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说说德国的铁路 -- 圣堂
自己对火车这种东西有种偏爱,也算是在欧洲坐过几次火车了,所以简单在这里以写一下德国轨道交通的常识,以及自己的感觉吧。
先说一点感想,德国铁路网非常发达。
首先是运行效率很高,车辆在始发站基本也只会提前10分钟左右到达,如果是过路站基本只停1~2分钟,人上车即走。目前中国的动车和高铁已经向这个标准看齐了,不知道什么时候其他车种也可以做到。
第二,火车基本是在公交化运行,车辆密度很高。由于旅游关系,近期拜访了很多小镇,比如Garmisch-Partenkirchen、Berchtesgaden、Bamberg、Füssen等,这些人口在几千到上万的小城镇,从慕尼黑出发,基本都是从6点-24点,每小时都有火车到达。当然有可能不是直达的,但是大部分换乘也只要几分钟左右,因此我出行最信赖的就是DB(德国铁路公司)。
第三是人性化,像下图这辆车上可以看到自行车标志,就是说自己车可以带上火车(貌似票价比单人票高1.5倍左右)。另外双层车的下层基本都是有一大片空地,专门用来供带自行车的人,和残障人士使用,并且车上设有残障人士专用卫生间。——这些点滴,才会让人们感受到生活的便利。
最后一点是开放式车站,没有安检,没有长长地队伍,没有扛着大包小包的人来往。人少,什么都会感觉舒适一点。
不过也不能盲目崇拜德铁,至少在我10余次火车经历中,遇到了两次火车晚点。最严重的是在Bamberg往Nurnberg时,晚点了20分钟左右。
=========================================================
再历数一下我坐过的几种车:
ICE(Inter City Express)
这个是德国的轨道交通最高速的代表系列,目前的商业运行最高速是320Kmh。
但由于路网“过于发达”,且人口与城市分布比较均衡,德国人对高速铁路网络的需求不像中国人这样强烈,因此大部分ICE都在既有线上跑。据说全新建的高速铁路仅有科隆-法兰克福,纽伦堡-Ingolstadt两段。(Ingolstadt这个词实在不好翻,就用英语吧,哈哈)。
所以我从柏林——慕尼黑一路上,站间平均速度都在90~150km/h左右,最快的也只是从Berlin到Bitterfeld,到达了152km/h。627km的全程,ICE居然跑了6小时10分钟,貌似中国现在的K字头的车都可以跑出这种速度了。只能感慨一下国情真的不同。
另外,由于在既有线上跑,整个旅途中噪音特别大,比动车要吵很多,也要晃很多,穿越隧道时还会有耳鸣。
再对比一下坐过的沪宁、沪杭高铁,无论是速度、噪音、车辆抖动等指标,中国的动车、高铁全面占优,另外在德铁上没找到开水房,不知道是不是要向服务员索取。这样看,唯一有差异的就是舒适性了,ICE还是略胜一筹的,这是一等舱,座椅宽大,把自己陷进去,非常舒服。
IC(Inter City)、EC(Euro City):
没坐过,不评价。
RB(Regional bahn) 、RE(Regional-Express)、IRE(Inter Regio-Express):
以上几种都是属于地方性火车(Local Transport),停站较多。按照个人经验,通常是15分钟左右就要停一次,甚至有的时候五六分钟就要停站一次。在我看来就像中国的县域中巴, 把各个镇,甚至各个村庄的人口都拉上了这一条交通线。俺也在流着哈喇子幻想我的家乡什么时候也可以镇镇通铁路。
由于本次主要在拜仁州内活动,而州票又限制了只能坐地方火车,因此RB、RE基本是我的第一选择了。
这种车的舒适性来说,就像中国的K字头,座位还比较整洁。而座位间距比较宽大,每行只四个座位,因此坐上去还是很宽敞的。平时上座率只有一半,只是周末出游的人比较多(尤其是东亚人比较多),因此周末早晨通常也会有“站票”出现的。
CNL(City Night Line):
城间夕发朝至的夜火车,这种火车是全卧铺设计,二等车厢是和中国卧铺一样的,6人一个隔间,据说也有4人或2人间,我没见过。每个隔间都有独立的门可以拉上。但是它有个重大缺陷——铺位太短。像我这样1米8的人,腿都有点伸不开,难以想象人高马大的德国人怎么忍受得了。
其他火车
各个小镇可能会有独立运营的地方性火车。
这个是Garmisch-Partenkirchen的小火车,要从DB的火车站出站换乘。
这个是上楚格峰的齿轮火车。
市内轨道交通
德国市内轨道交通分为U-Bahn和S-Bahn两种,一般来说U-Bahn是严格在狭义的市区范围内行驶,疏导市内交通的,基本都是地下铁路;S-Bahn是在广义市域行驶,通常是用来连接卫星城镇和中心市区用的,在市郊部分是地上行驶。
另外,市区内也存在大量的有轨电车(Tram)。
关于票价:
举一个例子,纽伦堡到慕尼黑,算是两个大城市间的典范。铁路里程140KM,ICE的价格是50欧(1小时10分钟),RE标准票价32.1欧(最快1小时30分钟,通常是2小时30分钟)。
另外对本州内通行,则出现了州票这种非常优惠的东西,一天内可以乘坐本州所有的公共交通工具。单人票价是21欧,上限5人的团体票29欧。这东东对拜仁这种大州是很有杀伤力的的,就像上面纽伦堡到慕尼黑,在同一个州内,虽然DB的标准价至少是32欧,但可以使用单人票,就只用21欧了。
