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革派的朋友,这里有你们的父母吗? -- 我来也

共:💬156 🌺985 🌵1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zt
家园 空回复是啥意思

zt 我来也 字0 2011-07-07 21:07:32

zt
家园 这是转载的结论 可惜俺已经用证据打脸了

要避免丢脸,首先就要避免在无知的情况下说大话

[ 我来也 ] 于:2011-07-07 21:07:32 复:3489391

1966年到1973年的七年间,中国电影的故事片生产完全停顿

[ 我来也 ] 于:2011-07-07 18:52:16 复:3489280

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在文革的一大半时间里整个中国都没有拍一部真正的电影这样的事实。

好吧,我放低对督公认识 [ 我来也 ] 于:2011-07-07 19:18:49 复:3489309

1966年 0

1967年 0

1968年 1部

1969年 0

首先,这几个发言本身就是互相矛盾的

其次,俺直接给了例子

雁红岭下 1966 长春电影厂

[FLASH]http://player.56.com/v_NDU5Njg3NTI.swf[/FLASH]

您要不服,要么把自己的话吃回去,要么用例子反击

喊口号就有理的话,高音喇叭就是理论权威

家园 重新发了,网速问题

1961年至1965年,在周恩来“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的方针和思想指引下,中宣部制订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草案)》(简称“文艺八条”),文化部则完成了《文化部关于加强电影艺术片创作和生产领导的意见(草案)》(简称“电影三十二条”),促使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创作小高潮,生产了许多优秀的影片:《甲午风云》《停战以后》《阿娜尔罕》《李双双》《燎原》《槐树庄》《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南海潮》《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阿诗玛》《刘三姐》《达吉和她的父亲》《天山的红花》《红日》《东进序曲》《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怒潮》《野火春风斗古城》《独立大队》《兵临城下》以及一批戏曲艺术片如《杨门女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野猪林》《关汉卿》《槐荫记》和《花为媒》等。此外,优秀的美术片《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上、下集)等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1966年4月10曰,由江青主持起草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第一次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全面否定了十七年文艺工作的成果。新中国十七年来发行的国产故事片589部、外国片883部一律被封存。1967 年11月,江青、姚文元等向北影、新影和八一等制片厂布置拍摄“样板戏电影”。1970年9月,北京电影制片厂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之后《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海港》《杜鹃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等陆续拍成,成为文艺“样板”。1966年到1973年的七年间,中国电影的故事片生产完全停顿。1973 年,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国产故事影片重新恢复生产,成为当时的轰动事件。1974年1月20日,四部电影《火红的年代》《艳阳天》《战洪图》《青松岭》陆续拍摄完成在全国上映。从1973年初到1976年9月,总共拍摄了76部故事片(包括大批舞台戏曲片)。这个时期较好的影片有《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依然留下了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足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革”期间军事题材电影放映成为了中外电影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老三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以及《闪闪的红星》等为数不多的老电影, 在特殊背景下大面积和重复的放映,创造了电影放映的“吉尼斯”纪录。

家园 古今皆同

河里为什么最近风气大变。

正是因为这句话----出身影响问题 这个是越来越严重的

您说的是文革期间,这个我也认同,那个年代推荐大学生,可都得是贫民出身才可以。

但河里的群众,感慨的也是这句话,特别是改开三十年后的今天。我曾经说过一句话:有钱的靠炒作继续有钱,有权的靠体制继续掌权,打工的继续打工,跳楼的继续跳楼。虽然有些夸张,但这个社会阶层固化的迹象越来越明显。富二代,官二代的出现已经是习以为常,就连垄断国企也都是子承父业,非亲莫入。公平的机会越来越少,改开三十年蛋糕分的差不多了,再继续下去,势必要有人的利益受到损失。因此,所谓的不折腾,无非就是维持这种阶层分化现状。当然对很多人来说,只不过是历史的正常轮回而已

