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整理】天朝产业升级、重大技术装备的新进展 -- tangcoms
谁来帮帮我,解除发贴限制呢? 汗.....
我国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实现国产化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19/c_13655151.htm
新华网哈尔滨12月18日电(记者梁冬)由中国第一重型机械集团公司承制的我国首台完全自主开发的红沿河核电站1号机组核反应堆压力容器,18日完工并发往辽宁红沿河。经检测,设备的各项技术指标全部满足要求,标志着我国百万千瓦级核岛主设备的制造完全实现国产化,具备了为我国核电建设标准化、批量化、规模化发展提供成套装备的能力。
红沿河核电站是我国“十一五”期间开工建设的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也是东北第一座百万千瓦级核电站,是我国二代改进型核电自主化建设重点依托项目。按照国家发改委要求,通过红沿河一期工程4台机组的研制,基本实现二代改进型百万千瓦级核电装备自主化。
作为压水堆核电站中的关键设备,核反应堆压力容器是安置核反应堆并承受其巨大运行压力的密闭容器,具有制造技术标准高、难度大和周期长等特点,且是不可更换设备,必须保证在核电站寿命期内绝对安全可靠。
这个项目启动以来,中国一重将项目作为企业结构调整、产品转型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示范产品来精心组织,配置各方优势资源,在技术研发、生产组织、质量监督、工期进度等方面实施全过程控制,确保万无一失。
据了解,中国一重立足自主创新,集中精干力量,在研制过程中自制了大批工辅具,进行了大量的试验和工艺评定,先后攻克了大型厚壁锻件压实、淬透、细化晶粒及均质性、一体化接管段成形锻造、马鞍形接管段焊接、中子通量管孔加工等一道又一道技术难关,创造了我国核电装备制造史上的多项第一。
随着近年来我国核电事业的快速发展,更为先进的二代改进型和三代核电项目在国内陆续开工建设。由于需求量较大,核电关键设备所需大型铸锻件成为制约我国核电事业快速发展的瓶颈。从国外进口难以满足需求并存在技术引进障碍,严重影响我国核电站建设进程。
为扭转这个局面,作为我国重型装备制造的领军企业,中国一重多年来一直从事核反应堆压力容器的研制,致力于核电产品自有技术、核专项技术的开发与应用,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为推动核电国产化积累了丰富经验。
2006年以来,“百万千瓦级核电设备大型铸锻件关键制造技术研究”“核电关键设备大型锻件研制”“AP1000压力容器制造技术”等国家级重点课题相继设立,中国一重承担了大量重点研制任务。按照部署,一重集中优势力量,从科技攻关、技术改造、制造资质认证三条主线,就二代改进型及三代核岛关键设备国产化开展了技术攻关,并不断取得突破性进展。
目前,中国一重在核反应堆压力容器以及核岛成套铸锻件为主的核能设备研制方面已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国内首台800kV无机粘接空心瓷绝缘子研制成功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07/c_13638645.htm
日前,国内首台800kV无机粘接空心瓷绝缘子在中国西电集团公司(以下简称西电集团)自主研制成功并通过了国家鉴定,实现了我国800kV电压等级下的SF6断路器、GIS用瓷套管全部国产化,标志着我国空心瓷套生产制造水平迈上了新的台阶,为进一步提高高压设备国产化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随着国家电力事业的迅猛发展,750~1000kV电压等级长距离线路已逐渐在国内投入商业运行,开发特高压等级产品已成为今后一段时期的发展方向。长期以来,由于大型空心瓷套产品的研发难度很大,该产品成为我国特高压输变电设备中需要进口的关键零部件之一,从而使国内开关行业超特高压输变电设备的开发受到很大的制约。
近年来,西电集团通过持续加大科研投入和人才培养力度,全面提升自主创新能力。2009年8月,西电集团成功研制了330~500kV空心瓷绝缘子,在此基础上,集团又组织科技力量对800~1000kV空心瓷绝缘子进行进一步研制开发。经过近一年的不懈努力,该产品日前成功问世并顺利通过了国家机械、电力两个行业产品鉴定,受到了行业专家的高度肯定。(中国西电集团公司)
国产首台核电1E级6300千瓦应急柴油发电机通过鉴定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09/c_13642380.htm
