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原创】小猫的原创:美国海军的火箭炮支援舰 -- 妖猫drake

共:💬68 🌺464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家园 【原创】小猫的原创:美国海军的火箭炮支援舰

这篇稿子已经有人收了,发个简装版大约是没啥问题的

三十年代末,美国海军上下已经就下一场战争达成了共识,那便是这场战争一定会与太平洋对面日本海军之间爆发。可惜达成共识归达成共识,海军里面却没几个人认真坐下来想想当对日战争爆发之后应该采取何种策略来一步步的消灭日本日渐强大的海军,最终越过太平洋打败日本。

出于对黄种人的歧视,美国海军中弥漫着一股狂妄的自信,所有人都认为对日战争必定是一蹴而就的。美国海军强大的主力舰队将会简单而迅速的消灭日本海军,一路摧枯拉朽,杀到太平洋对岸的那个小岛边,用自己的12英寸和14英寸主炮把那座弹丸小岛砸沉。

1941年12月的珍珠港事件却像一计响亮的耳光将美国从迷梦中扇醒,美国海军惊愕的发现被炸沉的只有自己的主力舰队。“计到用时方恨少”,当美国海军需要锦囊妙计克制如日中天的旧日本帝国海军时,突然发现战前参谋部虽然制定了若干对日作战的计划,但大多不过是痴人说梦的妄想。

好在美国海军迅速从震惊中冷静下来,走向胜利的道路显而易见是漫长而曲折的,但海军上下却对美国强大的国力抱有充分的信心。

信心总不能当饭吃,更不能指望靠意念去收复西南太平洋上那一串匍匐在膏药旗下的岛屿,美国海军很清楚,围绕这些岛屿,将爆发一场场激烈的两栖登陆攻防作战。遗憾的是,狂妄迷闭了理性的远见,战前的美国海军长期轻视对于登陆作战的研究,在装备和训练方面更缺乏准备,只得临时抱佛脚,像落水的人一样四处乱抓救命的稻草。

好在天佑美国,关键时刻英国海军雪中送炭。为了向美国盟友展示英国政府和海军打回欧陆开辟第二战场的决心和准备,英国海军部专门为驻英美国海军武官和外交官们举办了一系列演习和介绍会。在会上,美国海军人员首次听到了坦克登陆舰LST(Landing Ship, Tank) 的概念,英国海军设想用这种平底舰船将坦克送上法国的海岸,一举打破德国人的大西洋壁垒。

另一方面,早在1924年,美国海军和陆战队中的有识之士便预见到了未来太平洋作战中海军和陆战队的很可能要面对敌军重兵把守的岛屿,美国海军应该尽早拥有强大的两栖突击和运输能力,并根据自己的设想和研究提出了两栖登陆作战理论研究和计划预案。现在英国盟友为美国海军提供了更为完备也更为现实的设想和策划,海军立刻开始秘密的构建自己的两栖突击力量。

根据战场环境、搭载的用途和“货物”的不同,美国海军的设计人员提出的各种两栖登陆用舰船。这一系列战船设计各不相同,却都有共同的目的,那就是更快更多更安全的将士兵和装备送上炮火纷飞的敌占滩头。LCI,LCS,LST,LCT,LCU,LSD还有LSM,海军人员为这些舰船起了各自的名字。

不论美国海军做多少预先的计划、预谋和推演,能够提供关于大规模两栖作战真知灼见的唯一“学校”唯有要付出铁和血代价的杀戮战场。

绝大多数两栖作战舰船在实战中的表现都要好于预期,完成的任务也不限于当初海军命名人员们猜测的那么单一。但是德国人和日本费劲心力用钢筋混凝土和凶残火网布置的滩头修罗场也给美国海军上了重要的一课:不能迷信海军战舰的大口径重炮火力,敌人隐蔽的枪炮会趁着本方支援火力的间隙给蹒跚冲滩的登陆部队以巨大杀伤。

德国人和日本人的海岸要塞和防御工事,在美军优势的空中支援下,在美军主力舰的重炮攻击下,在抵近海滩的驱逐舰群上射出的5英寸炮弹弹雨下,表现出了惊人的生命力,这些深埋在地下的敌人默默的等待攻击方支援火力停歇,立刻露出黑洞洞的枪口炮口,对准举步维艰的陆战队员和装甲车辆,像打野鸭一样屠杀他们。

血的教训让美国海军明白自己迫切需要的一种能够压制的守军不敢抬头,掩护陆战队员和装备慢慢爬上滩头并就地掘壕据守的长时间压制武器。尤其是在舰炮的弹雨间隙,必须有一种支援武器提供不需那么猛烈却绵延不绝的支援炮火。

在美英盟军最初的登陆作战中,由轻重巡洋舰和驱逐舰群提供的5英寸和8英寸表现出了足够的破坏力,其一次齐射的弹药投送量即便不能直接击毁守军的工事,也足以使其暂时失去作用。但是由于装填较慢,海军的重炮总是间歇性的,更为糟糕的是由于步炮协同较差,舰炮和航空兵的支援火力大多在登陆舰艇离滩头尚有几百码时便停止了怒吼,于是在炮击中幸存下来的守军火力点得以“复苏”,迅速夺回滩头控制权。

从登陆艇放下舱门那一刻开始,守军的炮火便仿佛死神挥舞的火鞭一般横扫整个登陆梯队,这短暂又漫长的几分钟之内增加的伤亡数字是任何部队都承受不了的。

美国海军很快就走出了解决这个守军火力窗口时间问题的第一步,各基层部队的机械师们自发的在Infantry Landing Craft(LCIs)上加装火炮和简易发射导轨,用于发射4.5英寸航空火箭,由于是战场临时改造,因陋就简,所以改装火箭炮准确度差,只能起到放烟火助威的效果。不过有总比没有好,海军高层对这款部队自己搞出来的支援武器给予了支持和鼓励。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美国海军的火箭炮支援舰(二)

妖猫drake:【原创】小猫的原创:美国海军的火箭炮支援舰(三)

通宝推:蚂蚁不爱搬家,
家园 1
1
家园 没有顶牛了么?

