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期网站停站换新具体说明
- 按以上说明时间,延期一周至网站时间26-27左右。具体实施前两天会在此提前通知具体实施时间
主题:【原创】医院往事——序言 -- duanjian
最近河里起了些风波,导致了忙总的离开。忙总早先离开过一回了,没想到回来还没过多久,同样的事又再次出现,心里很不爽,于是写了一些自己的感想
链接出处。
在感想里说了,要为河水清清多做些贡献。以前也有过动笔的念头,但太懒,往往是三分钟热度。受了忙总两年多的教导,这次一定要付诸行动,并坚持下去,可不能像忙总鄙视的那样——说了=做了=做好,要争取说到、做到、做好,以实际行动向忙总这位劳模学习,为西西河建设添砖加瓦。也希望忙总养好身体,早日归来继续当劳模,俺们大伙可都盼着这一天呢。
那写点啥呢,俺就一普通人,知识有限,思想浅薄,生活平淡,阅历平凡。思来想去,还是先向老光大叔学习,讲讲自己身边的一些人和事吧。
我老爸是医生,我家就在与医院相连的家属院里,耳濡目染了十几年,那就讲讲我所亲身经历的医院往事吧。为啥只讲往事呢,因为自从离开家乡出外闯荡,俺就基本没再和医院打过交道(人品好?),俺现在对医院的印象基本全是小时候的,您要让我讲讲现在医院的事,这个我还真讲不出来。
由于年代久远,记忆难免有短路出错的情况,因此,不保证所有的事都是真的,大伙姑妄听之就是了。
五一马上就要到了,在此,向西西河的各位劳模们致敬,希望在他们的感召下,河里能涌现出更多的劳模。
本帖一共被 1 帖 引用 (帖内工具实现)
最近几年有关医疗事故的报道经常见诸各种媒体,有一次我问父亲:你干麻醉师几十年,出过医疗事故吗?
他回答:没有。
我说:不会吧,你就没碰到病人死在手术台上?
父亲说:那当然不少,但那是手术失败,我自己从来没有出过责任事故。
我问:你怎么做到的?
他说:没什么,也就是认真而已。
———————————第一次用分割线————————————————————————
记得早在90年代中期,曾经有过一次医疗事故报道的高潮,印象最深刻的是看过的两期“焦点访谈”,一期报道说一家医院为两个孩子做手术,结果把两个孩子弄颠倒了,手术结束,回到病房才由家属发现搞错了;另一起是一个人做完手术后,过了一段时间,身体不适,去医院检查,发现肚子有一把止血钳——上次手术留在里面的。
我当时问过父亲,这事是谁的责任,他说:麻醉师要负主要责任。
我很奇怪,做手术的不是外科大夫吗,为什么麻醉师要负责。
他说:麻醉师是手术台上的指挥员,手术前连自己的病人都不去看,做完手术连器械都不清点,这不是失职吗?
说起看病人,小时候吃完晚饭,父亲经常要出去溜达一圈,一两个小时才回来,我们问他去干吗,他总说:看病人。
父亲的习惯是,每次手术前,都要和病人及家属见面,了解病人的情况,以便做到心中有数,同时向病人及家属普及一些手术的常识,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
手术结束后,一般要先把病人推到复苏室,等待麻药失效后病人苏醒。有些麻醉师这时会去吃饭或者洗澡,而父亲这时都要守在病人身旁。他说这个时候是最容易出问题的时候,一旦处置不及时,很容易造成医疗事故。他每次都要等到病人彻底苏醒,然后和护士一起把病人并送回病房后才算完事。
说起器械,父亲说,手术中用到的器械很多,加之病人的血污掩盖,清点器械很麻烦,有些人偷懒或者马虎,匆匆点过就算应付差事了,结果就可能会遗留在病人体内,尤其是药棉、纱布、止血钳。所以每次手术完成前,父亲一定要护士在缝合前要清点好器械,器械对不上,手术不能结束,病人不能推出去。他也曾碰到过缝合好了以后又打开伤口查找丢失器械的情况,结果缺发现器械丢在垃圾桶里,但由于是手术过程中,病人和家属并不了解,也就没产生什么问题。
除了以上两点,父亲还提到他不出事故的另外一个原因——敢于使用新的医疗方法和手段。这个倒是出乎我的意料,一来,在我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刻苦钻研业务的人,业余时间多花在看病人和运动上。我家的医学专业书籍不多,订的医学杂志也只有《中华麻醉学》和《麻醉与复苏》两本,加起来还装不满一个书柜呢,比起我两个个小伙伴的爸爸差远了,人家家里的医学专业书籍和杂志可是好几个大书柜呢;二来,按理说新方法一般都不成熟,应该风险更高,更容易出事故才是啊。
父亲的说法是:一来,杂志上登的很多方法其实在大城市的大医院已经比较成熟了,只是我们城市小,信息闭塞,不知道而已;二来,同一种技术,杂志上往往会有多篇文章介绍,很多风险和问题其实在文章中都已经提到了,他去使用时其实可以少走很多弯路;三来,很多新技术要依赖于新的设备,很多大夫嫌学习使用新设备麻烦(新设备一般都是进口,标示、说明书基本都是英文),不愿意使用,而他却认为新设备是好东西,可以减少人工的差错,因此总是拿着英语词典,对着说明书去鼓捣(父亲的英语连基本的读都不过关,不过他说说明书一般都比较简单,只要知道单词的意思,连蒙带猜也能知道这东西咋用了),而使用新设备、新技术的结果就是大大降低了手术风险,提高了成功率。
———————————第二次用分割线———————————————————————————
谈到这,想起了有一次和父亲聊起了我和他之间的差异,对比下来,在外貌、能力、业绩、人际关系等各方面,我都完败,不过他最后说了句:在认真这一点上,你倒是和我一样。
回头想想,我今天能在社会上立足,应该就是凭了这认真二字,而这,想来是父亲这些无言的教诲所给予的吧!
