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题:【欣赏】台北故宫十大国宝 -- 吴健
散氏盘
西周晚期(Ca.9th-8th centuries B.C.) 散氏盘高:20.6公分 腹深:9.8公分 口径:54.6公分 底径:41.4公分 重:21312 g 铭文:19行 357字
早在商朝中期,青铜器上便已出现铭文,比甲骨文的时代还早。但是在西周之後,在铜器上铸刻铭文的风气才大大风行,举凡祭祀、战争、赏赐等大事,甚至是契约,都被纪录在青铜器上。
散氏盘在康熙年间出土,嘉庆年间被进贡上京,作为庆贺嘉庆皇帝寿辰的贺礼,从此成为皇室收藏。盘上的铭文共 357 字,记载的是西周晚期的土地契约。位於今日 西宝鸡凤翔一带的散国,被西北方的 国侵占了土地,两国议和,戡定国界, 国割地赔偿,过程与合约均铸在盘上,作为证明。散氏盘 造形与纹饰均呈现西周晚期青铜器简约的风格 ,文字线条宛转灵动,是研究西周金文重要的材料。
宋 汝窑天青无文椭圆水仙盆
高:6.7公分 深:3.5公分 宽:16.4公分 长:23公分
汝窑是北宋徽宗朝的官窑,以天青釉色着称於世。汝窑的传世作品不多,本院即藏有约二十件,其中这件水仙盆更是精品中的精品。
水仙盆盆体简雅大方,由於重复施釉的关系,釉层略具厚度,并带有流动性。口沿处釉层较薄,隐约透出胎土色泽;而四个云头足的转折部分,又有釉层堆积,柔腻如脂。釉层的厚薄,造成全器釉色与质感的细腻变化,扣人心弦。存世汝窑器多有开片,独此件光洁无纹,益发显得匀净端庄,充分展现北宋制瓷工艺对於如玉釉质的无上追求。
清 镀金镶珊瑚松石坛城(Gold Inlaid Coral and Turquoise Mandala )
高:14.8公分 径:32.4公分
坛城(Mandala)是藏传佛教用以象徵宇宙结构的法器,常陈设於桌案以供礼拜。这件圆形的坛城,通体镀金,并以绿松石镶嵌。中央一围层叠如山的是宇宙中心须弥山,山外则排列有四大部州的抽象符号,最外圈还围绕着珊瑚串,而侧壁的半浮雕在卷枝番莲纹内浮现各种佛家珍宝。这件坛城是达赖喇嘛五世於清顺治九年(1652)进送顺治皇帝的礼物,可见清朝与西藏在政治宗教上的紧密关系。
北宋 范宽 溪山行旅图
轴/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公分 横:103.3公分
范宽是北宋中期的绘画大家。他出身於关 地区,因得饱览北地的雄浑景致,笔下山水气势磅礴。《溪山行旅图》是范宽传世的唯一真迹,右下角树丛中有范宽的名款。
《溪山行旅图》的画面由下而上分三段布局,分别代表前、中、後的距离,这也是中国早期山水画中常见的空间表现手法。画面上最醒目的,是气势雄浑的主峰,被云气阻隔,高不可攀。在中景的低矮小丘间,有一队商旅奋力赶路,在巨山的衬托下显出极为渺小。画中传达着中国传统的宇宙观,以天地为万物之逆旅,人类只是其中短暂的过客。
北宋 郭熙 早春图
轴/绢本/浅设色画 纵:158.3公分 横:108.1公分
郭熙是北宋神宗朝的宫廷画师,这幅作於1072年的《早春图》,充分体现他的绘画成就,画上如蒸云般充满动感的山石,以及蟹爪般的枝 ,是主要的特色。
画面中央的主山之外,两侧有舟子、渔人、妇人、童子在水边劳动。这是春雪乍融的时节,草木才刚开始发枝,自然界与生民百姓都正开始新年度的生命循环。
北宋画家对於四季节气与自然律动十分留意,郭熙本人即曾观察四季山水,说:「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而如 ,冬山惨淡而如睡。」这幅《早春图》表现的正是如笑的春山。不同於范宽迥然三段的严峻构图,却多了一股微妙的气氛,柔和了物象,也统合了全画远近、深浅的空间感,塑造出可游可居的理想山水。
