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书评】《罗得的女儿们:性、救赎和女性对权力的渴求》 -- Davi

共:💬1 🌺3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家园 【书评】《罗得的女儿们:性、救赎和女性对权力的渴求》

《罗得的女儿们:性、救赎和女性对权力的渴求》(LOT'S DAUGHTERS S-e-x, Redemption, and Women's Quest for Authority)罗伯特?伯勒赫穆斯(Robert M. Polhemus)著,有插图,432页,斯坦福大学出版社,29.95美元

还记得罗得吗?在《创世纪》19章中,他的妻子因回头望了一眼罪恶之城所多玛,而被变成了一根盐柱。罗得遵守天使的召唤带着妻子和两个女儿逃离行将毁灭的家园,他的妻子因为好奇心遭到上帝的惩罚。后来罗得和两个女儿住进了一个山洞,两个女儿为父亲存留后裔,故意把父亲灌醉后与之同寝,从而生下了孩子。

如今,罗伯特?伯勒赫穆斯,斯坦福大学英语系主任,重新考察了这段典故,将其放入无数的历史文本中解读并加以阐释,提炼出“罗得情结”(the Lot complex)这个概念。这一名词,无疑让人联想到著名的“俄狄浦斯情结”。同样是乱伦的故事,希腊神话中的俄狄浦斯悲剧,与这段姐妹案例“罗得情结”比较起来,显得黯然失色。毕竟,俄狄浦斯与自己的母亲乱伦是出于无知,与后者的有意为之相差甚远。

其次,两个故事的结局也完全不同。圣经家谱中,罗得的后裔可以从大卫一路追溯到基督。人类的希望,新天堂和新人类的梦想,竟然是通过一系列乱伦事件来实现的。性交并非是为了打破偶像崇拜,其动机是令人绝望的:罗得的女儿们相信她们和父亲是宇宙毁灭中的唯一幸存者,只能依靠她们打破禁忌,和父亲性交才能使人类繁衍下去。乱伦换来的代价是一个人类的未来。

伯勒赫穆斯认为,《创世纪》中罗得与女儿同寝的故事令人震惊,可以用无礼、令人羞耻的色情秘密来形容。如果这段故事没有放进犹太基督教义(Judeo-Christian canon),它可能就没这么多麻烦了。

《罗得的女儿们》煽动而大胆。伯勒赫穆斯将圣经中声名狼藉的父女乱伦的故事,作为了解家庭和两性关系的镜头。伯勒赫穆斯发现罗得女儿们存活在现代生活和意识中。他涉猎广泛,运用学院优势列举了各个领域的代表:文学领域有乔伊斯和莎士比亚,艺术领域有丢勒和鲁宾斯,心理学有弗洛伊德和他著名的研究对象多拉,影视圈子有秀兰?邓波尔和伍迪?艾伦,政治上有克林顿和莱文斯基。

伯勒赫穆斯旁征博引,试图论证这样的事实:年轻女人和老男人之间的动力机制已经融入我们的社会――女儿爱上自己的父亲,老男人因醉人的力量和年轻许诺而被诱惑。当伍迪?艾伦在拍摄《丈夫和妻子》影片中描绘一个男人秘密地与20岁女性有染的时候,而导演本人在生活中与自己养女宋宜?普里文的关系,正是如此。

和弗洛伊德创造“俄狄浦斯情结”一样,伯勒赫穆斯创造了“罗得情结”。他细致地、充分地考察了千年记录下来的历史,介绍了原型畸变的例子。虽然是出自于大学教授之手,《罗得的女儿们》一书并非、或不仅仅是学院出炉的文本,它包括了绘画、电影和丑闻等一系列精彩的事例:从米拉斯(Midrash)到莫尼卡门,每个事例尖锐地提出年轻女性渴求什么的问题。简?爱和《呼啸山庄》的凯瑟琳?恩肖想要什么?她们最深的欲望与她们的作者夏洛特和艾米莉?勃朗特有何区别?年轻的被研究对象多拉从弗洛伊德博士尖锐指出自己的无意识中又换取到什么?少女洛丽塔利用亨伯特的欲望是为了什么?为什么宋宜?普里文选择养父伍迪?艾伦做自己的赞助人(benefactor)而不是养母米雅?法鲁?

年轻女人到底渴求什么?两性较量中还隐含什么?伯勒赫穆斯认为是――权力。男人拥有着权力。至今,男人仍然操纵这个世界的一切,教堂、国家和跨国公司;男人发明机器、建立学院和创造思想;男人命名道德高地,制定并实施法律;男人是有力的,他们在女人体内播种,设计自己和人类的未来。在伯勒赫穆斯看来,两性结合并非完全依靠性。知识、地位和金钱也有关系,而女人有时只能通过生育来取得在世界上的位置。《创世纪》中,如果罗得的妻子没有变成盐柱,她的女儿可能只能忍受自己的地位了。罗得式的道德寓言在于说明:乱伦是人性的经历;它也缩影了女性的脆弱,撕开了家庭结构中道德堕落的潜在性伤口,也暗示着需要控制男人的原始欲望。

伯勒赫穆斯野心勃勃地借此书为我们描述了人类是如何记忆这段往事的,人类是如何被罗得的女儿们塑造的;圣经中家族长老和女儿们之间的关系又是如何纠缠人类想象力,并塑造历史和当下的行为。按照“罗得情结”来理解:莱文斯基蓝色裙子上的总统精液,意味着保存我们父亲的种子。莱文斯基拒绝承认自己是一个牺牲品。这种拒绝展示了女性不需要向野心道歉的决心,哪怕这野心是粗俗和具有破坏性的。伯勒赫穆斯说,从另外的角度看,这表明了女性和男人的进步。总之,莱文斯基不道歉。

书中,伯勒赫穆斯调皮地说,过去两个世纪的教育史是学院派的“罗得情结”。这里面深藏的意味可能就在于他所说的人类对于权威、权力的崇拜和渴求。延伸开去,“罗得的女儿们”隐喻了人类对永恒却又暧昧不明的生活的感悟更加深入。

读伯勒赫穆斯的书,使人很难以继续享受读小说、看电视或跟随《人物》杂志时的乐趣了,这些都被教授先生打上了“罗得情结”的痕迹。而伯勒赫穆斯本人属于那种少有的教师,学生很难舍弃他的课;因为在他的课堂上学生获得的不是信息,而是看待周围世界的必要方式。这本书亦然。

曾进,《华盛顿观察》周刊(Washington Observer weekly)第8期,2005/03/02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首页 上页
/ 1
下页 末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