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求助】咨询海外河友个人发展问题,求解答 -- 魔戒现身

共:💬388 🌺3527 🌵9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
下页 末页
家园 鸡蛋不能放在一个篮子里面

如果这个篮子不是你的话。

家园 请教:我现在也有这样的问题

1

家园 福利好也不是有钱人享受的啊。。。

你们出来交税就好了

家园 建议你的朋友

他这个年龄,如果愿意接受洗盘子,扫地板的工作。愿意冒孩子成绩大倒退的风险。愿意接受颠沛流离的生活,请移民吧。大门是敞开的。

当年在国外工作的时候,路遇国内出来的某政府小领导,被拉住探讨在街上摆个煎饺子摊过日子的可能性。你的朋友背景条件和他很类似。

国外工作轻松,嘿嘿,那是有条件的人享受的专利。你的朋友肯定挤不进去的。

国外自然环境好,福利完善?那能填报肚子吗?难道他愿意靠领救济过日子? 我的朋友有这样做的。孩子到是享受国外的免费教育了,可自己买张回国的机票都要国内父母先汇过去,

国内报纸上净是不好的消息?要是报纸上都登好消息,那媒体的饭钱找谁要去? 国外的媒体?哼,感觉基本都长着乌鸦眼,只看别人黑了。以前经常要给拿着报纸的这帮老外解释关于中国的事情是怎么回事。

家园 鸭MM说的这种家庭俺身边就有啊

父母抛弃了国内大企业工程师舒适的生活,跑到国外做餐厅服务员。儿子有中外视野了,可以后呢,身边都是餐馆的人,环境教育是这样做的吗?

家园 笑死了

国内还有N多的二奶村呢。

不知情的情况下贸然进去了一次,被朋友以疑惑的目光鄙视。

家园 你这么说海外华人都趁早回国算了

大部分一代半们不都是这样过来的?

家园 是的呢

俺本身是个传统农家出身的,一直希望自己儿子也是秉承中国人的传统,所以一直教他背些传统的东西,比如传统蒙学,论语之类的。因此我不认为高中就出国是好选择,但是目前国内的初高中实在让孩子太痛苦了,几乎没有玩乐的时间,两难啊!

del
家园 那你自己为什么不改呢

也反对自己一把

家园 认为你的购房买车金融观念在澳洲是比较低效的

全部一下到位,都成了死钱,房子除外,还要交不少税。

100-120万澳元,用好了,可当200-300万用,这边的税务会计师说了,投资收入达到正数即可,超过一刀也是多余,很多牛人还借贷快还利息,这也是为司马很多富人一年交几百块的税或不交,抵消 了已经 。

家园 世上的事情

哪有这么简单。

家园 澄清一下

婚早结了多年了,

家园 在法同志献花,完全同意。
家园 其实是个起点的问题

你们说的都有道理,并不矛盾。实际上,年纪轻轻,一无所有出来最好。楼主的年龄恐怕再从头做起并不容易,(机会成本)。个人觉得有个顺心的工作才是最主要的,没有觉得哪个国家(10余年在北美和欧洲4个国家工作过)有多好或多差(总有得有失)。没有在澳洲生活过,偏颇之处见谅。

另外,还有一个心态问题,如果在国内老看不惯这,看不惯那,出来之后同样有这个问题。加上生活变化,有可能更难受。

我接触到得圈子可能不同,大部分国内的朋友都事业有成,经常出国出差和旅游的多,要移民的几乎没有,同时很多朋友也已经或琢磨着海归了。有个师弟,是一准备上市公司的第3号人物,去年跟我说想移民国外,被我几句话给骂回去了。

家园 走吧,走吧

走吧,走吧,人总要学着自己长大

走吧,走吧,人生难免经历苦痛挣扎

走吧,走吧,为自己的心找一个家

......

看了小鸭的回贴,也看了晨枫兄还有其他身处天南地北朋友们的贴子,总琢磨着从哪个角度下笔更合情合理.和晨枫,葛教授们比,我算是个新移民,无论是工作还是生活,接触到的移民朋友也比较多,就我所了解到的情况姑且写点一家之言供大家参考.

首先,按照我们大陆移民出国的年代大致可以分成老,中,青三代.我把起点定在改革开放(改开)之初,毕竟在那之前能移民出国的是少数,要是没有海外关系那几乎是天方夜潭.改开之后,随着国门打开,出国访问,学术交流,公派和自费留学的人员逐渐增多.河里的晨枫们属于80年代的留学生和老移民,相对人数较少,大多数经历过文革,一部分有上山下乡的经历.其次是采薇,顾剑,橡树村,东湖等一大批90年代出国的同学,不才我也算是赶上末班车吧,在西西河创立之初,这批人在人数上占主流.最后就是2000年后出国的大批70末和80后们,现在他们逐渐成为河内踊跃发言的主流.在讨论移民这个议题时,每个人都受其年轻时成长的环境,接受的教育背景以及当前收入和社会地位的影响.

