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加州大学伯克利总部 -- 坐牛
伯克利的标志性建筑也是一个塔:萨瑟钟塔。据说它是全世界第三高的钟塔(近94米,堪比上海30层楼公寓),内有电梯可达其顶。塔建于1914年。萨瑟是捐款人逝去的老公的姓。
它给我的感觉像是个瘦高个的朴素严谨的学者。线条简单,都是直的。斯坦福那个感觉更圆,更富态华丽些。
在塔顶放眼望去,真个校园尽收眼底。可以看出来其布局和建筑确实只能说是一般。
如果仔细看,远处可以看见海湾和金门大桥。
这边一片草地感觉不错。
在左下角有群人聚集在一起。隐约可见黑白混杂。好像有人还在摩拳擦掌。
下去一看。原来是一群学生正在切磋成龙的上墙术。就是他在电影里经常蹬一脚一边的墙,就窜上了另一边的那种。
中间肌肉虬结的小伙子好像是此中高手。
旁边还有美眉撩阵:
我们到的时候正在表演的是这位仁兄:
看他的发型应该是模仿撒旦。只见他潇洒的一级级蹬上台阶,想来是要表演另一种绝技。
各位看官,猜猜这是哪门功夫:
哈哈, 这个像不像令狐冲给青城派发明的“屁股向后平沙落雁式”?
类似的活动在伯克利的校园里好像很流行。看这一对是如此谈恋爱的:
在图书馆门前倒立!
另外一群人在草地上围城一圈,一人手里拿张纸:
原来是在排练话剧。有意思。
我的感觉是整个校园里生意盎然。开放包容的名头果然不虚。想起清华本是理工科,偏出了一批音乐人。这中间好像有些异曲同工的味道。我前面一篇里说的那个同事的太太,在伯克利读博士学的是中国的戏剧。当时听说的时候感觉很好笑,后来想想更多的是佩服-美国人真是啥都有人研究啊。
我毕竟是局外人,看到的都是外表。缺少了对伯克利学术的了解,可能是伯克利的建筑没有给我留下太多印象的原因。如果认识某个大牛,且知道他/她是在某个楼里上课或者搞研究,那应该会很不一样。就像外国人到了西湖,因为缺乏文化背景,就很难体会出它在中国人心中的地位。所以看来也不过就是一个湖而已。
这个以汉语拼音命名的礼堂倒是引起了我的注意:
看来捐款的是国人。回来后查了下,他是从香港移到加拿大的移民。香港鳄鱼的创始人。这里有个链接介绍他的生平:
看完了两个名校,说说感想。两个学校一个是私立,一个是公立。一个像公园,一个像,嗯,学校。在斯坦福遇到的学生,衣着举止都中规中矩,处处透出名校风范;伯克利的学生则不拘一格,轻松自然。
如果时光倒流,可以选择的话,我倾向于求学于伯克利这样的环境(呵呵,废话,两个中任意一个都是很多人一辈子的梦想)。个人看法,做学术应该是在一个朴素的环境里才好。看来我这个平民还是喜欢平民的学校。
发帖、回帖、修改的时候,您可以看到一个“特殊效果”,点开以后,有“粗体、居中、链接、图片……,等等”
点击“链接”,出现
[URL=][/URL]
把网页地址拷贝到[URL=]和[/URL]之间就行了。
俺就是加州大学(简称Cal),其他的才是分校。
就不得不提伯克利前校长田长霖先生, 田长霖接任校长时,学校正面临历史上财政最困难的时 期 , 他充分利 用自己的亚裔身份,在亚洲为加大募得大量捐款, 一个传奇故事是有一次坐飞机,田长霖在头等舱与一位华裔商人同座,下飞机时他就获得捐款千万美 元 据说他也给亚洲学生 入学加大开很多方便之门.
从自由发挥的角度,还有两个地方也算是berkeley的重要特色。一个是学校南边的 telegraph ave,路边的各色人士,以及边上附近的 people's park,以及里面的各色人士。还有一个地方就是 sather gate 那里的广场。
当时误打误撞开到了伯克利的后山(西面?)。从那上面俯瞰风景绝佳。这里有一副是在山上的一个观景点拍的。相机不好,凑合着看看。
那上面有很多房子,住在那里的人在家里就可以把美景尽收眼底。他们应该都是伯克利的教授吧?
铁大说的是校园正南方相当于市政广场的 Sproul Plaza。别看它脏脏乱乱,当初可是60年代美国学潮的发起地之一。Berkeley的自由普世旗手名号是世界有名的,而它的集中表现就在这个广场上。在这不管早晚都可以看到学生积极分子或是社区运动家或是摆摊,或是拦路鼓吹他们的诉求。可以是女权,反战,反种族主义,也可以是支持藏独,打倒资本家等等。有时候几个团体诉求不合,当街开辩论大会也是有的。国人看着这些“洋小将”们,该挺有亲切感吧!
柏克莱人能折腾,作起学问来也不含糊。Telegraph 大街上以前大大小小满街的书店,里面读书人三五成群忘我地讨论,充满了世界级学府的人文气息,美国我还没见过其他学校能与之比肩(即使是常春藤名校)。但近年学术不敌商机,老书店纷纷关门,Starbucks,Old Navy等大路店大举进驻,它的韵味已不及往昔。可幸的是一代代新人依然保持着它的叛逆传统,抵抗着美国高校的商业化大潮。希望咱们华人子弟在其中不要缺席,在这个越发艰难的功利社会中能一起守护点理想主义的火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