受国家能源局委托,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于2010年11月19日在上海主持召开了“国产首台核电1E级6300千瓦应急柴油发电机鉴定会”。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自主研制的1E级6300千瓦应急柴油发电机主要性能和可靠性指标满足相关标准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达到了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通过了以叶奇蓁院士为组长的鉴定专家组的鉴定。鉴定专家组认为,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按照HAF003建立了核电质量保证体系并行之有效,工艺装备先进,具备了批量生产条件。
陕柴重工进行的应急柴油发电机组鉴定试验
2008年以来,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按照国家核安全法规及IEEE323、IEEE344、IEEE334、IEEE275、IEEE387、RCC-M、RCC-E等技术标准,以及《核电厂应急柴油发电机组技术规格书》要求,完成了国产首台1E级应急柴油发电机设计和研制,严格按照鉴定试验大纲的要求完成了全部鉴定试验和分析,包括:电机模拟绕组的辐照老化、加速热老化试验(三点法)、交变湿热试验、振动老化试验、抗震试验、整机的抗震分析,试验后各项性能指标符合相关标准及鉴定大纲的要求,表明发电机达到了40年的使用寿命要求。发电机还在陕柴重工进行了机组的起动、加载、带载能力和裕度等发电机组要求的全部鉴定试验,达到了IEEE387和技术规格书的要求。(上海电气集团上海电机厂有限公司供稿)
"±800kV直流换流变压器"填补世界电力设备空白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15/c_13649621.htm
近日,记者在2010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获悉,由特变电工自主研发的“±800kV特高压直流换流变压器”产品,荣获“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展品金奖”。这也是继特变电工“超高压直流输电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开发及产业化”项目荣获2009年度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之后在直流技术领域获得的又一殊荣。
据了解,此次获奖的“±800kV直流换流变压器”产品,是迄今世界电压等级最高的直流变电产品,这也是特变电工继成功研发世界首组1000kV交流变压器、电抗器等重大产品之后研制的又一填补世界空白的重大产品。
该产品于2009年12月6日一次研制成功,并相继投运至世界输送容量最大、输电距离最远的四川向家坝-上海±800kV特高压直流试验示范工程。今年7月12日该工程项目顺利实现运行。
直流换流变压器是直流输电线路的核心设备,处于交流电与直流电变换的核心位置,其可靠性及可用性对整个直流输电系统非常关键。通过引进、消化、吸收在创新,目前,特变电工现已全面掌握了正负220千伏到正负800千伏全系列直流产品的自主创新技术,该技术的掌握也标志着特变电工在交流、直流两个领域同时站上了行业自主创新的最高峰。
作为国家“十一五”收官年会,2010“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充分展示了国家“十一五”期间自主创新、振兴发展装备制造业的成果。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金奖重点支持在全球关注的高科技产业或装备制造业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高端产品研发及产业化方面取得重大突破,引领全球或者中国工业发展趋势的产品。(通讯员席德雄)
我国首台特高压交流升压变压器通过验证 指标优异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17/c_13652906.htm
我国首台特高压交流升压变压器16日通过试验验证,其指标优异、性能稳定,代表了国际同类设备制造的最高水平。这标志着我国特高压直接升压转换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据介绍,升压变压器是提高发电厂输出电压、实现远距离送电的核心装备。特高压升压变压器的额定电压为1100千伏、额定容量为3相容量120万千伏安,将百万千瓦级发电机组的输出电压直接由27千伏升至1100千伏、提高约40倍,可大大减少发电厂接入电网的中间环节,大幅提高电源送出通道的输送能力,对促进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约开发具有重大意义。
