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云南美食之蒙自过桥米线 -- 大西洋14
品尝各地美食是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今天说说蒙自过桥米线。
米线是云南各地、各民族人都爱吃的美食,走过了云南不少地方,早点一准儿是米线。
通俗的说,米线就是米粉做的面条,放入高汤,加上不同的佐料即是米线。
蒙自米线是米线的正宗,而蒙自过桥米线则是米线中的上品。
蒙自米线独具风味,久负盛名。它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吃法特殊,营养丰富而深受群众喜爱。
蒙自是过桥米线的老家。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关于过桥米线的传说出自蒙自。
传说清朝时,有位秀才常到蒙自县城外德同湖小岛上读书,贤妻每天给丈夫送饭。秀才常常苦读而忘了吃饭,饭菜凉了才随便吃点。偶然一次妻子受到鸡汤浮油能保温的启示,常变化着花样把热米线送给丈夫吃。第二年,秀才考上了状元。因为妻子到岛上要过一座桥,而把这种米线取名“过桥米线”。
这是民间比较简单的一个传说,蒙自县志记载的传说更加美好、动人(稍有改动):
过桥米线以汤、肉片、米线和佐料做成。汤用肥鸡、老鸭、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肉片用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火腿、鳅鱼等切成薄片;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佐料各地略有不同,主要有豌豆尖、黄芽韭菜(韭菜苔或韭菜)、嫩菠菜、白菜心等;再加上葱花、豆芽、豆腐皮、玉兰片等。当然少不了辣椒,现在还有加上各种花瓣儿的,个人以为菊花最佳。
吃时用高深的瓷大碗一只,放人味精(个人主张最好不放)、胡椒面、熟鸡油,然后将滚开的汤舀人碗内,汤滚油厚,碗中不冒一丝热气,汤端上桌后,切忌急着品尝,以防被汤烫伤嘴唇和舌尖。先将各种肉片来人汤中,轻轻搅动就可烫熟;再将米线放人汤内;然后放人各种蔬菜和香菜,再根据各人爱好,加入辣椒油、芝麻油、精盐等佐料便可食用。
碗中红、白、黄、绿各种佐料、食物交相辉映,滋味鲜美,使人胃口大开。
说了这么许多,该流口水了,上片:
1.各种肉片
生鱼片、里脊片、火腿片、鹌鹑蛋,都是生的。
2.熟食
鸡腿、炸肉皮
3.米线
米线看似成坨,入汤即开,绝不粘连
4.各种菜蔬,中间是菊花
5.各种佐料
6.高汤
海碗直径近一尺
7.将各种材料逐一放入汤中
8.大小十六个碟、盘
9.成品
10.稍加搅拌即可食用
怎么样?把馋虫逗出来了吧?我都流口水了。
来个轻松的小故事吧:清光绪年间,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俄方的招待酒会上,端给李鸿章一盘冰激凌。因为室内温度较高,冰激凌受热散发出冷气来。李鸿章以为是冰激凌热得冒气,就向冰激凌吹气为其降温。俄国佬见此哈哈大笑,弄得李鸿章十分尴尬,心中一直耿耿于怀。不久俄国外交大臣回访,李鸿章就请俄国使臣吃过桥米线。俄国使臣不见汤面上冒气,以为这是一种温热食品,俯身就喝汤。结果烫得使臣哇啦哇啦直叫唤。借此李鸿章报了一箭之仇。
好了,今天就此打住了。明天去腾冲,又要消失四天了。
第一次吃的时候不识货,料没加全,哎
主角不是李鸿章而是林则徐,菜式不是过桥米线而是福州的“芋泥”。
窃以为“芋泥”版更为传神。一者,“芋泥”本是传统甜食,适合小碗盛上作餐后甜点,无论品相、颜色、凉热,均与“冰激淋”对仗工整,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芋泥”这东西,真真是外冷内热,即使是早有准备,入口那一刻,也难免唏嘘一番;最后,林公本就是福州人士,以“芋泥”这样一道家乡传统菜“款待友邦”,也更合乎常理。
若非要让(安徽人)李中堂用西南特产“过桥米线”来演这一出,就还得“俄国使臣”大人万分配合配合:面对这么一大海碗的热汤,“俯身就喝”—— 这貌似也不符西人喝汤习惯吧? —— 确实太过穿凿附会了。
窃以为,米线这样吃法,就过了。
小吃这东西,本就是随意得来的好。整得如此富丽堂皇,就失去了日常的风味。数年前,昆明街边小店十块钱一套的砂锅米线,几样荤素,朴实无华,却分量实在,汤头极好,让俺连吃半月而依旧回味无穷,丝毫不腻。要按图中这种整法,只怕是一顿以后,再也无心问津了。。
加上这些花花草草、典故讲古,“附加值”是提升了,却也变了味道。
PS:当年在昆明常吃的那家过桥米线,以砂锅烹制,似不正宗,窃以为味道却更优于“桥香园”,回味无穷。只是忘了名字,原来记着是“过桥园”一类,似乎不确。
论见识手段人品,林则徐比李鸿章强多了,可惜啊,枪打出头鸟,生不逢时.
