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蜀汉何以亡耶 -- napolen

共:💬26 🌺18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家园 俺本来的意思

也没有说多严重啊。是“挑一个小眼”,有点和老酒开玩笑的意思,如果说“缺乏起码的历史知识”,那倒真是很严重了。再说,俺说的是“现在”一般用什么称呼,不是说历史上有没有北魏的叫法。这个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蜀军打的旗子上一个斗大的“蜀”字,性质当然是不一样的拉。

家园 那么如何解释石勒那批人呢, 难道一条绳子绑住了一群文明?

那么如何解释石勒那批人呢, 难道一条绳子就能栓住那么多的文明?

人材同文明程度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

从石勒, 到慕容, 到金兀术, 成吉思汗,努儿哈赤, 都不是从文明的中心地带出来的.

家园 李严这个例子可举的不够好

“李严长期镇守白帝城,负责东方防务,本是个有用之才。只因一次运粮不及时,又

文过饰非,就被孔明一棒子打倒,再不录用,直到最后大哭病死。”

李严堂堂先主托孤之臣,蜀汉中都护,本来该是与诸葛亮平起平坐。结果先是被诸葛亮找了个借口从永安调去孔明经营多年的汉中,名义上兼管丞相府事务,实际上却降了一级,成了诸葛亮下属;接下来又委以催督运粮之责,权势被步步削弱,最后被诸葛亮略玩花招就给废了。这人是政治斗争的牺牲品,孔明巴不得一棍子把他打倒,存心就是

家园 对阿,要是这么算,该算刘备的失误了,就不该托于孔明
家园 关于地域文明程度与军政人材再生能力之关系,与鲈鱼兄探讨

我前文曾提到,川中地区文明程度不高,因此军政人材的再生能力较差。很显然,我的意思是,地域文明程度,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军政人材的再生能力,两者存在较强因果关系。

对此,鲈鱼兄言:

“那么如何解释石勒那批人呢, 难道一条绳子就能栓住那么多的文明?

人材同文明程度应该没有太大的关系.

从石勒, 到慕容, 到金兀术, 成吉思汗,努儿哈赤, 都不是从文明的中心地带出来的.”

在下以为,鲈鱼兄似乎没有注意我前文那个结论的特定语境,而是抛开了那个特定语境来泛泛地举例,自然会令我前文那个结论看起来不太对头。

我前文所处的特定语境,是“农耕民族内部战争”这样一个限定条件。由于那个帖子所讨论问题的大背景是三国时期的战争,是典型的农耕文明内部的战争,所以我就把这个限定条件给省略了。

鲈鱼兄所举那些“反例”,都是超出这一限定条件之外的,因为那些人物都是游牧民族的军事人物,而不是农耕文明内部战争中的军事人物。所以您的那些“反例”,其实并不反,所以也就无法否定我前文那个结论-- (在农耕文明内部战争这个条件下),地域文明程度不高,则军政人材的再生能力就较差。

还有一个次要方面,就是我说的是“军政人材”,而不是纯粹的“军事人材”。

事实上,游牧民族的文化,本身就属于军事文化,或者至少也是准军事文化。因此,游牧民族中出现许多杰出的军事人材,一点也不奇怪。

但杰出的经营管理型的人材,就不是游牧民族所能产生的了,而属于定居的农耕民族的“产品”。

鲈鱼兄会说,你前文用的是“军政人材”这样一个概念,而石勒、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人也都是杰出的政治人物,所以你这个结论还是有问题。

这个问题是酱紫的,我的“军政人材”这个说法,看字面儿,确实是军事和政治这么两个方面,但这个“政治才能”却又可大致分为两个方面,一个是权利斗争方面的才能,另一个就是治国方面的才能(包括经营管理)。我在用“军政人材”这个词是,心中想到的主要还是军事和治国这两个方面,而不是军事+权利斗争。

石勒成吉思汗努尔哈赤等无疑具备极强的政治斗争才能,但在治国经管方面却不算杰出。所以他们并不属于我心中的杰出政治人材。他们只是杰出的军事人材和权利斗争方面的人材。

我心目中,三国时期杰出的军政人材大致是诸葛、司马,以及邓艾等。虽然没做过统计,但三国时期主要军政人材,大部分应该出自文明发达的中原地区。

家园 呵呵

这个和电视剧《三国演义》中蜀军打的旗子上一个斗大的“蜀”字,性质当然是不一样的拉。

这个问题的性质大致和鲜卑人自称索虏,抗战时伪军自称伪军一样吧。

家园 恐怕主要还是人口和土地(所谓耕战)