中国历史上,类似的局面太多了,如何打破这种轮回,大家都没有好的办法。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从来不认为所谓世界第二,真的反映了中国的现状。一顶高帽子之下,是社会矛盾的不断冲击,居安思危而已

家园 看跟谁比了

他生于1946年,他是城市劳动者的儿子。1966年他高三,他的学习成绩不错,正在憧憬上一所名牌大学,可是伟大、革命、正确的文革来了。当他真正坐进大学课堂时,时间过去了13年,他的儿都上学了。

比如这个大学生:贫困大学生退学创业 小吃生意撑起一个家外链出处

2005年,父亲的病开始恶化,一直处于半昏迷状态。“父亲头脑不清醒,除了我妈,谁都不认识。”为了给父亲治病,家里四处借钱,举债十几万,“父亲每年都会住院一段时间,会花很多钱。”看着母亲忙碌的身影,儿子寻思:自己要是开个小店,或许能减轻家里的负担,2005年5月,懂事的严毅选择了告别校园生活。

小店筹备期间,严毅常常忙到半夜。每晚回来,带着满身疲惫躺在简陋的床上,他都暗暗告诉自己不能放弃,“一定要让爸爸妈妈看到他们的儿子长大了”。

这孩子真懂事,真有志气,人间大学里可以学到很多哪所大学里也学不到的东西。

-------------------------------------------

她生于1953年,1966年她“被”初一了(因为她真正学到的知识其实停留在小学6年级)。在伟大、革命、正确的文革中,在轰轰烈烈的上山下乡运动中,15岁的她光脚站在早春4月的水田里,与农村成年劳动者从事同样的劳作。很快她得了严重的妇科疾病并永久影响到了她的身体健康。

比如邓玉娇们,邓玉娇特别自尊自强,最终被迫选择反抗、杀人;要是不如她那么性子烈的,那就很可能得接受从事色情工作,冒很大的得性病甚至有丧失生育能力的风险了。我记得她就是初中毕业(也是15岁吧)外出打工的,农村里这样的很多。

-----------------------------------------

他生于1944年,1968年在伟大、革命、正确的文革中,他从那个原来叫P大后来叫B大的,最近还上了电影的学校数学系毕业了,但是却莫名其妙的被分到了工厂,因此他只能在运输队当一名装卸工人。很快,高强度劳动中的一次事故让他的胳膊留下了永久的残疾。十年之后,已经彻底消沉的他只能当一所技校的老师了,并且干了一辈子。

他要感谢文革,给了他消沉的机会。(不要认为他是那种陈景润似的人物,他的一对儿女1990年前都混211了)。

北大中文系毕业的可以卖肉

http://news.xinhuanet.com/school/2003-07/28/content_996308.htm
,数学系的不可以进工厂?

--------------------------------------------

他生于1945年,他是贫农的独子,他是国家重点大学的大学生。1967年,一颗造反派无聊时发泄的流弹将他送入了天堂。

他要感谢文革,让他上了天堂,同时也留下了还在农村的仍然是贫农的白发爹娘。

福建南平郑民生在校门口无故杀死杀伤的10几个小学生估计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家长该感谢谁好呢?外链出处

-------------------------------------------

她生在1943年,她是贫农的女儿,她是国家重点大学的毕业生,但她是蒙古族。也仅仅是因为她是蒙古族,一场叫“内人党”的风暴就刮到了她的头上。好在周围善良的人民保护了她。多年以后,当她的儿子知道了“内人党”是怎样的一种风暴后,只能说您命真好!

她当然也要感谢文革,让她差点有了一次比过山车刺激一亿倍的刺激。(当然,她的儿子也要感谢河里为文革中民族政策唱赞歌的同学,感谢你们给了他一次体验高智商快感的机会)。

这个吧,我猜她更愿意跟乌鲁木齐75事件的死难者交换一下?