还是喝水去了。

家园 这个,火箭炮齐射之后的在装填时间不是比普通舰炮更长?

难道美国人用火箭炮单发发射(可行?)?又或者是在即将冲滩前弥补远程舰炮的火力空白?

这篇看着该有下文吧?

家园 这个,火箭炮齐射之后就回家了,得回到港口才能再装填。

它不是单发发射,是船舱中排满了火箭炮。火箭炮与现在常见的也不一样,每门炮有个发射导轨,上面有个架子放了大约十几发炮弹,就象弹夹一样。导轨上的炮弹发射后上面的一排炮弹就靠重力落下一格,然后再点着最下面的一枚,一直到一排弹全部发完。一艘船大约有几百到上千枚炮弹,几分钟就发完了。

家园 伪军迷继续问问题

所以火箭炮无法在发射过程中停止下一排炮弹的发射?

那这样的话,因为火箭炮似乎无法精确打击目标,所以使用火箭炮登陆船除了增强登陆前的火力准备强度,没有解决妖猫提出的"在登陆过程中出现经过良好隐蔽的坚固暗堡"的问题?

还是说,也许第二个问题应该留给妖猫回答?

家园 问题不在于倾泻到滩头上的火力多寡,而是步炮协同

登陆步兵需要踩着炮弹的炸点登上滩头 -- 而这个通讯时间经过多环节层层上报,被放大了许多倍,守方火力就利用这段时间复活。

LCI + 火箭炮固然可以猛浇一个点,但是一来浪费二来持续时间也短;最理想的应该是所谓“浅水重炮舰”-- 像个大澡盆子一样吃水浅,可以推进到滩头两千米内,用大口径重炮抵岸射击

-- 因为离岸近,可以由步兵随意指挥

-- 排水量大,至少三组六门重炮,可分别单独火控

-- 火力强大:对付钢筋混凝土的岸防工事,至少也得130以上的口径,使用穿甲弹 -- 这点就比火箭炮要强很多,火箭炮弹打混凝土工事,估计也就是起个烟幕弹的遮蔽作用。。。

忽然想起来:这个LCI改火箭炮舰,不就是后世“武库舰”概念的雏形么?

家园 与其这样还不如全部改成烟幕弹

把滩头打成一片白雾茫茫,谁都别想看见谁 -- 攻方反正只要船触底就知道该下跳板;守方可是彻底成了瞎子,火力没了准头。。。 只能等着人家上来拼刺刀。。。

家园 呃 麦帅这听起来是邪恶TG以乱打乱,努力近战拚刺刀的路数

就是不知道米帝自己基层的部队普遍敢不敢干了。

家园 烟雾最多半个小时就散了,死人可不太容易复活。

其实大部分火箭也就给船上的士兵一点安慰。攻击压制一下儿登陆艇没靠岸就暴露的火力点。 日军后来就吸取教训了,登陆艇,扫雷舰靠近上岸时静悄悄地不打,等人上完了一半,再火力覆盖。登陆艇下人时几分钟就可以下光后撤了,上人时总不能刚上完三四个就跑了。赶上来的人当然都催着快关门快走,后面的还没追上的人就要你敢走老子甩你手榴弹。停着等人上的时候,不就一靶子。

家园 我實際上不明白為什麼奧馬哈海灘上沒有持續煙幕掩護

我個人觀點是面對防守嚴密登陸戰,一定要用持續煙幕掩護部隊登陸。

諾曼底登陸時好像打過,但給風吹沒了,沒了就沒了,好像也沒持續打煙幕彈。要說煙幕彈打過來互盲,總比讓人用機槍打靶強,再說實際上在登陸初期也沒有互盲問題,剛從水裏掙扎出來的小兵(或者還在水裏掙扎前進的)這時主要目的是倖存,根本沒辦法還擊,也不知向什麼地方還擊。

另外開始戰鬥後用煙幕掩護衝擊防線,能產生突破登陸就成功一半(對方有反擊部隊)或者就成功了(對方沒反擊部隊,比如諾曼底)

家园 是啊是啊,COD2里增加了烟幕弹是一个大进步

反过来,在“Hill 400”那一关里,德军在烟幕弹掩护下蜂拥而上,守方虽然有两个机枪工事,但只能在敌人快冲到眼前时才反应,完全没有办法进行远距离射杀...

家园 请猫同学仔细查阅一下橙色6号计划的成案时间

第一段的这个错误可太大了~```

美国海军的对日战略是非常完备的, 后来的太平洋战争中美军的反击进程基本也是按照橙色6号进行的

初期的失利在于美军没有预料到日军敢于攻击舰队母港, 以至于丧失了机动反击能力.

家园 登陆兵看不清往那边走怎么办?
家园 作為一名登陸隊員,要牢記:越往前走水越深,請掉頭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5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