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西河

主题:浅谈考古认定的标准 -- 夏商楚歌

共:💬31 🌺300 新: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家园 浅谈考古认定的标准

下午上线看到不少朋友的回复,我看了下大多是对考古常识缺乏了解,才产生错误的认识。在此作个说明,看到这里的朋友对三代史这么感兴趣,素质也比其他论坛高,很高兴,愿意在今后的日子尽可能将自己了解的情况,分批向诸位解答,也愿意贡献自己的资料与大家共享。另外,本人工作需要,马上出远门,一段时间不能上线,还请大家原谅。

“国”最早的含义是城市。文化和文明是有区别的,文化属于石器时代范畴的慨念。用于专指时代特别是新石器时代包括金石并用时代的原始部落人类遗迹。文明是属于青铜事代范畴的慨念,专指人类进入青铜时代以后的国家阶段。

文化和文明两个词都来自西方。文化的原始意义是耕作。所以文化慨念的本义是属于与农耕相联系的原始部落时代范畴的。文明的本义是指伴随着市民出现而同时产生的城市,及工商业相联系的青铜时代的范畴。

文明的主要特征是;文字,金属冶炼术{青铜,铁,},城市国家{城邦},宗教礼仪等等,这些都是必须按照考古发现来核定,而不是神话传说,野史杂记,或者史记之类晚于考古年代两千年之后的历史记录来判定。

具体标准可参照英国的戈林。丹尼尔《最初的文明》

西方定的第一个标准是城市,就是发掘出的遗迹中应该有城市,如果是原始的小聚落不算,城市和乡村的对比和限制有个标准。作为城市要能容纳五千人以上的人口。

第二条;文字,

三;要有复杂的礼仪建筑,这个建筑不是为一般生活需要而建造,而是为了宗教,政治或者经济的原因而建造的复杂建筑。比如埃及紧=金文塔。

但是这些慨念在东方国家存在争议。我国考古学家夏鼎说;文明是指社会由氏族解体进入到有国家组织的阶级社会阶段。并提出文明的标准;出现了国家组织,出现城市,出现文字,知道了冶金术。后来这个标准被日本和中国提出并得到西方认可。目前考古界都是实行这个标准。

长期以来我国是文献统治历史学。二十四史实际上就是“历史集邮册”。 这类历史集邮册往往被当成历史学。集邮册的作用实际上等同出土实物,其价值和出土实物一样,都是历史素材之一。历史集邮册作用不是解释,而是简单罗列历史证据。

真正的历史学和众多学科是密不可分的,它应该是;古花粉,训诂学,古文字学,古音韵学,田野考古,文献,地质,古土壤学,环境等等的综合学科。不单是历史学门外的朋友不了解,很多走进这座大厦的人也经常搞不清左右。由于当下学风不正,新闻界传播历史信息没有任何限制,严肃有价值的史料很昂贵,再加上三代史对专业和知识的要求太高,造成诸多误会。

学界的责任有二,一;大多数考古学家和历史学家所谈论的文明,基本上等同于“国家”。往往认为国家就是文明的标志。

二是所谓“博物馆清单”式的文明标志。如;各地挖出来的部分原始刻划符号,就往往被比附为“文字”。或者考古遗址中小件的青铜工具、饰物甚至残片,被发掘者的重视或夸大。当然,太具体的标准无法在全球范围得到证实和应用。如,印加文明就没有文字,有些文明是不铸造铜器的。

虽然如此,我们仍然不能轻视已提出的文明物化标志。特别是大面积、有整齐规划的都城,青铜器和文字在文明探源和早期文明研究中的重要性。而中国还应该加上个玉器。

从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的鼎盛时期,玉琮、玉璧、玉钺、玉璜等种类繁多的玉器,都能反映出当时社会等级分化、资源高度集中、手工业技术高度发展、礼制繁荣、宗教政治化等现象。

那么,夏的情况出在哪里呢?原因就是中西方文化差异巨大,西方学者对古文献完全无奈,这就造成沟通和理解问题。话说我国懂古文字的人就很多吗?中国自己的古文字学家的释读绝对正确吗?唉。中国文化对国外来讲,真的是座难于逾越的高峰。