通宝推:水立方,hansens,
家园 9岁小学生家中自缢身亡 只因买不起36元辅导书

他生于1966年,他的小学时光就是一种丑小鸭真人版。而这并不是因为他打不过人家,只是因为他的户口本中有一项是“地主”。

他当然要感谢文革,让他体验了如此美妙的童话生活。

9岁小学生家中自缢身亡 只因买不起36元辅导书

外链出处

离六一还有几天的时间,9岁的监利小学生小杰(化名)却再也过不了这个属于他自己的节日了。

昨日上午,他用一根塑料绳,在自己的家里,决绝地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而事情的起因,仅仅因为父母离异,年迈的爷爷靠种菜为生,无法满足小杰买一套价值36元辅导书的愿望。

据了解,小杰今年9岁,在上小学3年级。

天堂里一定有美妙的童话生活。

家园 单发一篇吧。

跟这个帖,出不了“视野新进”啊。

家园 没关系

本身就有自我批判的意思(有的事情,俺问心有愧)

下周回家,再多了解些当年的信息,争取能开主贴

现在的信息还是不够,不敢献丑

在河里得到的多,奉献的少,底气不足啊

家园 楼主的问题在于,他想得到一个宏观的结论

楼主的问题在于,他想通过列举一些微观的例子来得到一个宏观的结论,为了加深这些事例的说服力,楼主还特意加了些抒情的笔墨,但是此路不通,因为正如楼下采诗MM所做的,每一个他所列举的,都能同样找到一个或多个与之相对的能得到相反结论的实例。

家园 如果文革很好,再来一次又何妨?

如果文革不好,大家都用数据和逻辑说话,也不会得出它的好来,除非它的数据和逻辑有问题,而数据和逻辑有没有问题,正是可以讨论的地方。

家园 小杰真是太可怜了,没赶上好年代。

如果早出生几十年,能不能吃饱饭还不知道,上学的事情根本都不用想,也就没这样的悲剧了。

家园 早出生三十多年,上学是肯定没问题的

如果这个几十年是三十多的话。

如今70后数目那么庞大,说明,饥荒肯定是没有的,绝大部分都健康成长起来了,至于吃得好不好,那是个人感受问题,基本的营养肯定是够了。

我父母就是在山区搞普教的,小学升学率最高的时期,就是70年代。

家园 论及阶层固化,建国60年、最严重的阶段就在文革中后期

而这一点,恰好是眼下试图为“文革”招魂者所竭力回避的。

——大学招生中断数年,好不容易恢复了,又换成名额有限的“工农兵学员”,采用最难保证公平的“推荐+单独考试”制度。

——大批城市青年被半强制地送到农村,别说神马进入机关单位工作,连进入大大小小的国营、集体企业当工人的机会都很少,甚至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回城。

——相比之下,征兵成了那个时代青年人改变自身命运主要的途径,种种活剧因此而上演。

——还有一点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在那个体制下,所谓“高成分”家庭的青年,机会比“文革”前还要少、出头的可能性还要小。“文革”前,至少还有机会考大学、招工、参军,虽然需要比其它人付出更多、但是好歹还有个念想。这道无情的门槛,至少摧毁了数百万此类青年改变自身命运的梦想。

类似的例子太多了,对“文革”的评价、对前30年的评价,在一些网络社区、突然地、从一个极端跳到了另一个极端

说到底,不过是在另一个侧面,用谎言和臆断,重复前20年对它们“污名化”的历史罢了!只不过,这一次的主题叫做“伟光正化”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有点儿良心吧

在这个伟大的年代里,居然会因为这样的事情而自杀。如果是六七十年代,吃不饱饭是肯定的,但是上学肯定没问题,谁让那时候国家大力发展教育呢。我母亲兄弟姊妹七个,她是老大,结果只有她一个人没读过书,到现在都还恨我外公。那个时代不是共产主义社会,但是对比现在,好歹人穷志不短,还是讲些精神和奉献的

家园 有时间多和你母亲交流交流饥饿的感受吧。

比起在这里空想有意义的多。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