以正在规划开发的锡林郭勒煤电和风电基地为例,特高压升压变压器的使用可提高通道输送能力近20%,相当于在中东部负荷中心少建一座180万千瓦的电厂,节约投资67亿元,年减少用煤400万吨,减排二氧化碳1087万吨,具有十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特高压升压变压器由国家电网公司会同五大发电集团公司,以及特变电工沈阳变压器集团公司联合研制,该产品的成功研制是我国电力工业领域立足国内取得的又一世界级重大创新成果。(记者付毅飞)
中国锶原子光钟或将改变“秒”的内涵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16/c_13651126.htm
高准确度时间频率基准钟的研制,是保证国家时间频率计量体系独立完整性的关键,关系到国家的核心利益。今天,记者从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获悉:“高准确度原子光学频率标准仪的研制与开发”课题顺利通过了国家质检总局组织的专家验收。该课题掌握了锶原子光钟和光纤光梳研究的一系列关键技术,为锶原子光晶格钟和光纤光梳的进一步研究奠定了技术基础。
课题负责人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方占军研究员告诉记者,与现行的铯原子钟比较,光钟具有实现更高准确度的潜力,被公认为下一代时间频率基准。用光钟替代现行的铯原子喷泉钟来重新定义秒,可以显著提高卫星导航系统的定位精度。该课题的顺利完成,为我国锶原子光晶格钟基准装置的进一步研究、建立基于光钟的新一代时间频率计量体系奠定了基础,对于2019年在国际上重新定义秒的问题争得发言权和主动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据介绍,该课题是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科学仪器设备研制与开发”项目中的一项,由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中国科学院武汉物理与数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和国防科技大学等4家单位共同承担。经过3年的科技攻关,目前该课题组掌握了锶原子光钟和掺铒光纤光梳研究的一系列关键技术,并实现了多项技术创新:研究建立了锶原子塞曼减速器和激光冷却囚禁装置,首次实现461nm蓝MOT;完善了633nm、543nm、612nm和532nm次级光学频率标准,建立了完整的光学频率量值传递体系等。(刘旭红记者林莉君)
“冰雷达”为海冰运输探路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17/c_13652914.htm
12月15日下午,第27次南极科考队圆满完成第一阶段卸货任务。但早在12月11日前,如何通过海冰运输将内陆队物资尽快运抵内陆出发基地仍是难题。
中国地质调查局水文地质环境地质调查中心高级工程师查恩来用自带的“冰雷达”完成了这项“额外”任务,探路20多公里,为海冰运输探出了一条明路。
中山站卸货是此次南极科考的重要任务之一。然而到达陆缘冰区后,由于冰薄雪厚,雪龙船破冰成效甚微。改变破冰卸货路线后,雪龙船破冰前进几海里后又因天寒航道冰封受阻。为确保内陆队及时出发,只能就地卸货。从12月8日起,查恩来和夏立民副领队等队员一起,开着全地形车,拖拉着“冰雷达”天线,为海冰运输寻找安全路线。
“‘冰雷达’其实是一种利用电磁脉冲进行隐蔽探测的探地雷达。”查恩来告诉记者,该雷达针对南极特点,做了专门设计。执行任务时,雪橇式天线平置在雪地上进行连续扫描作业,主机系统由雷达波发射与接收控制线路和微机系统构成。通过主机系统屏幕的彩色图像,可了解积雪、冰层及絮状冰积物情况;根据电磁波反射时间、传播速度,“冰雷达”可判断出介质差异,从而推断出冰雪厚度、冰裂隙宽度及是否存在冰裂隙。此次探冰队员在海冰和冰架上共探测作业20多公里,发现3条宽度1米以上的冰裂隙,此外还有上百条被冰雪覆盖隐伏的冰裂隙。这些资料与考察队之前的现场经验判断相结合,为海冰运输提供了宝贵资料。
查恩来说,这是“冰雷达”第二次应用于海冰运输探路。在第25次南极科考中,该雷达对雪龙船前方海冰区进行了两次勘察,但勘察范围比这次小。在这次南极科考中,查恩来将用该雷达完成中山站到内陆出发基地道路设计的地质勘探和中山站停机坪选址勘测等任务。在国内,探地雷达已广泛应用于国内大型工程方面,如公路、桥梁、水利等工程探测。(特派记者陈瑜)
我国深海油气“磁日变”勘探技术取得新突破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10/c_13643117.htm