目前的西方学者由于在埃及,美索不达米亚考古成果颇丰,所以非常重视自己的历史学经验。总是拿埃及,美索不达米亚等文明来做参照。而我国的田野考古又才刚刚起步。另外国外甚至国内学者对我国历史一直存在着错误的判断,那就是我国文化来自中东和中亚。

加上西方只重视考古。造成了中国历史上诸多问题难于解决。早些年王国维提出二重证法,考古成果和文献并重也是针对这些情况。

朋友们,这些情况是否让你觉的西方就很严谨?接下来我的话如果打碎了你心中对西方历史的美妙幻想,请原谅。西方的"历史著作"之"历史",和中国"历史"的定义完全不同。西方"history",原本是his story 的意思,就是他的故事。

只要是人都能随便写写他人的故事,你写我写他写,只要条例允许,会写字,有工具的都写。规范字的定义是近代的事情, 解释倾向于和中国的"历史"定义一样, 即his story 是年纪,就是过往的记录的意思。

西欧在中世纪以前,有系统的国家行政管理并不存在,在英法德等地只存在一个个以犹太一天主教会的小小区,一个个以堡垒为单位的地方小霸主,后来有些力大霸主吞并弱小的,成为大霸主成为王/king。而当初那些堡垒霸王(king)也只尊从神的律,他们没有系统国家政治,直至法国拿破仑,欧洲才发展出有系统的国家行政管理形式。

所以至中世纪以前的西方人社会本身是零星散乱的世界, 有条件能会写的人, 也只能写局限于他周围零星散乱的他人的东西。由于描写他的故事的人, 本来已很少, 能够传下来的"他的故事"就更少。

找不到资料的欧洲人就把传下来的全当做真实的历史。至于是否合理和可不可能就不需要考虑了。所以一直以来,欧洲人也把犹太人的神经描述,全当成真实的历史。

在这种情况下,西方历史在17世纪之前,犹如茫茫雾霭,或者说是犹如一团乱麻,不仅中国人难以将西方17世纪之前的历史了解清楚,恐怕连西方人也是永远说不清楚自己17世纪之前的历史的!

所有西方历史著作在描述自己历史时,往往有两种情况。

一;不引证任何考古资料和历史文献资料,凭空杜撰。如;18世纪末期的英国历史学家爱德华?吉本(1737——1793)的《罗马帝国衰亡史》。编的相当厚,还是几大本。二;模糊的简单介绍下情况。如;18世纪伏尔泰(1694——1776)的《风俗论》。因此西方人自己都说;18、19世纪的西方哲学家——站在课堂上随口就可以创造出某种“古希腊思想”。。。

西方对信史的研究是始于19世纪,与科技化直接相关。当然,无可否认,随着西方现代科技的发展,西方历史学界开始使用碳元素衰变原理去测定历史年代。

但是,无论怎样的科技方法去对文物的历史状况进行理论推测,都是有条件限度的。任何文物在没有相应文献资料印证,纯粹依靠科技手段对文物历史年代的测定且进行推断,都是很不可靠的。

另外西方历史的纪年很紊乱,因为他们不是天文学发源地,历史上使用的历法是来自于古巴比仑,古希腊时代的天文学家。这些人大多是巫师和哲学家,他们和政治没什么关系。所以,古希腊盛大和古乱麻时代,天文学中的时间概念和秩序,没有真正和属于政治社会范畴的历史学紧密联系起来。

不少西方历史学家屡屡提到历史上许多著作都是残篇。因为西方历史上有排斥异端思想文化的惯例,那不仅要烧死异教徒,同时还必须毁灭他们的著作文字。这种从毁灭异端肉体到异端思想文化的事情,一直贯穿于西方的整个历史,其惨烈程度,是一向以“焚书坑儒”著称的中国秦始皇所不能相比的。

既然如此,他们这些巨著是怎么制造出来的?亚里士多德的许多“巨著”,在中世纪之前,尚一直属于有异于《圣经》的著作,根本不可能在基督教政教合一时代的图书馆里长期保存。这难道还不能让人清楚其中究竟发生过什么吗?西方基督教教会,创造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整个西方文明文化!很惊呀吗?那么麻烦您思考下面的问题。

现在所知的西方古文明书写界面;古埃及人用"水草纸",水草纸纵一排重迭上横一排压扁的水草杆晒干,厚度如草席。古希腊人,犹太人,欧洲人到中世纪以前用羊皮,现有古罗马人用水松木批成簿片写字傅达命令和战场上军官向首都罗马作报告的考古发现。

