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原创】人见人爱,花见花开:伊朗旅行直播 -- 顾剑
4月29日从大马士革飞离叙利亚,顺利到达德黑兰,这几天在伊斯法罕,设拉子,波斯波利斯游荡。早就听去过的朋友说,伊朗东西特别便宜,人民都很友好,环境又安全,我还是没想到伊朗人民竟然这么好客,作为那里少有的东方游客(别忘了,伊斯法罕和Shiraz还都是伊朗游客最多的必到旅游城市呢),在大街上走着的时候,回头率绝对50%以上,到处有人想和你聊天,甚至替你买单,本人着实体验了一把什么叫做“受宠若惊”的感觉,简直就是人见人爱,花见花开。
飞机到达德黑兰的霍梅尼国际机场是凌晨1点,我就在机场呆过了下半夜,本来以为机场会很冷清,甚至会赶人走,没想到整个下半夜,崭新的霍梅尼国际机场都是热闹非凡,银行换钱的地方通宵有人值班,伊朗航空票房,机场信息中心,书店,甚至tourist information都是整个通宵开门。接机的伊朗人很多,估计很多国际航班都在下半夜到达。在机场发现一个伊朗特色:他们接机献花几乎是个传统,七成以上接机的人手里捧束鲜花,而且男女老幼都有,机场的花店也通宵开门,生意很好。这个现象我在其它国家真没有见过。
伊朗街上英文标牌很少,这点很不方便。但是问任何人,他们都会很积极地帮助你,哪怕不会说英语,他也会从旁边找个会说英语的人来帮忙翻译。在叙利亚和伊朗,因为游客少,在街上给你指路,带你去,当地人都当作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没有人会要小费,这点在摩洛哥和埃及可不容易。这一路,发现走在街上,很多人都在偷偷看我,如果有眼神交流,一般都会很友好地打招呼,胆大一些的会问我从哪里来,做什么职业。不过一般都会猜我是日本人或者韩国人。这里的中国人多数都是工作出差,和石油行业有关,中国游客很少,我到目前为止在伊朗还没有碰见来自中国的游客(当然我好几位熟识的朋友早都独行伊朗走过了,可是去伊朗的中国游客还是太少见)。
在伊斯法罕的Imam广场上,Imam清真寺里,遇到一群女中学生,他们的老师和我攀谈起来,学生们围在周围听,一边叽叽喳喳地悄悄议论些什么。后来老师让学生们站成一圈,他站在中间大声讲演,然后做祈祷(伊朗的Farci语,我听不懂)。我也和圈子里的学生站在一起。这时好几个女学生来和我合影,还有两三个女生用英语小声替我翻译,感觉我比她们的老师还受关注得多,直到她们走出清真寺,扔有好多人回头挥手,拿相机拍照。在Imam广场的两个清真寺,我碰到至少四五拨伊朗游客问我从哪里来,能不能和他们合个影。
其实小女生们对外国游客好奇,这个我在土耳其见过多次了,也不算奇怪。但是那天我走出清真寺,碰到一个神学院的青年学生也很好奇,来和我攀谈了半个多小时,这个经历就不多见了。他要和我练习英语口语!我的天,你以为是个外国人就英语很好的吗?想起我们当年在大学的英语角,也是逮着个外国人就觉得他(她)英语应该很好,也不管他是来自南亚还是黑非洲。这也就幸亏是我,在美国呆了十几年还做个教授,英语水平算是对得起他,我要是个连ABCD都说不清的日本游客怎么办?他跟我学英语不是给耽误了吗?