我记忆里的父亲也是这样。从他参加工作直到我长大去外地读书,每天吃完晚饭第一件事都是去病房,(不过俺好像习惯了,从来没问过),直到最近退二线,吃完晚饭第一件事才是遛狗。相比之下,现在年轻人的夜生活好像丰富多了……
从小在医院里长大,也零星听闻过一些医疗事故,可是年纪太小没有上心。记得有一个好像是把病人忘在高压氧舱里,还好没有伤亡,大概时间不长……
受害者是一个华人产妇。去医院做剖腹产手术时,麻醉师/护士把手术前清洁皮肤用的药剂(洗必泰)当做麻醉剂注射进产妇的脊椎,结果造成病人下半身瘫痪、脑积水等一系列严重后果。那位病人曾流产三次,好不容易这次成功生下孩子,却又碰到这种事情……
相关报道可以看这里:http://www.smh.com.au/nsw/mother-cant-hold-baby-she-longed-for-20110108-19jcj.html
我家除了我都是医生,父母和姐姐。
此外,姑姑,姑父也是。表姐的袋鼠国做护士。
爸爸妈妈,外公外婆,姑姑姑父……
小时候的朋友几乎全上了医学院,很冷清的说
所以考大学时, 她所有志愿没有一个是医学类的, 可是没想到第一志愿没走成,竟然又给调剂到医学院去了, 可怜的孩子
整个家族里只有我爸一个人是医生,小时候的伙伴里也只有一个当了医生,呵呵。
关于那两起事故,我觉得是不是实际上还是应该是护士或者大夫的主要责任,令尊只是责任心比较强才揽到麻醉师身上的。
如果河里有了解的朋友可以谈一谈。
以我的了解,父亲可能只是不想让自己做的手术失败,所以他只是做自己能做的,劲量保证手术的成功。因为他说过,手术失败,尤其是看着病人死在手术台上的那种感觉非常非常难受。
另外,他也说过,如果出了医疗事故,那说明你水平差,会被周围的人看不起的。他自己在背后就挺鄙视那些水平不咋地的大夫,不过当面对人家还挺热情。为此,我青春期的时候曾经很鄙视他,因为,这不是人前一套,人后一套吗,两面派,哼哼。
大人孩子本来挺好的,貌似剖腹产时麻醉量给大了,结果送到重症监护室里监护,后来又请了一个专家过来处理的。最可恨的是欺负人家不懂,重症监护什么的该收的钱一分没少要,还说是孕妇的状态不好。我媳妇儿学医的,才明白这个事,说希望别影响孩子智力才好。
我还觉得奇怪,你们麻醉科的人跑到人家妇产科去干么?
原来我以为医院里只有麻醉科有手术室,外科大夫都到麻醉科来做手术。后来才知道,妇产科也有自己的手术室,所以,剖腹产手术一般都是在妇产科做的。
那时的剖腹产手术不算很多,一般都是紧急的或特殊的情况才会进行,所以一说做剖腹产手术,有点参加抢险救灾的感觉。现在貌似非常普遍,而且现在还多了一项业务——无痛人流,听说量是相当的大啊。
现在的好医生越来越少了,为病人负责的医生越来越少,真心希望医生们能好好的尊重生命,不是只盯着文章、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