《THE ILIAD》 -- 约65万字母;《THE ODYSSEY》 -- 约50万字;PLATO 柏拉图的《LAWS》--60万字 《THE REPUBLIC》--54万字,柏拉图全集300 万字。犹太人圣经 新书+旧书约300 万字用300-400 只羊的羊皮烧刻写。做出来一卷卷,放满一间房。

过去100年,在埃及出土一些天主基督教的《新约》书,不是新约全书全集,只是散装其中一书,如犹大书,马太书,汤娒斯书等,那些出土水草纸书和现代书的糽装类似,一页页用埃及水草纸写的。

那么2300-2500年前的古希腊人是用什么接口来写他们那些动不动就几十万到几百万字的巨著?草席厚度的古埃及水草纸? 羊皮? 水松木簿片?

中国的造纸术也是公元1150年才传到西班牙,1276年传到意大利,1350年传到法国,1390年传到纽伦堡,1494年传到英国,1576年传到莫斯科,1690年传到北美。西方出现雕版印刷则是在1450年以后。从希腊文到罗马文再到阿拉伯文的上千万文字的羊皮载体在哪里?

经现代技术鉴定。他们认为是基督历200年-400年之间的书。准确度是正负(+-)50年。可能是因水草纸的厚度关系。一部汤娒斯书要装成几本,不防思考下,希腊地处小半岛,资源匮乏,既缺少树木,也缺少牛羊。

我们所知道的苏,伯,亚,还有艾斯库罗斯,阿里斯托芬等等众多文学巨匠,荷马史诗,还有科学家。等等加起来有上千万文字不止,他们即不对外掠夺,也不自己生产,全靠对外贸易来获得财富,那么他们是靠什么来维持这些东西?如果您已经明白了这一切,就请理解那些年我国创造亩产万斤的神话吧。

虽说我国文献作伪的不少,但是中国是当今世界上的“信典”最多,最实和最古远的唯一国家,这是其他任何国家文明都不能够相比的。各位;您能够期望西方严谨的历史学者去自我揭穿这些西方历史典籍的奥秘吗?

好啦,考虑到西方历史是这个情况,怎么好要求他们了解高难度的中国文化呢?

且不谈古文字,仅说我国文明起源的标志,首先想到是礼器的慨念。在中国无论青铜器,还是“蛋壳”黑陶器、刻纹白陶器、漆木器,只有社会上层才能拥有、并且这些器物是仅使用于礼仪场合、象征着各个等级贵族身份,就凭这个都不可能是文明(国家)出现之前能普遍存在的东西。

还不谈礼器在早期文明阶段,宗教在国家统治体系中扮演的角色。如果国际上熟悉我国文化,并能客观公正的定性,那么在夏商以前,大量出现礼器的考古学文化实际上已处于文明的门槛上了。

如红山文化、良渚文化、安徽的凌家滩文化等等。而陶寺文化出土了大型的鼍鼓、龙盘、土鼓、石厨刀等礼器,就等于是迈进了文明阶段。那么二里头文化的青铜器能是原始社会形态吗?

再说城市,城市是文明的唯一标准吗?不需要重点考察城址的面积?不需要对城址的内容布局和结构,对城址内的建筑、墓葬、手工业作坊的性质做具体的分析?

也不需要对城址周边做大规模的考古学调查?更不需要了解该城址是否是高等级、都邑性的城市吗?仅仅凭标准定位的大小面积认定其代表古代文明?

城市的重要性应该是有无统治者居住和用于管理国家事务的高等建筑,它可以没有城墙,但不能大型礼仪建筑,高规格的墓藏,以及为等级贵族提供礼器和奢侈品的手工业作坊。

城市之所以代表着文明,关键在于它反映了掌握和支配社会财富统治阶级的存在。并透露出统治阶层所具有对社会下层劳动力强大组织能力。这应该才是迈入文明的重点。简单的把新石器时期若干小城市误以为是最早的国家,不是什么长脸的事。

文字的重要性在于直接描绘出一个结构复杂、运转良好的国家机器的面貌,它不仅说明国家作为暴力统治的机构,还记录着国家在公共服务方面的“工作记录”,无论这些公共事业是宗教、商业,还是战争、政治。