新华网广州12月9日电(记者梁钢华)记者从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获悉,由我国自主研发的高精度勘探技术——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日前在南海北部深海海域成功通过海上试验。这标志着我国在突破深海油气“磁日变”高精度勘探技术瓶颈方面取得了新进展。
据介绍,磁法勘探是当前油气资源前期勘探行之有效的技术手段之一。及时获取磁力勘探数据的日变改正资料,对于提高磁法勘探的精度至关重要。随着油气勘探工作走向深海区,获取高精度的磁日变改正资料成为制约磁法勘探走向深海的关键技术问题。
为解决这一难题,国家“十一五”863计划海洋技术领域设立了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研究课题,以海洋潜标方式进行地磁日变观测的集成技术研究。此课题由国土资源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负责、广东省地震局协作。
经过3年多努力,科研人员克服重重困难,研制完成了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并于2008年、2010年分别完成浅海区及深海区的海上试验,成功解决了海底地磁观测系统不受观测方向限制,在深海海域高压低温极端环境下观测设备连续观测能力达30天以上,并在国内首次用非金属的、无磁性的、高分子材料制作适用于深海的耐压密封舱等三方面的关键技术问题,观测系统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
日前,该课题组把新研制的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搭载在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海洋六号”科学考察船上进行海上试验,科技人员们将观测设备放置在我国南海北部海域1500米左右水深的深海海底,进行定期观测,设备回收后,又对所获得的地磁日变资料进行计算分析,并选取广东省地震局地磁观测台网中的韶关、河源两陆地台站的同步观测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显示这套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采集的资料可比性高,观测信号强度高,具有较高的测量精度和分辨率,质量达到优秀。
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专家表示,远海区低功耗全向性磁日变观测系统研发技术应用前景广阔,可拓展到海洋磁测、近海底深拖磁测、陆地地磁台网的地磁日变观测等项目中,服务于我国海域的海洋地球物理调查项目和基础研究当中。
全球最大轧辊深冷装备落户中钢邢机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09/c_13642310.htm
日前,由中钢邢机自主设计、与中科院联合制作的全球最大深冷处理柜在中钢邢机冷轧辊生产线安装完毕,并经调试顺利投入使用,标志着中钢邢机在轧辊产品深冷处理装备上实现了重大飞跃。
深冷处理是稳定冷轧辊产品内部组织、减少应力、稳定尺寸、提高冷轧辊产品表面硬度的重要工序。按照企业自身产品结构调整的需求,中钢邢机在原有5.5米×1.4米×1.1米冷处理柜的基础上,自主设计了12米×2米×2米冷处理柜,并与中科院联合完成了装备制造工作。该装备大幅增加了冷却产品外形尺寸,同时,在冷却介质使用上淘汰了易燃易爆、冷却硬度不均的正丙醇,产品加工过程中完全采用液氮进行冷却,使生产过程的安全性和深冷过程的均匀性显著增强。
165MN自由锻造油压机通过"国考" 为世界首台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03/c_13633256.htm
日前,由我国5位工程院院士和6名资深专家组成的科技成果鉴定委员会上,在全面听取了该项目工作汇报,审查了各项鉴定材料,然后亲临生产现场,目睹一件重达350吨的锻件锻造成型过程,详细查看了该设备近3年来的运行状况和相关数据及产品成品资料,经过全面、多角度地质询和讨论,正式通过了对“165MN自由锻造油压机”的鉴定。
采用油泵直接驱动的万吨级自由锻造油压机,是当代国际锻造装备技术的最新趋势。鉴定认为,该装备通过“产、学、研、用”相结合,研发成功了世界首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油泵直接传动的万吨级自由锻造设备,在设计、制造和生产技术等方面采用了世界领先技术,并实现了全面协同,解决了我国超大型锻压装备设计、加工、制造及生产方面瓶颈问题,取得了20项专利技术,发表了13篇学术论文,技术成果已全面推广使用,引起世界同行的关注。 (奥金茸 记者张哲浩)
