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云南美食之蒙自过桥米线 -- 大西洋14

共:💬14 🌺8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云南美食之蒙自过桥米线

品尝各地美食是旅游的重要目的之一,今天说说蒙自过桥米线。

米线是云南各地、各民族人都爱吃的美食,走过了云南不少地方,早点一准儿是米线。

通俗的说,米线就是米粉做的面条,放入高汤,加上不同的佐料即是米线。

蒙自米线是米线的正宗,而蒙自过桥米线则是米线中的上品。

蒙自米线独具风味,久负盛名。它以用料考究,制作精细,吃法特殊,营养丰富而深受群众喜爱。

蒙自是过桥米线的老家。之所以有此一说,是因为关于过桥米线的传说出自蒙自。

传说清朝时,有位秀才常到蒙自县城外德同湖小岛上读书,贤妻每天给丈夫送饭。秀才常常苦读而忘了吃饭,饭菜凉了才随便吃点。偶然一次妻子受到鸡汤浮油能保温的启示,常变化着花样把热米线送给丈夫吃。第二年,秀才考上了状元。因为妻子到岛上要过一座桥,而把这种米线取名“过桥米线”。

这是民间比较简单的一个传说,蒙自县志记载的传说更加美好、动人(稍有改动):

蒙自县城有一书生,英俊、聪明,但喜游玩,不愿下功夫读书。他有一个美丽的妻子和一个年幼的儿子。夫妇之间,感情很深。但妻子对书生喜游乐,厌读书深感忧虑。一日,对书生道:“你终日游乐,不思上进,不想为妻儿争气吗?”闻妻言,生深感羞愧,就在南湖筑一书斋,独居苦读。妻也与生分忧,逐日三餐均送到书斋晌生。日久,生学业大进,但也日渐瘦弱。妻看在眼里,疼在心里,思进补之。一日,宰鸡煨汤,切肉片,备米线,准备给书生送去。儿年幼,戏将肉片置汤中,生妻怒斥儿恶作剧,速将肉片捞起,视之,已熟,尝之,味香,大喜。即携罐提篮,送往书斋。因操劳过度,晕到在南湖桥上。生闻讯赶来,见妻已醒,汤和米线均完好,汤面为浮油所罩,无一丝热气,疑汤已凉,以手掌捂汤罐,灼热烫手,大怪,详问妻制作始末,妻一一详道。良久,书生说道,此膳可称为过桥米线。书生在妻子的精心照料下,考取了举人。

过桥米线以汤、肉片、米线和佐料做成。汤用肥鸡、老鸭、猪筒子骨等熬制,以清澈透亮为佳;肉片用鸡脯、猪里脊、肝、腰花、鲜鱼、火腿、鳅鱼等切成薄片;米线则以细白、有韧性者为好;佐料各地略有不同,主要有豌豆尖、黄芽韭菜(韭菜苔或韭菜)、嫩菠菜、白菜心等;再加上葱花、豆芽、豆腐皮、玉兰片等。当然少不了辣椒,现在还有加上各种花瓣儿的,个人以为菊花最佳。

吃时用高深的瓷大碗一只,放人味精(个人主张最好不放)、胡椒面、熟鸡油,然后将滚开的汤舀人碗内,汤滚油厚,碗中不冒一丝热气,汤端上桌后,切忌急着品尝,以防被汤烫伤嘴唇和舌尖。先将各种肉片来人汤中,轻轻搅动就可烫熟;再将米线放人汤内;然后放人各种蔬菜和香菜,再根据各人爱好,加入辣椒油、芝麻油、精盐等佐料便可食用。

碗中红、白、黄、绿各种佐料、食物交相辉映,滋味鲜美,使人胃口大开。

说了这么许多,该流口水了,上片:

1.各种肉片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生鱼片、里脊片、火腿片、鹌鹑蛋,都是生的。

2.熟食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鸡腿、炸肉皮

3.米线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米线看似成坨,入汤即开,绝不粘连

4.各种菜蔬,中间是菊花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5.各种佐料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6.高汤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海碗直径近一尺