所以在考古发现文字材料时,应该考虑到完全没有意义的刻划符号或片言只字对于研究文明起源的作用是微乎其微,甚至是可以完全忽略的。同时,由于文字是最成熟的文明标志,在缺乏文字材料,但都城和礼器证据充分的时候,我们也可以推断文明的产生。

中西方历史情况大慨就这些,现在回到正题吧。在四十年代的考古工作中,我们就发现青铜器在夏以前已经出现。如;1978年陕西临潼姜寨遗址出土的残铜片经化验是黄铜。碳十四测定年代距今6000多年。

接着甘肃林家遗址,山西愉林,山东泰安大汶口,山东胶县三里河,河北唐山大城山,河南登封县故成镇王城岗,内蒙古伊克昭盟霍络旗朱开沟,青海省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

陶寺文化中发现了陶壶上朱书“文”、“尧”(或“昜”),虽然这两个字不足以显示出该文化更多的内涵,但城址、宫殿基址、大墓、高等级礼器都说明该文化已进入文明阶段

这些考古验证结果表明,在夏之前我国的铜器已经发展了一到二千多年。而金石并用时期,就是铜石并用。平粮台遗址经碳十四鉴定,是距今4355年的古城。

属于龙山文化晚期。山西襄汾的陶寺比二里头早,它属于考古学上龙山文化的晚期,根据测定的材料,其时代大慨是公元前2600年到公元前2200年,早于夏代。

这个遗迹有城,城的面积是中原地区龙山文化城址里面最大的,它有城墙,观星台,有宫殿,与之配合的还有大量墓藏,其中出土较大的墓出土了很多礼器,这反映当时的礼乐制度,是文明社会的产物。而且和商周青铜礼器属一脉相承。

殷墟文化是商文明的后期阶段,已处于早期文明的较高的阶段,中西方学界对此都没有争议。那么一个如此成熟的文明难道是凭空掉下来的吗?

看看二里头文化,有成熟的青铜铸造技术,高等级建筑,有布局有序的都城,虽然尚未发现文字,但显然已进入文明阶段,说明当时存在着强大的王国。许多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即夏文化。

从不少文献记载中查找就可以看出,在春秋战国时期人民还是能看到夏书残篇断简。因竹木简册难于保存,所以孔子才感叹夏商史料不足。目前掌握的情况看,夏朝已经有了早期的行政区分,它不同于氏族社会的行政管理。

学界在考证大禹划分的九州时发现,九州实际上是以翼州为首。大禹在翼州范围内治水所经过的地点多为泛指。并不是某城市有限的区域,往往是一大片地方。

这就说明大禹时期的疆域不是以前的慨念。中国一词最初是指夏,说文中,夏;中国之人也,夏;中国。翼州是夏最早的活动中心区。

偃师二里头有大型宫殿,很多墓藏,出土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上还有文字符号,时代,地理位置和文献记载的夏相吻合。虽然没有夏的文字,二里头为夏文化并非争议的焦点,大家议论的仅仅是夏的社会性质。

有说是奴隶制王朝,有说是氏族向奴隶制过渡,有的认为夏末已形成国家,产生分歧的原因是对国家涵义的理解差异,以及论据的历史文献缺乏。目前学界主流看法是;夏属于奴隶社会,甚至夏之前已经存在奴隶社会。

夏是国家结构逐渐形成的时代,商朝是国家结构已经形成。从禹到夏前期是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之间过渡时期。夏后期才是奴隶制代替了氏族制。虽然学界意见不统一,有一点是肯定的,夏已经存在奴隶制。

夏朝的统治者不叫做王,而称后。周代以后“后”才专属于皇帝正妻的称号。这个王朝有百官,刑法,贡赋和税收,还有做为货币流通的玄贝,紫石,布,刀,龟贝。另外夏有宗庙和社会祭祀,还有常备的军队,夏启时期就有六卿分管六军。这能是一个氏族社会吗?