北宋 李唐 万壑松风图
轴/绢本/设色画 纵:188.7公分 横:139.8公分
李唐(约 1049-1130 後,另一说约 1070-1150 後)於宋徽宗朝任职於画院,靖康之难後南渡到杭州,高宗重建画院後,再度入画院任职。李唐横跨了南北宋两代,是画史上承先启後的人物。
《万壑松风图》是李唐在北宋画院时的作品。图中是粗砺嶙峋的石质山壁,松树林於乱石中拔起,表现了旺盛的生命力。两侧的溪涧流水沿石而下,观者彷佛可感受到水流的速度与声音。
李唐表现石面质感的用笔,称作「斧劈皴」,是其笔法的一大特色。比起范宽、郭熙两位前代的大师,由於主山的比例缩小,且去除了雾气的使用,山水看来格外清晰,亦令观者产生如临其境、如在目前的感受,翻出了不同的山水气象。
晋 王羲之 快雪时晴帖
册/纸本 纵:23 公分 横:14.8 公分 释文:羲之顿首。快雪时晴。佳想安善。未果为结。力不次。王羲之顿首。山阴张侯。
《快雪时晴帖》原本只是王羲之致朋友的尺牍(短信)。在一场大雪之後,天晴的时刻,想起了远方的朋友,遂提笔写信问候。
中国历史上着名的「书圣」王羲之,以优雅闲逸着称,此帖则是传世作品中笔划最为圆钝的,更富有质 内敛的气质。其笔法与结字,几近无懈可击,行气舒缓连贯,给人悠 从容的感觉。
王羲之的作品今已无真迹传世。这件《快雪时晴帖》与同藏於本院的《远宦帖》、《平安何如奉橘帖》,是三件重要的唐代摹本。乾隆皇帝将《快雪时晴帖》与王献之的《中秋帖》、王 的《伯远帖》同列为的三件希世珍宝,珍藏在他的书房「三希堂」之中。
南宋 国子监刊本《尔雅》
《尔雅》一部字典性质的经书,原作者为谁,至今没有定论。本刊本由南宋国家最高学府 -国子监刊印,保存得相当完整。国子监自五代时开始刊刻经籍,然时至今日,五代与北宋的刊本已不可多见。这部南宋时代的《尔雅》是珍贵的孤本,也是考见五代刻书规模的重要证物。古书的字体与刊印形式,也如艺术品一般,有其风格演变的历史。这部《尔雅》的字体端正有力,版面宽大疏朗,又称为宋刻大字本,是难得一见的精品。
清 藏文大藏经
每叶高:28.4公分 宽:75.7公分 整函厚度(不含外经版):16.4公分
藏文佛经的装帧形式,大不同於汉人所惯用的佛教经本,而是以经页、经版、经衣组成。经页呈长方形,一张张叠成一落,上下以经版夹起,而後用丝带捆扎,并附上白色的哈达,最後以黄绫经衣包裹,而成为完整的一函经箧。这种经本形式源自於印度,为西藏佛教沿用,称为「梵夹装」。
泥金写本藏文甘珠尔经的经叶,正反两面均以金泥正楷书写,每函自三百叶至五百叶不等,经叶依序叠放後,在边围即呈现金泥彩绘的法螺、法轮、宝伞、白盖、莲花、宝瓶、金鱼、吉祥结等八种图案。
帝 图说
《帝 图说》是明代辅臣张居正为当时年仅十岁的小皇帝- 明神宗(万历皇帝)所编的教科书,内容取材自历代帝王足以借镜或警惕的事迹,并有插图作为说明。图在前、文在後,每则故事先录上一段简短的史传记载,再译为当时通行的白话文,於文末提醒为政之方,浅显易懂,可知是专门为年幼登基的小皇帝设计的启蒙教本。故宫所藏的《帝 图说》共两册,是清代内府的图绘写本,色彩鲜丽,制作精美。依制作人员的年代判断,应完成於咸丰朝( 1861 年)之後。清末的同治、光绪、及宣统皇帝,即位时皆不满十岁,这套《帝 图说》或许正是因应此等情势而制作的。
今天的报纸正好有关于《尔雅》的介绍。
《尔雅》与《说文》在我国古汉语史上有双璧之称,是最早的两部语言工具书。《尔雅》涉及到先秦人文和自然科学的许多学科,是一部古老的百科全书。
我们也不亚于他们的,至少书画方面:我们有陆机《平复帖》、王??《伯远帖》、王献之《中秋帖》、顾恺之《洛神赋图》、阎立本《步辇图》、展子虔《游春图》,以及--《清明上河图》