7.将各种材料逐一放入汤中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8.大小十六个碟、盘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9.成品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10.稍加搅拌即可食用

点看全图

外链图片需谨慎,可能会被源头改

怎么样?把馋虫逗出来了吧?我都流口水了。

来个轻松的小故事吧:清光绪年间,李鸿章出使俄国,在俄方的招待酒会上,端给李鸿章一盘冰激凌。因为室内温度较高,冰激凌受热散发出冷气来。李鸿章以为是冰激凌热得冒气,就向冰激凌吹气为其降温。俄国佬见此哈哈大笑,弄得李鸿章十分尴尬,心中一直耿耿于怀。不久俄国外交大臣回访,李鸿章就请俄国使臣吃过桥米线。俄国使臣不见汤面上冒气,以为这是一种温热食品,俯身就喝汤。结果烫得使臣哇啦哇啦直叫唤。借此李鸿章报了一箭之仇。

好了,今天就此打住了。明天去腾冲,又要消失四天了。

元宝推荐:希宝,
家园 嗯,在云南吃的才正宗。其他地方差点
家园 这是正宗做法

第一次吃的时候不识货,料没加全,哎

家园 我家就是云南的,也没吃过这种= =
家园 最后那个故事,从小听的是另一版本

主角不是李鸿章而是林则徐,菜式不是过桥米线而是福州的“芋泥”。

窃以为“芋泥”版更为传神。一者,“芋泥”本是传统甜食,适合小碗盛上作餐后甜点,无论品相、颜色、凉热,均与“冰激淋”对仗工整,实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芋泥”这东西,真真是外冷内热,即使是早有准备,入口那一刻,也难免唏嘘一番;最后,林公本就是福州人士,以“芋泥”这样一道家乡传统菜“款待友邦”,也更合乎常理。

若非要让(安徽人)李中堂用西南特产“过桥米线”来演这一出,就还得“俄国使臣”大人万分配合配合:面对这么一大海碗的热汤,“俯身就喝”—— 这貌似也不符西人喝汤习惯吧? —— 确实太过穿凿附会了。

家园 小小反对一下。。。

窃以为,米线这样吃法,就过了。

小吃这东西,本就是随意得来的好。整得如此富丽堂皇,就失去了日常的风味。数年前,昆明街边小店十块钱一套的砂锅米线,几样荤素,朴实无华,却分量实在,汤头极好,让俺连吃半月而依旧回味无穷,丝毫不腻。要按图中这种整法,只怕是一顿以后,再也无心问津了。。

加上这些花花草草、典故讲古,“附加值”是提升了,却也变了味道。

PS:当年在昆明常吃的那家过桥米线,以砂锅烹制,似不正宗,窃以为味道却更优于“桥香园”,回味无穷。只是忘了名字,原来记着是“过桥园”一类,似乎不确。

家园 最后那个故事似乎应该是林则徐

论见识手段人品,林则徐比李鸿章强多了,可惜啊,枪打出头鸟,生不逢时.

家园 过桥米线源自北京的涮羊肉

建水,明清时是临安府的所在地,经济文化都很发达,去过北京的人很多,就把涮肉这种吃法传到了云南。

清朝道光年间,建水东城外太史巷有个叫刘家庆的厨师在鸡市街头处开了一个名叫“宝兴楼”的米线馆。咸丰甲寅年(1854年)的一天清早,一个举止文雅、穿着讲究的人来到他的馆中吃米线。他叫刘家庆照他介绍的方法做出汤来配米线吃。方法是:取一块生猪脊肉切成薄片,用小粉水揉捏后盛于一个大碗中,舀上一调羹熟猪油淋于猪脊肉薄片上并盖上数片地椒叶子,然后再舀一大勺滚烫的草芽鲜肉汤氽入碗中,另用一个碗盛米线。店主人照此做好后,这顾客先用筷子在汤中搅拌片刻,再将米线挑入汤碗中吃起来。此人名叫李景椿,建水新桥街人,清道光乙未(1835年)进士,多年来在外省做官,回乡后他仿照外省人“涮锅子”的吃法,试用小粉水揉捏过的措脊肉薄片氽汤食用,其味异常鲜美。