出土的二里头文化中包含两种性质,一新石器时代的龙山文化因素。二,属于青铜文化因素。其特点是青铜普遍化,二理岗是商文化属于公论,二里头和二里岗属同一文化。因为二里头文化情况特殊,具备生产,发展到灭亡的完整过程,所以学界把它分为四期。

二里头二期挖出的二号宫殿建于二里头三期并埋藏一座二里头三期的大型墓藏。据专家分析,宫殿从属于墓藏死者,按古代礼制宫殿应该是祭祀死者的场所。

这些如果确定,那么死者的身份就相当显赫。很可能是夏的统治者。此墓是我国目前挖出的最早一座大墓,它应该是王室宗庙建筑。这和文献记载完全相符。

夏朝和其他朝代不同的是,王室墓藏建于都邑的宫殿区。大墓上按特有的礼制营建宗庙,墓祭和庙祭融为一体。王室墓建在郊外的习俗是在战国后开始的。此建筑具有祭祀和布政双重功能。

总的来说二里头遗址一至四期文化共同性大于差异性。三期鼎盛,宫殿遗址和铜器,玉器都出现的三期中。到四期时宫殿遭到破坏,呈衰落状态。同时四期的年代和二里岗商文化的年代相近。在建筑的周围分布着各种手工业遗址。学界初步判断为夏墟。

关于学界的认定其依据除了这些,还有先秦时期出土的青铜器铭文,《叔夷钟》;“翦伐夏司{祀},败厥灵师,伊小臣惟辅,咸有九州,处禹之堵”。这是说,夏和商交替之史事,商汤受命以小臣伊尹为辅,伐夏成功,占领了夏禹的版图。这样的器物并不止一件。

由于时间太紧,实在没办法写的太多,也无法和资料对照。只能凭记忆简单的谈谈。如果朋友们发现有误,麻烦等我回来修正和解释。再次抱歉

通宝推:舒拔,东海后学,代码ABC,布平,一介书生,酥油茶,hnlhl,桥上,回旋镖,西电鲁丁,曾自洲,化石,文化体制,积吉,mezhan,老驴,大懒虫1号,
家园 LZ,我举一个例子啊

现在国际上公认的蒙古国建国时间是1206年。

但是那个所谓的三个标准适用于1206年的蒙古么?

第一,城市,这个是这三个条件中最勉强可能能够通过的。但是蒙古人随时能把东西用马驮走。1206的斡难河源算一个城市么?

第二,文字,蒙古本没有文字,据说1204年成吉思汗开始命令使用回鹘文字记录蒙古语,但是发现的实物最早的据说是在俄国所存的“1225年移相哥刻石(或称成吉思□石)文字五行”。

而其后,至元六年(1269)元代正式颁行八思巴文,称为蒙古新字,次年又改称蒙古国字。那么1206年时候算有自己的文字么。

第三,建筑。1206年的那些大帐算是建筑么,更不要说特殊建筑了。

我们假设1206蒙古国突然发生巨大灾难,或者外来打击灭亡了。

我们通过考古学的标准还能认定它是一个国家么?能觉得像蒙古这样的游牧文明,能从地下发掘出这些东西么?

所以在我个人看来依据所谓的“标准”,这些西方人提出的标准,1206年的蒙古完全不能算一个国家。然而讽刺的是,蒙古国提出自己国家的历史是1206年建国的时候,恰恰是西方国家纷纷表示赞同。只有中国表示蒙古建国是1945年。然后到2006年蒙古国庆祝建国800周年的时候,中国也松口了。

所以这些标准,在我看来是只是西方海洋(商业)文明国家的标准,对于其他文明不应该完全适用。

另外说一点,“国”这个字,我个人觉得不是简单的城市的意思。

说说我的看法:表达城市这个意思的字应该是“邑”,会意字,上面是口,表示城墙,下面是一个人形。“国”这个字,外面是一个口,表示外城墙,中间一个戈,表示军队,里面一个口表示内城。所以国的意思应该大型城市,而根据一些文献对照,可以解释为首都。

通宝推:妖猫drake,铁手,
家园 西方把哲学和考古也是分开的

在传说中的海滩发现城市遗迹,无论旅游手册上怎么宣传,考古界也没有证据说这就是特洛伊。即使发现了这个城市叫过这个名字,也没有证明传说中的人物海伦曾当过几天王后,也没有证明曾经有人藏在木马中攻破了这个城市。

特里克岛发现石头建筑,无论旅游手册上怎么印,也没有考古学家敢说那就是什么什么宫,更没有能证实就有个什么什么王,里面曾经住了个什么什么牛。

同样道理,可能很多人都可以猜想,在二里头发现的就是传说中的夏,但也可能是早商。早商时期的住在二里头的人人并不知道他们自己就是夏人,就如住在安阳的商人不知道他们自己就是殷。更加不能证明曾经有尧舜禹启直到桀曾经做过历代帝王,而且被商汤所攻击。