不过这个汝窑天青盆,唉,真是美,北京故宫似乎没有可与之相比的汝窑器
这些当时为啥没有被搬走呢?按说也不会多费多少事儿。是不是当年这些宝贝不在故宫里,建国后被挪到故宫的
《伯远帖》、《中秋帖》都被溥仪带出宫抵押给日本人换钱花了(溥仪真正是个败家子!每年都抵押好几次,大量的文物就这样流失出去,幸亏后来把他赶出紫禁城了),后来流落到香港,是总理特别批示去香港购买回来的,在我们刚刚建国、最需要资金的时候。。。
《游春图》,那是张伯驹先生变卖了自己的房产加夫人的首饰收藏起来的,解放后捐献给国家。他还捐献了杜牧的《张好好诗》--国宝啊。。。还有传为李白唯一传世手迹《上阳台帖》。向张先生致敬。
其余书画作品基本上都是建国后购回来的。
台北故宫博物院是1965年台湾当局为纪念孙中山先生百年诞辰,在台北市郊建中山纪念堂时,同时建成的。当年11月,中山纪念堂、故宫博物院同时宣布开幕。
自1933年起,故宫古物南迁,跟随古物的一批学者和行家里手,押运着近两万箱故宫历代皇帝收集的无价之宝,在饱受战火蹂躏的中国,往来跋涉一万多公里,未曾遗失或打碎一件古物。古物的六分之一计2972箱,约239000余件,于1948年运到台湾。在这战火纷飞的 15年中,故宫国宝的沧桑历史,记载很少。而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的记者,于1982年采访了当时跟随古物的三位学者,撰写了《故宫国宝话沧桑》一文,在《星期日泰晤士报》上发表。
台湾故宫
国宝运送路线
美籍华人张君寄笔者一份,现摘编如下,以飨读者。
1924年11月5日,中华民国政府限令18岁的逊清末代皇帝溥仪半日后离开紫禁城皇宫。溥仪离去后两周,一小批大学教授和学者由学生协助开始点查宫内的珍宝。工作人员中,那志良19岁,刚离开校门;吴玉璋20岁,是位大学生。几百万件古物都要清点登记,除了瓷器、玉器、铜器之外,还有一部共七万九千多卷的《四库全书》。清点工作进行了近一年之久。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成立,自明代中叶以来,不准老百姓擅入的紫禁城就此开放。到了1931年,日本侵占了东三省,他们一下子就距离北平只有240公里。政府通知博物院把最有价值的艺术品速行南运,以策安全。
要决定什么应该运走,什么要留下,是个艰巨的任务。那志良说:选件固然重要,如何保护古物不会因撞击、受潮、过干和白蚁为患而损坏又是另一回事。最后我们把北平城内的古玩专家找来,教导正确的包装方法。装箱的工作差不多进行了一年多时间。1933年春才竣事,共装了19557箱,每箱1米长、高和宽均为50厘米。由火车南运,由若干工作人员押运。除了专家和武装守卫之外,列车上并没有其他客人。
1933年2月5日晚间,从紫禁城到车站沿途,日落时分就开始戒严。那志良回忆说:“他们吩咐我们,要等到天黑才启运。由几十辆板车轮流运往车站,由军队护送,沿途军警林立,板车在熟悉的街道上行驶,街上空无一人,除了车子急驰的辘辘声之外,听不到一点别的声音,使人有一种奇怪的感觉。”
大家连夜静静工作,把全部箱子装上两列火车,黎明时分开车南下。一路只在添煤、添水时停车,那志良说:“每次停车,我们就下车沿着铁轨由前跑到后,把每个车箱的封条,都检查一次。”
两天后,载运古物的列车到了浦口,停在靠边的轨道上。那志良说:“军队守卫列车,一直守了一个月。因为南京没有适当地方收藏这些国宝。”最后,由水路把这批国宝运往上海。在上海存放了近4年。在这个时期,南京扩建朝天宫以贮存这批国宝。
1936年底,朝天宫扩建工作完成,工作小组也就留在南京办公,还计划举行展览会。但抗日战争在1937年7月爆发了。7月29日日军占领北平,这时南京也有危险。中国政府迁往长江上游的重庆,并下令撤退古物。
