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文革派的朋友,这里有你们的父母吗? -- 我来也

共:💬156 🌺985 🌵117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家园 太感动了,宝推

re: 人生如果能重来多好,珍惜那些宝贵的情谊,不枉此生了

太感动了,宝推

家园 好吧,我来举证,我来煽情。

文革时期拍摄的电影:

《艳阳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8

/来自中华网社区 club.china.com/

《节振国》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65

《年青的一代》 大陆 1965

《红灯记》(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0

《智取威虎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0

《红色娘子军》(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1

《沙家浜》(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1

《白毛女》舞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2

《海港》(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

《龙江颂》(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2

《奇袭白虎团》(京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2

《海港》(京剧,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3

《青松岭》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

《战洪图》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3

《半篮花生》(越剧)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创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杜鹃山》(京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渡江侦察记》(重拍)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钢铁巨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火红的年代》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金光大道&S226;下集》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南征北战》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南征北战》(重拍)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平原游击队》(重拍)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平原作战》(京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沙家浜》(粤剧)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4

《闪闪的红星》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4

《送货路上》(湖南花鼓戏)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无影灯下颂银针》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向阳院的故事》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4

《一副保险带》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4

《园丁之歌》 中央新闻纪录电影制片厂 1974

《侦察兵》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4

《阿勇》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

《碧海红波》 西安电影制片厂 1975

《草原儿女》(舞剧)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长城新曲》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车轮滚滚》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春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第二个春天》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渡口》(河北梆子)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沸腾的群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烽火少年》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海霞》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红灯记》(维吾尔语歌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红雨》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黄河少年》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激战无名川》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拣煤渣》(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金光大道&S226;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决裂》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5

《雷雨之前》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难忘的战斗》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人老心红》(淮剧)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沙漠的春天》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5

《小将》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小螺号》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5

《沂蒙颂》(舞剧)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5

《战船台》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5

《阿夏河的秘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长空雄鹰》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春潮急》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

《反击》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枫树湾》 珠江电影制片厂 1976

《海上明珠》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欢腾的小凉河》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寄托》 峨嵋电影制片厂 1976

《江水滔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金光大道&S226;中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金锁》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开山的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连心坝》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芒果之歌》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南海长城》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

《南海风云》 八一电影制片厂 1976

《南疆春早》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牛角石》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青春似火》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山村新人》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山花》 北京电影制片厂 1976

《山里红梅》 珠海电影制片厂 1976

《锁龙湖&S226;上集》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新风歌》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雁鸣湖畔》 长春电影制片厂 1976

《征途》 上海电影制片厂 1976

《主课》 广西电影制片厂 1976

二、文革期间的译制片:略

看看年份,督公还要不要说文革在我们的旗手和女皇的领导下就是好啊就是好。

家园 不要别人说你煽情,你就用拖别人下水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干净

俺的态度很清楚,没有对比的数据不是数据,不经逻辑推导的结论是扯蛋。

您现在没啥话可说,就寄希望于我也和你一样煽情,从而就没资格说你了

抱歉,俺没那个习惯,也没那么容易被小伎俩拖下水。

您要是有空,最好证明自己有证据有逻辑,翻来覆去地用煽情说事干啥

家园 继续 煽情

邓拓:1912年生,福建闽侯人。著名新闻记者、报刊活动家、政论家。1930年参加左翼社会科学家联盟,同年加入中共。抗战爆发后进入晋察冀根据地,先后任《晋察冀日报》社长、新华社晋察冀总分社社长。建国后曾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社长、北京市委文教书记等职,还担任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新闻工作者协会主席,写过大量优秀的政论和杂文。1966年5月因“三家村”冤案遭受迫害。5月16日,戚本禹发表文章公开点名批判邓拓,诬称他为“叛徒”;五月十七日晚,邓写下《致北京市委的一封信》和《与妻诀别书》后,于清晨服毒身亡,成为那段非常岁月里,第一个以死抗争的殉道者。

范长江:1909年生,四川内江县人,著名新闻记者、新闻活动家。青少年时代受革命思潮影响,加入贺龙部队的学生营,参加过南昌起义。1931年起在北大哲学系学习,并参加学生救亡运动。1935年作为《大公报》特约通讯员,去西北地区采访,所写的旅行通讯首次报道了红军长征,影响巨大。1936年西安事变后赴延安采访,积极致力于抗日救亡宣传,参与创办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国际新闻社等进步组织。1939年加入中共,1942年去延安,先后担任新华日报华中版社长、新华通讯社总编辑、《人民日报》(华北版)总编辑等职。解放后历任新闻总署副署长、《人民日报》社长、国家科委副主任等职。文革中遭受冲击,1970年10月23日在河南确山投井自杀。