考古发现了什么证据,就证明到什么层次。不排除其他猜想是正确的可能性,那都是合理猜想,但没有被考古实物证实。

而且殷商出土大批文字记录,没有提到夏,也没有提到夏朝的历史人物,也没有提到商接替夏。总之是没有提到过商人之前,还有任何一个不同的王朝或部族被取代。商人的记录里,从古至今都只有商,没有夏,没有殷。夏的概念晚出。

大禹划分九州,夏,中国之人,夏国统治者不称王而称后,夏启六卿分管六库,这些都是晚出观念,你拿这个跟二里头实物并列,是为了混淆证据。

亚里士多德那些,柏拉图那些,也不是有考古证据的历史,只是哲学,传说。没人拿这个当作认定标准。

家园 终于明白了为什么德语里面"历史"和"故事"是一个词

Geschichte

家园 十几年前读过一本

陈剩勇的关于夏朝起源于良渚文化的书,是推论性质的,我觉得很有道理,最近几年这个论调的支持者也好像增加了几位了,不知您如何看待?《史记》中讲,上古以玉为兵,这个好像确实和良渚文明中出土的大量的玉器和象征王权的玉琮吻合,望赐教。

家园 应该是把“国”和“政权”或朝代的定义混淆了

瞎说的啊!蒙古国也就是现代的说法,中国历史上只称作蒙古或元,这个从铁木真叫成吉思汗而不叫国王可以看得出。类似的还有“匈奴”,“鲜卑”等等。

“国”在中国历史上指有城郭和军队的政权组织,这个国字外面一圈大概指城郭,里面的玉字指军队,司马迁说过上古以玉为兵。具体的国有周朝下面的诸侯分封国,比如著名的战国七雄,但秦国统一以后就叫秦朝了。还有在汉朝时,西域有36国(?)只说,但绝对没有说匈奴为国的。

所以说蒙古国建国800年那是扯淡。

家园 你好,对于我本人来说,这些概念是不会混淆的。

但是你的回帖中说搞混了。不知道是说搞混了?还是指那些承认蒙古1206年建国的国家搞混淆?

还有就是“国”字,“国”中间原本不是一个玉字,是一个或字,是“國”,而成为今天的“国”字,那是50年代汉字简化后的事情。这个字确实只代表一个大城市或者叫做首都。

还有一个字“邦”,它表示的就不仅仅是城市了,“邦”字左边一个丰字(不是“豊”字,五十年代汉字简化后把豊与丰两字合并了,其他合并的字有“后”与“後”。)右边一个邑字。“邫”字是简化前的,简化后就是现在我们常用的“邦”字。

我个人的看法:简单来说“邫”字的意思就是农村加城市。汉以前“邦”这个字和“国”这个字的涵义还是严格区分的,汉以后因为刘邦的关系,避讳使用“邦”字了,其涵义被国字所替代。汉以后又不避讳了,但是由于“国”字替代“邦”字的涵义400多年了,改回来就不那么容易了。后世逐渐“邦”与“国”字混用。

家园 还真没有注意到繁体和简体的问题

不过“国”字中间是“玉”也好是“或”也好,都是指“兵”这个应该不会错,也就是说解放后的简化字还是很有水平的,这“玉”和“或”确实有关系。

回到正题,讨论夏的问题,秦朝以前的商周都是由诸侯国或部落组成的,夏也是有多个部落或“国”组成,脱离“国”去谈夏朝文明就没有意义。找到了属于夏这个时代的城郭遗迹不正说明夏的存在吗?

至于蒙古国的问题,有三点要说明,一是元朝是定都北京的,不是游牧。二是现在的蒙古国不是属于成吉思汗的黄金家族,不具有正统性。三是成吉思汗子孙的四大汗国同奉入主中原的元朝为宗主,但注意这四大汗国并没有成吉思汗的蒙古的正统继承性,怎么一个非黄金家族的偏部落有继承性呢?