刘家庆对他的这种吃法感到很好奇,问道:“大新爷(旧时建水人对当地的举人,进士的尊称),你的这种吃法叫什么?”李景椿回答说:“我从桥东(锁龙桥)来到桥西吃米线,人过桥,米线也过桥,我是吃过桥的米线。”

光绪年间,建水的过桥米线传到个旧等地。民国初年,一个落户于建水的名叫邓恩德的玉溪人(其妻是建水人)带着家室到昆明羊市口处开“德鑫园”过桥米线馆,建水过桥米线传到了昆明。从此,在昆明经营过桥米线的餐馆逐渐多起来,发展到全省,过桥米线便成了云南省的一大名特风味食品。

家园 昆明米线正宗的推建新园

米线有各种吃法,过桥米线只是一种

家园 昆明吃米线的地方很多,不过窃以为建新园的凉米线好吃
家园 个人比较推崇那的凉米线
家园 米线还是红

昆明的水质不合适吃米线,要吃米线到红河。个旧、开远、蒙自、建水各有特色。

蒙自是水米线,我不爱吃,但过桥米线必须是蒙自的水才好吃,不复杂那叫涮肉米线。蒙自过桥米线是有标准的,少一味料就不正宗了,米线也不能是粗的(粗米线不裹汤),汤也得是上汤,大铜锅里煮上一天的汤,加过一道水,吃米线的时候立刻就尝出来了.过桥米线吃到嘴里,米线裹着汤味,那真是没说的。

最近蒙自流行吃羊肉米线,和羊主要是吃草有关吧,吃牛羊肉记得米线一定要烫一下,不然容易冷汤就不好吃了,到时候米线只裹油不裹汤,嘴就糊起来了.

开远吃土鸡加油辣子,个旧吃焖肉和酸菜肉的帽子。想起来口水掉在地上了。开远油辣子可是特色哦,个旧的米线最近就不行了,越来越象昆明了。

建水的米线是极细的,过桥米线也不错,没蒙自那么复杂,汤一般了(水好汤不好),但建水一直认为他们的米线才正宗,不评价!!

元阳南沙的红米线,竹园的卤鸡米线那是很好的说.

昆明的豆花米线和凉米线还不错,和其制作中不用加高汤有关系,用料很讲究,米线却质量太差,听说有几年昆明政府专门还出文件整顿过,从口感来看,应该是比前几年还差了

估计兰州人到昆明也不爱吃拉面,天津人到昆明也不爱吃狗不理,他们都会尝尝米线.我到昆明也不爱吃米线,吃面。

只说味道的话,四川人的做米线似乎要更有味,但他们不重视汤,所以得不了米线的精髓。

家园 昆明没有“正宗”的过桥米线

现在更没有了。

对昆明而言,过桥米线也是舶来品,不是本地原生。

印象中,改开前昆明的过桥米线就两个地方,一个是羊市口,应该算昆明本地的正宗。另一个是文革中后期才开始卖的,在春城饭店。

这两家后来都拆掉了(春城饭店没拆的时候就没卖了)。

改开后在南强街一带开了一堆过桥米线馆子,建新园那时都算不得有名。

真正的昆明过桥米线(不是蒙自过桥米线)把料和米线放汤碗里之后,是只能看见黄灿灿的油,别的一概看不到的。现在为了照顾低脂潮流,汤里都基本没油了,为保持温度,大多采用烧碗的办法,把碗烧得很烫,勉强保持温度。但是少了那一厚层油,味道可就差老远了。

家园 各有各的口味

不少昆明人就不喜欢除酸浆米线之外的米线品种,而别的地方的人又觉得昆明的酸浆米线没有筋骨,还略微有股味道。我有一个南通的朋友就认为昆明的米线极端难吃。

此正所谓“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也。

如您所提到的豆花米线,筋骨太好的米线就不易入味,还出不来那种稀里糊涂的口感,喜欢这种感觉。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