傅雷:1908年生,上海南江县人。著名翻译家。学贯中西,文学、美术、音乐、外语“四位一体”,著作等身。1958年因向党提意见被划为“右派”。 1968年8月30日,造反派上门抄家四天三夜;9月2日,傅雷与妻子朱梅馥被揪到大门口站在长凳上戴上高帽子批斗,受尽人格凌辱。9月3日夫妇双双自缢身亡。

翦伯赞:1899年生,湖南桃源人。维吾尔族。著名历史学家。有《中国史纲》等十八部著作行世。193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解放後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中国社科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北京大学学报》主编等职。文革中被反复批斗逼供、要他写材料诬陷刘少奇,于1968年12月18日偕妻戴淑宛双双服药自杀。

老舍:生于1899年。北京人,满族。著名小说家、剧作家。抗战期间曾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工作。解放后历任全国文联副主席、作协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代表作有长篇小说《骆驼祥子》、话剧《茶馆》等。1966年8月24日遭批斗侮辱后投北京太平湖自杀。

李 达:1890年月生,湖南永州人。著名理论家,中共的主要创建人和早期领导人之一。中共一大、二大代表。大革命失败后坚持研究和传播马克思主义。建国后,长期担任武汉大学校长和中国哲学学会会长。文革中遭批斗迫害,1966年8月24日自杀身亡。

罗广斌:1924年生,四川成都人,著名作家。毕业於西南联大,解放前参加反抗国民党的地下斗争,是"重庆中美合作所集中营"的幸存者。建国后曾任共青团重庆市委统战部长。与杨益言合著的长篇小说《红岩》影响巨大。文革中受到迫害,於1967年2月跳楼自杀(一说为他杀)。

吴晗:1909年生,浙江义乌县人。历史学家、明史专家。清华大学史学系毕业。28岁时即被云南大学聘为教授。解放後,曾任清华大学历史系主任、文学院院长。后又任北京市副市长。1959年起为响应发扬海瑞精神的号召,写了《论海瑞》、《海瑞骂皇帝》和京剧《海瑞罢官》等。"文革"中被诬“反党”,受到残酷迫害,于1969年10月11日自杀身亡。

还要吗督公???????????????

再煽情一次,您还需要多少人血啊???????????????????????

家园 您列多少都行,要是列的多就有理,录音机就是最有理的人

俺是说你论证方式不对,根本不可能得出有效结论。强行得出结论是扯蛋

您的答复是,这样的论证您还很多呢

多有啥用啊。一百万个二踢脚也只能听个响,代替不了导弹

家园 这是从何说起呢?

不要别人说你煽情,你就用拖别人下水的方式来证明自己干净

?????????????????

您要数据,我仅仅举了文革电影产量的数据。好像不够给力。

那只是因为我不愿意浪费您和我的时间。因为任何人都无法否定在文革的一大半时间里整个中国都没有拍一部真正的电影这样的事实。

这可不是煽情

一休师傅说就到这里吧

家园 您说有这样的事实,请按年份拿数据。煽情的玩法我不奉陪

文革的一大半时间里整个中国都没有拍一部真正的电影这样的事实。

好啊,文革10年,麻烦您首先定义啥是真正的电影,然后逐年拿数据。

只要能证明有6年没有“真正的电影” 这个论证就从臆测上升到结论了

家园 好吧,我放低对督公认识

1966年 0

1967年 0

1968年 1部

1969年 0

1970年 2部(将样板戏电影化)

1971年 2部(将样板戏电影化)

1972年 4部(将样板戏电影化)

家园 您的原话是“文革的一大半时间” 我记得文革是10年

这个已经不是逻辑问题了,是小学算术问题

您是咋证明这6年没有别的电影的

您是列出国家电影总局的统计资料当根据了

还是有啥别的东西啊

您这是结论,不是论证

最后,俺必须得指出,孤陋寡闻不是问题。拿无知当牛逼是问题

俺顺手就贴2个您所谓“文革一大半时间”的电影

至于“样板戏不是电影” 这种毫无逻辑话俺就不和您扯了。

总之,把话说的太满,就要有被人拿证据拍到脸上的觉悟

文革的一大半时间里整个中国都没有拍一部真正的电影这样的事实

好吧,我放低对督公认识

1966年 0

1967年 0

1968年 1部

1969年 0

老兄啊,说有易,说无难啊,随随便便臆测,太容易打脸了

雁红岭下 1966 长春电影厂

[FLASH]http://player.56.com/v_NDU5Njg3NTI.swf[/FLASH]