家园 囯字是东西南北,

洪秀全居其中的意思——囯

抬个杠哈 :——))

家园 说说“秦以前殷周都是诸侯国或部落组成”

首先这个是一直以来的一个主流观点,也就是所谓的专家的观点。

我个人是不认同,首先“诸侯国”这个概念,并不是一开始就有的,而“诸侯”两个字的意思从周初到周末一直到汉初,涵义已经发生很大变化。

我个人的一些观点:(仅仅是个人观点)

夏初,的政治结构应该类似于雅典的提洛同盟那样的盟主地位。但是到夏末,已经是一个类似于罗马帝国的政治形态了。权力不断强化总有个过程。

而殷与夏的关系,就好比北宋之于金。开始时是盟友,后来成为敌人。被夏打败后屈服称臣,被占部分领土,但是政治上是独立的。和宋与金的结局略有不同,殷后来雄起了,打败了夏,夺回了被占领土,而且占领了夏的部分领土,至于称臣方面可能没有实现。战争一直大规模持续,偶尔停止了也是紧张对峙。但是战局又有反复。大概到盘庚他老爸或他哥哥在位的时候,殷人战败。盘庚时殷人退出了他们占领的原本属于夏的领土。此后大规模战争基本停止,开始了和平时期。

直到夏发生内乱,周人如南匈奴般内附。形势再次有利于殷。而殷人由于承平日久,战争欲望都不是太大了。于是改革开始启用奴隶军团和异族军团。周人军团开始成为殷的重要政治力量,一如罗马的日耳曼军团,大食的突厥军团,马木留克军团。最后就是周代殷。代殷后,继续与夏对峙。

周公执政后,攻下夏的领土唐国。封给了成王的弟弟叔虞。

成王在与周公反目后,又与夏结盟对付周公。最后以和平解决。夏与周也结束了战争。但是没有称臣,期间还和宋,卫两国干涉周惠王弟穨之乱。(宋、卫两国,让我想到的就是管蔡之乱,由此推测夏也参与了管蔡之乱,只是它是助周灭殷)。

直到山戎伐夏,夏亡,齐桓公复其国,从此臣服于周,为燕侯。直到为秦所灭。而周则在燕之前为秦所灭。

至于我举1206年蒙古的例子,不是在讨论蒙古谁是正统,谁有资格代表蒙古的问题。

而是想说明用所谓考古学的三个标准,蒙古在1206年不应该算一个国家。但是西方却又承认1206年的蒙古已经成为了一个国家。

所以到底是标准本身有问题呢?还是西方国家在这个问题上根本就没用这些所谓“标准”审视过。

家园 而周宣王复国也可能是借助了夏的力量

厉王时,国人之乱,大臣执政。厉王被抓进了牢房,圈禁起来了。太子则逃到了夏,厉王死后借助夏人和其他诸侯的力量复国。(至于厉王活着的时候怎么不打?厉王没死,被奸臣拿在手里做大旗,师出无名,还会被指为不孝。)

家园 我对考古不懂

但是西方尤其是英国中世纪历史还是读过不少的,他们的史料并不少。我觉得你不知道的东西不要臆测。

另外,你对history的拆字也没有根据。以下是Oxford English Dictionary对这个词起源的解释

late middle English: via Latin from Greek historia "finding out, narrative, history", from histor "learned, wise man", from an Indo-European root shared by "wit".

家园 你好,刚开始还没明白你的意思。

后来看明白了。“囯”这个字确实存在,但是出现的并不多,我刚才简单查了下,是在《六书通》中的字体,金文和《说文》中都只有“國”字。

而甲骨文中的国则直接是个“或”字(金文中也有没有外城墙的“或”字,没有外城墙,当然时代是会进步的么。

而这个“囯”字,我个人的判断是,周人或春秋战国之人为拍“王”的马屁而造的异体字,又或干脆是某位王自己造的,如同武瞾的曌字一样。

50年代汉字简化时,國字的简化很能是参考了“囯”字才简化为国的。只是中间变成一个玉字怕是有点画蛇添足吧。

家园 不是很可能

是确实的,当时“诸侯国”很强大的,你查一下周朝第一个册封的国家是哪个,是在哪个时候册封的,且那支力量是那个部族的。

全看树展主题 · 分页 下页


有趣有益,互惠互利;开阔视野,博采众长。
虚拟的网络,真实的人。天南地北客,相逢皆朋友

Copyright © cchere 西西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