,再慢慢拖
能组织几个人上访?
先查个税腐败什么的
...
前天,和一个两年前就搞小额担保的人聊天,他们已嗅到民间高息贷款的风险,从5月份起不断回收过去的放贷,希望在风暴前安全脱离,“表面上现在的民间借贷利润很高,实际上只要借贷人跑路,即使有房产抵押,拍卖房产需耗费的时间和金钱相抵,基本都要亏钱。”但说到如何使用回收的资金时,他脱口而出“还是房产攒钱”。很多这些所谓有资金,有消息的人,认定当前的变化只是周期性的,如08-09年。
昨天还了解到本地政府出资建设的社区市场,盖到一半,突然遇到银行停止放贷的情况,进度严重拖后,还有某央企房地产在本地的开发项目,竟然要向本地的企业借款来维持项目进度。资金收紧的影响潜藏在不同领域。
但作为普通人员,尽管如地方政府,在消息繁乱,发展方向争夺不休的时候,要认清真正的发展方向是非常难的。因此不少人只能靠经验去判断当前的经济迷局。
是动态的,这些资产也在出售,比如我们当地政府的一个搬迁了的接待用宾馆,已经出售给地产商并且开始了开发,这个债务关系就从政府到企业了。
2.8万亿只是一次小小的税外税,如果崩住五年,只要经济继续发展,这点债务不算什么,对整体经济不会产生什么影响.银行破产是应该的,否则必然会形成更高的道德风险,而这比那些可见的债务更可怕.
目前中国民间借贷市场上的绝大多数融资行为已经演变成为典型的庞氏融资。产生中国式庞氏融资的原因,一是长期的金融压抑;二是行政壁垒下的分业监管;三是信贷资源分配中的所有制歧视。对中国而言,庞氏融资将吞噬实体经济的经营成果,加大通货膨胀并提高失业率。现实说明,现有的金融监管体制无法保证实施宏观审慎监管的有效性。中国进行金融监管改革已是刻不容缓,而金融监管改革的条件是金融监管体制的改革。
7月25日,据《羊城晚报》记者调查,近来民间借贷利率已普遍涨至月息6分到8分,换算成年息高达72%~96%,个别民间借贷公司年息甚至上升到120%。当前银行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65%,广州民间借贷利率最高已达银行贷款利率的18倍。报告提到,央行的调查统计表明,到2010年3月末,民间借贷余额为2.4万亿。而野村国际(香港)曾对中国内地的“影子银行”作过调研,按照其公布的数据,2010年“影子银行”贷款余额为8.5万亿元,相当于全年GDP的21%。
8月1日,招商证券行业研究员罗毅、肖立强推出金融行业深度研究报告 “流动性不平均下的民间融资盛宴”,报告估计,全国民间融资规模为6~7万亿元,约占人民币存款总额8%,几乎接近7~8万亿元的年度信贷规模!
8月10日,国内主要财经媒体报道,银监会主席刘明康在银监会三季度形式分析会上明确警示信贷风险,并指出有3万亿元信贷资金流入民间借贷市场。
统计显示,截至2011年一季末,全国共有小额贷款公司3027家,其中400多家是今年新开业的;分布在全国的各类担保公司、典当公司数量高达上万家;在我国东南沿海和江浙一带,地下钱庄和标会更是如雨后春笋一般蓬勃发展。问题是,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各类机构参与民间借贷市场?为什么大量的资金没有进入银行体系而是选择了民间借贷市场?答案只有一个 追求高额利息!也就是说,目前的民间借贷市场已经发展成了一个名副其实的高利贷市场!
一般情况下房产只出50%的贷,抵押物能出100%贷款的只有黄金了。去年房屋出80%以上贷款还是问题不大的。不过如果担保人值得信任,项目又经过评估认同,偶尔还是能出150%的贷。这在今天是非常个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