不过和神学院学生聊天挺有意思的,他原来在大学化学系已经念到四年级了,某一天听学神学的朋友说神学院的生活,觉得很向往,于是生活道路就此改变。不过穆斯林的神甫和罗马天主教或者佛教和尚不同,不但可以结婚,而且要求必须结婚。但是----作为神学院的学生,你不能有女朋友!Ok,经人介绍,可以试婚。“试婚”? 估计是他英语表达不清还是什么,我大吃一惊,这也太开通了吧?再三追问之下,OK,这个所谓“试婚”,可是不能有sex的。----原来如此。这个未来的阿訇给我解释什叶派的十二伊玛姆,和今天伊朗宗教领袖这个“Imam”,是不同的,所谓“伊玛姆 霍梅尼”,只是宗教领袖的意思,跟那直接传承自阿里的十二位正宗伊玛姆,根本不是一个级别。总之和这个神学院的学生聊天挺有意思,能了解一种完全不同的生活。
第二天我去Jameh清真寺,回来的路上,碰到一位讲流利英语的退休老教师,也是走过的时候看看我,然后试着和我攀谈,于是就边走边聊。他主动带我去附近的两座清真寺,都是Lonely Planet指南上没有的,其中Ali清真寺有烟囱一样高的宣礼塔(我估计根本就是工厂烟囱改的),另一座则是某位殉教圣人的墓地(应该是侯赛因伊玛姆的一个兄弟,被逊尼派击败擒杀的),里面很漂亮。然后又带我走过整个迷宫般的大巴扎,带回到中心广场,两三公里的路,到地方握握手道别就走了,什么要求也没有,仅仅是祝我旅途愉快。这时的我确实有些感动。
从伊斯法罕到设拉子的巴士要开8个小时,旁边坐的是一个在伊斯法罕大学念生物化学工程的大三学生。伊朗的长途巴士几乎和土耳其的一样好,我说几乎,因为这里也有乘务员送水送茶点,和土耳其一样,而且座位比任何国家的都更为宽大舒适,每排只有一边两个,一边一个座位,因此非常宽。而前后间距之大,别说我只有1米8,就是来个身高2米的大汉,坐下来膝盖都不会碰到前排椅子背。这点比土耳其还要好。但是伊朗的客车比较旧,土耳其的客车崭新,内部几乎一尘不染,这点只有希腊能与之相比。所以,在我个人的评价里,土耳其的长途客车仍旧世界第一,其次是伊朗。
我旁边这个学生告诉我,伊朗的失业率很高,找工作非常难,但是最近几年伊朗的大学扩招,因此中学生考大学倒是不难。----这点和中国很象。中国功夫驰名世界,波斯也有某种传统的武功(金庸小说里的“圣火令武功”?)。伊朗人对政府其实普遍都不信任,认为政府把一个盛产石油的富国治理得贫富悬殊巨大,经济停滞,财富集中在极少数人手里,腐败异常。伊朗这边也禁止facebook等social media网站,但是他问我要我的facebook,我说你们不是上不去吗?他说禁归禁,他和他的同学们人人都用facebook,当然都是用代理服务器上的。----好了,反而倒是他有facebook,我没有。
不过伊朗对出国的限制倒是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严:男青年必须服两年兵役,服役之后,申请护照根本不是问题,只要能拿到外国签证,来去自由。而且伊朗允许双重国籍,这点比中国更开放。在北美和欧洲都有很多伊朗人。伊朗小伙子还和我说到,关于中国,“太多假货了,而且伊朗总是从中国进口那些‘最坏的’假货”----因为他也知道,“中国制造任何东西”,有那种所谓“好的假货”,是那些代工厂私自流出的,品质可以和正牌相比的东西。我们国内是叫“A货”么?听到这里,我也只有汗颜了。
在设拉子,继续享受“外宾待遇”。昨天晚上在一家小吃店吃东西,店里坐的客人人人都在偷偷看我这个不在正式餐厅吃,坐在小卖店里吃油炸蔬菜pie的“外宾”。我和对面一位老先生笑笑,主动说“你好,我来自中国”。他能听懂“Qin",就是中国在Farci语里的发音,但是不会讲英语,只能点头笑,然后我用阿拉伯语打招呼说了句"salam",用右手在心脏部位按一下,作个诚挚问候的手势。老先生吃完了以后,竟然要替我付帐,我不让他付他还不高兴。我也只好客随主便了。这一路碰到不止一次类似情况,前天中午长途巴士路上休息站的午饭,也是旁边的伊朗小伙子执意请客。到了目的地,还是来接他的朋友开车,把我从长途汽车站一路送到旅馆。