同时撤运所有的古物根本不可能。工作人员分为三队。他们要尽快分途离开南京,到达目的地后,静候战争结束。
那志良随同第一队离开了南京。这队的80箱古物由船和卡车运往1000公里外的长沙湖南大学图书馆。不久又接到命令要他们离开长沙。
“这真是英明之见。”那志良说,“我们离开才不过一个月,湖南大学就被轰炸,夷为平地。”
几星期后,向西南走了930公里到安顺县,在城外找到一个天然洞窟。他们把洞窟加固,在洞里建办公室和贮藏库。至此这一队长途跋涉已经一年多了。
南京方面,杭立武当时是中英文化协会总干事,获委托负责办理古物搬运。每箱都贴有装箱和点验者签名的封条,每个封条都照了相,每次开箱时,都要经过同样的手续。
杭立武说:“这时候南京市内人心惶惶,几十万人都在设法逃离南京,找运输工具和挑夫都极端困难。”不过杭立武终于设法包了一艘英国太古公司的船,把第二批古物运往汉口。
日军继续进逼,第二队又从汉口转移内地,到翌年秋季才到达陪都重庆。1939年春,日机轰炸重庆,几乎炸中这批国宝。古物箱又再次装船,这一队再向长江上游西行500公里到乐山去。他们到达宜宾还没有问题,可是在那里又需另找交通工具。船只难找,而且光是把古物从原来的船上卸下再装上另外的船只,就花了近两个月之久,结果九月中旬才到达乐山。
最后一批7000多箱由吴玉璋和另外二人负责。他们设法在日军进行臭名昭彰的“南京大屠杀”之前一个星期搭火车离开南京。南京市内日军奸淫掳掠血洗全城,屠杀无辜平民至少有30万人。
载运这批古物的火车,到了徐州停车添煤、加水。“我们的列车刚到站内停下,日本飞机就出现了。”吴玉璋回忆说,“我们当时就知道迁运刻不容缓,而且越远越好。”
第二天到了郑州,吴玉璋下车去和站长商量调拨火车事宜。等他回到货运调车场时,见到几列车陷于火焰中。“我真急疯了”,他说,甚至于在追述这件事时,人还很紧张。“我找不到我们那列火车。向人打听,一个人说见到那列火车烧了,另一个说爆炸了,我觉得一切都完了!最后,我发现驻军已把火车开走,我后来又回到那列车上。从那时起,我才知道大家和我们同样关心国宝。”
大约一星期后,奉命前往支援其他运送古物队的那志良在西安遇上了吴玉璋,两人一起到宝鸡去,因为吴玉璋所押运的那批古物,已经到了宝鸡。这批古物存放在两座大庙里,由地面到房顶堆得满满的。吴玉璋的家眷,这时也已逃出沦陷的北平,到达宝鸡。
宝鸡吃紧时,他们又要前往170公里外的汉中。其中要越过海拔3000米的秦岭。这时运输工具都要额外加钱。两地之间没有铁路,只能用卡车装运,每辆卡车至多能装载20箱左右。花了48天总共装了300多车,才把他们押运的古物全部运达汉中。可是这时汉中也不安全,一个半月后,他们又奉命把古物运往成都。
成都在500公里外。路上过河而没有桥,只好造木筏暂充摆渡。10个月后到达成都,发现成都的情况不理想。城市很大,地势平坦,没有坚固的楼宇,也没有山可以挖山洞。
“我们要找个可以安定下来的地方,”那志良说,“一个可使我们安定过日子的地方。”古物再次启运,这次是运往150公里外的峨嵋县城,那里安谧,有很多庙宇。这一队就在峨嵋的那两座大庙里住下。一住就是7年,后来在成都开过展览会。他们开箱取出古物,首先取出清宫所藏几万本价值连城的古籍。这些古书必须要过过风。
1942年,那志良自1933年便别离了的家眷――太太和三个孩子,从北平逃出与他团聚。“那好了”,他回忆说,“我们一家又在一起了。”
1945年8月日本投降。经过12年离乱,古物终于可以回南京了。可是战后运输工具缺乏,不能冒险在崎岖的道路上运回古物。到1947年3月,三个队才离开战时的避难所,在重庆集合。
1947年初夏,全部古物和人员终于由九艘轮船沿江顺流而下运回南京。他们立即恢复中断了9年的工作,把国宝运入朝天宫扩建的部分,开箱整理并且开设一个临时展览厅。