新型八辊五连轧冷压延机组生产线填补国内空白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2/03/c_13633224.htm
占地近5000亩、投资达200亿元、年产1000万吨的三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落户宜昌。目前,公司一期项目已建成投产,二期项目将于2011年5月18日建成投产。整体项目明年年底建成以后,将成为全国最大的涂镀板生产基地,一举扭转我国超薄涂镀板长期依赖进口的局面。
记者在现场看到,在一条生产线上,原本厚厚的热轧钢板经清洗、碾压、镀上涂层等一道道工序,在千余米的主厂房内变成了只有0.35毫米厚的极薄涂镀板产品。
全通涂镀板项目是钢材深加工项目,不会增加钢材消耗量,附加值却会有很大提高。产品符合国家环保要求,工艺设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据全通公司董事长梁士臣介绍,这一项目是钢铁行业中的精密制造业,是依托技术和创新实现的从钢铁生产向钢铁深加工制造的跨越,也是规模集成向技术集成的升级。
全通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2008年在国际金融危机最为严峻的时候,选择在宜昌投资涂镀板项目,不走民营企业低端化、山寨化的老路子,坚持自主研发、创新发展。为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全通公司组建了近70人的工艺设计研究院,并与多所国内冷轧行业的知名科研院校建立密切联系,与多家大型钢铁设计院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与中钢研科技集团共同组建“中国钢研—三峡全通宜昌联合实验中心”和“先进金属材料涂镀国家工程实验室宜昌中试基地”两个国家级检测中心。
公司目前储备的大量行业内顶尖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可使产品从设计、研发、制造、安装、调试实现一条龙式服务;对于后期产品的开发,也可以做到“更新一代,研制一代,生产一代,储备一代”。
该公司自主研发和制造的八辊五连轧冷压延机组生产线,是目前国内第一条新型生产线,生产厚度为0.14—0.35毫米的超薄涂镀板,产品广泛应用于建筑、家电、轻工、仪表、小五金、饮料包装制品和装潢装饰等行业。该技术填补了国内技术和生产装备的空白,在国际上也处于领先水平,已着手在近20个国家申请专利保护。公司生产的镀锌板、印花版、覆膜板,实际上就是用仿不锈钢替代不锈钢,比普通不锈钢美观,附加值是普通产品的10倍,产品的防腐性能提高了5倍,每年可为国家节约35%以上的锌矿资源。目前,全通公司的产品已远销美国、德国、意大利、法国等10多个国家,出口额平均每年递增20%—30%以上。
预计全通涂镀板有限公司全部建成投产后,年产值将达700亿元,创造税收30亿元以上,能解决就业近1.6万人,同时还将带动一批配套项目跟进。(记者刘志伟)
亚洲载重最大钳夹式货车首次投运
http://www.chinaequip.gov.cn/2010-11/29/c_13626820.htm
日前,中国北车齐轨道装备公司设计制造的亚洲目前载重最大、功能最多、性能最先进的钳夹式货车——DQ45型载重450吨钳夹式特种货车首次投入运营,将哈尔滨电机公司生产的国内首台百万千瓦汽轮发电机整体定子安全顺利地运抵河南沁北电厂,标志着齐轨道装备公司在铁路特种货车研制领域又取得了新的突破,继续巩固了齐轨道装备公司在铁路长大货物运输车辆方面的技术领跑优势。
自1958年以来,齐轨道装备公司开展铁路长大货物运输车的研发工作,先后研制出了200吨、300吨、350吨、380吨、450吨等不同载重的钳夹车、凹底平车、落下孔车和长大平车,使我国的特种货车形成了四大类型产品的系列化。其中D35型350吨钳夹式平车,填补了我国大型车辆的空白获得了铁道部科技成果二等奖;D45型落下孔车和DA37型凹底平车分别是目前世界上载重吨位最大的落下孔车和凹底平车,填补了国际空白;D32型凹底平车采用组合式理念、模块化设计,通过更换凹底架组合成350t落下孔车,实现一车两用功能。此次投入运营的DQ45型钳夹车是齐轨道装备公司在铁道部运输局等部门的指导下,为中铁特货公司研制的亚洲目前载重最大、功能最多、性能最先进的钳夹式货车。
齐轨道装备公司研制的近50辆大吨位特种货车,充分满足了国家重点工业建设项目对大吨位设备铁路运输的需求,有力地保证了上海电机厂、东方电机厂、哈尔滨电机厂及中国第一、第二重型机械公司等大型企业制造的特大型和大吨位设备的运输,为国家重点建设项目的大件运输提供了铁路运输装备支撑。
比如这
一个弹丸之地,79以前是江防重地,79之后是经济重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