像我这样的穷人,通常都是邀上几个好友,购买一张团体票穷游拜仁,就是一个最划算不过的事情了。有时候也会遇到德国人主动问我们有几个人,试图和我们共享州票。
另外DB也发行了Bahn Card,相当于预付金额,而后使用此卡购票可以给火车票打折。75折卡57欧,5折卡230欧,还有一种3800欧的卡,购买后可以12个月内无限制的乘坐DB列车。
将来中国的铁路系统在运力满足后也可以实行这个政策,对常旅客和铁路系统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IC 我座过一次,说说感受,那次是去 新天鹅城堡,始发在一个小镇 MULHEIM,在杜伊斯堡附近的,大概早上6点上的车,下午2、3点多到了中间一个站,然后换另外的楼主说的那种地方的火车去的新天鹅城堡那个镇上的,这车记得好像只有2节车厢的。
刚开始我以为买的是ICE那种快车呢,上了车感觉就不像的,是那种类似包厢那种的,就是国内这种卧铺车类似的,只是没有床,就只有相对而坐的两排座位,车不是很快,最不爽的是车上没有免费的水提供,只有个列车员带了个水壶买咖啡。车厢上会贴上已经买票人上车和下车的城市的,不过好像也不准的,人很少的,大部分车厢都是空的。
一路打牌没有注意风景,偶尔看到城堡还是挺兴兴奋的。
西欧铁路太发达了,所以他们没有必要造新高铁。
中国是运力远远赶不上,居然还出一个 “返祖”要降速降标准。还有人以什么人民被高铁名义,强调要降速,降价。
什么“furt”,就是“渡”,譬如法兰克福,意译的话就是“法蛮渡”;
还有“stadt”,算是大一点的地方了,对比下来可以叫“镇”,譬如Damstadt,可以叫“丹家镇”;
最土的该是“heim”,算是“庄”吧,不知道有没有可以叫成“高老庄”的。
也就中国人爱喝开水和到处泡茶,火车上提供开水属于中国特色。鬼子到处都直接喝凉水,除了偶尔喝茶,他们认为只有生病的人需要喝白开水。现在有些旅馆进步点了,提供热水壶,但是不是一定有,为保险起见我们出去玩儿一般都自己带上热水壶。
Ingolstadt,呵呵,audi的老巢,阴沟施塔特…… -_-
有免費午餐 沙律醬煮之類 松仁橘子蛋糕 可周圍的乘客都沒拿 (為啥捏) 所以俺也沒拿但是觀望 (真冒實) 乘務員大概看到我餓了 來回特意問 又再拿一份餐過來講明旅程提供的
德国铁路计划中的ICX将同时取代目前IC和ICE。低速型号最高时速230公里,取代IC。高速型号最高280公里取代ICE1,ICE2,以后可能还会取代ICE3。
ICE各型号和其他德国铁路车辆最近几年是出了不少问题的,所以订购新一代产品着重改进质量和降低成本。
向中国提供和转让的Velaro是ICE3的出口改进型,比本国自己用ICE3要好一些。
非动车是很难做到的,这主要不是运营管理水平的问题,主要是技术问题。停站时间短需要加减速性能好,这个是动力分散型列车(动车)的典型优势。与之相对的,是动力集中式列车,中国老式的机车—车辆客车都是这样。从动力集中式列车“改进”到动力分散型列车基本是不可能的,需要一步到位的升级。
当然,动力分散型列车并一定不意味着昂贵。在中国企业完成消化吸收国外技术(包括德、法、日等所有先进国家的家底,这“一勺烩”是刘跨越的大功一件)以后,动车就会像其他中国已经掌握的技术系统一样,变成大众化、平民化的产品。
我现在就在一家德国企业中,和德国人一起工作,也有几十个外包的印度人。
休息期间在咖啡房里观察了一下,我所见到的德国人都是直接在饮水机上喝热水的。而所有的印度人都是——直接拧开水龙头灌凉水。有几次还遇到生猛的三哥,用一个1L的可乐瓶子灌满自来水带走。我在想,这位哥哥是要去浇花呢
中国坐火车的人多,很难保证在一两分钟内上下车完毕。
中国坐火车的人数,从总人数和高峰日/时段来看,都不是特别高(比如相对于日本)。那么为什么这么拥挤,归根结底还是车次太少,每天那么多乘客挤到一两个车次里面,上车不困难就怪了。如果车次多一倍,拥挤程度马上就下来了。
那么中国为什么不多搞一些车次呢?还是跟技术相关。在现有的机车—车辆模式下,站台/到发线利用效率非常低,想多开车次你也开不出来啊,资源瓶颈是硬的。所以在这种技术体系下想要搞短间隔的密集发车是非常困难,甚至是不可能的。但动车就不一样了,同一个站台,理论上可以在三分钟之内连续发车,这样运营就非常灵活了。客多的时候多搞一些车次,客少的时候少搞一些车次,既充分满足需求,又不浪费资源让车空跑。
一句话,技术特点改变运营模式,科技改变世界。如果只能延续机车—车辆时代的思路,“随到随走”那么就的确只能在外国实现,中国人是不能实现、不配拥有的。
也可能现在习惯开始有些改变了。
错了,删了
法国列车一般都要晚个3-10分钟出发,有时候会在途中把时间赶回来,从来不会像德国、瑞士或奥地利的铁路那样一分不差到点准时就开车。
话说欧美列车上都没有开水……欧美人不喝开水……喝生水。所以列车厕所里都要特别标出那水只供洗手,不能喝……
喝水要去餐车。
你做火车太少了,我有一次被在s-bahn上困了4个小时,今天坐火车,还是ice来回都晚点。在德国我是能远离die bahn就远离die bahn,方便倒是方便,就是总晚点,太不靠谱了,整个系统太敏感了,天气稍有变化,就晚点。以前天天坐车,上学打工,上班,遇到晚点真是恨得牙痒,尤其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