不论他们的生活多么艰苦,博物院工作人员始终团结一致,一心保护这批国宝。不管个人的政治信仰如何,他们始终比肩抗日。但对共同的敌人作战几乎刚刚停止,蒋介石又挑起内战,共产党在中国各地军事上占上风,又取得人民的支持,博物院的职员也不例外。
1948年徐州会战后,南京受到威胁,蒋介石计划在台湾建立最后立足点,于1948年11月决定将故宫国宝和南京中央博物院、国立中央图书馆、中央研究院的藏品及外交部部分重要档案也合并一起运往台湾。但当时可以运送这些珍贵古物的只有两艘军舰和一艘商轮,只能运送其中一部分,无法全部运走。不得不作进一步的决定。
1933年,他们从北平运出19557箱,这时只选出2972箱,大部分是清宫收藏的精华,包括历代名画及书法、清宫全部藏书和最精美的宋瓷。总数约只是故宫国宝的六分之一。其余的不得不留在南京(其中大部分现在北京故宫博物院)。
到达台湾后,古物最初贮存在台湾中部工业中心台中市的糖厂仓库里。但这些仓库也不是储放国宝的理想地方,于是在50年代初,这批珍藏又迁移到附近一个名叫北沟的小山村。在北沟存放了差不多15年,直到1965年11月在台北市郊的孙中山先生纪念堂及故宫博物院新址建成并宣布开幕。
现今台北故宫博物院已成为亚洲著名展览馆之一。中国艺术文物藏品共有60余万件,其中书画5749件,善本书150688册,其中有历代重要刻本、佛经、藏文喇嘛经和满蒙文史籍等。(宋伯良)
啥时候能把大英博物馆啊罗浮宫啊里面的都搬回来就好了。
按名气说,《韩熙载夜宴图》也能入选十大吧
如果单论书画10大,《韩熙载夜宴图》。。。还不知道排不排得进去,在它之前的至少还有韩?甑摹段迮M肌罚?与它类似的应该还有马远的《水图》、张先《十咏图》等等-- 一家之见。
清/翠玉白菜
长:18.7公分/高:9.1公分/厚:5.07公分
玉,在中国是非常珍贵的质材,琢磨玉料成为器物则相当的费工、费时,如何节料、省工遂成为玉器设计过程中,空间思考的准则之一,而「量材就质」便是此思考方向下产生的艺术特质。所谓「量材就质」,简而言之,就是顺应玉料自然天成的外形或色泽设计玉器形制,是一种在外设条件的限制下发挥创造力的创作方式。协调天然与人为,则是此一创作方式最重要的理念。本院藏品「翠玉白菜」即可谓其中翘楚-以一块半白半绿的翠玉为原材,运用玉料自然的色泽分布,琢碾出一棵鲜活欲滴、叶片上还停留了一只螽斯与一只蝗虫的白菜。
此件翠玉白菜原是永和宫的陈设器,永和宫为清末瑾妃所居之宫殿,据说翠玉白菜即为其随嫁的嫁妆。白菜寓意清白;象征新嫁娘的纯洁,昆虫则象征多产;祈愿新妇能子孙众多。自然色泽、人为形制、象征意念,三者搭配和谐,遂成就出一件不可多得的珍品。
图文来源: (中华民国) 国立故宫博物院
另外玉荷叶杯也很不错
雪太傅一品评,暴露了俺的不懂装懂附庸风雅。我检讨,其实我就想看看姓韩的怎么搞三陪。以我为反面教材,请大家向雪个和张伯驹先生学习。送上关于张先生的学习材料一篇:
1941年张先生被汪精卫手下师长丁雪山在上海绑架,当时绑匪向其索价300万(伪币),不然就要“撕票”。绑匪便通知张伯驹夫人画家潘素,说张伯驹先生连日绝食,已然昏迷不醒,但求一见夫人面。夫妻二人得见时,张伯驹已憔悴不堪,潘素不免凄然泪下,唏嘘不已。形势当时分外危急,然而张伯驹已将自己生死置之度外,他悄悄关照潘素:自己宁死魔窟,绝不许变卖所藏古代书画赎身。足见张伯驹对国宝的深爱已超过了自己的生命。这样与绑匪僵持了近8个月,才使绑匪见敲诈无望,于是自动将赎身价降到了40万。结果,经过多方借贷和奔波,张伯驹先生总算才被赎出来了。那年秋,张伯驹携全家入秦。一路之上,张伯驹机警地将国宝《平复帖》巧妙缝入衣被,虽经乱离颠簸跋涉,都没有离身丢失,伯驹先生爱护国宝的用心之苦可见一斑……