其他的,不贴视频占用空间了 顺手来一个

外链出处

您是不是该换话题了?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家园 可惜发错了地方,这里都是眼巴巴盼着再来一次文革的主。
家园 哎,但尽人力,敬听天命吧。

我特意把出身贫农的例子举出来,可惜俏媚眼做给了呵呵呵。

家园 自己用出身来证明观点正确性 就指望别人也这么干

可惜啊,大部分人有正常的智力和思考方式,知道要看逻辑看证据

哎,但尽人力,敬听天命吧。 [ 我来也 ] 于:2011-07-07 19:37:47 复:3489357

我特意把出身贫农的例子举出来,可惜俏媚眼做给了呵呵呵。

骂人就甭避讳,对于这种用出身和煽情来论证的方式,俺就是瞎子,视而不见,只看得见逻辑和证据论证出来的结论。

要是不瞎一点的话,这个世界就被传销和宗教统治了

家园 好吧,最后一次,

李达,一大代表,按一大13个代表计算,十三分之一。

上官云珠,新中国22大明星,二十二分之一。

容国团,新中国第一个世界冠军,一分之一。

家园 一个叫刘少奇的人 一分之一

这不是废话么,只要在目标周围不断缩小样本,必然可以根据结论来设计证据

顺便说一句,电影那个话题,您主动提出,您又主动放弃了?说的义正词严,言之凿凿,就当没那回事了?

是对是错,好歹给个结论啊。话题是您提的,不利就换一个?

链接出处

家园 zt

1961年至1965年,在周恩来“尊重艺术规律,发扬艺术民主”的方针和思想指引下,中宣部制订了《关于当前文学艺术工作的意见(草案)》(简称“文艺八条”),文化部则完成了《文化部关于加强电影艺术片创作和生产领导的意见(草案)》(简称“电影三十二条”),促使中国电影出现了一个创作小高潮,生产了许多优秀的影片:《甲午风云》《停战以后》《阿娜尔罕》《李双双》《燎原》《槐树庄》《革命家庭》《红旗谱》《舞台姐妹》《小兵张嘎》《南海潮》《英雄儿女》《农奴》《白求恩大夫》《早春二月》《阿诗玛》《刘三姐》《达吉和她的父亲》《天山的红花》《红日》《东进序曲》《洪湖赤卫队》《冰山上的来客》《怒潮》《野火春风斗古城》《独立大队》《兵临城下》以及一批戏曲艺术片如《杨门女将》《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红楼梦》《野猪林》《关汉卿》《槐荫记》和《花为媒》等。此外,优秀的美术片《小蝌蚪找妈妈》《大闹天宫》(上、下集)等多次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

1966年4月10曰,由江青主持起草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中第一次提出了“文艺黑线专政”,全面否定了十七年文艺工作的成果。新中国十七年来发行的国产故事片589部、外国片883部一律被封存。1967年11月,江青、姚文元等向北影、新影和八一等制片厂布置拍摄“样板戏电影”。1970年9月,北京电影制片厂率先推出了全国第一部样板戏电影《智取威虎山》,之后《红灯记》《龙江颂》《沙家浜》《海港》《杜鹃山》《奇袭白虎团》《红色娘子军》等陆续拍成,成为文艺“样板”。1966年到1973年的七年间,中国电影的故事片生产完全停顿。1973年,在周恩来的支持下,国产故事影片重新恢复生产,成为当时的轰动事件。1974年1月20日,四部电影《火红的年代》《艳阳天》《战洪图》《青松岭》陆续拍摄完成在全国上映。从1973年初到1976年9月,总共拍摄了76部故事片(包括大批舞台戏曲片)。这个时期较好的影片有《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等,在那段特殊的历史时期依然留下了电影人的不懈努力和奋斗足迹。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文革”期间军事题材电影放映成为了中外电影史上一道独特的景观。“老三战”(《南征北战》《地道战》《地雷战》)以及《闪闪的红星》等为数不多的老电影, 在特殊背景下大面积和重复的放映,创造了电影放映的“吉尼斯”纪录。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