总的来说,随着中国经济腾飞,城镇居民工资收入和个人资产的大幅增长,特别是十来人民币对美元的迅速升值,再加上06-08的A股大牛市,近两年房地产的暴涨,过去大陆移民一穷二白,两袖清风的现象一去不复返,出国留学然后工作移民不再是越过各种障碍的唯一捷径.通过出售国内的房地产股票等资产套现,移民后即可以车代步和购房置地的越来越多.出国移民后一步踏入中产阶级的门槛不再是一种梦想,而是一个现实.其实LZ的贴子中更侧重于移民后如何达到理想的生活水平,跨入门槛是第一步,要维持相应的生活水平是另一码事.

********

*插曲一*

********

写这段插曲是给小鸭同学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例子,鱼和熊掌不可兼得.

07年的某一天公司来了一名新员工A,而且是个女同胞.经过交谈了解到她也是新移民,而且刚落地,来自某产煤大省.她和老公都从事机械工程设计,原单位是该省的一家工业设计院.谈到移民的目的,一则想换个环境,为了更好的发展,二则为了上初中的女儿.

鉴于当时不断推高的能源和原材料价格,资本持续流入加拿大BC,AB和SK三省,相关企业增产扩容,新企业的诞生和企业兼并如雨后春笋,这些公司从市场上海量吸纳各专业的技术人才.劳动力极度缺乏的现状使得受过高等教育的大陆移民比过去更容易找到对口的专业工作.为了方便更多的技术移民迅速熟悉新环境,使他们在海外的专业经验能为加拿大企业所用,在联邦政府层面提供了LINC(Language Instruction for Newcomers to Canada)语言课程,还有省政府一级参与的专业人士工作推介.同事A当时参加了LINC,也被半官方的职业培训机构作为志愿者推荐.

由于A专业功底扎实,她在志愿者服务期满后顺利转成全职员工.同时在工作交往中,我也进一步了解到她正一个人带孩子,老公落地后就回国做项目了,据说国内的收入比我们当地高,钱容易挣,而且做的又是上百亿美元的煤化工项目.我这个同事毕竟是女性,虽然在国内摸过驾驶盘,但没什么实际驾驶经验,到了国外不但要指导孩子的学习,每天柴米油盐,还要依靠公交车上下班,人变得很憔悴,有点心事都挂在脸上.有时我们谈到出国后的现实,她曾经含着泪说:"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虽然我们一落地就买了公寓,但这种夫妻两地分居的现状是我不能接受的,如果当初知道他坚持回国工作,我不会同意移民.现在我给他最后期限,究竟是钱重要还是家庭重要就看他的决定了..."

之后有一天她兴冲冲来告诉我一个好消息,"老公十一长假要来探亲,老板刚准了我两周假."说的时候那种幸福感溢于言表.

近年底的时候老板找我谈加工资,当时我已经决定要跳槽,所以就推掉了这事,相反建议给A加工资,我知道当时老板给她的是入门级绘图员待遇.尽管如此,在年底的裁员中A还是未能幸免,等我度假回来她已经离开公司,只听说A哭的很伤心.听到这个消息我脑子里一片空白,也更坚定了辞职的决心.在最后递交辞呈的时候,老板再三挽留,我向他建议把A招回来,给她工程师待遇,另外让有经验的同事多辅导.

再后来,我在另一公司接到了A的报喜电话,老板给的工资让她非常满意,而且老公也决定过完春节就辞去国内的工作,团聚后打算买辆新车.

这个插曲以喜剧结尾,应该说我这个同事A是幸运的,而更多的是生活中没有A那么幸运的人和事.

*********************************************************

*补充:可能我还是过于乐观,刚了解到A的丈夫依然没找到专业工作.*

*********************************************************

接下来想说点俗的,也就是钱的问题.恰好上周有个朋友B来问offer是否在合理区间,某公司给她6.5万年薪再加10%年度奖金.对于这类问题我很难回答,原因很简单,隔行如隔山,我一个做工程的无法根本不熟悉财会专业工资水平,只能根据其他朋友的收入大致估算一下.据我了解,B过去在国内从事IT,来加拿大后找IT类职位受挫转学财会,并于去年拿到CGA执照.她两年前刚入行时还没CGA资质,起步工资只有5万左右.而我的其他朋友,做会计这一行的,无论是否在加拿大取得财经类硕士学位,十万以上的年薪(不包括奖金)都很少见,大多数拥有5年以上加拿大当地工作经验的朋友收入在7.5-8.5万.其中不乏原先在国内大型国企做总厂会计的人士,2年前有个朋友甚至感慨的说其公司在国内的主管会计年薪20万人民币,按购买力和物价水平高于她在加拿大$8万/年的水准.

怎么评估在加拿大的收入水平呢?毕竟这因人而异,也因行业而异,更因地区而异.

(待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26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