而张伯驹先生对于西晋陆机《平复帖》的收藏和保护,还有一段小故事。张伯驹最初见到陆士衡《平复帖》是在《湖北账灾书画展览会》上,晋代的笔墨真迹能很好地保存至今,使张伯驹惊叹久矣。
卢沟桥事变前一年,张伯驹在上海听说溥心?邓?藏韩干《照夜白图》卷为沪估叶某买去。当时宋哲元主攻北京,他急函声述此卷文献之重要,请其查询,不要让它出境。当他接到复函时,知道此卷已为叶某携走,转售到了英国。张伯驹担心《平复帖》再为沪估盗卖,于是请阅古斋韩君往商于心?担?万勿使其再流出国外,希望能让他收藏,需钱时亦可押。韩回电说:“心?迪植恍枨?,如让价20万元”。张伯驹当时无此实力,不过早备一案,不致使沪估捷足先登。次年,叶遐庵举办《上海文献展览会》,挽张大千致意心?担?以6万元求让。心?等运骷鄄0万,未成。到夏天,卢沟桥事变爆发,张伯驹以休夏来京,路断未回沪。年终去天津。腊月27日回京度岁。恰巧在车上遇到傅沅叔先生,谈及心?涤瞿干ィ?正急需款,而银行提款正有限制。因此张伯驹说,可以《平复帖》作抵押可借给心?低蛟?。次日,沅老告诉张伯驹,现只要价4万,不如直接买下来简单明了。于是,张伯驹于年前先付了2万元,其余的分两个月付完。《平复帖》终由沅老拿回,作跋后送给张伯驹。而当时白坚甫也听说此事,也想得到《平复帖》转售给日本人,但20万元价格终究不是容易事,而国宝《平复帖》几经周折终于到了张伯驹先生手里。北京沦陷后,张伯驹蛰居4年后才携眷入秦,才有了帖藏衣被中的故事。《平复帖》书法奇古,文不尽识,是由隶变草之体,与西陲汉简相似。西晋陆机《平复帖》自唐宋元明至清,雍正后乾隆生母孝圣宪皇后遗赐于成亲王,后由成王府归恭王府,最终归于张伯驹先生。但爱国老人张伯驹在他59岁时,经与妻子画家潘素商定,将惊世国宝西晋陆机《平复帖》捐献给了国家。张伯驹先生当时欣慰地说:“在昔欲阻《照夜白图》出国而未能,此则终了宿愿,亦吾生之一大事。”
当然,张伯驹先生还为保护隋代展子虔《游春图》费尽了心血,至为感人。《游春图》是卷自《宣和画谱》备见著录,为存世最古之画迹。当伯驹先生听说曾经流落海外的《游春图》竟为琉璃厂玉池山房的马霁川所收藏后,他便奔走马霁川处,索价800两黄金。他告诉当时南京政府所管的故宫博物院院长马叔平,此《游春图》必应归收故宫博物院,但须院方致函古玩商会不准出境,始易议价。院方经费如有不足的话,他张伯驹愿代周转。但是马叔平没有答应。于是,张伯驹就自己告诉那些厂商们,说此卷有关历史,不能出境,以防流出国外。因此,八公司其他人尚有顾虑及此者,由墨宝斋马宝山出面洽商,以黄金220两定价。当时张伯驹先生因屡收宋元真迹,手头拮据,所以张先生为了买回国宝隋代《游春图》,他毅然决然地卖掉占地13亩的故居似园,而似园据说是清朝大太监李莲英的园子,内有假山流水,现在位于西黄城根北街21号,是北京浩华艺术公司的青腾茶社。张伯驹先生卖掉似园才买回了国宝《游春图》,并捐献给国家。张伯驹先生为保护国家珍贵文物居功至伟,令人感佩……
其实,张伯驹先生在1955年向国家捐献的珍贵书画文物不只晋陆机《平复帖》卷,另外还有唐杜牧之《张好好诗》卷,宋范仲淹《道服赞》卷,蔡襄《自书诗册》,黄庭坚《草书》卷等八件稀世文物珍品,因而获得了当时的文化部长沈雁冰的奖状。表扬他化私为公,足资楷式。
还值得一提的是,就在1949年初解放军包围北平时,张伯驹先生、侯少白先生、邓宝珊将军三人各在不同场合下劝说傅作义将军要保护首都珍贵文物,保护老百姓的生命安全,傅作义对张伯驹的意见比较尊重,由此张伯驹对北平的和平解放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
转自台湾的网站,图小了一点。唉,好东西让他们卷走不少啊。
翠玉白菜是台北故宫博物院票选十大国宝之首,即百姓投票选的;这里的十大可能是专家选的。这些国宝都被我趁夜黑人静偷来献给河中诸友了。呵呵