要单纯从收入来说,他们挣多少钱我挣多少钱,让他们请我,真的不过意的,可是每次人家都非常热情,非常诚恳,又不好拂了别人的好意,经常是受之有愧,却之不恭。要说是吃饭和饮料也就罢了----今天晚上居然碰到小女生请我吃画梅!这也算奇闻一件。
7点来钟太阳下山的时候,我出门拍黄昏的景致,在设拉子市中心城堡的北墙街对过,见到一家冷饮店门口大排长龙,凭经验,凡是本地人拍长队的店,肯定是好吃的。我先到前面看看究竟是卖什么吃的,柜台的大师傅看见”外宾“,眉开眼笑,说”冰激凌,本城最好的“。我于是也排在队尾,等我到了前面,大师傅看见我真的排队来买了,也不管我的单子是小杯(先排队付款,凭单子取货),拿起最大的长塑料杯就装,别人的大杯都是在杯子里面不满,我的不但冒尖,还在使劲往上垒,几乎跟意大利软冰一样,凭黏性上大下小了。
好吧,我本来爱吃甜食,冰激凌是来者不拒,不是还没吃晚饭吗?今天晚饭就是它了。
捧了冰激凌,我去城堡南墙的喷泉广场,坐在夕阳和5月初傍晚的凉风里,慢慢地享受。旁边散步的伊朗人都会在走过的时候看看我,笑笑。其中有三个十六七岁的小女生,大概没见过我这么贪吃零食的外宾,笑出了声,问我" Korea?" 我说“China"。她们说”welcome",然后走开了。走过十几米,忽然又折回来,其中一个女孩把手里拿的一包青橄榄还是话梅给我分享。我开始愣了一下,急忙谢谢,拿了一颗,还不行,人家抓了一把塞给我,这才笑着跑开。我尝尝看:是鲜果,肯定不是话梅,是脆的,也不象橄榄,倒有点象小的青苹果之类的水果,也有可能是腌渍的橄榄,酸酸甜甜的,以前没见过,不知是什么,但是挺好吃。
从小到大,还从没有象在伊朗这个国度里这样,受到这么高度的关注。因为波斯人也都是白人,欧美的游客在伊朗并不显眼,倒是亚洲面孔很稀罕。我这还是个男生了,换了中国MM,象前几次独自去伊朗的几位朋友,受欢迎的程度,简直无法想象,估计就不是小女生请吃话梅,而是波斯帅哥直接问你愿不愿意留下来了:)
看来是
Farsi语里中国这个词的来源我不知道,大家猜测是秦国,还是清朝,还是仅仅China这个词在人家语言里就是发Chin的音? 那也都只是猜测,没有具体根据。我个人的猜测是倾向于第三种:仅仅是语音的巧合。就象“西伯利亚”仅仅是音译,跟周文王,“西伯”扯不上关系;印地安也仅仅是印度的另一音译,跟“殷地”“殷商之地”没有关系一样:)
从文章中教授很受伊朗mm欢迎的程度看来?
很羡慕教授的生活,很喜欢教授的记录。
吃了人家女生的话梅,居然没有留下来。
严重鄙视这种吃“软”话梅的行为。
看了我也想去了
本来的计划是趁着年轻 先把南极非洲这些邪门的地方先转转 现在看来要加上伊朗叙利亚这些了 哎 目标太多啦
安息国与中土的交流更早,不过这个问题确实还得问他们的历史和语言学家
伊朗人的热情在顾教授笔下简直如波斯热浪扑面而来啊...
据说他们对亚洲黄种人...这般的高度热情缘于最近些年韩剧在该地热播的缘故...
原来伊朗也播韩剧啊
等老了走不动了,再去欧洲慢慢玩。我好几个朋友都是这个想法。不过我自己对欧洲的历史文化了解太多,抑制不住先去欧洲,把欧洲走遍,这才去北非中东非洲的。本来今年年底准备去南极,现在从钱包的角度来看,恐怕够呛了,等明年。今年年底先把东南亚南亚走下来
这年头,人心不古,人心不古啊:)世道真是变了哈
谢谢夸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