建水,明清时是临安府的所在地,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去过北京的人很多,就把涮肉这种吃法传到了云南。
刘家庆对他的这种吃法感到很好奇,问道:“大新爷(旧时建水人对当地的举人,进士的尊称),你的这种吃法叫什么?”李景椿回答说:“我从桥东(锁龙桥)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是吃过桥的米线。”
米线有各种吃法,过桥米线只是一种
昆明的水质不合适吃米线,要吃米线到红河。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各有特色。
蒙自是水米线,我不爱吃,但过桥米线必须是蒙自的水才好吃,不复杂那叫涮肉米线。蒙自过桥米线是有标准的,少一味料就不正宗了,米线也不能是粗的(粗米线不裹汤),汤也得是上汤,大铜锅里煮上一天的汤,加过一道水,吃米线的时候立刻就尝出来了.过桥米线吃到嘴里,米线裹着汤味,那真是没说的。
最近蒙自流行吃羊肉米线,和羊主要是吃草有关吧,吃牛羊肉记得米线一定要烫一下,不然容易冷汤就不好吃了,到时候米线只裹油不裹汤,嘴就糊起来了.
开远吃土鸡加油辣子,个旧吃焖肉和酸菜肉的帽子。想起来口水掉在地上了。开远油辣子可是特色哦,个旧的米线最近就不行了,越来越象昆明了。
建水的米线是极细的,过桥米线也不错,没蒙自那么复杂,汤一般了(水好汤不好),但建水一直认为他们的米线才正宗,不评价!!
元阳南沙的红米线,竹园的卤鸡米线那是很好的说.
昆明的豆花米线和凉米线还不错,和其制作中不用加高汤有关系,用料很讲究,米线却质量太差,听说有几年昆明政府专门还出文件整顿过,从口感来看,应该是比前几年还差了
估计兰州人到昆明也不爱吃拉面,天津人到昆明也不爱吃狗不理,他们都会尝尝米线.我到昆明也不爱吃米线,吃面。
只说味道的话,四川人的做米线似乎要更有味,但他们不重视汤,所以得不了米线的精髓。
现在更没有了。
对昆明而言,过桥米线也是舶来品,不是本地原生。
印象中,改开前昆明的过桥米线就两个地方,一个是羊市口,应该算昆明本地的正宗。另一个是文革中后期才开始卖的,在春城饭店。
这两家后来都拆掉了(春城饭店没拆的时候就没卖了)。
改开后在南强街一带开了一堆过桥米线馆子,建新园那时都算不得有名。
真正的昆明过桥米线(不是蒙自过桥米线)把料和米线放汤碗里之后,是只能看见黄灿灿的油,别的一概看不到的。现在为了照顾低脂潮流,汤里都基本没油了,为保持温度,大多采用烧碗的办法,把碗烧得很烫,勉强保持温度。但是少了那一厚层油,味道可就差老远了。
不少昆明人就不喜欢除酸浆米线之外的米线品种,而别的地方的人又觉得昆明的酸浆米线没有筋骨,还略微有股味道。我有一个南通的朋友就认为昆明的米线极端难吃。
此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
如您所提到的豆花米线,筋骨太好的米线就不易入味,还出不来那种稀里糊涂的口感,喜欢这种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