蜀地人才还是不少的,武有张任,严颜,甘宁(我老乡,嘿嘿,可惜为东吴所用),张翼,文有张松,黄权,秦宓。且人才是可以流动的,蜀有不少荆州雍州等地而来的人才(比如刘巴,法正,陈到等等)。而人口不那么容易,土地就更不可能。蜀地人口经过战乱基本上也就是一百万上下,而中原则至少四倍于此数字。且这个差距随着时间增长只会越来越大,蜀在这样的地缘下,除了积极进攻别无生存之道。蜀的地理固然难于攻进来,可以其农业生产能力以及艰难的周边地形(邓艾当年成功也是靠偷袭,若正攻必然粮尽退兵),同样难于攻出去。所以据有巴蜀固然在那时已算不错,可若要真正生存,则据有后必须尽快攻占关中,否则为必死之地,而这个是需要时机的,在对方正常状态下,堂堂正正进攻难以做到,很不幸诸葛和姜维都没有高祖那么好运。

家园 【原创】根本原因是国策错误

napolen楼主的观点,在下基本赞同,但对楼主的一些论据,在下有不同看法。如楼主说,邓艾兵临城下时,成都尚有数万兵而无统领之将。历史上,此时成都已是无兵可用,兵都被诸葛瞻带走了。演义中,罗贯中没有直接描述成都还剩多少兵,而是刘谌说“窃料成都之兵尚有数万”,不代表真的有。读者切记,书中人物的话,不表明就是罗贯中认可的事实。最典型的就是“伏龙、凤雏,二人得一可安天下。”这只是司马徽出于某种目的而说的话,不表示作者罗贯中也认可这个说法。

关于人才的观点,在下赞同鲈鱼兄和早生华发兄的看法,完全不赞同老酒的观点。(老酒别打我

关于李严的问题,在下同意马伯庸的观点。(风起陇西写的太好了,还有马谡那段也好,可惜忘了小说的书名。)

另外,翻开三国志·蜀书十·刘彭廖李刘魏杨传,这些蜀国被打倒人的背后,无不闪现着同一个幽灵,那就是诸葛亮。这种从开国到灭国,国内所有倒下的智士能臣的背后,却都是由一人作祟所致,在中国历史上恐怕也是空前绝后的。这个道理就像一个人认为别人都有精神病一样,其实真有精神病的正是他自己。

关于人口和土地(所谓耕战)的问题,在下不赞成夜月空山兄的观点。如果两个国家的治理水平相同,它的人口和财富的增长比例是相同的,也就是四十年前是1:4,四十年后同样是1:4,不存在距离被拉大的问题。三国时期人口空前绝后地凋零,不存在土地不够用的问题,关键是谁能使人口尽快地增长,谁的国力就会强大起来。

在下认为,蜀国灭亡的根本原因是国策错误。就是蜀国是靠征战存国,还是靠励精图治、增长国力存国。历史上,齐、越就是靠增长国力而终成一代霸主的。蜀、魏屡战,对蜀国来说,是举国之力、倾国之战,对魏国来说,不过是局部战争,两国的消耗对各自国力来说,远不成比例。长期下来,就是蜀国人口没有任何增长,魏国不过是使增长速度稍稍放缓而已。

诸葛亮实行的是征战存国,他的继任者继续执行他的国策,蜀国的灭亡,诸葛亮怎么会没有责任呢?

家园 支持这个观点。蜀国应坚固关隘发展经济,伺机夺取西凉

不应该猛攻魏国中心地区,引起戒备。

应该在稳固防守的前提之下发展经济招聘人才,等待魏国内乱时夺取西凉,有了西凉之后兵马的来源就宽广多了,那时候再考虑与魏国决战。

家园 反对,蜀的地理以及政治态势跟齐越不同

守住关隘是必须的,但是——

在当时的条件下,蜀如果关起门来搞经济发展,根本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因为中原和江南发展的更快,人口基数摆在那里。还有地理,我说过,蜀国打进来难,可只要突破剑门关和绵竹关,西边基本守不住。更重要的,打进来难,可打出去更难。蜀要想图天下,必须拥有关中,而要拥有关中,则必须有汉中。

蜀最佳的策略是快打法。守住关隘,练精兵,并迁移部分人口到汉中,立足汉中实行屯田,瞅准时机(比如联合吴或者鲜卑进攻魏国或者等魏国内乱,但后者属于不可控制因素),尽快攻占关中。在刘备刚称汉中王那段时间,形势还是比较好的,但我认为荆州并不好守,关羽进军襄阳是错误的。应当集中力量从汉中出兵,占领雍州凉州以及长安。

用星际争霸的说法来说,蜀宜采取的就是速攻,攀科技树或者拼资源都是必死的打法。

打个比方,关起门来搞经济发展,就好像乌龟缩在壳里长肉,呵呵。

家园 以弱胜强可以说都是强的一方自己把自己搞垮。

  从当时来说,魏只要自己不垮,蜀就没有胜的可能性,最多只能自保。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